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选理由 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工程、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投入,统筹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亮点 长春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多措并举,取得突出成就。“十二五”伊始,长春市着手对全市职业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和前瞻性设计。2011年6月,长春市教育局、财政局、发改委联合印发《长春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3年)》,“行动计划”共设17个重点建设项目,300余个子项目,17个建设项目中内涵建设项目达15个,并要求在一些关键领域解决长期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在推进方式上,全部建设内容以项目为载体驱动,并注重城市与农村、公办与民办、中职与高职、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的协调发展,特别是把中、高职衔接的理念贯穿到各个项目之中。
2011年11月,长春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提出“做大做强职业教育”的目标,并提出一系列突破性的政策举措,积极推进“行动计划”的实施。如在财政投入上,明确中等职业学校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高于省定标准确定,高职院校生均公用经费按现行省定标准核拨,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按省属本科院校标准确定;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实行职业院校编制员额管理办法,按承担30%~40%实践课程的实际需要预留一定编制聘用兼职教师,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促进校企合作上,落实校企合作企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年度利润12%以内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职业院校资助、捐赠用于教学和技能训练活动资金、设备,并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对企业委托职业院校或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等等。这些政策举措,解决了多年来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
以“行动计划”落实为抓手,长春市搭建了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平台。各职业院校以建立“学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为目标,普遍建立了有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各校积极探索校企一体化、园区化、集团化、“订单式”等合作模式,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紧密对接。截至2012年底,共组建9个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全市职业院校与9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成立3个应用型研发机构,城市轨道交通集团、吉钢集团、一拖集团和高技能人才的杰出代表人物都在职业院校设立“冠名班”,而且75%的专业与长春市支柱、优势产业相关,年输送技能人才4万~5万人,年开展社会培训10万人次以上。
在“行动计划”落实工作中,长春市成立了由教育局一把手为组长、主管职业教育副局长为副组长的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有行业、企业高层管理者和职业教育专家、学者参与的项目建设咨询委员会,印发《重点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市级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选拔认定工作实施方案》《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使项目建设不仅有制度规范,还要求所有项目均通过“学校组织调研论证、形成方案、现场答辩招标、专家评审、领导小组审核”的程序立项,保证了项目经费落实及各项工作科学、有效、高质量地推进。2011~2013年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投入预期比“十一五”期间增加7亿元,已完成2所高职院校国家示范校建设,6所中职学校进入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行列,占全省的1/3;培养选拔50名专业带头人、300名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了20%;建成60个示范专业、130门精品课程;探索了高职院校“四年制”和“职普对接与融合”等人才培养模式。
亮点 长春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多措并举,取得突出成就。“十二五”伊始,长春市着手对全市职业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和前瞻性设计。2011年6月,长春市教育局、财政局、发改委联合印发《长春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3年)》,“行动计划”共设17个重点建设项目,300余个子项目,17个建设项目中内涵建设项目达15个,并要求在一些关键领域解决长期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在推进方式上,全部建设内容以项目为载体驱动,并注重城市与农村、公办与民办、中职与高职、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的协调发展,特别是把中、高职衔接的理念贯穿到各个项目之中。
2011年11月,长春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提出“做大做强职业教育”的目标,并提出一系列突破性的政策举措,积极推进“行动计划”的实施。如在财政投入上,明确中等职业学校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高于省定标准确定,高职院校生均公用经费按现行省定标准核拨,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按省属本科院校标准确定;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实行职业院校编制员额管理办法,按承担30%~40%实践课程的实际需要预留一定编制聘用兼职教师,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促进校企合作上,落实校企合作企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年度利润12%以内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职业院校资助、捐赠用于教学和技能训练活动资金、设备,并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对企业委托职业院校或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等等。这些政策举措,解决了多年来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
以“行动计划”落实为抓手,长春市搭建了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平台。各职业院校以建立“学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为目标,普遍建立了有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各校积极探索校企一体化、园区化、集团化、“订单式”等合作模式,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紧密对接。截至2012年底,共组建9个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全市职业院校与9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成立3个应用型研发机构,城市轨道交通集团、吉钢集团、一拖集团和高技能人才的杰出代表人物都在职业院校设立“冠名班”,而且75%的专业与长春市支柱、优势产业相关,年输送技能人才4万~5万人,年开展社会培训10万人次以上。
在“行动计划”落实工作中,长春市成立了由教育局一把手为组长、主管职业教育副局长为副组长的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有行业、企业高层管理者和职业教育专家、学者参与的项目建设咨询委员会,印发《重点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市级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选拔认定工作实施方案》《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使项目建设不仅有制度规范,还要求所有项目均通过“学校组织调研论证、形成方案、现场答辩招标、专家评审、领导小组审核”的程序立项,保证了项目经费落实及各项工作科学、有效、高质量地推进。2011~2013年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投入预期比“十一五”期间增加7亿元,已完成2所高职院校国家示范校建设,6所中职学校进入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行列,占全省的1/3;培养选拔50名专业带头人、300名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了20%;建成60个示范专业、130门精品课程;探索了高职院校“四年制”和“职普对接与融合”等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