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耐久跑是是中学生必修的体育运动科目,它不仅能让学生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而且能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由于此项运动的特殊性与教学的单一性,常遭到学生们的冷遇和淡化,严重地影响了此项运动在学生中深入持久的开展。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学生参加耐久跑运动心理进行了探究,找到了破解的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造成学生耐久跑心理障碍的原因
1.生理反应使学生产生了恐惧心理
耐久跑要求学生在快速跑动的运动过程中,能尽量的延续时间,对人体的呼吸、心血管功能及代谢功能要求较高。因此,学生在耐久跑运动中常常会出现呼吸急促、胸闷气短、全身乏力、恶心头晕等难受现象。这些生理反应给学生感受十分难受,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致使学生产生谈跑色变的恐惧心理。
2.优越条件使学生产生了放弃心理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学习的环境,滋长了他们怕苦畏难、享乐主义的思想,缺少应对艰苦生活与恶劣环境的心理准备。因此,很多学生产生了放弃耐久跑的心理。
3.偏科思想使学生产生了淡化心理
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文化课学好,专业技能掌握好,体育好不好无所谓”,因而对体育课、体育运动不重视,特别是对耐久跑的技术、技能的学习训练,不积极投入,而产生淡化心理。
4.教学枯燥使学生产生了厌倦心理
耐久跑运动的理论教学简明,练习形式单调,训练时间长,运动量大,生理反应强。其教学通常在跑道上进行,老师的理论讲授三言两语,示范动作机械老套,训练形式千遍一律,周而复始,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毫无兴趣,极易产生厌倦心理。
二、提高耐久跑教学效果的对策
笔者针对学生耐久跑运动中暴露出来的心理障碍,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采用了多种方法,加以疏导、化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耐久跑运动的教学效果。
1.明确意义调动积极性
耐久跑是一项强身健体打基础的运动项目,是不分时空、不需器材、男女老少皆宜的运动形式,是磨练意志、培养耐力、提高身体素质的最好运动平台。第一,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图像、幻灯、课件、影视等,向学生直观地、形象地、具体地讲解耐久跑的理论知识、锻炼意义。第二,运用名言警句激励学生。笔者将名言制成标语、卡片、信息,加以张贴、分发,激发学生的情趣。第三,利用先进典型人物引领学生。让学生领略奥运冠军王军霞的风采,使学生明确耐久跑运动的意义,培养学生对耐久跑的感情,激发学生对耐久跑锻炼的兴趣,调动学生参加耐久跑运动的积极性。
2.消除偏见提高自觉性
部分学生对耐久跑运动后的生理反应认识错误,把耐久跑运动中出现呼吸急促、胸闷气短、全身乏力、头晕恶心等将正常的生理反应误认为身体不宜参加此项运动,因而失去信心。笔者针对学生这一心理,运用生理学的知识,对这种现象向学生做了科学的阐释:耐久跑中因身体内脏器官机能的惰性产生的种种暂时的不适应属正常现象,无需害怕,只要在运动中注意控制跑速,调节呼吸,放松心态,就能顺利渡过此难关。只要坚持此项运动,这种现象就会逐渐减少或消除。
3.树立恒心保持经常性
笔者执教机电一班体育课,有一位女生因身体不适请假不上“两课、两操、两活动”。经了解,该生身体瘦弱气虚,体能低下,患有哮喘病,经常感冒、失眠,成天萎靡不振,精神恍惚,情绪悲观。笔者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她认识到参加体育运动的意义,坚定了参加体育运动的信心,以耐久跑运动为主要运动项目,为她专门制定了锻炼计划,科学安排。经过一年多的坚持练习,她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身体强健了,体能素质增强了,哮喘、感冒、失眠症状消失了,学习成绩上去了。
4.改进教法增强趣味性
要使耐久跑变成学生广泛、持久、自觉的体育运动,关键在于转变教学观念,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充分展示体育运动特有的魅力,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把内容简单、形式单调、重复练习的耐久跑的传统教学,变为内容丰富、理论科学、形式多样、趣味练习,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新鲜感,真正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境界。笔者努力改进教法:理论教学借助多媒体,力求系统准确;演示教学借助图像,力求直观形象;训练场所走出操场,力求人文景观化;练习形式翻新变换,力求形式多样化。目的是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受到刺激,减少耐久跑运动苦与累的感觉。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职业教育中心校)
一、造成学生耐久跑心理障碍的原因
1.生理反应使学生产生了恐惧心理
耐久跑要求学生在快速跑动的运动过程中,能尽量的延续时间,对人体的呼吸、心血管功能及代谢功能要求较高。因此,学生在耐久跑运动中常常会出现呼吸急促、胸闷气短、全身乏力、恶心头晕等难受现象。这些生理反应给学生感受十分难受,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致使学生产生谈跑色变的恐惧心理。
2.优越条件使学生产生了放弃心理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学习的环境,滋长了他们怕苦畏难、享乐主义的思想,缺少应对艰苦生活与恶劣环境的心理准备。因此,很多学生产生了放弃耐久跑的心理。
3.偏科思想使学生产生了淡化心理
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文化课学好,专业技能掌握好,体育好不好无所谓”,因而对体育课、体育运动不重视,特别是对耐久跑的技术、技能的学习训练,不积极投入,而产生淡化心理。
4.教学枯燥使学生产生了厌倦心理
耐久跑运动的理论教学简明,练习形式单调,训练时间长,运动量大,生理反应强。其教学通常在跑道上进行,老师的理论讲授三言两语,示范动作机械老套,训练形式千遍一律,周而复始,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毫无兴趣,极易产生厌倦心理。
二、提高耐久跑教学效果的对策
笔者针对学生耐久跑运动中暴露出来的心理障碍,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采用了多种方法,加以疏导、化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耐久跑运动的教学效果。
1.明确意义调动积极性
耐久跑是一项强身健体打基础的运动项目,是不分时空、不需器材、男女老少皆宜的运动形式,是磨练意志、培养耐力、提高身体素质的最好运动平台。第一,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图像、幻灯、课件、影视等,向学生直观地、形象地、具体地讲解耐久跑的理论知识、锻炼意义。第二,运用名言警句激励学生。笔者将名言制成标语、卡片、信息,加以张贴、分发,激发学生的情趣。第三,利用先进典型人物引领学生。让学生领略奥运冠军王军霞的风采,使学生明确耐久跑运动的意义,培养学生对耐久跑的感情,激发学生对耐久跑锻炼的兴趣,调动学生参加耐久跑运动的积极性。
2.消除偏见提高自觉性
部分学生对耐久跑运动后的生理反应认识错误,把耐久跑运动中出现呼吸急促、胸闷气短、全身乏力、头晕恶心等将正常的生理反应误认为身体不宜参加此项运动,因而失去信心。笔者针对学生这一心理,运用生理学的知识,对这种现象向学生做了科学的阐释:耐久跑中因身体内脏器官机能的惰性产生的种种暂时的不适应属正常现象,无需害怕,只要在运动中注意控制跑速,调节呼吸,放松心态,就能顺利渡过此难关。只要坚持此项运动,这种现象就会逐渐减少或消除。
3.树立恒心保持经常性
笔者执教机电一班体育课,有一位女生因身体不适请假不上“两课、两操、两活动”。经了解,该生身体瘦弱气虚,体能低下,患有哮喘病,经常感冒、失眠,成天萎靡不振,精神恍惚,情绪悲观。笔者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她认识到参加体育运动的意义,坚定了参加体育运动的信心,以耐久跑运动为主要运动项目,为她专门制定了锻炼计划,科学安排。经过一年多的坚持练习,她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身体强健了,体能素质增强了,哮喘、感冒、失眠症状消失了,学习成绩上去了。
4.改进教法增强趣味性
要使耐久跑变成学生广泛、持久、自觉的体育运动,关键在于转变教学观念,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充分展示体育运动特有的魅力,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把内容简单、形式单调、重复练习的耐久跑的传统教学,变为内容丰富、理论科学、形式多样、趣味练习,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新鲜感,真正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境界。笔者努力改进教法:理论教学借助多媒体,力求系统准确;演示教学借助图像,力求直观形象;训练场所走出操场,力求人文景观化;练习形式翻新变换,力求形式多样化。目的是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受到刺激,减少耐久跑运动苦与累的感觉。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职业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