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指导家长进行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

来源 :儿童大世界·家庭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yl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是由幼儿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的。然而,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如此,它需要家庭、社会、幼儿园的共同努力,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行为练习、实践,从而更好的巩固、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幼儿园要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确保家庭和幼儿园同步教育,使每个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幼儿 家园配合 同步教育 行为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亦是说,习惯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则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我们知道,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从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开始,从老师用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开始。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就是说,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幼儿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充分的功效。”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及幼教工作者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其教育能力。”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仅仅将知识、技能、品德作为教育的任务,作为成长的发端,是不够的。由于智力的开发,品德的培养,乃至性格的形成都受到个人习惯的影响,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直到现在,仍不少家长还存在“树大自然直”的观念,认为孩子长到一定阶段就会学会应该学到的东西。有的家长认为,幼儿期幼儿主要是长身体,有的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丰富的物质生活,就是给了孩子最大的爱,没有把幼儿教育放在心上。有的家长则重智育、轻德育,他们对孩子技能与知识的学习较重视,对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意志力、坚持性、良好个性和性格的培养则不够重视。比如现在有许多家长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让他们的孩子适应社会的竞争,在孩子没入园前就教孩子念儿歌、学数字、认汉字等。还有些家长在周末给孩子安排去补习功课,如:英语、绘画、舞蹈、钢琴等,但他们忽视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意志力和坚持性等对后续学习起关键作用的非智力因素的品质培养。有的家长则缺乏理智的爱,很多父母認为,自己只有一个孩子,要把更多的关爱给孩子,要让孩子过着比自己好一百倍的生活,于是对孩子百般疼爱、精心呵护。一些本该幼儿自己完成的事:如,穿脱衣服、整理自己的玩具、吃饭等自我服务劳动,父母都给包办代替了,因此养成了孩子独立性差、害怕困难等不良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有的家长则对孩子宠爱有加、百依百顺、要啥给啥,使幼儿形成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
  为了消除家长在幼儿教育问题上的误区,幼儿园应坚持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家长提高教养幼儿的水平。除此还需要家园间的经常联系与沟通,需要深入细致、个别化的家长工作,从而实现家园合作、同伴教育,共同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在此问题的研究期间,曾对班上每个幼儿进行了一次家访。通过家访,我深刻的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存在着行为习惯培养教育方面的脱节现象。如幼儿园老师感觉某个孩子较听话,能积极主动地做事情;而家长则反映孩子在家里任性、依赖性强。这表明,孩子在幼儿园里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到了家里就被淡化甚至被废止。例如: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坚持每天独立进食且不挑食,而在家里只吃零食不吃饭,即使勉强吃点饭也是父母、爷爷、奶奶追着喂。由此看来,仅在幼儿园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远远不够的,家里更应该严格要求,家庭与幼儿园要形成合力。幼儿园和家庭就好比一辆两轮车,必须同方向、同步调。一方面,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孩子在幼儿园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得以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园要多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实现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只有幼儿园与家庭建立密切联系,经常相互沟通情况,才能达到教育幼儿的目的。
  幼儿园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相互交流,共同研究配合教育的方法,相互反馈教育效果,达成共识,共同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那什么是习惯呢?心理学上定义习惯是人们在不断地重复中逐渐巩固下来的,在一定情境中会下意识地出现的某种行为。行为习惯包括人在学习、生活、道德实践中无意识地、自然出现的行为方式。任何习惯的养成,都是在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动力定型的过程。它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模仿来获得、来实现,年龄越小,越容易建立动力定型。因此,幼儿园和家庭要让幼儿从小开始进入有规律的生活,并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言:“幼稚时期对儿童的一生是十分重要的,儿童在这个时期关于习惯、知识、言语、思想等各方面打了很深的根基。如果根基打得不好,将来要想建造健全的人格,也就没有了可能。”
  二、家长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一)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家长想要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自己首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以人格育人格,以品德育品德。宋庆龄曾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给以孩子深远的影响”,家长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家长想要孩子怎么做,自己首先就得怎么做,如家长想要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那家长首先就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丢垃圾、勤剪指甲、勤洗澡换衣等;要求孩子不挑食,家长在孩子面前饮食就不要挑肥拣瘦,要样样食物都吃,且要做出很喜欢的样子,这些对于爱模仿的孩子们来说,无疑会受益匪浅。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对于自己的第一个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尤为上心,父母不雅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误导到幼儿。所以家长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以自己良好的言行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如果平时能够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妈妈看到垃圾桶旁掉了很多餐巾纸,就对正在玩耍的女儿说:“你看,垃圾都掉在地上了,你是想让家干净还是不干净啊?”然后当着女儿的面把垃圾拣起来放进垃圾桶。此后有这种情况出现,女儿都会很自觉地把垃圾扔到垃圾桶。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影响就会逐渐发展成一种生活方式。孩子好模仿,思维具体形象,家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孩子学习的直接范例,家长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如排队、让座、不随地吐痰等细节都是如此。所以家长一定要知道,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父母一定不做。
  (二)正确引导,适当‘放任’孩子
  对待孩子的生活起居,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独立进餐、独立就寝、自己穿脱衣服、上幼儿园自己走、不要家长背抱、到了幼儿园让孩子自己进教室(特殊情况除外)。在家还可以鼓励幼儿帮助爸爸妈妈做些简单的家务,如分分筷子、扫扫地等等,孩子们会很乐意去做而且感觉很开心。但家长一定要在孩子每做完一件事后,不管做得是否让你满意,都要给以肯定,说几句赞扬的话,表扬后再提出你的意见,相信他们下一次会做得更好。
  (三)反复练习,不断进行强化和巩固
  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天或一小段时间就能形成的,幼儿学得快也忘得快,因此,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巩固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幼儿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所谓一贯性主要表现在家庭中要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比如规定孩子起床、进餐、游戏、学习、看电视、睡觉的时间,开始可能幼儿不太习惯,有时遇上精彩的动画片或者和同伴一起玩得正尽兴,不愿意去遵守。这时,家长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要求,不能退让,也许有些孩子会哭闹,家长可以不予理睬,进行冷处理。当孩子感到哭闹没用时,就会慢慢的接受了。所以,家长要坚持始终如一的要求,不断地强化练习,才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父母要保持一致性。一致性包括教育目标的一致、教育方法的一致、教育内容和教育态度的一致。若出现不一致时,家长首先要对问题进行沟通商量,尽量达成一致。即使分歧不能马上解决,也应该保留意见而不显示出来,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争执。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并持之以恒。托尔斯泰说:“家长的责任是不能托付给任何人的,金钱买不到成功的孩子。”教育孩子们需要家长大量的时间,所以说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坚持。
  (四)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开始,家长们都在有意或无意地培养着幼儿的习惯。孩子入园后,家长也要经常和幼儿园保持联系,在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上与幼儿园保持一致,幼儿园老师要求孩子怎么做,在家里也要一样地要求孩子怎么做。要知道,坏习惯一旦养成,要想改掉就很难了。实践告诉我们,家园脱节,事倍功半;家园合作,事半功倍。幼儿园应当有针对性地做好各类家长的指导工作,采取更有创意且更有实效的指导方法,使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只有家园配合,共同教育,才能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并受益终生。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有不可估量的特殊作用,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而幼儿园一般都很重视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在礼仪教育方面、生活卫生习惯方面、自理能力方面、劳动方面、学习习惯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并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培养,使幼儿逐渐形成了习惯。而回到家里,如果家长过分溺爱,什么事都包办代替,就会使得孩子在幼儿园里养成的良好习惯半途而废。因此,仅在幼儿园里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是遠远不够的,只有家园配合,一致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幼儿园可以通过家园信箱、家长会、家长讲座等,向家长传递教育信息和教育子女的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其次,要密切与家长联系,通过面对面交流、打电话、家访、写便条等不同形式与家长沟通,对幼儿进行针对性地教育培养,对行为习惯差的幼儿,要了解造成不良行为的原因,做到有的放矢。只有尊重幼儿的自主权利,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才能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孙云晓.《有良好的习惯才会有良好的素质》[M].云南丽江出版社.2007.
  [2]唐骏波.《习惯主导人生》[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凌小云.《成功家教》[M].四川:重庆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小型企业的优势在于经营的方式可以灵活的掌控以及在市场当中做出迅速的的反应,但是在中小型企业发展当中也会存在着一些会计核算制度上的不足,进而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核算。然而又因为成本核算又是企业管理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成本核算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发展的决策。因此本文将主要对中小型企业成本核算當中的损益表的缺陷和改进意见展开相应
期刊
维克多·米哈伊洛维奇·瓦斯涅佐夫(Вокт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нецов,1848——1926)大部分美术精品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和童话故事,阐释俄罗斯民间文学中热爱自由的精神,传达俄罗斯民族的强大力量和精神美。《白雪公主》(《Снегурочка》)是其中一幅,现藏于莫斯科的国立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19世纪80年代,瓦斯涅佐夫曾参加阿布拉姆采沃庄园(Абрамцево)戏剧小组排
期刊
鲍里斯·米哈伊洛维奇·库斯托季耶夫(BopHC МиxaйлOBич КyCTOдиeB,1878-1927)俄罗斯著名画家,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院士(1909)。他1896~1903年在圣彼得堡美术学院师从列宾(И.E.PenHH,1844-1930)学习油画时获得俄罗斯美术界认可,从此蜚声画坛。库斯托季耶夫追求在作品中再现光明、快乐、幸福的美好生活。他的名字与俄罗斯绘画中极其鲜艳、美丽、喜庆的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解决了自身的温饱问题之后,开始逐渐对日常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追求,而我国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管理体制大多都改在的沿用传统的管理思路,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人性化的生活需求,因此,对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就市场环境下,我国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如何推进市政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的科
期刊
Myзeю эpMитaж 250 лeт!
期刊
摘要:文学语篇中的时间建构并非遵循客观时间的单向不可逆特点。传统上对时间范畴的关注都局限在语法语义研究领域,而加里别林(Гaлbпepии)和乌斯宾斯基(УCпeHCKий)都摆脱了传统研究模式。前者提出“时空连续体”概念,后者以其新颖的时空视点著称,二人理论支点虽然不同,但对时间范畴的本质把握却不谋而合。本文重点考察两位学者对时间范畴的理论思想,结合具体文学语篇片段进行文本分析,试图对文学语篇中
期刊
科洛廖娃的新衣服  科洛廖娃睡过了头,误了上班时间。她来不及穿衣服,只穿了双便鞋,就从家里跑出来。在单元门口,一个老太太喊了她一声。  “啊呀,小孙女,啥季节?”  “春天!”科洛廖娃叫了一声,接着飞跑起来。  “这就叫潮。”老太太向她背后吐了一口唾沫。  警察在街上挡住了科洛廖娃,严厉地说:  “同志,您怎么回事?!想钻到车下面去?”  “不”,科洛廖娃说,“乘公共汽车”。  “那就从没车地儿过
期刊
摘要:什克洛夫斯基有言艺术即手法,艺术作品的材料不是形象和情感,而是词。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创作就是艺术家运用特殊手法对词汇材料所进行的加工和改造。本文旨在以屠格涅夫的抒情短篇小说《三次偶遇》中的风景描写为例,考察作家在塑造抒情氛围,融情于景方面如何艺术性地组织词汇材料。  关键词:艺术即手法;屠格涅夫;《三次偶遇》  0.导语  读一部小说,品一首好诗,潜移默化中我们受到了艺术的感染和熏陶,激发
期刊
摘要:曼德尔施塔姆是俄罗斯白银时代阿克梅派诗歌的主将之一,其诗歌创作独具一格,成绩斐然。他的诗歌中大量用典。其诗歌主题大体可概括为:文化与时间中人的现代存在。诗人认为应从时间延续的角度看待历史及文化,不可以割裂历史与文化之间的联系。他对历史、时间、文化的议论,启发人们进一步思考艺术的不朽和创造的本质。本文通过对《失眠·荷马·绷紧的帆》的浅析,展示曼德尔斯塔姆创作的古典风格、诗歌韵律及其历史文化观。
期刊
摘要:女性作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以独特的视角映射出社会制度的制约和规范。安娜和小福子分别是契诃夫《脖子上的安娜》和老舍《骆驼祥子》中的女性形象,她们虽处不同时空,却具有相似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同的人生抉择和同样走向毁灭的结局——精神的或是肉体的。社会底层的贫苦女性受到社会制度的严重制约和压迫,她们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被动生活。  关键词:安娜;小福子;女性形象;对比  安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