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月,诺贝尔奖的颁发让瑞典斯德哥尔摩成为焦点,这个头顶闪亮光环、身披神秘气息的奖项再度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对于一般人来说,高高在上的诺贝尔奖似乎有些遥不可及;但对于活跃在科学前沿领域的人而言,诺贝尔奖也许不仅仅是一个梦。
最新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对诺贝尔文学奖提出了看法——谁是中国人心中当之无愧的桂冠作家、谁是诺贝尔文学奖永久的遗憾、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是否公正等等。这份报告是由汪剑钊主编、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大师经典》一书透露的,该书分上下两卷。诺贝尔奖已走过百年,中国人对它的争议与期待最终沉积成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和努力实现的梦想。
2009诺贝尔奖得主
10月12晚,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威廉森获得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至此,2009年诺贝尔奖已全部开出,获奖名单如下:
生理学或医学奖:三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共同获得该奖项。获奖原因是“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评审委员会形容发现“解决了生物学的重要课题”。
物理学奖:华人科学家高锟以及两名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获奖。高锟的获奖原因是“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光纤中传输方面所取得的开创性成就”,两位美国科学家的获奖理由为“发明了一种成像半导体电路,即CCD(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
化学奖: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和托马斯•施泰茨,以及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获奖。获奖原因是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作出突出贡献。
文学奖: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获奖。原因主要是她“以特别犀利的语言描述了在独裁统治时期的生活,故事非常沉重”。
和平奖:美国总统奥巴马获奖。原因是他“在加强国际外交及各国人民之间合作上,做出了非凡的努力”。
经济学奖: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威廉森获奖。原因是奥斯特罗姆“对经济治理的分析,尤其是对普通人经济治理活动的研究”,威廉森“对经济治理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司的经济治理边界的分析”。
据悉,诺贝尔经济学奖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他而增设的,全称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1969年第一次颁奖。
今年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依然在12月10日的诺贝尔逝世纪念日举行。除和平奖颁奖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外,其他奖项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
华人的诺奖光环
自1901年诞生以来.在100多年的时间里。获奖者基本上囊括了20世纪所有的科学重大发现和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人才。全球的科学家、官员、学者以及有关专业人士无不高度瞩目,无数有意角逐这项大奖的人们更是孜孜以求,为获得这项殊荣而不懈努力。
每年到诺奖宣布的这一段时间,都会引起海内外华人学界的一阵热议,尤其是大陆民众的期许和失望都在这一个星期里达到顶峰。2009年度诺贝尔奖已尘埃落定,华人高锟也位列其中,掀开百年华人诺奖帷幕的一角,一窥它所散发的彩色光环。
杨振宁&李政道:中国茶馆里修炼的科学双星(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57年12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授予两个中国学者——杨振宁(美籍华人,1921—)和李政道(美籍华人,1926— )。从1901年起,这种颁奖仪式举行了几十次,但这一次却因为获奖者均比较年轻而且都是东方人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美国科学界在评论他们的成就时,认为:“两位青年学者的辉煌成就,证明在人类高度智慧的阶层中,东方人和西方人有完全相同的创造能力。”
杨振宁、李政道还是在中国茶馆里修炼出来的学者。杨振宁、李政道分别生于合肥和上海的知识分子家庭,求学期间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中学毕业后,他们先后来到内迁于云南昆明的清华大学和贵州遵义的浙江大学,当时物质条件很差,物理实验室设在破庙里,教室和宿舍设在会馆里,连看书的地方都没有。他们只好一早就到茶馆去占座位,泡上茶,读书直到天黑。开始时很不习惯,日子一长就练出了闹中求静的本事。
而对于是谁最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杨、李二人各执一词,这或许也给两人最后的“分手”埋下了伏笔。但无论怎样,两人在国际上所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那个时代所无法比拟的。
丁肇中:响彻诺贝尔奖大厅的中华之声(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76年,丁肇中获得当年物理学奖。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丁肇中开创了获奖者用两种语言演说的先例,他的获奖演说,先用中文、后用英文发表。显然,当他登上崇高的颁奖台时,牢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
丁肇中虽然多年来在美国工作、生活,但他仍深深眷恋着哺育他成人的中国。他忘不了他在中国度过的青少年时代,他一直很看重自己是炎黄子孙。所以在去斯德哥尔摩参加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前,他向瑞典皇家科学院写信,要求打破惯例,用中文在会上发表自己的演讲,然后再用英语阐述。而根据规定,获奖人应以本国语言在颁奖典礼上演讲,就是说他只能以英语演讲。但大会组织者们经过考虑,还是同意了丁肇中的要求。于是,自从1901年第一次颁发诺贝尔奖金以来的四分之三个世纪中,在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奖颁奖大厅里,第一次回荡起了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的主要语言──汉语。
J粒子的发现没有使丁肇中停步不前。年复一年,他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从一座高峰迈向另一座高峰。1979年,他领导的在汉堡的电子同步加速器上工作的马克•杰小组通过实验证明了胶子现象。这一成果,又一次轰动了国际高能物理学界。丁肇中说:“认识物质世界,发现大自然的奥妙,这种基本的知识是无涯的,超越年龄、时代和国界的限制。”为了科学的进步,他探索的脚步不愿停歇。一个代表中国科学家的形象就这样树立在世界上。
李远哲:海峡两岸大学者(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李远哲获奖,是由于他对交叉分子束方法的研究,对了解化学物相互反应的基本原理,作出了重要突破,为化学动力学开辟了新领域。1936年,李远哲出生在台湾新竹县,父亲李泽藩是一位台湾老画家。翻阅李远哲的科研经历,我们不仅感慨他对推动海峡两岸的科研工作作出的贡献。他除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之外,还协助台湾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设计、安装一部分子束碰撞仪器,预定年底完成。十多年来,他一直与中国科技大学开展学术交流,并帮助科大化学系开展起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工作。“海峡两岸大学者”称呼授予他永不为过。
朱棣文:面对荣誉泰然处之(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在1993年5月就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朱棣文平时很少提及自己的研究成就,甚至在父母面前也从不提起。他的母亲说:以前他每次得奖从不告诉我们,都是我的朋友看到报道后,剪下来寄给我的。像1996年获左根汉研究奖;1993年获第一个国际大奖;1987年获美国物理学会艺术奖等,他都没有表示出特别的兴奋。这次获奖他仍然表示:“我还是我,跟昨天没有什么两样。”在获知得奖的当天,他仍平静如常地去上课。他说,“当我想到还有更多的优秀科学家,特别是比我强的科学家还没有获奖时,我自然就不应该把这项奖看得有多么重。我只是运气比较好。”在谈到所获诺贝尔奖金时,他以幽默的口吻说,目前还没有考虑到如何处理这笔奖金,但在扣除了给“山姆大叔”的税后,可能就所剩不多了。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提名朱棣文出掌能源部,他也成为了第二位出任美国内阁首长的华人。
崔琦:无止境的求知(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对于这些让人无限倾慕的荣誉、地位,他淡定恬然,依然一如既往地教书育人、科研实验,他有一颗非凡的平凡心。
崔琦的成就源于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自己钟爱的物理学研究事业非常投入,他喜爱做物理实验,需要时常常是全身心地投入研究。他常视物理实验如玩游戏,他说,能随心所欲地设计新模型,能制造一个个用钱都买不到的新产品,那种满足感难以形容。他为人随和、幽默,但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即使在成名之后,他仍然象过去一样亲力亲为,亲自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其实,崔琦的兴趣不仅仅在学术上,他是一个爱好广泛、全面发展的人。上大学时,他矫健的身影经常出现在篮球场上,还拿过游泳赛的名次;在学校组织的联欢会上,他表演过独唱,担任过乐队的指挥。大学毕业时,有同学评价崔琦:“六尺身材堪谓高,天赋英聪功课好,兼长国、英、数,日常小事却糊徐,五毫当一毫。写字时笔墨飞舞,笔迹字体犹如乱草,指挥音乐,南拳北腿如比武,歌声动人,姿势美妙够风度……”
叶笃正:获奖大王也是“捐赠大王”(2004年诺贝尔气象学奖获得者)
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气象学界的最高奖——第48届国际气象组织奖,叶笃正是获得这项被称为“气象诺贝尔奖”的第一位中国人,他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提出大气能量频散理论、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对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拿到多项国外科技奖项和中国几乎所有科技大奖的叶笃正,已经记不清自己确切的获奖次数,但始终对把奖金捐出来乐此不疲。1995年,叶笃正把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成就奖”的100万元奖金捐给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用于奖励在大气研究领域有杰出贡献的青年学者。捐出奖金后,叶笃正说:“目前中国在许多气象研究领域仍然比较落后,只有对年轻学者多作鼓励,才可能尽快提高中国相关研究的水平,缩小和先进国家的距离。”
钱永健:色彩俘虏挑战癌症(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从小到大,色彩一直让钱永健痴迷,也正是这种痴迷,为他带来了诺贝尔奖。
钱永健的科研哲学是快乐科研。他说:“你的科研应完全满足你个性深处的需要,为你提供一些内在的快乐,以帮你度过难以避免的沮丧期。”由于儿时患有哮喘,钱永健不得不尽量避免室外运动。他经常花上数小时在地下实验室中做化学实验。实验产生的鲜艳色彩让他着迷。16岁那年,凭借一个金属易受硫氰酸盐腐蚀的调查项目,钱永健在美国全国性奖项“西屋科学人才选拔赛”中获一等奖。这项比赛现名“英特尔科学人才选拔赛”,是美国历史最久、最具声望的科学竞赛,参赛者以高中生为主,又称“少年诺贝尔奖”。
获奖之后,钱永健谈到将来目标,表露出自己希望为攻克癌症贡献力量的愿望。“我一直想在临床方面做一些与我事业相关的事,”钱永健说,“如果可能的话,癌症就是终极挑战。”
高锟:光纤之父(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获得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高锟与夫人黄美芸日前通过香港中文大学发表公开信,感谢来自海内外人士的祝贺,相信新闻界已获所需资料,希望能够重返平静的生活。
公开信说:“各界对高锟的关心,我们深表感谢。可惜阿兹海默症目前仍是不治之症,闻人如里根、撒切尔夫人亦不能免。高锟平日打网球,做运动,不抽烟,饮食均衡,起居正常,记忆力虽见衰退,仍能自得其乐。”
早在1966年,高锟就在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用玻璃纤维作为光波导线用于通讯的理论。简单地说,就是提出以玻璃制造比头发丝更细的光纤,取代铜导线作为长距离的通讯线路。这个理论引起了世界通信技术的一次革命。随着第一个光纤系统于1981年成功问世,高锟“光纤之父”美誉传遍世界。可以说,高锟的研究为人类进入光导新纪元打开了大门。
诺贝尔奖的中国缘
诺贝尔奖设立至今,国人百年奥运梦想也圆了,但在世界科技最高奖项的诺贝尔奖,中国依旧空空如也。中国人经过数百年的努力,从“东亚病夫”到如今的东方雄狮……新闻联播几乎天天报道我国已经过自主创新掌握了某项科技的核心技术,以前这项技术都要从国外进口,如今掌握后,可以节约成本数万元。这类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了,但为什么诺贝尔奖一直没有花落中国呢?中国与诺贝尔奖之间的缘分究竟有多少呢?
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作家一直是媒体热衷炒作的话题,“谁谁被某某推荐为候选人了”,“谁谁有可能今年问鼎了”,“谁谁早就该获奖了”,“不要把诺奖当回事”,“那只是几个不懂中文的瑞典老头子私下攒出来的”,“诺奖有强烈的政治倾向”等等,总是不绝于报端。
许多中国作家不管出于何种心理,骨子里都有一种浓重的诺奖情结……
身为炸药发明者的诺贝尔生前酷爱文学,写过抒情诗、短篇小说,甚至还涉足喜剧,他在遗嘱中称:“诺贝尔文学奖应授给曾经创作出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人!”谁也不曾料到,这个1909年在北欧小国瑞典设立的文学奖项,竟会如此长久而剧烈地纠缠着远在千山万水之外的中国人的心。希冀与失望,迷恋与鄙视,愤怒与颓丧,自卑与高傲,谩骂与自责,每一次的评奖,都会牵动亿万颗复杂的中国心。80年代以后,随着世纪末的临近,中国人冲向斯德哥尔摩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诺贝尔奖与申奥、入世一起构成90年代中国的三大情结。申奥成功了,入世成功了,然而诺贝尔奖却一次又一次擦肩而过,它是如此贴近却又那么遥遥无期。失败更加激起向往。它所设置的文学标准,它所塑造的文学经典以及通过它而张扬的文学风格,这一切都对我们的文学产生着时尚般的影响。面对诺贝尔,很少有人心平气和。
事与愿违的是,中国就是没有人得诺贝尔文学奖。自1909年设立到2001年,92年间共颁发93次,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98位作家获此殊荣。但人数最多,文学历史最长的中国无一人获此殊荣。难道中国文学没有理想主义?没有优秀作品?历史上,中国作家曾多次被提名,但由于种种原因而与该奖失之交臂。
1927年,鲁迅曾被瑞典历史学家斯文•赫定看好,预备要提名,但他婉然谢绝。他的态度是:“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中国人,靠着这‘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好笑。”“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林语堂在1944、1972、1973、1975年四次被提名。1975年被提名落选后,正值他八十大寿,他说:“我们要讲道理,我们对生命不可要求太多,也不可太少,一定要抱着适可而止的态度。”
1968年,老舍先生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且入围到最后的投票,在五名候选人中排名第一,成为有史以来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但令人遗憾的是,当时老舍先生已经不在人世,瑞典文学院只好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另外一名东方人:日本的川端康成。否则,川端康成不会成为继印度泰戈尔之后的第二位获奖的亚洲作家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日本作家。老舍先生的逝世使中国又一次错过了诺贝尔的青睐。据说沈从文、巴金继老舍之后也曾被提名,但都没有下文。
2000年2月,国内媒体大炒台湾文学狂人李敖向诺贝尔冲击一事,说其小说处女作《北京法源寺》被提名,着实给垂头丧气的中国人注入了一些活力,但马上就有人撰文质疑这一消息的可信性。不论消息可靠与否,反正最终李敖榜上无名。中国作家走向诺贝尔便几乎成为难圆之梦。2000年高行健获奖不仅为诺贝尔划上了世纪句号,也使中国作家在20世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希望成为泡影。2001年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推选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最终也未能如愿。
评奖并不完全公正
关于奖项是否公正的问题,选择“说不清楚”的人最多,人们认为地理因素和语言因素是影响评奖过程的最大因素。由于评委会位于瑞典这一北欧国家,它不可避免地会寻求所谓的文化大国和经济强国的支持,也更加关注这些国家的文学作品,据说,委员会一位成员曾公然宣称“诺贝尔文学奖现在仍是一个西方的奖”。
文化趣味倾向西方标准和判断
通过调查,能看出绝大多数答卷者的阅读范围主要局限在西欧和美国作家身上,而对索因卡、杨森的获奖作品所知甚少。这反映出我们在文化趣味上与所谓的文化大国趋同的趋向,对亚非文学的忽视则更为严重。因此尽管许多人一直在责备欧美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但内心深处依然认可西方的判断和标准。
让中国隐隐作痛的诺贝尔奖
年年评奖,年年争议。每届诺贝尔奖颁发都会引起国内舆论的热烈讨论,今年又不例外。
中国正在努力成为一个被国际社会和国内人民公认的大国,从体育弱国到如今的奥运三甲,从经济一穷二白到现在的GDP稳步增长,从航天技术落后到神五、神六卫星载人绕地飞行……但多年以来,中国一直缺席诺贝尔奖,不能不成为国人心头之痛。
110年来,诺贝尔奖以其客观严谨的精神记录了世界科学的发展,那些获奖的人们,或是解决了某个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或是大大拓宽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视野,或是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福祉,他们为全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无缘诺贝尔科学奖,深刻的说明我们对于世界科学的发展贡献不大。
一个十几亿人的民族,半个多世纪以来拿不到诺贝尔科学奖,其中一定有一些必然的东西。究其原因,诺奖的精神,正是科学的精神,而中国的文化、过去和现在,都缺乏这种精神。
差距在哪里?
中国缺位诺贝尔奖的背后,是我们的科学创新环境、科学研究精神和毅力的缺失。
从华裔科学家先后获得诺贝尔奖能看出来,我们不缺少民族智慧和科研创新的能力。但为什么这么多年本土科学家拿不到诺贝尔奖?除了知识积累不够、原创少之外,最重要的还是科学创新的环境、科学研究的精神和毅力的缺失,具体来说就是学术风气和社会价值导向的偏差。
中国无缘诺贝尔奖,反映的还是我们国家科技创新环境差,我们更关注数字和指标,却往往忽视质量和内容。我国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不少,可是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少。教育上鼓励创新,实际上却用一套套数量和指标体系来衡量成果。诺贝尔奖并非是制定计划,然后举全国之力短时间之内克难攻关就可以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做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而这个阶段是不能出成果的。鼓励创新,社会环境更应该对这个时期进行宽容。现在的社会环境不改变,要获得诺贝尔奖,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事实上,诺贝尔奖尤其是科学奖项,总喜欢用实践和时间这两件“金标准”,来检验任何一项发现。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尔和格林贝格尔,早在1988年便各自独立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即使从相关技术首次实用算起,也早在1997年;而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教授也是在近半个世纪之前就已经创立了光纤通信传输理论,并对此次获奖感到惊喜和荣幸,丝毫没有大奖迟来之感。
中国需要一个诺贝尔科学奖来证明自己的科技实力。但这种“实力”是无法靠突击来完成,也无法安排什么日程表,它需要国家的支持、体制的支持,也需要科研者真正踏踏实实的做研究。在很多方面我们可以很清楚的认识到差距,但如何缩小我们与诺奖之间的差距,如何走向诺贝尔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反思中国教育
诺贝尔奖获得者中,除朱棣文、钱永健和高锟接受的是纯美国教育外,其他几位青年时期接受的是民国时期“旧社会”的教育,而且是处于战争年代,而在1949年至今的60年中,“新中国”培养的学生中竟然没有一人。
温家宝总理教师节前夕到北京市三十五中听课后的讲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公开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很多人感动于总理不仅亲自到一所中学调研,而且能在一个上午连听五节课,实在难得。同时认为总理提出的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问题,由表及里,涉及根本,切中了目前教育问题的“要害”。
机制阻碍杰出人才成长。“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这些年甚至建国以来培养的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确实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还不能说在世界上占到应有的地位。”温总理讲话中的这几句话激起了很多共鸣:目前存在的应试教育阻碍了杰出人才的成长。
当前教育的最大危机不是教师问题,而是体制问题,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束缚了教育方法、教学模式。我们有很多不必学的东西却天天在学,强迫性地往学生大脑中灌输,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却恰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只能被动、教条、僵化地接受,成为一个器皿,“这哪能有创造性呢?”
对于毕业多年的我们来说,自己从小学直到本科或者研究生,最大的感觉就是,很多对于人的一生非常重要的东西,学校里是学不到的!所以以什么样的形式教学、教什么东西,都需要明确!
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中的一面旗帜,钱学森走了,中国呼唤一流人才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不妨先重温一下钱老的话语。2005年7月29日,病榻上的钱学森向温家宝总理坦诚相告,“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对于现行教育制度,钱老说:“现在的学生对知识没有兴趣,老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教育是不行的,教材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教师。”
四年转瞬即逝。钱老的话,要是放在当今任何一个论坛上说,都会成为“新闻”,都会引来热议,都会被认为“切中时弊”、“说出大家的心里话”——这不是中国教育的幸事,这只能表明,教育的现实没有发生好转。
学校办学没有特色,学生又何来个性与创见呢?始于去年10月的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订,有很大一个责任,就是要回答钱老提出的“大问题”。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先后两次发表重要文章,谈到教改的深层次问题,希望把学生从作业中解放出来,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教育要由懂得教育的人来办。可以说,我国接下来的教育发展,已经不能再满足于教育规模的扩大,数量的积累,用简单的规模和数量指标,所谓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科研论文发表数量世界第五、基础教育也列世界前列等等来展示教育的政绩,而应该真正重视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
今年诺贝尔奖出炉,依旧没有中国人,但物理学奖获得者为在上海出生的高锟,一下子火爆了所有的网络媒体和纸媒,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确实很重,因为他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科技普及和教育水平的最高标准,虽然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和华人,算上高锟入了双位数,但是为什么除了李远哲在北京上过一年小学之外没有一位有真正的中国教育背景?这酸味的背后值得我们深思。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现在也有30多年的时间了,所有高校招生近几年也在不停的扩招,但是随着中国的高材生越来越多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每年7月份从大学里涌出的几十万大学毕业生一次又一次涌向了人才招聘会,但是基本上进去多少失业者还是多少,能够在毕业一个月内找到工作的也就是百分之几的比例,就业的大部分还不是很对口,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已经和社会需求脱节了,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不断涌现出的职业培训学校和技能培训学校如此火爆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填补了社会需求的空缺。
当中国教育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时,虽然把英语当成了学习和考试的主要科目,但是中国的高分考核制度和英语等级制度把中国的学生培养成了高分的英语哑巴。我们并不希望更多的学生毕了业之后或者在校期间参加了相关专业的技能培训之后才能够就业,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学生一毕业就能被社会所用,就能解社会所需,培训机构解决了当前的社会问题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需要的是中国教育制度的彻底改革。大学的教授制度也别再以职撑、论文来衡量了,我们需要的是他们培训出社会所需的人才,而不是华而不实的一批批拿着一摞证书找不工作的所谓大学高材生。
百年回眸:光荣与遗憾
自1901年首届诺贝尔奖以来,这个举世闻名的世界顶级奖项已经走过了百年的路程。无论我们怎么去指责她的有失公允,可以断言,绝大多数获奖者仍当之无愧地居于世界级大师的行列,深刻地影响了一个世纪的进程。
最受尊崇的诺奖得主
今年,诺贝尔基金会评出了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三位获奖者。他们是:1964年和平奖得主马丁•路德•金、1921年物理学奖得主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79年和平奖得主特里萨修女。
马丁•德•金是著名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他于1963年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的正义呼声至今回荡不绝。
爱因斯坦因其有关“光电效应”的论文,即狭义相对论而获奖。相对论是人类科学史上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特里萨修女是天主教仁爱传教会创建人,毕生致力于慈善事业。她于1910年出生在阿尔巴尼亚,18岁时因受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影响,来到印度投身慈善事业。1949年,特里萨修女在加尔各答创立了慈善机构——“慈善会”,并以此为基地,在印度开展救助孤儿、穷人、老人和麻风病患者的慈善工作。特里萨修女在印度和其他国家创办了50余所学校、医院、济贫所、青年中心和孤儿院。
影响人类生活的发明
回首发明之路,我们可以从人类数千年发明创造的智慧中受到启迪,从人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受到鼓舞,感受人类发展历程的伟大与艰辛,引发无尽的联想……
X射线
发现者:威尔姆•康拉德•伦琴
X射线被认为是19世纪末物理实验的三大发现之一,标志着现代物理学的开端,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因此于1901年获得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X光被广泛应用。医院用它来诊断疾病,摄影家把它当作照相工具,连鞋店也安装X光机,让客人透视自己的脚骨。X光竟然成为一种新娱乐工具——绅士们穿着名贵的礼服,借X光来透视自己的骨骼系统和内脏器官。但人们逐渐发现,X光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到20年代后,才开始普遍实用铅衣、铅手套来加以防护。
无线电通信
创始人:伽利尔摩•马可尼
古列尔莫•马可尼拥有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技术的专利,英国专利12039号,“电脉冲及信号传输技术的改进以及所需设备”。尼科拉•特斯拉1897年在美国获得了无线电技术的专利。然而,美国专利局于1904年将其专利权撤销,转而授予马可尼发明无线电的专利。1909年,马可尼和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由于“发明无线电报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无线电最早应用于航海中,使用摩尔斯电报在船与陆地间传递信息。现在,无线电有着多种应用形式,包括无线数据网,各种移动通信以及无线电广播等。
塑料
创始人:列奥•亨德里克•贝克兰
1909年,第一种合成塑料被贝克兰制成,进而成为当今社会应用最广泛且不可或缺的材料。随着当今世界信息和网络技术、新能源、航天技术、生命科学等尖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纳米塑料、能导电的塑料、有磁性的塑料、会记忆的塑料等各种更新颖的塑料不断被研制出来,同时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通讯工程、计算机、军事以及农业、轻工业的食品工业等各行各业中,相信未来,塑料还将继续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卡介苗
创始人:莱昂•卡莫德
卡介苗的问世是人类在与肺结核抗争史上里程碑式的胜利。自从卡介苗诞生后,各种防病苗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小儿麻痹症疫苗、麻疹疫苗等。卡介苗,拯救了数以亿计人的生命,翻开了人类与自然疾病斗争的新篇章。
青霉素
创始人:亚历山大•弗莱明
青霉素的发现者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
青霉素的发现和大量生产,拯救了千百万肺炎、脑膜炎、脓肿、败血症患者的生命,及时抢救了许多的伤病员。它的出现曾轰动世界。
集成电路
创始人:杰克•基尔比
1952年,英国科学家达默首先提出了关于集成电路的设想:将各种电子元器件做成一个整体——“一种没有连接线的固体组件”。1958年9月12日,基尔比通过多次实验终于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的问世,是继晶体管之后电子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其意义巨大而深远。可以说,现代计算机产业就是由集成电路创造的,是集成电路将过去有如房间般庞大的计算机变成了今天广泛使用的主机和个人电脑。
互联网
创始人: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
互联网——这个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世界面貌的发明无疑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技术发明之一。
互联网起源于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的阿帕网,当时只是勾勒出互联网的技术发端,经过几代人的完善,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性的沟通平台,是人类走向信息时代的坚实基础。
人工降雨
创始人:欧文•朗缪尔
20世纪40年代以后,朗缪尔与化学家谢弗等人,开始共同研究人工降雨。1946年7月,朗缪尔和谢弗乘上装有他们设计的撒播干冰设备的飞机飞上天空,在云海中找到了合适的云层后,开动设备,将干冰散了出去,30分钟后,一场大雨从天而降,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人工降雨。
目前,人工降雨已经发展成为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益处,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细数诺奖之最
迄今为止,诺贝尔奖走过了近110年的漫长岁月。一年年的激烈竞争,一年年的花落各家,很多获奖者在赢取这份特别收获的同时,也给诺贝尔奖的历史留下了别开生面、趣味横生的“之最”。
最巧合:生日献礼
2007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公布,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为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而幸运获奖。巧合的是,当天正好是埃特尔71岁生日。
最冷门:乡村银行
相比专业性强的奖项,和平奖更能引起公众的瞩目,不过也会爆出一些冷门。2006年10月,不少大热门纷纷落马,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孟加拉乡村银行和它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
最郁闷:等了55年
1911年,劳斯公布了肿瘤是由病毒引起的这一伟大发现,但是,一直没有引起诺贝尔奖委员会关注,结果劳斯等了55年直到85岁才获奖。
最个性:跑题抨美
由于健康原因,200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没有亲自前往瑞典领奖,不过,品特在事先录制好的演讲中竟强烈谴责了布什和布莱尔,称他们应该因入侵伊拉克受到起诉。
最年轻:25岁获奖
到目前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获奖者是英国人劳伦斯•布拉格。1915年,他以对X射线晶体结构的研究而获得物理学奖,获奖时只有25岁,而且他当年是和自己的父亲一起分享了这一奖项。
最年长:88岁圆梦
迄今,年龄最大的诺贝尔获奖者是美国人雷蒙德•戴维斯,他由于在“探测宇宙中微子”等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得2002年物理学奖,当年他88岁。
最集中:居里家族
居里夫人和丈夫曾经获得诺贝尔奖,后来居里夫人又再次获奖,而20多年后,他们的长女也和丈夫约里奥一起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继承了居里夫妇的科学事业。
获奖人拾趣
获奖夫妇
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夫妇
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夫妇
获194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科里夫妇
获奖父子
共同荣获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布拉格父子
分别荣获1906年和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汤姆逊父子
分别荣获1929年和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奥伊勒父子
分别荣获1922年和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玻尔父子
分别荣获1924年和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西格巴恩父子
诺奖的女性
玛丽•居里:1903年、1911年分别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
伊伦•约里奥•居里:1935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科里:1947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梅耶:196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霍奇金:1964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雅洛:1977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麦克林托克:1983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莱维•蒙塔尔奇尼:1986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埃利昂:1988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努斯莱因•芙尔哈德:199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诺奖争议史
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诺贝尔奖历来引发全世界最广泛的关注。2009年,上任仅9个多月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引来了众多质疑。
1915年爱迪生拒绝接受物理学奖
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和托马斯•爱迪生这对“冤家”水火不容,两人拒绝共享同一奖项,并声称如果一个人抢先获得了该奖,另外一人就绝不会接受。1915年11月,当特斯拉与爱迪生两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传来时,他们都选择了拒绝接受。
1936年和平奖首次颁“良心犯”
1936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德国非战主义记者卡尔•冯•奥西埃茨基。但是纳粹当局不允许奥西埃茨基本人去奥斯陆领奖。
1937年,震怒的希特勒颁布一项法令,禁止德国人领取诺贝尔奖,因为他认为和平奖颁发给奥西埃茨基是对他的侮辱。获奖的奥西埃茨基被送进一个民间医院,但始终处在严密的监视之下。1938年,由于在集中营长期遭受酷刑和虐待而重病身亡。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和平奖颁发给良心犯,开创了此奖“干涉内政”的先例。正如勃兰特所说:颁奖给奥西埃茨基,“是对掌权的野蛮主义的道义上的战胜”。从此,诺贝尔和平奖开始面向人权。
1958年前苏联阻止作家接受文学奖
1958年,鉴于《日瓦戈医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世界性影响,瑞典文学院授予帕斯捷尔纳克诺贝尔文学奖。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却变得十分微妙。有关小说问题的政治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西方有些人借小说中的某些情节和字句攻击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苏联也开始反击。一时间气氛非常紧张,那些从未读过这部小说的人也开始批判起帕斯捷尔纳克。紧接着在11月4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如果帕氏出席颁奖大会并不再回国,苏联政府对他决不挽留。帕斯捷尔纳克对事态的发展始料未及,便提前在10月29日宣布拒受诺贝尔文学奖。帕斯捷尔纳克的委曲求全终于起了作用,加上世界舆论的帮忙,他仍得以留在自己的祖国,住在莫斯科郊外的小村庄里,直至1960年5月30日病逝。他是诺贝尔奖百年历史上唯一一位不仅未曾因获奖而取得荣誉,反而招致耻辱和灾难的作家。
1973年越南人黎德寿拒领和平奖
美国于1960年代早期开始介入越南战争,从1968年到1973年间曾举行多场公开及不公开的巴黎和平会谈。其间于1970年起,黎德寿曾多次与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秘密会谈,使1973年1月27日的巴黎和平会议能商讨两越停火事宜。至当年6月13日,美国与北越代表正式宣布行使条文内容。
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北越南领导人黎德寿和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国际社会对此嘘声一片。两位诺贝尔委员会成员因此辞职,黎德寿拒绝接受和平奖,他表示越南没有实现和平。
1992年文学奖得主门楚被举报
1999年,作家大卫•斯托尔称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里戈韦塔•门楚在自己的自传中撒谎。但诺贝尔委员会并没有因此剥夺门楚的奖项,原因是斯托尔的“举报”与此无关。
1994年以色列总理拉宾获和平奖
1994年,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与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一起得到了诺贝尔和平奖。
很多以色列人担心拉宾背叛祖国以色列,并放弃大量土地,由此导致更多犹太人死亡。
1998年“伟哥”研究者获医学奖
美国科学家伊格纳罗博士和他的两位工作伙伴成功发现一氧化氮是一种可以传递信息的气体,它可以通过细胞薄膜,去调节另一细胞的功能。他们的发现,开创生物系统信息传递的新理论。正是这一重大发现和对一氧化氮的研究,使伊格纳罗获得1998年诺贝尔医学奖。伊格纳罗忆述,当时他在法国尼斯机场,接到同事通知他得奖的电话时,他还以为是恶作剧。
美国一家药厂利用这个发现,生产出医治阳痿的“伟哥”。
2000年高行健因《灵山》获文学奖
2000年,因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著作,高行健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文作家。而这也引起了文学界嘘声一片,大多数看过《灵山》的读者都说作品质量实在不高。
2007年戈尔因“气候”获和平奖
2007年,科学界出现一片喝倒彩声音,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因为增强全球气候变化意识,得到了诺贝尔和平奖。批评者们称戈尔并非科学家,甚至根本就不懂气候变化问题。
1989年达赖获和平奖
1989年中国发生学生运动,后来被西方反华势力利用走向歧路。西方国家在反华失败后,联合对中国进行一系列制裁,就在那种环境下把这个奖颁给了一直图谋分裂中国的喇嘛。传统的诺贝和平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和平奖应该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相较于诺贝尔奖的其他奖项,和平奖向来有更多的争议性,其选择的条件往往受限于和平奖的评奖委员会的立场。所谓达赖获奖,中国永不认可。
2009年奥巴马获和平奖
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平奖除了让奥巴马获得一枚金奖章、一份证书和那笔他已经打算全额捐赠出去的140万美元奖金外,还让他招致了来自本国和世界范围的如潮般的质疑之声。奥巴马提出的国际合作,只是其个人风格;在“无核化”问题上,无论是伊朗问题还是朝核问题,目前都没有解决。他现在获得这个奖,不但不合时宜,甚至“有点搞笑”。而本届的和平奖似乎奖励的是奥巴马的“许诺”,也让这个奖项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搞笑诺贝尔
大家都知道诺贝尔奖,不过知道“搞笑诺贝尔”的人应该不多。这个奖的名字也很恶搞,叫做“Ig Noble”,是用Ignoble(可耻的,不名誉的)恶搞Nobel Prize(诺贝尔奖)而成。这奖听起来是玩笑,但已经有18年的历史了,主办方还是哈佛大学的杂志《不可思议之研究年报》。
这18年来,他们每次都会赶在正经诺贝尔颁奖之前评出当年“乍一看好笑,后又引人深思”的十大成就。虽然名字是恶搞,可这些研究可都是货真价实的,不少还耗资巨大,时间漫长,研究者本身大都是大学教授等专业人士,评委中还不乏真正的诺贝尔得主。
九大最受欢迎“科研成果”
搞笑诺贝尔奖的最大特点是集娱乐和科学性于一身,当人们看到这些奇特古怪的发明和研究之后,会对此感到有趣好笑,但之后你又会深思。以下是18年以来搞笑诺贝尔奖最受欢迎的九大“科研成果”:
1、液氧当作烧烤燃料 目前世界纪录最快的烧烤燃料点燃仅需要3秒,他发明的烤烧燃料秘诀在于使用液态氧,这是美国宇航局最常使用的材料,可推动火箭进入太空轨道。戈贝尔将60磅木炭放在一个烧烤箱中,在里面添加了3加仑液态氧,仅仅3秒之内,40磅的木炭便得以充分燃烧。
2、司机专用的车载电视 1993年,发明家杰伊•希夫曼获得了搞笑诺贝尔远见科技奖,获奖原因是专为开车人士设计的行驶中可观看的车载电视。希夫曼在他的专利申请中说起安全顾虑,“这一显示器确实提高了司机驾驶汽车时对可见风险的注意力。”不论怎样,这一主张还是没有制止密歇根州立法委员会宣布这一设备的非法性。
3、车轮闹钟 如果你想每天早晨都有按点起床,闹钟则是必不可少的。200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高瑞•南达设计了一款“车轮闹钟”,这个特殊的闹钟被架设在两个车轮之间,能够远离家里的梳妆台,而是放置在地板上某个隐蔽的角度,当闹钟响起时,人们必须强迫自己离开床去找到这个闹钟。
4、元素周期表桌 化学家西奥多•格雷获得了2002年度搞笑诺贝尔奖,他的发明是元素周期表桌子,这是一个装配着木块的8英尺长的会议桌,桌子上填满了刻有元素符号的木块,并且这种元素周期表桌中每个木块里都放置着相对应的真实元素。
5、汽车喷火防盗器 1999年,南非查尔-福瑞伊和米歇尔-王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和平奖,他们的发明是一个汽车喷火防盗器。这种发明的汽车喷火防盗器可以防范任何劫匪。当一个装载在汽车内的踏板受压时,在汽车底盘下的一个喷火装置将启动,这个喷火装置是由液化汽点燃的,液化汽存储于汽车中,通过一个喷嘴释放,由火花点燃。
6、磁场使青蛙悬浮在空中 2000年,搞笑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荷兰人的安德烈•盖姆和英国人迈克尔•贝瑞,他们使用磁性克服了重力作用,使一只青蛙悬浮在半空中。他们推测使用类似的方法可以试着克服一个人的重力作用,让他在半空中漂浮起来。
7、在车辆行驶中,经常会出现昆虫撞在汽车的挡风玻璃上,这是最令驾驶者头痛的事情了,每次昆虫撞在挡风玻璃都会留下一些黏性物质,很难进行清洁。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生态学教授马克•霍斯特勒因撰写《汽车上的昆虫黏性物质》,而获得本年度搞笑诺贝尔奖,这本书通过提供汽车上昆虫所留下的黏性物质的详细情况,能够帮助人们进一步鉴别这些黏性物质属于哪些昆虫。
8、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和科学作者会议上,丹•迈耶示范了自己的实验——他将一把15英寸长的剑吞入口中。在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文章中,他解释了吞剑的科学原理,他首先要抑制作呕的条件反射,仔细地将一把剑滑入喉咙,并进入食道,剑轻轻地弹开会厌软骨,抑制肌肉的收缩反应(正常地该反应可将食物推送到食道内),甚至他还能巧妙地控制着将这把剑轻轻地把心脏向左侧拨动,最终抑制胃部的作呕反应。
9、2002年,德国研究员阿德•莱克展示了啤酒泡沫消失的“数字化表达”,他定时计算了三种类型啤酒倾倒时泡沫消失的具体时间,他推断泡沫呈指数式衰减,啤酒泡沫能够在玻璃容器中保留时间更长。
最新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对诺贝尔文学奖提出了看法——谁是中国人心中当之无愧的桂冠作家、谁是诺贝尔文学奖永久的遗憾、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是否公正等等。这份报告是由汪剑钊主编、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大师经典》一书透露的,该书分上下两卷。诺贝尔奖已走过百年,中国人对它的争议与期待最终沉积成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和努力实现的梦想。
2009诺贝尔奖得主
10月12晚,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威廉森获得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至此,2009年诺贝尔奖已全部开出,获奖名单如下:
生理学或医学奖:三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共同获得该奖项。获奖原因是“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评审委员会形容发现“解决了生物学的重要课题”。
物理学奖:华人科学家高锟以及两名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获奖。高锟的获奖原因是“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光纤中传输方面所取得的开创性成就”,两位美国科学家的获奖理由为“发明了一种成像半导体电路,即CCD(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
化学奖: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和托马斯•施泰茨,以及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获奖。获奖原因是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作出突出贡献。
文学奖: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获奖。原因主要是她“以特别犀利的语言描述了在独裁统治时期的生活,故事非常沉重”。
和平奖:美国总统奥巴马获奖。原因是他“在加强国际外交及各国人民之间合作上,做出了非凡的努力”。
经济学奖: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威廉森获奖。原因是奥斯特罗姆“对经济治理的分析,尤其是对普通人经济治理活动的研究”,威廉森“对经济治理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司的经济治理边界的分析”。
据悉,诺贝尔经济学奖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他而增设的,全称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1969年第一次颁奖。
今年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依然在12月10日的诺贝尔逝世纪念日举行。除和平奖颁奖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外,其他奖项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
华人的诺奖光环
自1901年诞生以来.在100多年的时间里。获奖者基本上囊括了20世纪所有的科学重大发现和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人才。全球的科学家、官员、学者以及有关专业人士无不高度瞩目,无数有意角逐这项大奖的人们更是孜孜以求,为获得这项殊荣而不懈努力。
每年到诺奖宣布的这一段时间,都会引起海内外华人学界的一阵热议,尤其是大陆民众的期许和失望都在这一个星期里达到顶峰。2009年度诺贝尔奖已尘埃落定,华人高锟也位列其中,掀开百年华人诺奖帷幕的一角,一窥它所散发的彩色光环。
杨振宁&李政道:中国茶馆里修炼的科学双星(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57年12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授予两个中国学者——杨振宁(美籍华人,1921—)和李政道(美籍华人,1926— )。从1901年起,这种颁奖仪式举行了几十次,但这一次却因为获奖者均比较年轻而且都是东方人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美国科学界在评论他们的成就时,认为:“两位青年学者的辉煌成就,证明在人类高度智慧的阶层中,东方人和西方人有完全相同的创造能力。”
杨振宁、李政道还是在中国茶馆里修炼出来的学者。杨振宁、李政道分别生于合肥和上海的知识分子家庭,求学期间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中学毕业后,他们先后来到内迁于云南昆明的清华大学和贵州遵义的浙江大学,当时物质条件很差,物理实验室设在破庙里,教室和宿舍设在会馆里,连看书的地方都没有。他们只好一早就到茶馆去占座位,泡上茶,读书直到天黑。开始时很不习惯,日子一长就练出了闹中求静的本事。
而对于是谁最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杨、李二人各执一词,这或许也给两人最后的“分手”埋下了伏笔。但无论怎样,两人在国际上所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那个时代所无法比拟的。
丁肇中:响彻诺贝尔奖大厅的中华之声(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76年,丁肇中获得当年物理学奖。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丁肇中开创了获奖者用两种语言演说的先例,他的获奖演说,先用中文、后用英文发表。显然,当他登上崇高的颁奖台时,牢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
丁肇中虽然多年来在美国工作、生活,但他仍深深眷恋着哺育他成人的中国。他忘不了他在中国度过的青少年时代,他一直很看重自己是炎黄子孙。所以在去斯德哥尔摩参加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前,他向瑞典皇家科学院写信,要求打破惯例,用中文在会上发表自己的演讲,然后再用英语阐述。而根据规定,获奖人应以本国语言在颁奖典礼上演讲,就是说他只能以英语演讲。但大会组织者们经过考虑,还是同意了丁肇中的要求。于是,自从1901年第一次颁发诺贝尔奖金以来的四分之三个世纪中,在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奖颁奖大厅里,第一次回荡起了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的主要语言──汉语。
J粒子的发现没有使丁肇中停步不前。年复一年,他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从一座高峰迈向另一座高峰。1979年,他领导的在汉堡的电子同步加速器上工作的马克•杰小组通过实验证明了胶子现象。这一成果,又一次轰动了国际高能物理学界。丁肇中说:“认识物质世界,发现大自然的奥妙,这种基本的知识是无涯的,超越年龄、时代和国界的限制。”为了科学的进步,他探索的脚步不愿停歇。一个代表中国科学家的形象就这样树立在世界上。
李远哲:海峡两岸大学者(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李远哲获奖,是由于他对交叉分子束方法的研究,对了解化学物相互反应的基本原理,作出了重要突破,为化学动力学开辟了新领域。1936年,李远哲出生在台湾新竹县,父亲李泽藩是一位台湾老画家。翻阅李远哲的科研经历,我们不仅感慨他对推动海峡两岸的科研工作作出的贡献。他除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之外,还协助台湾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设计、安装一部分子束碰撞仪器,预定年底完成。十多年来,他一直与中国科技大学开展学术交流,并帮助科大化学系开展起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工作。“海峡两岸大学者”称呼授予他永不为过。
朱棣文:面对荣誉泰然处之(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在1993年5月就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朱棣文平时很少提及自己的研究成就,甚至在父母面前也从不提起。他的母亲说:以前他每次得奖从不告诉我们,都是我的朋友看到报道后,剪下来寄给我的。像1996年获左根汉研究奖;1993年获第一个国际大奖;1987年获美国物理学会艺术奖等,他都没有表示出特别的兴奋。这次获奖他仍然表示:“我还是我,跟昨天没有什么两样。”在获知得奖的当天,他仍平静如常地去上课。他说,“当我想到还有更多的优秀科学家,特别是比我强的科学家还没有获奖时,我自然就不应该把这项奖看得有多么重。我只是运气比较好。”在谈到所获诺贝尔奖金时,他以幽默的口吻说,目前还没有考虑到如何处理这笔奖金,但在扣除了给“山姆大叔”的税后,可能就所剩不多了。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提名朱棣文出掌能源部,他也成为了第二位出任美国内阁首长的华人。
崔琦:无止境的求知(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对于这些让人无限倾慕的荣誉、地位,他淡定恬然,依然一如既往地教书育人、科研实验,他有一颗非凡的平凡心。
崔琦的成就源于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自己钟爱的物理学研究事业非常投入,他喜爱做物理实验,需要时常常是全身心地投入研究。他常视物理实验如玩游戏,他说,能随心所欲地设计新模型,能制造一个个用钱都买不到的新产品,那种满足感难以形容。他为人随和、幽默,但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即使在成名之后,他仍然象过去一样亲力亲为,亲自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其实,崔琦的兴趣不仅仅在学术上,他是一个爱好广泛、全面发展的人。上大学时,他矫健的身影经常出现在篮球场上,还拿过游泳赛的名次;在学校组织的联欢会上,他表演过独唱,担任过乐队的指挥。大学毕业时,有同学评价崔琦:“六尺身材堪谓高,天赋英聪功课好,兼长国、英、数,日常小事却糊徐,五毫当一毫。写字时笔墨飞舞,笔迹字体犹如乱草,指挥音乐,南拳北腿如比武,歌声动人,姿势美妙够风度……”
叶笃正:获奖大王也是“捐赠大王”(2004年诺贝尔气象学奖获得者)
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气象学界的最高奖——第48届国际气象组织奖,叶笃正是获得这项被称为“气象诺贝尔奖”的第一位中国人,他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提出大气能量频散理论、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对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拿到多项国外科技奖项和中国几乎所有科技大奖的叶笃正,已经记不清自己确切的获奖次数,但始终对把奖金捐出来乐此不疲。1995年,叶笃正把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成就奖”的100万元奖金捐给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用于奖励在大气研究领域有杰出贡献的青年学者。捐出奖金后,叶笃正说:“目前中国在许多气象研究领域仍然比较落后,只有对年轻学者多作鼓励,才可能尽快提高中国相关研究的水平,缩小和先进国家的距离。”
钱永健:色彩俘虏挑战癌症(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从小到大,色彩一直让钱永健痴迷,也正是这种痴迷,为他带来了诺贝尔奖。
钱永健的科研哲学是快乐科研。他说:“你的科研应完全满足你个性深处的需要,为你提供一些内在的快乐,以帮你度过难以避免的沮丧期。”由于儿时患有哮喘,钱永健不得不尽量避免室外运动。他经常花上数小时在地下实验室中做化学实验。实验产生的鲜艳色彩让他着迷。16岁那年,凭借一个金属易受硫氰酸盐腐蚀的调查项目,钱永健在美国全国性奖项“西屋科学人才选拔赛”中获一等奖。这项比赛现名“英特尔科学人才选拔赛”,是美国历史最久、最具声望的科学竞赛,参赛者以高中生为主,又称“少年诺贝尔奖”。
获奖之后,钱永健谈到将来目标,表露出自己希望为攻克癌症贡献力量的愿望。“我一直想在临床方面做一些与我事业相关的事,”钱永健说,“如果可能的话,癌症就是终极挑战。”
高锟:光纤之父(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获得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高锟与夫人黄美芸日前通过香港中文大学发表公开信,感谢来自海内外人士的祝贺,相信新闻界已获所需资料,希望能够重返平静的生活。
公开信说:“各界对高锟的关心,我们深表感谢。可惜阿兹海默症目前仍是不治之症,闻人如里根、撒切尔夫人亦不能免。高锟平日打网球,做运动,不抽烟,饮食均衡,起居正常,记忆力虽见衰退,仍能自得其乐。”
早在1966年,高锟就在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用玻璃纤维作为光波导线用于通讯的理论。简单地说,就是提出以玻璃制造比头发丝更细的光纤,取代铜导线作为长距离的通讯线路。这个理论引起了世界通信技术的一次革命。随着第一个光纤系统于1981年成功问世,高锟“光纤之父”美誉传遍世界。可以说,高锟的研究为人类进入光导新纪元打开了大门。
诺贝尔奖的中国缘
诺贝尔奖设立至今,国人百年奥运梦想也圆了,但在世界科技最高奖项的诺贝尔奖,中国依旧空空如也。中国人经过数百年的努力,从“东亚病夫”到如今的东方雄狮……新闻联播几乎天天报道我国已经过自主创新掌握了某项科技的核心技术,以前这项技术都要从国外进口,如今掌握后,可以节约成本数万元。这类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了,但为什么诺贝尔奖一直没有花落中国呢?中国与诺贝尔奖之间的缘分究竟有多少呢?
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作家一直是媒体热衷炒作的话题,“谁谁被某某推荐为候选人了”,“谁谁有可能今年问鼎了”,“谁谁早就该获奖了”,“不要把诺奖当回事”,“那只是几个不懂中文的瑞典老头子私下攒出来的”,“诺奖有强烈的政治倾向”等等,总是不绝于报端。
许多中国作家不管出于何种心理,骨子里都有一种浓重的诺奖情结……
身为炸药发明者的诺贝尔生前酷爱文学,写过抒情诗、短篇小说,甚至还涉足喜剧,他在遗嘱中称:“诺贝尔文学奖应授给曾经创作出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人!”谁也不曾料到,这个1909年在北欧小国瑞典设立的文学奖项,竟会如此长久而剧烈地纠缠着远在千山万水之外的中国人的心。希冀与失望,迷恋与鄙视,愤怒与颓丧,自卑与高傲,谩骂与自责,每一次的评奖,都会牵动亿万颗复杂的中国心。80年代以后,随着世纪末的临近,中国人冲向斯德哥尔摩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诺贝尔奖与申奥、入世一起构成90年代中国的三大情结。申奥成功了,入世成功了,然而诺贝尔奖却一次又一次擦肩而过,它是如此贴近却又那么遥遥无期。失败更加激起向往。它所设置的文学标准,它所塑造的文学经典以及通过它而张扬的文学风格,这一切都对我们的文学产生着时尚般的影响。面对诺贝尔,很少有人心平气和。
事与愿违的是,中国就是没有人得诺贝尔文学奖。自1909年设立到2001年,92年间共颁发93次,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98位作家获此殊荣。但人数最多,文学历史最长的中国无一人获此殊荣。难道中国文学没有理想主义?没有优秀作品?历史上,中国作家曾多次被提名,但由于种种原因而与该奖失之交臂。
1927年,鲁迅曾被瑞典历史学家斯文•赫定看好,预备要提名,但他婉然谢绝。他的态度是:“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中国人,靠着这‘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好笑。”“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林语堂在1944、1972、1973、1975年四次被提名。1975年被提名落选后,正值他八十大寿,他说:“我们要讲道理,我们对生命不可要求太多,也不可太少,一定要抱着适可而止的态度。”
1968年,老舍先生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且入围到最后的投票,在五名候选人中排名第一,成为有史以来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但令人遗憾的是,当时老舍先生已经不在人世,瑞典文学院只好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另外一名东方人:日本的川端康成。否则,川端康成不会成为继印度泰戈尔之后的第二位获奖的亚洲作家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日本作家。老舍先生的逝世使中国又一次错过了诺贝尔的青睐。据说沈从文、巴金继老舍之后也曾被提名,但都没有下文。
2000年2月,国内媒体大炒台湾文学狂人李敖向诺贝尔冲击一事,说其小说处女作《北京法源寺》被提名,着实给垂头丧气的中国人注入了一些活力,但马上就有人撰文质疑这一消息的可信性。不论消息可靠与否,反正最终李敖榜上无名。中国作家走向诺贝尔便几乎成为难圆之梦。2000年高行健获奖不仅为诺贝尔划上了世纪句号,也使中国作家在20世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希望成为泡影。2001年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推选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最终也未能如愿。
评奖并不完全公正
关于奖项是否公正的问题,选择“说不清楚”的人最多,人们认为地理因素和语言因素是影响评奖过程的最大因素。由于评委会位于瑞典这一北欧国家,它不可避免地会寻求所谓的文化大国和经济强国的支持,也更加关注这些国家的文学作品,据说,委员会一位成员曾公然宣称“诺贝尔文学奖现在仍是一个西方的奖”。
文化趣味倾向西方标准和判断
通过调查,能看出绝大多数答卷者的阅读范围主要局限在西欧和美国作家身上,而对索因卡、杨森的获奖作品所知甚少。这反映出我们在文化趣味上与所谓的文化大国趋同的趋向,对亚非文学的忽视则更为严重。因此尽管许多人一直在责备欧美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但内心深处依然认可西方的判断和标准。
让中国隐隐作痛的诺贝尔奖
年年评奖,年年争议。每届诺贝尔奖颁发都会引起国内舆论的热烈讨论,今年又不例外。
中国正在努力成为一个被国际社会和国内人民公认的大国,从体育弱国到如今的奥运三甲,从经济一穷二白到现在的GDP稳步增长,从航天技术落后到神五、神六卫星载人绕地飞行……但多年以来,中国一直缺席诺贝尔奖,不能不成为国人心头之痛。
110年来,诺贝尔奖以其客观严谨的精神记录了世界科学的发展,那些获奖的人们,或是解决了某个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或是大大拓宽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视野,或是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福祉,他们为全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无缘诺贝尔科学奖,深刻的说明我们对于世界科学的发展贡献不大。
一个十几亿人的民族,半个多世纪以来拿不到诺贝尔科学奖,其中一定有一些必然的东西。究其原因,诺奖的精神,正是科学的精神,而中国的文化、过去和现在,都缺乏这种精神。
差距在哪里?
中国缺位诺贝尔奖的背后,是我们的科学创新环境、科学研究精神和毅力的缺失。
从华裔科学家先后获得诺贝尔奖能看出来,我们不缺少民族智慧和科研创新的能力。但为什么这么多年本土科学家拿不到诺贝尔奖?除了知识积累不够、原创少之外,最重要的还是科学创新的环境、科学研究的精神和毅力的缺失,具体来说就是学术风气和社会价值导向的偏差。
中国无缘诺贝尔奖,反映的还是我们国家科技创新环境差,我们更关注数字和指标,却往往忽视质量和内容。我国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不少,可是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少。教育上鼓励创新,实际上却用一套套数量和指标体系来衡量成果。诺贝尔奖并非是制定计划,然后举全国之力短时间之内克难攻关就可以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做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而这个阶段是不能出成果的。鼓励创新,社会环境更应该对这个时期进行宽容。现在的社会环境不改变,要获得诺贝尔奖,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事实上,诺贝尔奖尤其是科学奖项,总喜欢用实践和时间这两件“金标准”,来检验任何一项发现。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尔和格林贝格尔,早在1988年便各自独立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即使从相关技术首次实用算起,也早在1997年;而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教授也是在近半个世纪之前就已经创立了光纤通信传输理论,并对此次获奖感到惊喜和荣幸,丝毫没有大奖迟来之感。
中国需要一个诺贝尔科学奖来证明自己的科技实力。但这种“实力”是无法靠突击来完成,也无法安排什么日程表,它需要国家的支持、体制的支持,也需要科研者真正踏踏实实的做研究。在很多方面我们可以很清楚的认识到差距,但如何缩小我们与诺奖之间的差距,如何走向诺贝尔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反思中国教育
诺贝尔奖获得者中,除朱棣文、钱永健和高锟接受的是纯美国教育外,其他几位青年时期接受的是民国时期“旧社会”的教育,而且是处于战争年代,而在1949年至今的60年中,“新中国”培养的学生中竟然没有一人。
温家宝总理教师节前夕到北京市三十五中听课后的讲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公开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很多人感动于总理不仅亲自到一所中学调研,而且能在一个上午连听五节课,实在难得。同时认为总理提出的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问题,由表及里,涉及根本,切中了目前教育问题的“要害”。
机制阻碍杰出人才成长。“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这些年甚至建国以来培养的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确实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还不能说在世界上占到应有的地位。”温总理讲话中的这几句话激起了很多共鸣:目前存在的应试教育阻碍了杰出人才的成长。
当前教育的最大危机不是教师问题,而是体制问题,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束缚了教育方法、教学模式。我们有很多不必学的东西却天天在学,强迫性地往学生大脑中灌输,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却恰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只能被动、教条、僵化地接受,成为一个器皿,“这哪能有创造性呢?”
对于毕业多年的我们来说,自己从小学直到本科或者研究生,最大的感觉就是,很多对于人的一生非常重要的东西,学校里是学不到的!所以以什么样的形式教学、教什么东西,都需要明确!
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中的一面旗帜,钱学森走了,中国呼唤一流人才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不妨先重温一下钱老的话语。2005年7月29日,病榻上的钱学森向温家宝总理坦诚相告,“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对于现行教育制度,钱老说:“现在的学生对知识没有兴趣,老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教育是不行的,教材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教师。”
四年转瞬即逝。钱老的话,要是放在当今任何一个论坛上说,都会成为“新闻”,都会引来热议,都会被认为“切中时弊”、“说出大家的心里话”——这不是中国教育的幸事,这只能表明,教育的现实没有发生好转。
学校办学没有特色,学生又何来个性与创见呢?始于去年10月的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订,有很大一个责任,就是要回答钱老提出的“大问题”。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先后两次发表重要文章,谈到教改的深层次问题,希望把学生从作业中解放出来,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教育要由懂得教育的人来办。可以说,我国接下来的教育发展,已经不能再满足于教育规模的扩大,数量的积累,用简单的规模和数量指标,所谓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科研论文发表数量世界第五、基础教育也列世界前列等等来展示教育的政绩,而应该真正重视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
今年诺贝尔奖出炉,依旧没有中国人,但物理学奖获得者为在上海出生的高锟,一下子火爆了所有的网络媒体和纸媒,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确实很重,因为他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科技普及和教育水平的最高标准,虽然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和华人,算上高锟入了双位数,但是为什么除了李远哲在北京上过一年小学之外没有一位有真正的中国教育背景?这酸味的背后值得我们深思。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现在也有30多年的时间了,所有高校招生近几年也在不停的扩招,但是随着中国的高材生越来越多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每年7月份从大学里涌出的几十万大学毕业生一次又一次涌向了人才招聘会,但是基本上进去多少失业者还是多少,能够在毕业一个月内找到工作的也就是百分之几的比例,就业的大部分还不是很对口,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已经和社会需求脱节了,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不断涌现出的职业培训学校和技能培训学校如此火爆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填补了社会需求的空缺。
当中国教育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时,虽然把英语当成了学习和考试的主要科目,但是中国的高分考核制度和英语等级制度把中国的学生培养成了高分的英语哑巴。我们并不希望更多的学生毕了业之后或者在校期间参加了相关专业的技能培训之后才能够就业,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学生一毕业就能被社会所用,就能解社会所需,培训机构解决了当前的社会问题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需要的是中国教育制度的彻底改革。大学的教授制度也别再以职撑、论文来衡量了,我们需要的是他们培训出社会所需的人才,而不是华而不实的一批批拿着一摞证书找不工作的所谓大学高材生。
百年回眸:光荣与遗憾
自1901年首届诺贝尔奖以来,这个举世闻名的世界顶级奖项已经走过了百年的路程。无论我们怎么去指责她的有失公允,可以断言,绝大多数获奖者仍当之无愧地居于世界级大师的行列,深刻地影响了一个世纪的进程。
最受尊崇的诺奖得主
今年,诺贝尔基金会评出了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三位获奖者。他们是:1964年和平奖得主马丁•路德•金、1921年物理学奖得主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79年和平奖得主特里萨修女。
马丁•德•金是著名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他于1963年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的正义呼声至今回荡不绝。
爱因斯坦因其有关“光电效应”的论文,即狭义相对论而获奖。相对论是人类科学史上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特里萨修女是天主教仁爱传教会创建人,毕生致力于慈善事业。她于1910年出生在阿尔巴尼亚,18岁时因受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影响,来到印度投身慈善事业。1949年,特里萨修女在加尔各答创立了慈善机构——“慈善会”,并以此为基地,在印度开展救助孤儿、穷人、老人和麻风病患者的慈善工作。特里萨修女在印度和其他国家创办了50余所学校、医院、济贫所、青年中心和孤儿院。
影响人类生活的发明
回首发明之路,我们可以从人类数千年发明创造的智慧中受到启迪,从人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受到鼓舞,感受人类发展历程的伟大与艰辛,引发无尽的联想……
X射线
发现者:威尔姆•康拉德•伦琴
X射线被认为是19世纪末物理实验的三大发现之一,标志着现代物理学的开端,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因此于1901年获得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X光被广泛应用。医院用它来诊断疾病,摄影家把它当作照相工具,连鞋店也安装X光机,让客人透视自己的脚骨。X光竟然成为一种新娱乐工具——绅士们穿着名贵的礼服,借X光来透视自己的骨骼系统和内脏器官。但人们逐渐发现,X光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到20年代后,才开始普遍实用铅衣、铅手套来加以防护。
无线电通信
创始人:伽利尔摩•马可尼
古列尔莫•马可尼拥有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技术的专利,英国专利12039号,“电脉冲及信号传输技术的改进以及所需设备”。尼科拉•特斯拉1897年在美国获得了无线电技术的专利。然而,美国专利局于1904年将其专利权撤销,转而授予马可尼发明无线电的专利。1909年,马可尼和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由于“发明无线电报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无线电最早应用于航海中,使用摩尔斯电报在船与陆地间传递信息。现在,无线电有着多种应用形式,包括无线数据网,各种移动通信以及无线电广播等。
塑料
创始人:列奥•亨德里克•贝克兰
1909年,第一种合成塑料被贝克兰制成,进而成为当今社会应用最广泛且不可或缺的材料。随着当今世界信息和网络技术、新能源、航天技术、生命科学等尖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纳米塑料、能导电的塑料、有磁性的塑料、会记忆的塑料等各种更新颖的塑料不断被研制出来,同时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通讯工程、计算机、军事以及农业、轻工业的食品工业等各行各业中,相信未来,塑料还将继续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卡介苗
创始人:莱昂•卡莫德
卡介苗的问世是人类在与肺结核抗争史上里程碑式的胜利。自从卡介苗诞生后,各种防病苗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小儿麻痹症疫苗、麻疹疫苗等。卡介苗,拯救了数以亿计人的生命,翻开了人类与自然疾病斗争的新篇章。
青霉素
创始人:亚历山大•弗莱明
青霉素的发现者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
青霉素的发现和大量生产,拯救了千百万肺炎、脑膜炎、脓肿、败血症患者的生命,及时抢救了许多的伤病员。它的出现曾轰动世界。
集成电路
创始人:杰克•基尔比
1952年,英国科学家达默首先提出了关于集成电路的设想:将各种电子元器件做成一个整体——“一种没有连接线的固体组件”。1958年9月12日,基尔比通过多次实验终于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的问世,是继晶体管之后电子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其意义巨大而深远。可以说,现代计算机产业就是由集成电路创造的,是集成电路将过去有如房间般庞大的计算机变成了今天广泛使用的主机和个人电脑。
互联网
创始人: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
互联网——这个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世界面貌的发明无疑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技术发明之一。
互联网起源于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的阿帕网,当时只是勾勒出互联网的技术发端,经过几代人的完善,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性的沟通平台,是人类走向信息时代的坚实基础。
人工降雨
创始人:欧文•朗缪尔
20世纪40年代以后,朗缪尔与化学家谢弗等人,开始共同研究人工降雨。1946年7月,朗缪尔和谢弗乘上装有他们设计的撒播干冰设备的飞机飞上天空,在云海中找到了合适的云层后,开动设备,将干冰散了出去,30分钟后,一场大雨从天而降,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人工降雨。
目前,人工降雨已经发展成为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益处,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细数诺奖之最
迄今为止,诺贝尔奖走过了近110年的漫长岁月。一年年的激烈竞争,一年年的花落各家,很多获奖者在赢取这份特别收获的同时,也给诺贝尔奖的历史留下了别开生面、趣味横生的“之最”。
最巧合:生日献礼
2007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公布,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为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而幸运获奖。巧合的是,当天正好是埃特尔71岁生日。
最冷门:乡村银行
相比专业性强的奖项,和平奖更能引起公众的瞩目,不过也会爆出一些冷门。2006年10月,不少大热门纷纷落马,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孟加拉乡村银行和它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
最郁闷:等了55年
1911年,劳斯公布了肿瘤是由病毒引起的这一伟大发现,但是,一直没有引起诺贝尔奖委员会关注,结果劳斯等了55年直到85岁才获奖。
最个性:跑题抨美
由于健康原因,200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没有亲自前往瑞典领奖,不过,品特在事先录制好的演讲中竟强烈谴责了布什和布莱尔,称他们应该因入侵伊拉克受到起诉。
最年轻:25岁获奖
到目前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获奖者是英国人劳伦斯•布拉格。1915年,他以对X射线晶体结构的研究而获得物理学奖,获奖时只有25岁,而且他当年是和自己的父亲一起分享了这一奖项。
最年长:88岁圆梦
迄今,年龄最大的诺贝尔获奖者是美国人雷蒙德•戴维斯,他由于在“探测宇宙中微子”等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得2002年物理学奖,当年他88岁。
最集中:居里家族
居里夫人和丈夫曾经获得诺贝尔奖,后来居里夫人又再次获奖,而20多年后,他们的长女也和丈夫约里奥一起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继承了居里夫妇的科学事业。
获奖人拾趣
获奖夫妇
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夫妇
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夫妇
获194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科里夫妇
获奖父子
共同荣获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布拉格父子
分别荣获1906年和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汤姆逊父子
分别荣获1929年和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奥伊勒父子
分别荣获1922年和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玻尔父子
分别荣获1924年和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西格巴恩父子
诺奖的女性
玛丽•居里:1903年、1911年分别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
伊伦•约里奥•居里:1935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科里:1947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梅耶:196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霍奇金:1964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雅洛:1977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麦克林托克:1983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莱维•蒙塔尔奇尼:1986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埃利昂:1988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努斯莱因•芙尔哈德:199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诺奖争议史
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诺贝尔奖历来引发全世界最广泛的关注。2009年,上任仅9个多月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引来了众多质疑。
1915年爱迪生拒绝接受物理学奖
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和托马斯•爱迪生这对“冤家”水火不容,两人拒绝共享同一奖项,并声称如果一个人抢先获得了该奖,另外一人就绝不会接受。1915年11月,当特斯拉与爱迪生两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传来时,他们都选择了拒绝接受。
1936年和平奖首次颁“良心犯”
1936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德国非战主义记者卡尔•冯•奥西埃茨基。但是纳粹当局不允许奥西埃茨基本人去奥斯陆领奖。
1937年,震怒的希特勒颁布一项法令,禁止德国人领取诺贝尔奖,因为他认为和平奖颁发给奥西埃茨基是对他的侮辱。获奖的奥西埃茨基被送进一个民间医院,但始终处在严密的监视之下。1938年,由于在集中营长期遭受酷刑和虐待而重病身亡。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和平奖颁发给良心犯,开创了此奖“干涉内政”的先例。正如勃兰特所说:颁奖给奥西埃茨基,“是对掌权的野蛮主义的道义上的战胜”。从此,诺贝尔和平奖开始面向人权。
1958年前苏联阻止作家接受文学奖
1958年,鉴于《日瓦戈医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世界性影响,瑞典文学院授予帕斯捷尔纳克诺贝尔文学奖。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却变得十分微妙。有关小说问题的政治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西方有些人借小说中的某些情节和字句攻击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苏联也开始反击。一时间气氛非常紧张,那些从未读过这部小说的人也开始批判起帕斯捷尔纳克。紧接着在11月4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如果帕氏出席颁奖大会并不再回国,苏联政府对他决不挽留。帕斯捷尔纳克对事态的发展始料未及,便提前在10月29日宣布拒受诺贝尔文学奖。帕斯捷尔纳克的委曲求全终于起了作用,加上世界舆论的帮忙,他仍得以留在自己的祖国,住在莫斯科郊外的小村庄里,直至1960年5月30日病逝。他是诺贝尔奖百年历史上唯一一位不仅未曾因获奖而取得荣誉,反而招致耻辱和灾难的作家。
1973年越南人黎德寿拒领和平奖
美国于1960年代早期开始介入越南战争,从1968年到1973年间曾举行多场公开及不公开的巴黎和平会谈。其间于1970年起,黎德寿曾多次与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秘密会谈,使1973年1月27日的巴黎和平会议能商讨两越停火事宜。至当年6月13日,美国与北越代表正式宣布行使条文内容。
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北越南领导人黎德寿和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国际社会对此嘘声一片。两位诺贝尔委员会成员因此辞职,黎德寿拒绝接受和平奖,他表示越南没有实现和平。
1992年文学奖得主门楚被举报
1999年,作家大卫•斯托尔称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里戈韦塔•门楚在自己的自传中撒谎。但诺贝尔委员会并没有因此剥夺门楚的奖项,原因是斯托尔的“举报”与此无关。
1994年以色列总理拉宾获和平奖
1994年,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与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一起得到了诺贝尔和平奖。
很多以色列人担心拉宾背叛祖国以色列,并放弃大量土地,由此导致更多犹太人死亡。
1998年“伟哥”研究者获医学奖
美国科学家伊格纳罗博士和他的两位工作伙伴成功发现一氧化氮是一种可以传递信息的气体,它可以通过细胞薄膜,去调节另一细胞的功能。他们的发现,开创生物系统信息传递的新理论。正是这一重大发现和对一氧化氮的研究,使伊格纳罗获得1998年诺贝尔医学奖。伊格纳罗忆述,当时他在法国尼斯机场,接到同事通知他得奖的电话时,他还以为是恶作剧。
美国一家药厂利用这个发现,生产出医治阳痿的“伟哥”。
2000年高行健因《灵山》获文学奖
2000年,因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著作,高行健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文作家。而这也引起了文学界嘘声一片,大多数看过《灵山》的读者都说作品质量实在不高。
2007年戈尔因“气候”获和平奖
2007年,科学界出现一片喝倒彩声音,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因为增强全球气候变化意识,得到了诺贝尔和平奖。批评者们称戈尔并非科学家,甚至根本就不懂气候变化问题。
1989年达赖获和平奖
1989年中国发生学生运动,后来被西方反华势力利用走向歧路。西方国家在反华失败后,联合对中国进行一系列制裁,就在那种环境下把这个奖颁给了一直图谋分裂中国的喇嘛。传统的诺贝和平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和平奖应该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相较于诺贝尔奖的其他奖项,和平奖向来有更多的争议性,其选择的条件往往受限于和平奖的评奖委员会的立场。所谓达赖获奖,中国永不认可。
2009年奥巴马获和平奖
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平奖除了让奥巴马获得一枚金奖章、一份证书和那笔他已经打算全额捐赠出去的140万美元奖金外,还让他招致了来自本国和世界范围的如潮般的质疑之声。奥巴马提出的国际合作,只是其个人风格;在“无核化”问题上,无论是伊朗问题还是朝核问题,目前都没有解决。他现在获得这个奖,不但不合时宜,甚至“有点搞笑”。而本届的和平奖似乎奖励的是奥巴马的“许诺”,也让这个奖项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搞笑诺贝尔
大家都知道诺贝尔奖,不过知道“搞笑诺贝尔”的人应该不多。这个奖的名字也很恶搞,叫做“Ig Noble”,是用Ignoble(可耻的,不名誉的)恶搞Nobel Prize(诺贝尔奖)而成。这奖听起来是玩笑,但已经有18年的历史了,主办方还是哈佛大学的杂志《不可思议之研究年报》。
这18年来,他们每次都会赶在正经诺贝尔颁奖之前评出当年“乍一看好笑,后又引人深思”的十大成就。虽然名字是恶搞,可这些研究可都是货真价实的,不少还耗资巨大,时间漫长,研究者本身大都是大学教授等专业人士,评委中还不乏真正的诺贝尔得主。
九大最受欢迎“科研成果”
搞笑诺贝尔奖的最大特点是集娱乐和科学性于一身,当人们看到这些奇特古怪的发明和研究之后,会对此感到有趣好笑,但之后你又会深思。以下是18年以来搞笑诺贝尔奖最受欢迎的九大“科研成果”:
1、液氧当作烧烤燃料 目前世界纪录最快的烧烤燃料点燃仅需要3秒,他发明的烤烧燃料秘诀在于使用液态氧,这是美国宇航局最常使用的材料,可推动火箭进入太空轨道。戈贝尔将60磅木炭放在一个烧烤箱中,在里面添加了3加仑液态氧,仅仅3秒之内,40磅的木炭便得以充分燃烧。
2、司机专用的车载电视 1993年,发明家杰伊•希夫曼获得了搞笑诺贝尔远见科技奖,获奖原因是专为开车人士设计的行驶中可观看的车载电视。希夫曼在他的专利申请中说起安全顾虑,“这一显示器确实提高了司机驾驶汽车时对可见风险的注意力。”不论怎样,这一主张还是没有制止密歇根州立法委员会宣布这一设备的非法性。
3、车轮闹钟 如果你想每天早晨都有按点起床,闹钟则是必不可少的。200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高瑞•南达设计了一款“车轮闹钟”,这个特殊的闹钟被架设在两个车轮之间,能够远离家里的梳妆台,而是放置在地板上某个隐蔽的角度,当闹钟响起时,人们必须强迫自己离开床去找到这个闹钟。
4、元素周期表桌 化学家西奥多•格雷获得了2002年度搞笑诺贝尔奖,他的发明是元素周期表桌子,这是一个装配着木块的8英尺长的会议桌,桌子上填满了刻有元素符号的木块,并且这种元素周期表桌中每个木块里都放置着相对应的真实元素。
5、汽车喷火防盗器 1999年,南非查尔-福瑞伊和米歇尔-王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和平奖,他们的发明是一个汽车喷火防盗器。这种发明的汽车喷火防盗器可以防范任何劫匪。当一个装载在汽车内的踏板受压时,在汽车底盘下的一个喷火装置将启动,这个喷火装置是由液化汽点燃的,液化汽存储于汽车中,通过一个喷嘴释放,由火花点燃。
6、磁场使青蛙悬浮在空中 2000年,搞笑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荷兰人的安德烈•盖姆和英国人迈克尔•贝瑞,他们使用磁性克服了重力作用,使一只青蛙悬浮在半空中。他们推测使用类似的方法可以试着克服一个人的重力作用,让他在半空中漂浮起来。
7、在车辆行驶中,经常会出现昆虫撞在汽车的挡风玻璃上,这是最令驾驶者头痛的事情了,每次昆虫撞在挡风玻璃都会留下一些黏性物质,很难进行清洁。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生态学教授马克•霍斯特勒因撰写《汽车上的昆虫黏性物质》,而获得本年度搞笑诺贝尔奖,这本书通过提供汽车上昆虫所留下的黏性物质的详细情况,能够帮助人们进一步鉴别这些黏性物质属于哪些昆虫。
8、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和科学作者会议上,丹•迈耶示范了自己的实验——他将一把15英寸长的剑吞入口中。在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文章中,他解释了吞剑的科学原理,他首先要抑制作呕的条件反射,仔细地将一把剑滑入喉咙,并进入食道,剑轻轻地弹开会厌软骨,抑制肌肉的收缩反应(正常地该反应可将食物推送到食道内),甚至他还能巧妙地控制着将这把剑轻轻地把心脏向左侧拨动,最终抑制胃部的作呕反应。
9、2002年,德国研究员阿德•莱克展示了啤酒泡沫消失的“数字化表达”,他定时计算了三种类型啤酒倾倒时泡沫消失的具体时间,他推断泡沫呈指数式衰减,啤酒泡沫能够在玻璃容器中保留时间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