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是由幼儿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的。然而,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如此,它需要家庭、社会、幼儿园的共同努力,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行为练习、实践,从而更好的巩固、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幼儿园要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确保家庭和幼儿园同步教育,使每个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幼儿 家园配合 同步教育 行为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亦是说,习惯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则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我们知道,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从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开始,从老师用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开始。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就是说,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幼儿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充分的功效。”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及幼教工作者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其教育能力。”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仅仅将知识、技能、品德作为教育的任务,作为成长的发端,是不够的。由于智力的开发,品德的培养,乃至性格的形成都受到个人习惯的影响,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直到现在,仍不少家长还存在“树大自然直”的观念,认为孩子长到一定阶段就会学会应该学到的东西。有的家长认为,幼儿期幼儿主要是长身体,有的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丰富的物质生活,就是给了孩子最大的爱,没有把幼儿教育放在心上。有的家长则重智育、轻德育,他们对孩子技能与知识的学习较重视,对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意志力、坚持性、良好个性和性格的培养则不够重视。比如现在有许多家长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让他们的孩子适应社会的竞争,在孩子没入园前就教孩子念儿歌、学数字、认汉字等。还有些家长在周末给孩子安排去补习功课,如:英语、绘画、舞蹈、钢琴等,但他们忽视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意志力和坚持性等对后续学习起关键作用的非智力因素的品质培养。有的家长则缺乏理智的爱,很多父母認为,自己只有一个孩子,要把更多的关爱给孩子,要让孩子过着比自己好一百倍的生活,于是对孩子百般疼爱、精心呵护。一些本该幼儿自己完成的事:如,穿脱衣服、整理自己的玩具、吃饭等自我服务劳动,父母都给包办代替了,因此养成了孩子独立性差、害怕困难等不良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有的家长则对孩子宠爱有加、百依百顺、要啥给啥,使幼儿形成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
为了消除家长在幼儿教育问题上的误区,幼儿园应坚持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家长提高教养幼儿的水平。除此还需要家园间的经常联系与沟通,需要深入细致、个别化的家长工作,从而实现家园合作、同伴教育,共同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在此问题的研究期间,曾对班上每个幼儿进行了一次家访。通过家访,我深刻的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存在着行为习惯培养教育方面的脱节现象。如幼儿园老师感觉某个孩子较听话,能积极主动地做事情;而家长则反映孩子在家里任性、依赖性强。这表明,孩子在幼儿园里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到了家里就被淡化甚至被废止。例如: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坚持每天独立进食且不挑食,而在家里只吃零食不吃饭,即使勉强吃点饭也是父母、爷爷、奶奶追着喂。由此看来,仅在幼儿园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远远不够的,家里更应该严格要求,家庭与幼儿园要形成合力。幼儿园和家庭就好比一辆两轮车,必须同方向、同步调。一方面,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孩子在幼儿园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得以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园要多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实现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只有幼儿园与家庭建立密切联系,经常相互沟通情况,才能达到教育幼儿的目的。
幼儿园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相互交流,共同研究配合教育的方法,相互反馈教育效果,达成共识,共同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那什么是习惯呢?心理学上定义习惯是人们在不断地重复中逐渐巩固下来的,在一定情境中会下意识地出现的某种行为。行为习惯包括人在学习、生活、道德实践中无意识地、自然出现的行为方式。任何习惯的养成,都是在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动力定型的过程。它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模仿来获得、来实现,年龄越小,越容易建立动力定型。因此,幼儿园和家庭要让幼儿从小开始进入有规律的生活,并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言:“幼稚时期对儿童的一生是十分重要的,儿童在这个时期关于习惯、知识、言语、思想等各方面打了很深的根基。如果根基打得不好,将来要想建造健全的人格,也就没有了可能。”
二、家长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一)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家长想要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自己首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以人格育人格,以品德育品德。宋庆龄曾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给以孩子深远的影响”,家长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家长想要孩子怎么做,自己首先就得怎么做,如家长想要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那家长首先就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丢垃圾、勤剪指甲、勤洗澡换衣等;要求孩子不挑食,家长在孩子面前饮食就不要挑肥拣瘦,要样样食物都吃,且要做出很喜欢的样子,这些对于爱模仿的孩子们来说,无疑会受益匪浅。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对于自己的第一个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尤为上心,父母不雅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误导到幼儿。所以家长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以自己良好的言行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如果平时能够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妈妈看到垃圾桶旁掉了很多餐巾纸,就对正在玩耍的女儿说:“你看,垃圾都掉在地上了,你是想让家干净还是不干净啊?”然后当着女儿的面把垃圾拣起来放进垃圾桶。此后有这种情况出现,女儿都会很自觉地把垃圾扔到垃圾桶。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影响就会逐渐发展成一种生活方式。孩子好模仿,思维具体形象,家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孩子学习的直接范例,家长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如排队、让座、不随地吐痰等细节都是如此。所以家长一定要知道,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父母一定不做。
(二)正确引导,适当‘放任’孩子
对待孩子的生活起居,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独立进餐、独立就寝、自己穿脱衣服、上幼儿园自己走、不要家长背抱、到了幼儿园让孩子自己进教室(特殊情况除外)。在家还可以鼓励幼儿帮助爸爸妈妈做些简单的家务,如分分筷子、扫扫地等等,孩子们会很乐意去做而且感觉很开心。但家长一定要在孩子每做完一件事后,不管做得是否让你满意,都要给以肯定,说几句赞扬的话,表扬后再提出你的意见,相信他们下一次会做得更好。
(三)反复练习,不断进行强化和巩固
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天或一小段时间就能形成的,幼儿学得快也忘得快,因此,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巩固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幼儿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所谓一贯性主要表现在家庭中要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比如规定孩子起床、进餐、游戏、学习、看电视、睡觉的时间,开始可能幼儿不太习惯,有时遇上精彩的动画片或者和同伴一起玩得正尽兴,不愿意去遵守。这时,家长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要求,不能退让,也许有些孩子会哭闹,家长可以不予理睬,进行冷处理。当孩子感到哭闹没用时,就会慢慢的接受了。所以,家长要坚持始终如一的要求,不断地强化练习,才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父母要保持一致性。一致性包括教育目标的一致、教育方法的一致、教育内容和教育态度的一致。若出现不一致时,家长首先要对问题进行沟通商量,尽量达成一致。即使分歧不能马上解决,也应该保留意见而不显示出来,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争执。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并持之以恒。托尔斯泰说:“家长的责任是不能托付给任何人的,金钱买不到成功的孩子。”教育孩子们需要家长大量的时间,所以说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坚持。
(四)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开始,家长们都在有意或无意地培养着幼儿的习惯。孩子入园后,家长也要经常和幼儿园保持联系,在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上与幼儿园保持一致,幼儿园老师要求孩子怎么做,在家里也要一样地要求孩子怎么做。要知道,坏习惯一旦养成,要想改掉就很难了。实践告诉我们,家园脱节,事倍功半;家园合作,事半功倍。幼儿园应当有针对性地做好各类家长的指导工作,采取更有创意且更有实效的指导方法,使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只有家园配合,共同教育,才能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并受益终生。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有不可估量的特殊作用,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而幼儿园一般都很重视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在礼仪教育方面、生活卫生习惯方面、自理能力方面、劳动方面、学习习惯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并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培养,使幼儿逐渐形成了习惯。而回到家里,如果家长过分溺爱,什么事都包办代替,就会使得孩子在幼儿园里养成的良好习惯半途而废。因此,仅在幼儿园里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是遠远不够的,只有家园配合,一致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幼儿园可以通过家园信箱、家长会、家长讲座等,向家长传递教育信息和教育子女的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其次,要密切与家长联系,通过面对面交流、打电话、家访、写便条等不同形式与家长沟通,对幼儿进行针对性地教育培养,对行为习惯差的幼儿,要了解造成不良行为的原因,做到有的放矢。只有尊重幼儿的自主权利,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才能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孙云晓.《有良好的习惯才会有良好的素质》[M].云南丽江出版社.2007.
[2]唐骏波.《习惯主导人生》[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凌小云.《成功家教》[M].四川:重庆出版社.2001.
关键词:幼儿 家园配合 同步教育 行为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亦是说,习惯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则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我们知道,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从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开始,从老师用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开始。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就是说,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幼儿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充分的功效。”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及幼教工作者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其教育能力。”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仅仅将知识、技能、品德作为教育的任务,作为成长的发端,是不够的。由于智力的开发,品德的培养,乃至性格的形成都受到个人习惯的影响,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直到现在,仍不少家长还存在“树大自然直”的观念,认为孩子长到一定阶段就会学会应该学到的东西。有的家长认为,幼儿期幼儿主要是长身体,有的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丰富的物质生活,就是给了孩子最大的爱,没有把幼儿教育放在心上。有的家长则重智育、轻德育,他们对孩子技能与知识的学习较重视,对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意志力、坚持性、良好个性和性格的培养则不够重视。比如现在有许多家长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让他们的孩子适应社会的竞争,在孩子没入园前就教孩子念儿歌、学数字、认汉字等。还有些家长在周末给孩子安排去补习功课,如:英语、绘画、舞蹈、钢琴等,但他们忽视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意志力和坚持性等对后续学习起关键作用的非智力因素的品质培养。有的家长则缺乏理智的爱,很多父母認为,自己只有一个孩子,要把更多的关爱给孩子,要让孩子过着比自己好一百倍的生活,于是对孩子百般疼爱、精心呵护。一些本该幼儿自己完成的事:如,穿脱衣服、整理自己的玩具、吃饭等自我服务劳动,父母都给包办代替了,因此养成了孩子独立性差、害怕困难等不良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有的家长则对孩子宠爱有加、百依百顺、要啥给啥,使幼儿形成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
为了消除家长在幼儿教育问题上的误区,幼儿园应坚持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家长提高教养幼儿的水平。除此还需要家园间的经常联系与沟通,需要深入细致、个别化的家长工作,从而实现家园合作、同伴教育,共同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在此问题的研究期间,曾对班上每个幼儿进行了一次家访。通过家访,我深刻的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存在着行为习惯培养教育方面的脱节现象。如幼儿园老师感觉某个孩子较听话,能积极主动地做事情;而家长则反映孩子在家里任性、依赖性强。这表明,孩子在幼儿园里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到了家里就被淡化甚至被废止。例如: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坚持每天独立进食且不挑食,而在家里只吃零食不吃饭,即使勉强吃点饭也是父母、爷爷、奶奶追着喂。由此看来,仅在幼儿园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远远不够的,家里更应该严格要求,家庭与幼儿园要形成合力。幼儿园和家庭就好比一辆两轮车,必须同方向、同步调。一方面,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孩子在幼儿园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得以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园要多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实现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只有幼儿园与家庭建立密切联系,经常相互沟通情况,才能达到教育幼儿的目的。
幼儿园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相互交流,共同研究配合教育的方法,相互反馈教育效果,达成共识,共同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那什么是习惯呢?心理学上定义习惯是人们在不断地重复中逐渐巩固下来的,在一定情境中会下意识地出现的某种行为。行为习惯包括人在学习、生活、道德实践中无意识地、自然出现的行为方式。任何习惯的养成,都是在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动力定型的过程。它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模仿来获得、来实现,年龄越小,越容易建立动力定型。因此,幼儿园和家庭要让幼儿从小开始进入有规律的生活,并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言:“幼稚时期对儿童的一生是十分重要的,儿童在这个时期关于习惯、知识、言语、思想等各方面打了很深的根基。如果根基打得不好,将来要想建造健全的人格,也就没有了可能。”
二、家长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一)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家长想要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自己首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以人格育人格,以品德育品德。宋庆龄曾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给以孩子深远的影响”,家长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家长想要孩子怎么做,自己首先就得怎么做,如家长想要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那家长首先就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丢垃圾、勤剪指甲、勤洗澡换衣等;要求孩子不挑食,家长在孩子面前饮食就不要挑肥拣瘦,要样样食物都吃,且要做出很喜欢的样子,这些对于爱模仿的孩子们来说,无疑会受益匪浅。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对于自己的第一个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尤为上心,父母不雅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误导到幼儿。所以家长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以自己良好的言行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如果平时能够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妈妈看到垃圾桶旁掉了很多餐巾纸,就对正在玩耍的女儿说:“你看,垃圾都掉在地上了,你是想让家干净还是不干净啊?”然后当着女儿的面把垃圾拣起来放进垃圾桶。此后有这种情况出现,女儿都会很自觉地把垃圾扔到垃圾桶。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影响就会逐渐发展成一种生活方式。孩子好模仿,思维具体形象,家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孩子学习的直接范例,家长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如排队、让座、不随地吐痰等细节都是如此。所以家长一定要知道,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父母一定不做。
(二)正确引导,适当‘放任’孩子
对待孩子的生活起居,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独立进餐、独立就寝、自己穿脱衣服、上幼儿园自己走、不要家长背抱、到了幼儿园让孩子自己进教室(特殊情况除外)。在家还可以鼓励幼儿帮助爸爸妈妈做些简单的家务,如分分筷子、扫扫地等等,孩子们会很乐意去做而且感觉很开心。但家长一定要在孩子每做完一件事后,不管做得是否让你满意,都要给以肯定,说几句赞扬的话,表扬后再提出你的意见,相信他们下一次会做得更好。
(三)反复练习,不断进行强化和巩固
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天或一小段时间就能形成的,幼儿学得快也忘得快,因此,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巩固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幼儿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所谓一贯性主要表现在家庭中要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比如规定孩子起床、进餐、游戏、学习、看电视、睡觉的时间,开始可能幼儿不太习惯,有时遇上精彩的动画片或者和同伴一起玩得正尽兴,不愿意去遵守。这时,家长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要求,不能退让,也许有些孩子会哭闹,家长可以不予理睬,进行冷处理。当孩子感到哭闹没用时,就会慢慢的接受了。所以,家长要坚持始终如一的要求,不断地强化练习,才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父母要保持一致性。一致性包括教育目标的一致、教育方法的一致、教育内容和教育态度的一致。若出现不一致时,家长首先要对问题进行沟通商量,尽量达成一致。即使分歧不能马上解决,也应该保留意见而不显示出来,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争执。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并持之以恒。托尔斯泰说:“家长的责任是不能托付给任何人的,金钱买不到成功的孩子。”教育孩子们需要家长大量的时间,所以说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坚持。
(四)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开始,家长们都在有意或无意地培养着幼儿的习惯。孩子入园后,家长也要经常和幼儿园保持联系,在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上与幼儿园保持一致,幼儿园老师要求孩子怎么做,在家里也要一样地要求孩子怎么做。要知道,坏习惯一旦养成,要想改掉就很难了。实践告诉我们,家园脱节,事倍功半;家园合作,事半功倍。幼儿园应当有针对性地做好各类家长的指导工作,采取更有创意且更有实效的指导方法,使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只有家园配合,共同教育,才能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并受益终生。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有不可估量的特殊作用,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而幼儿园一般都很重视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在礼仪教育方面、生活卫生习惯方面、自理能力方面、劳动方面、学习习惯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并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培养,使幼儿逐渐形成了习惯。而回到家里,如果家长过分溺爱,什么事都包办代替,就会使得孩子在幼儿园里养成的良好习惯半途而废。因此,仅在幼儿园里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是遠远不够的,只有家园配合,一致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幼儿园可以通过家园信箱、家长会、家长讲座等,向家长传递教育信息和教育子女的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其次,要密切与家长联系,通过面对面交流、打电话、家访、写便条等不同形式与家长沟通,对幼儿进行针对性地教育培养,对行为习惯差的幼儿,要了解造成不良行为的原因,做到有的放矢。只有尊重幼儿的自主权利,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才能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孙云晓.《有良好的习惯才会有良好的素质》[M].云南丽江出版社.2007.
[2]唐骏波.《习惯主导人生》[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凌小云.《成功家教》[M].四川:重庆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