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场的收音机里说今天的降雨量已经达到300毫米,在南京的历史纪录中闻所未闻。我从黄黑的水里过,无法顾及心爱的裙子,只希望想一点办法让自己快快逃离。
出租车的生意空前的好,我实在打不到车。站在路边,徒然让来来往往的车辆溅了一身的水。尽管全身早已经湿透,这样的状况还是让人感觉凄惨。
恰好身后的楼上就是常去的一个图书馆,我慌忙躲进去。用塑料袋套起伞,草草把自己收拾一下,图书馆熟悉的气味扑鼻而来,忽然感到有点安慰。
这时候,它在高高的书架一隅俯视我。书脊上端有四个小小的字"心灵精品"。我觉得一种莫名的饥饿,也许是久久待在冷雨中带来了太多的漂泊感。我想我正需要一碗心灵鸡汤。
书的封面实在平凡,低调的颜色,平淡的书名---《活着就是爱》。
拿起翻翻,发现作者其实很不平凡---她就是被称为"贫民窟的圣人"的特蕾莎嬷嬷。
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四亿多资产,世界上最富有的公司都乐意给予捐赠;她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员工,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她认识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并受到他们的仰慕和爱戴……
但是,她没有秘书,凡事亲力亲为,每一封信都是她用最廉价的纸张亲自写的;她一直住在加尔各答的贫民窟,晚上和其他修女、见习修女一同睡在空旷的宿舍地板上;她住处惟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在领完圣餐、不用看经文时会立刻关上灯,以节省用电;她只拥有两件棉质白修女袍,而且自己洗濯;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甚至经常赤足而行……
这个世界上,或许有不在少数的慷慨的富翁和好心的慈善家,可是没有一个会像她一样---过着穷人的生活,成为穷人的朋友,以此让她的救助对象觉得有尊严。
她说:"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正如她自己所说,她的一生都在"怀大爱心,做小事情"。
1910年出生于南斯拉夫的特蕾莎修女17岁进入爱尔兰的劳莱德修女院学习,同年被派往印度受训。在加尔各答的圣玛利亚女校任教近20年后,申请辞去教职,深入贫民区服务于那些贫困中的最贫困者。她为无家可归的孤儿提供荫庇之所,给饥饿者食物,给赤身者衣服蔽体,主办家庭计划诊所和流动配药站,并照顾上千名麻疯病人……直至1997年去世。
1979年,诺贝尔委员会从包括促成了埃以和谈的美国总统卡特在内的56名候选人中,选出了她,把诺贝尔和平奖这项殊荣授予了这位除了爱一无所有的修女。
授奖公报里这样写道:
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
她以个人之力,成功地弥合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鸿沟,她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在两者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
特蕾莎嬷嬷的答辞是:"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所以,把这笔巨额奖金全部用来为穷人和受苦受难的人们办事,对她来说,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她还请求取消了例行的授奖宴会,把省下来的7100美元投入到她创办的仁爱传教会中。
我轻轻地靠在图书馆的墙上。我知道我需要细细品读她那些朴素简洁的语句,让它们在我已经有些冷硬的心里涌起惊涛骇浪。
翻开书的扉页,特蕾莎修女默默地看着我。我从没见过如此美丽的女人---即使她已经满面沟壑。时光在她脸上刻下重重迭迭的痕迹,却未曾使她的心灵麻木分毫。那种慈爱的表情像极了我们每个人的老祖母,眉宇间流露出圣洁的天使般的光辉。
书里通篇都是特蕾莎修女自己撰写的心得。短短的句子,没有任何华丽的修辞。
饥饿并不是单指食物
---而是指爱的渴求
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
---而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
无家可归并不是单指需要一栖身之所
---而是指受到排斥摈弃。
这就是苦难的化身。
爱心的事业也就是和平的事业。
这就是我们生存的真正意义
要为爱发光发亮
成为永恒快乐的希望。
……
特蕾莎修女摈弃了深思熟虑的言词,用令人难以忘怀的高贵情操,显示着爱的动力,帮助人们在这纷争的世界中振作起来。
实在有太多的书指点我们如何掘金,在都市坚硬的钢铁森林间,总是穿梭着一些貌似凛然的声音:怎样保住自己的奶酪?怎样让自己的奶酪变大?或者干脆直说了吧---怎样把别人的那份占为己有?对金钱的渴望和崇拜无意中正风行为时尚。
特蕾莎修女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瑰宝,她以最实际最激烈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类真正的需求。就像拯救蓝天碧海,面对我们满目疮痍的心灵家园,是时候发起一场精神环保---
有没有谁能放下自己,帮助他人抵挡命运的捉弄?有没有谁倾心关注生命间的休戚相关、荣辱以共?有没有谁远离了处心积虑和蝇营狗苟,在圣洁的爱与悲悯中完成生命的永恒?
就像特蕾莎修女。
走出图书馆的时候,雨下得更大了。出租车太少,招手的人太多。我决定不再参与争抢,一个人缓缓而行。
一个低沉的声音在前方响起:"小心,这里水很深。"我抬眼看见一个男子站在齐腰深的水里,"有一个孩子经过时差点溺水,请一定小心!"
原来他在用自己的身体做路标!
我心里一阵激荡,递过我的大红雨伞去:"打把伞吧,会更醒目些。"
出租车的生意空前的好,我实在打不到车。站在路边,徒然让来来往往的车辆溅了一身的水。尽管全身早已经湿透,这样的状况还是让人感觉凄惨。
恰好身后的楼上就是常去的一个图书馆,我慌忙躲进去。用塑料袋套起伞,草草把自己收拾一下,图书馆熟悉的气味扑鼻而来,忽然感到有点安慰。
这时候,它在高高的书架一隅俯视我。书脊上端有四个小小的字"心灵精品"。我觉得一种莫名的饥饿,也许是久久待在冷雨中带来了太多的漂泊感。我想我正需要一碗心灵鸡汤。
书的封面实在平凡,低调的颜色,平淡的书名---《活着就是爱》。
拿起翻翻,发现作者其实很不平凡---她就是被称为"贫民窟的圣人"的特蕾莎嬷嬷。
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四亿多资产,世界上最富有的公司都乐意给予捐赠;她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员工,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她认识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并受到他们的仰慕和爱戴……
但是,她没有秘书,凡事亲力亲为,每一封信都是她用最廉价的纸张亲自写的;她一直住在加尔各答的贫民窟,晚上和其他修女、见习修女一同睡在空旷的宿舍地板上;她住处惟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在领完圣餐、不用看经文时会立刻关上灯,以节省用电;她只拥有两件棉质白修女袍,而且自己洗濯;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甚至经常赤足而行……
这个世界上,或许有不在少数的慷慨的富翁和好心的慈善家,可是没有一个会像她一样---过着穷人的生活,成为穷人的朋友,以此让她的救助对象觉得有尊严。
她说:"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正如她自己所说,她的一生都在"怀大爱心,做小事情"。
1910年出生于南斯拉夫的特蕾莎修女17岁进入爱尔兰的劳莱德修女院学习,同年被派往印度受训。在加尔各答的圣玛利亚女校任教近20年后,申请辞去教职,深入贫民区服务于那些贫困中的最贫困者。她为无家可归的孤儿提供荫庇之所,给饥饿者食物,给赤身者衣服蔽体,主办家庭计划诊所和流动配药站,并照顾上千名麻疯病人……直至1997年去世。
1979年,诺贝尔委员会从包括促成了埃以和谈的美国总统卡特在内的56名候选人中,选出了她,把诺贝尔和平奖这项殊荣授予了这位除了爱一无所有的修女。
授奖公报里这样写道:
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
她以个人之力,成功地弥合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鸿沟,她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在两者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
特蕾莎嬷嬷的答辞是:"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所以,把这笔巨额奖金全部用来为穷人和受苦受难的人们办事,对她来说,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她还请求取消了例行的授奖宴会,把省下来的7100美元投入到她创办的仁爱传教会中。
我轻轻地靠在图书馆的墙上。我知道我需要细细品读她那些朴素简洁的语句,让它们在我已经有些冷硬的心里涌起惊涛骇浪。
翻开书的扉页,特蕾莎修女默默地看着我。我从没见过如此美丽的女人---即使她已经满面沟壑。时光在她脸上刻下重重迭迭的痕迹,却未曾使她的心灵麻木分毫。那种慈爱的表情像极了我们每个人的老祖母,眉宇间流露出圣洁的天使般的光辉。
书里通篇都是特蕾莎修女自己撰写的心得。短短的句子,没有任何华丽的修辞。
饥饿并不是单指食物
---而是指爱的渴求
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
---而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
无家可归并不是单指需要一栖身之所
---而是指受到排斥摈弃。
这就是苦难的化身。
爱心的事业也就是和平的事业。
这就是我们生存的真正意义
要为爱发光发亮
成为永恒快乐的希望。
……
特蕾莎修女摈弃了深思熟虑的言词,用令人难以忘怀的高贵情操,显示着爱的动力,帮助人们在这纷争的世界中振作起来。
实在有太多的书指点我们如何掘金,在都市坚硬的钢铁森林间,总是穿梭着一些貌似凛然的声音:怎样保住自己的奶酪?怎样让自己的奶酪变大?或者干脆直说了吧---怎样把别人的那份占为己有?对金钱的渴望和崇拜无意中正风行为时尚。
特蕾莎修女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瑰宝,她以最实际最激烈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类真正的需求。就像拯救蓝天碧海,面对我们满目疮痍的心灵家园,是时候发起一场精神环保---
有没有谁能放下自己,帮助他人抵挡命运的捉弄?有没有谁倾心关注生命间的休戚相关、荣辱以共?有没有谁远离了处心积虑和蝇营狗苟,在圣洁的爱与悲悯中完成生命的永恒?
就像特蕾莎修女。
走出图书馆的时候,雨下得更大了。出租车太少,招手的人太多。我决定不再参与争抢,一个人缓缓而行。
一个低沉的声音在前方响起:"小心,这里水很深。"我抬眼看见一个男子站在齐腰深的水里,"有一个孩子经过时差点溺水,请一定小心!"
原来他在用自己的身体做路标!
我心里一阵激荡,递过我的大红雨伞去:"打把伞吧,会更醒目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