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伯陶:用心设计永恒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udqliwe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伯陶先生是周大福艺术设计的灵魂人物,周大福珠宝公司首席珠宝设计师,香港珠宝业设计界前辈,人称“陶叔”。15岁,他进入周大福;时光倒流至50年以前,周大福所售产品几乎皆出自其设计;近几年,他又对龙的设计情有独锺,将东方龙文化艺术演绎得熠熠生辉,这一切都源於他对艺术设计的热衷与不断超越。他认为创意来自於生活,必须於生活之中细緻观察、深入思考;他崇尚完美,只设计自己认为满意的作品;他只认定今天,於每一个今天不断地超越昨天;他坚持凡事用心,认为只有用心才能设计出人间永恒!
  在周大福的二三事
  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文中简称周大福),早已是中国内地及香港最著名及最具规模的珠宝首饰品牌,数十年以前,周大福远不及今日庞大及辉煌。就在其起步阶段,何伯陶先生经朋友介绍,进入周大福工作,从入职到退休,付诸一生心血,由最开始的“後生”(即打杂工)做到公司董事,成为了周大福艺术设计的灵魂人物,亦是郑裕彤先生的好友兼左右手。
  初入周大福,何伯陶先生在店内做“後生”,“什麽都做,削铅笔、斟茶倒水、倒痰盂等样样杂事都要做,忙都忙不过来。”儘管如此,他不管巨细,用心去做,想办法快速稳当地做好每一件工作。他素来喜欢做事有规章,东西摆放整齐,见到店铺内的柜内摆放杂乱不堪,便花时间整理分类,之後还把这种做事要求齐整的文化,带入到了周大福。
  但那个年代的“後生”並非人人能夠坚持下来,那时每日负责繁重杂务的何伯陶先生也曾有想过要离开,但在郑裕彤先生的劝说之下留了下来,並拥有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当时,郑裕彤先生对他说,铺头里很缺会计,“因传统上进下支的记账方式已不适用,必须改用新式的簿记。”於是,何伯陶先生在1951—1952年间,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会计,十分忙碌。取得专业文凭後,他还与授课老师成为好朋友,並在老师的协助之下,设计了“永续盘存制度”,後他又将该制度进行改良,以更适合周大福的发展所需,直到现在,这制度仍在继续运作。
  与此同时,何伯陶先生的设计天赋也开始萌芽。“我在乡下读书时,就已经很喜欢画画,初来周大福时,参加函授班,晚上写画,作业质量常常得A等。”当时业界设计人才缺乏,有同事建议他学珠宝设计。抱着对画画的热爱,何伯陶先生亦欣然接受同事的建议。之後,他又曲折地报读了香港珠宝玉器金银首饰业文员会教画样(珠宝设计),何伯陶先生报读了三个月,凭着在画画方面原有的优秀根基,他竟考了100分,获得第一名,成为该课程的第一届毕业生,在当时轰动了全行,大家都纷纷为之道喜。从此,设计与他息息相关,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最初,因周大福只出售金饰,还未销售珠石,应一些同行的邀请,何伯陶先生便热心响应帮同行设计,没想到,设计出来的东西亦纷纷受到认可和青睐,大大地鼓舞了他在设计方面的信心。与他人设计理念不同的是,何伯陶先生不局限於作品平面感的体现,更趋向以三维效果来表现金饰或珠品的审美价值。此後,随着周大福亦引入珠石销售,经何伯陶先生设计的富有三维效果的珍珠雀仔,於1950年代,曾风靡整个菲律宾。
  珍宝海鲜舫,是香港著名的海上画舫之一,舫上所雕刻着的七千多条龙更是一大特色,亦成为东方艺术荟萃的一个地方。每一条龙姿态各異、栩栩如生,特别是其神态,“正面要凶、侧面要笑,又笑又恶才是真龙。”而这所有龙的构思,皆出自於何伯陶先生之手。由此可见,其设计水平的精湛与非凡。
  设计,源於生活
  大浪淘尽始见金。何伯陶先生在周大福六十五年的风雨历程,打磨着他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有人说,今日今时的他,如同一本装帧质朴、内容丰富的书籍,每一页都充满着智慧与哲理,每一页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做了几十年的设计,从何伯陶先生嘴里的内容,当然少不了与设计相关的话题。设计,是他生命中重要的板块,他曾说过,“生活,就是一种设计。”从对设计的一无所知,他在自己的特长——画画和绣画中获取灵感,慢慢地将设计的理念埋在心中孕育,直到有一天迸发而出,赢得了众多瞩目的眼光。不管外界对他如何热捧,他依照按照自己不断创新的设计理念,紧跟市场潮流。
  “设计,是从生活的感觉中走出来。”何伯陶先生这麽理解,他对此有一番令人遐想的释义,“下雨,要设计出雨天的味道,或是雨中潮湿的感觉,或是雨後的清新空气、明净天空;晴天,要设计出阳光的味道。这样,千变万化,设计才能不断地进步,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何伯陶先生有自己的设计原则,“我只设计使自己最满意的作品!”语气强硬,使人毋庸置疑。为达到这一目标,他要求每一次的设计都要在原有基础之上加入新元素,与上一次的有不同之处。往往,相隔一段时间之後,当他再重新欣赏这件当时满意的作品时,他可能又会不满意当初的标凖,觉得还有地方有待改进。
  为在设计中加入新元素,何伯陶先生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观察和思考,寻找可以演化成人们乐於接受的艺术元素,“创意,就是生活,一定要将工作搬入自己的生活中去,才有情趣。”可以说,生活和设计,於何伯陶先生来说,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因而还造就了他重视在每一个今天里可能迸发出来的力量。“今天,在生活中是最重要的时间,要把握好今天的每一个进步。”
  “‘专业’是什麽?看得多!多得多!熟能生巧!你一定要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充满无限创意的。”何伯陶先生如此认为,因而在他所设计的作品,常常能出现使人意想不到的东西,近年来,他设计出的可旋转戒指,打破传统,理念独特,在市场上大受欢迎,而这亦源自於他对生活的思考。在设计上,他不推崇模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灵魂,设计更是如此,真诚、用心去做,才能得到好的结果,才会成功。”何伯陶先生独树一帜,脑子拥有奇思妙想,设计出来的作品亦频频受到顾客青睐。“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何伯陶先生的每一句话都富有哲理,他的设计经验与职业操守,何尝又不是其它行业应该遵守与学习的呢?
  生活侧记
  问及何先生的爱好,他的回答亦是“设计”,令听者莞然一笑。为了获取更多的设计灵感,他常常视旅遊为一堂生动有趣的“寻宝”过程。“旅遊,我是什麽地方都不愿放过。”他的足跡踏及不同地方,把许多与往常不同概念的东西储存於脑海,待之时日能大派用场。
  即使是八十多岁高龄,何先生也从未想过退休,在周大福65年的工作历练,在工作时那种熟悉感与亲切感,无法割捨。“我的家也很舒适,什麽都有,但还是不如在公司里待着舒坦。”每日,何先生晨运以後,便凖时来到公司,下午六点半下班回家,当提及他何时退休时,他略有黯然地说,“走不动,坐不起来的时候,就退休了。”不言倦,不言休,他还时常用泥胶自製龙、凤、虎等自娱。
  这位大半辈子光阴都伴随着周大福成长的长者,面容沉静慈和,话语中不时闪着智者的灵动与深邃,待人处事中的真诚与用心,时时感动着他人。若要说永恒,从他身上所体现出的种种优良品质,已是一种永恒!
  【何伯陶先生,香港新世界集团、周大福珠宝有限公司顾问,香港珍宝海鲜舫董事兼代总经理,九龙珠石玉器金饰首饰业商会副监事长,香港珠石玉器金银首饰商会副理事长,香港顺德联谊总会名誉顾问,顺德市荣誉市民。】
其他文献
是一位专业的建筑测量师,数十年,他靠着持之以恒的态度不断进取、与时俱进,以专业赢得信任,以专业成就自己,最终有所作为,在建筑测量行业上大展拳脚。他手中的一把尺,度量着建筑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清晰而又凖确;身兼诸多与行业有关的社会公职的他,心中亦有一把尺,度量着建筑这个行业,亦度量着这个行业所需要的那份责任和道义。  积经验,奠基础,持之以恒  陈佐坚先生,祖籍潮州,出生在香港,他的中学生涯在一所工业
期刊
是一名行善者,是一名功绩卓越的狮子会领袖,更是一名资深地道的服务者,他担任佛教慈善有限公司主席及狮皇(国际)慈善基金有限公司主席,奉行“不谈政治,只求服务社会”的狮子会信条,数十年如一日地参与各种服务工作,服务对象上至长者孤幼,下至弱智伤残,行善足跡近在本港,远至内地以及海外,並荣获“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亲善大使”等诸多讚誉  香港:三角码头盂兰胜会  香港:三角码头盂兰胜会  盂兰节,俗称“鬼节”,
期刊
【本刊讯】6月14日,香港大公报在香港举行创刊110周年报庆酒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向这家历史悠久的中文报纸致信祝贺。  李长春在贺信中说,香港《大公报》在110年的风雨历程中,秉承“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的精神,始终与民族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笔录历史进程,推动社会发展,为中华民族振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公报》为香港的
期刊
蔺常志先生曾是一位历经世事的军人,身上自有一种刚强、百转千折的气质、一种让人无法不敬仰的赤诚。青春肆意飞扬的时刻,他只带上几件衣服,不曾与父母告别,便匆匆踏上北上参军之路。儘管,这段军旅生涯只持续不到四年的时间,然而,在他看来,灵魂深处,一旦烙上“军人”的烙印,便成为了一辈子的事,这也是他一生中,最美好、最畅快、最淋漓的回忆。足以让他欣慰一生、感受一生、回忆一生、感慨一生。  历经重重世事 百转千
期刊
邓锦添博士作为公司掌舵者、社团领袖、经济顾问、名誉校长等,角色多元,而每一个角色的承担,皆因他洒脱尽责的情怀:随缘,不为生计,不为名利,做有意义之事!在许多成功的案例面前,毫无疑义,邓锦添博士是一名卓越的社会活动家,他为推动两岸四地之经济发展及文化与企业之间的交流,穿针引线,搭建平台,展露了出色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而这一切源於内心质朴的愿望:“我只有一个出发点:做好每一件对国家、对香港有利的事
期刊
邓学尧先生 是新界五大姓之一邓族的後裔,他忙於服务,忠心一片。族谱记载的历史渊源,他了然於胸,先祖遗留的宗本文化,他矢志传承。所以,浓浓桑梓之情,尽表言行之间,悠悠爱乡之意,皆留举止之上。每当受到众人称讚,他都坚持,“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快乐!”诚如斯言,有时,付出比收穫更让人知足。  服务宗亲 视为己任  邓学尧先生是香港本地人,在粉嶺生活了六十多年。他同时担任了邓族五大房邓都庆
期刊
杜佑安先生是一位传统文化的弘扬者。锺爱唐诗宋词的他,埋首案台,苦心孤诣,著书立说。在《粤音寻正读》中,经过他的考究与点拨,音美韵正的诗词掷地有声,不仅让读者对唐诗宋词的粤语读音有了重新的认识,也极大地激发了研习者的兴趣,令中华传统诗词之花,摇曳在更多人的脑海中。杜佑安先生还是一位积极的奉献者,服务社团,尽心尽力,人生充实而多彩。  敬业乐业 奉献为怀  杜佑安先生原籍南海白沙,1937年出生於香
期刊
石汉基先生,人称“文化书使”石景宜博士的长子。他年青时代即受父亲赠书报国的深远影响,三十多年前开始参与父亲的各种捐赠书籍活动;父亲辞世後,秉承先父的“书使精神”,情切桑梓,继续赠书,支持文化事业;更秉持其父毕生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推广中华文化艺术之遗愿,成功举办了颇具规模、意义非凡的“石景宜博士盃——华厦书画创作大赛”,旨在“沟通两岸文化交流,致力建立书香社会”,为此付诸了大量心力,令人可讚可佩! 
期刊
陶正汉先生是现居香港的印尼爱国华侨,他担任印尼苏拉威西锡江(香港)联谊会常务会董兼会务发展部副部长,致力发展中印(尼)两国关係。二○○九年,正值他八十大寿,他收到了远在北京的堂弟、原体育学院击剑队教练陶金汉先生的祝贺信函,信中不仅将其所做的贡献一一列举,还说:“祝愿您继续保持乐观的态度。”乐观,就是这位健谈长者所具备的一种优秀品质。  【陶正汉先生,印尼爱国华侨,归国前在印尼参与多项爱国进步工作。
期刊
陈国民博士,三十年前在香港创立“德国宝”公司,历经三十载精心打造,“德国宝”的品牌形象已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成为香港知名品牌。在品牌塑造的理念里,陈国民博士有着成功而又独到的经验与体会。总结事业成功的经验,可谓各种因素汇聚的结果,但其中关键离不开他数十年来对品牌的重视与坚持、经营眼光的精凖和创新求变,又源自於他内心的真诚、善良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十载苦磨一剑 只为打磨百年品牌  “三十年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