工业机器人安全和电磁兼容试验及改进研究

来源 :机电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palzm9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業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领域的先进设备,已被广泛应用于危险和精度要求高的作业现场。电磁兼容性是工业机器人众多关键指标中的重要一项,复杂电磁环境下工业机器人的电磁兼容性对于安全、可靠性尤为重要。基于此,在了解工业机器人安全和电磁兼容认证所用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搬运机器人RB20的电磁兼容测试案例,运用测试数据对工业机器人使用安全和电磁兼容两方面重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安全;电磁兼容;标准化
  0    引言
  《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等相关规划中已将机器人列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这也对机器人标准化和质量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主要在工业机器人标准化发展基础上,重点对工业机器人安全和电磁兼容问题进行论述,借助测试案例和测试数据对工业机器人在安全和电磁兼容上不符合项进行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以保证工业机器人在电磁环境下能正常安全运行和稳定工作。
  1    工业机器人电磁兼容试验现状问题
  目前,工业机器人电磁兼容测试试验主要包括发射类测试和抗扰度测试两类,下面主要结合这两方面测试现状问题进行分析。
  (1)在测试端口上的现状问题分析:工业机器人主要由控制柜、机器人本体机、示教器三部分构成。《电磁兼容 通用标准 居住、商业和轻工业环境中的发射》(GB 17799.3—2012)标准对示教器与控制柜之间的线缆是否要参与测试没有进行明确说明,仅对工业机器人交流输入端口的传导发射测试有相关规定,不能满足工业机器人对于不同端口的电磁兼容性测试需求。
  (2)在测试模式上的现状问题分析:工业机器人在运行作业中存在带载、空载、移动、静止、机械臂转动等不同运行模式,在这些模式进行机器人的电磁兼容测试,结果差异性大。但我国现有的工业机器人电磁兼容测试相关标准没有针对机器人在不同的工作模式进行测试内容和方法的规定。笔者认为应该对工业机器人进行移动式和固定式分类,并针对性进行不同模式的测试。
  (3)在终测时间上的现状问题分析:《电磁兼容 通用标准 工业环境中的发射》(GB 17799.4—2012)标准对于终测时间规定为1 s,而实践中工业机器人在非全速度状态下运动周期为2~3 s,因此在进行工业机器人的辐射发射测试过程中存在终测期间未能正确采到最高值的情况。笔者认为应合理调整标准规定的测试时间,确保测试时间大于工业机器人的运动周期。
  2    工业机器人安全试验
  结合日常工作中对于大量工业机器人的检测认证实践案例和测试数据分析,笔者总结出机器人在安全检测试验过程中常见不符合项主要体现在配线设计、降速控制和无驱动源运动上,下面从试验安全角度对这些不符合项进行技术优化。
  2.1    配线设计
  《机械电气安全 机械电气设备 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GB/T 5226.1—2019)中13章对于工业机器人电柜外配线、电气设备的布线、电柜内配线和导线的标记等有相关技术要求。结合标准要求和试验实践总结,在机器人配线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操作要点:(1)确保线路特别是保护连接电路连接的牢固性,避免出现松脱现象,引发安全检测问题;(2)采用色标方式进行保护导线标记时,要确保色标是绝对专用,且在导线全长上以黄/绿双色组合进行标记;(3)选择的接线端子要与导线截面积和类别相匹配;(4)一个端子对应允许连接一根保护导线,基于特殊用途专门设计的端子才允许进行多根导线的连接;(5)接线座的端子需要进行清晰标记,方便与电路图进行对应;(6)遵循技术文件要求对每根导线的端部进行标记。
  2.2    降速控制
  《工业环境用机器人 安全要求 第1部分:机器人》(GB 11291.1—2011)标准中对工业机器人的降速控制有明确规定和要求,如规定机器人在降速控制方式下操作时,末端执行器的工具中心点(TCP)和安装法兰需要选择低于250 mm/s的速度。在进行具体机器人降速控制操作试验时,需要对机器人末端直线轨迹运动操作时机器人末端TCP速度测试和机器人手臂完全伸展到极限位置时轴1、轴2和轴3是单独转动轴时的末端线速度进行测试。这要求在机器人出厂前需要对其直线轨迹运动和手臂完全伸展到极限位置两种情况的末端线速度按要求进行限制。
  2.3    无驱动源运动
  《工业环境用机器人 安全要求 第1部分:机器人》(GB 11291.1—2011)标准中明确规定:进行机器人设计时需要确保各轴在异常紧急环境下无须驱动源就能运动,同时无驱动源运动的操作装置符合易于接近、有操作说明、贴警告标志和防止意外操作等要求。
  3    工业机器人电磁兼容试验实践分析
  工业机器人电磁兼容试验认证的测试项目主要有工频磁场、辐射抗扰度、静电放电、传导抗扰度、快速瞬变脉冲群、浪涌、电压跌落和短时中断、辐射发射和传导发射。同时结合大量的工业机器人检测认证案例分析可知,在测试认证过程中常见不符合项为传导发射和辐射发射。下面结合搬运机器人RB20的电磁兼容测试案例进行分析。
  3.1    传导发射
  如果机器人的电磁兼容设计不当,工作信号就会沿着电源线向外传输,成为传导骚扰。RB20整改前传导发射超出认证标准,如图1所示。
  本项目传导发射测试采取如下整改测试:(1)电源线,测试时尽量要短些,电源入线口要加穿磁环。(2)加装适合的滤波器,注意滤波器进出线不能一起走线,尽量要离得远些;接地要良好,最好就近接地。(3)变压器进出线分开走线,尽量要离得远些。(4)其他电气元器件进出线要分开,强弱电分开走线,多余的线尽量都去掉。走线工艺要严格遵守强弱电分开走,380 V、220 V、24 V都要分开走线,合理布线,不同强弱电距离尽量离得远些。(5)输出动力线和编码线要严格分开走线,不可并排布线;都要使用屏蔽线,可靠、就近接地,屏蔽接地使用360°环形搭接。如果干扰下不来可以加穿合适磁环;连接本体插头屏蔽要连接插头金属壳体接地。(6)本体布线线缆使用屏蔽线,屏蔽可靠接地,地线可靠接地。驱动器动力输出接线要绕合适磁环,绕的扎数为3~5圈,磁环尽量离接线端子近些;输出编码线绕合适磁环,绕1圈,磁环尽量离接线口近些。动力线、编码线一定不可一起走线,距离尽量远些,强弱电分开走线。整改后电柜内部如图2所示。   3.2    辐射发射
  辐射发射测试是测量被测样品通过空间传播的辐射骚扰场强。在具体测试上,接口滤波不好或电缆设计有缺陷等都可能造成辐射发射超标。此次是30~50 MHz频段超出认证标准,使用排除法排除机器人电气柜是产生辐射干扰的源头,而主要干扰产生于变压器、驱动器以及走线线路。
  机器人认证测试对机器人走线要求很高,此次认证反映出机器人走线不够严谨。走线时强弱电要分开,输入、输出线要分开;动力线、编码线、信号线要分开走线,不并行,屏蔽要360°搭接,就近接地;屏蔽要连接重载插头;所有接地都要就近接地,接地线尽量短;电柜动力线出线要加穿磁环;滤波器要考虑选用是否适合,此次辐射发射测试在变压器输出端多加了一个20 A滤波器,有降低辐射发射干扰的效果。
  本项目整改措施:(1)电源线进线加穿合适磁环,有降辐射的效果,地线也可加穿磁环尝试。(2)在变压器三相输出线多加接一个20 A的滤波器以加穿磁环,绕上一圈。(3)驱动、电源盒输入/输出都加穿了磁环,抱闸输出线加穿磁环。(4)各强弱电分开走线,把多余的线去掉,380 V、220 V、24 V都要分开走线,以降低辐射干扰。(5)把所有接地连接更紧密,确保接地更良好。(6)电柜电源线连接要求尽可能短。(7)所有通风口加贴铜箔,加强电柜的屏蔽效果。
  此次整改由于时间问题,以通过测试为目的;对于整改的电源盒输入/输出、驱动输入、抱闸输出加穿磁环及通风口加贴铜箔没有验证是否有降低辐射的效果。
  4    结语
  本文基于大量的工业机器人检测案例和丰富的试验数据,按照测试内容从电磁兼容角度分析了常见的不符合项,介绍了测试原理,并提出了整改建议,使机器人能够在电磁环境中符合要求并正常运行,不对其环境中的任何其他设备产生无法忍受的电磁干扰,提升了机器人的可靠性,有利于国产工业机器人领域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工业环境用机器人 安全要求 第1部分:机器人:GB 11291.1—2011[S].
  [2] 电磁兼容 通用标准 工业环境中的发射:GB 17799.4—2012[S].
  [3] 呂继方,肖彪,万今明,等.工业机器人电磁兼容整改实例分析[J].机电技术,2017(6):65-67.
  
  收稿日期:2021-04-13
  作者简介:李永和(1992—),男,广东清远人,机电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自动化电气设计及测试技术。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在线路运行、维护、检修等过程中,都需要在运行中的导线中间剥开绝缘层进行导线驳接等工作,但市场上用于此类操作的工具工作方式单一,必须将绝缘层全部清理干净才能在导线中间开口,严重破坏了导线绝缘性。鉴于此,提出开发一种既可以在导线上开口,又可以在开口后重新包扎绝缘层的低压带电驳接装置,并对其结构、原理、创新点展开了介绍。该工具能够减少绝缘损坏,提高安全性。  关键词:低压带电驳接装置;线路运
摘要:重点介绍了一款新型无须工具的笼式螺母的设计,以市场需求作为切入点,结合市场现有产品的优缺点,定位新品的功能和潜在客户需求,从工艺的角度选择合理的制作方案和材料。设计目标是不需要依赖额外的工具就可以进行此笼式螺母的安装,而且安装速度比用工具的时候更快,至少可以节省50%的安装时间,同时又能保证与原始常规笼式螺母具有一样的强度和功能。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设计并形成了自动化的组装方案。  关键词:笼
当前,规模化的工业园区越来越多地出现,园区企业的废气排放不仅是重要的空气污染源,也是影响本地空气质量考核、引起居民投诉信访量上升等的最重要因素。园区大气污染物中的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对于人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当地空气质量检测数据上升。而面对突发性的投诉和阶段性检测数据上升时,由于园区内的排放源很多,排放物随着大气流动,管理者常常因不能确定大气污染物准确来源
摘要: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智能制造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并不断朝着柔性智能制造系统的方向发展。鉴于此,针对企业轴类产品自动上下料作业的需求,以组建轴类智能自动上下料生产线为目标,通过整合PLC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机器视觉检测技术、互联网技术、制造执行系统技术等各种新技术,对生产线各组成单元进行选型组合设计和调试优化,实现生产线的上下料一体化控制。实践验证表明,該智能生
摘要:近些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以及医疗水平的逐步提高,行动不便需卧床康复的病患和老人的护理及其起居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基于该问题,设计出一种新型多功能一体化康复床,服务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或无人照顾的病患,其具有床椅可分离、自动报警、自理平台和智能交互等功能,可以在减轻医护工作者工作强度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提高不能自理的病患和老人的生活水平。  关键词:多功能;自动报警;床椅可分离;康
摘要:运用TRIZ理论对塔式起重机制动器在制动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将工程问题转化为TRIZ的标准问题,进而利用发明原理对该标准问题进行优化求解,得出制动器夹钳的优化结构,通过实验测试,优化后的制动器夹钳结构能够大幅度减少夹钳的位移,从而保证其运动过程中的平行性,进而提升制动效果。  关键词:塔式起重机;制动器;夹钳;TRIZ理论  0 引言  塔式起重机具有起重性能优越、工作幅度大、操作简单等
摘要:随着电梯的长期运行,电梯补偿链容易发生断链或过度伸长现象,给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带来一定隐患。针对该问题,设计了一种电梯补偿链断链或过度伸长预警装置。该预警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通用性强等优点,既可用于新安装电梯,也可加装于在用电梯,可有效减少电梯补偿链断链或过度伸长引发的电梯事故。  关键词:电梯;补偿链;预警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电梯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摘要:基于某车型门槛与车身的匹配间隙分析,介绍了采用线性尺寸链计算长条状塑料零件与车身尺寸匹配公差的方法。通过对门槛尺寸链特征的阐述,提出了测量环境温度对门槛尺寸的影响,提供了一些优化尺寸链的方案,可为改善门槛制造精度及装车效果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尺寸工程;门槛;车身;匹配间隙  0 引言  汽车整车是由各种结构、尺寸不同的零部件组装而成的复杂的结构体,在整车组装的过程中会涉及众多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