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漫品雨林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_fa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刀的尖头斜插入茶饼,轻轻向上一撬,发出清脆的撕裂声,粘连的芽叶脱离。
  芽叶,黄绿相间,银白色的细毫披覆,颀长肥壮,透着大叶种茶特有的健硕。细嗅干茶,清新淡雅,毫不张扬,似乎还有些淡淡的草香。
  烧水壶在炉上有节奏地鸣唱,似乎在悄然酝酿着雨意。等待水沸的间隙,我不经意地把眼光投向了窗外。
  天,有些阴沉。
  一道长长的蒸汽从壶嘴喷出,飘散。水开了。
  溜圆的水柱,激荡着芽叶在白瓷盖碗中翻滚,浮起些许洁白的茶沫。
  醒茶后,揭盖。水蒸气带着丝丝甜香沁入鼻息,顿使人心生愉悦,一扫午后的困倦。
  为了保持茶汤的温度,我们撇开茶滤,直接将茶汤斟入玻璃公杯。杯盖稍倾,茶汤酣畅淋漓,透明的公道杯中呈现出明快的金黄色。
  茶汤沥尽,公杯也恢复了平静,汤色如油般剔透明亮。如果这时有一抹阳光洒进,茶汤想必会摇曳出错落奇幻的光影吧。
  收回思绪,把更深刻的体验交给味蕾。茶汤刚入口,温热中掠过一丝微微的苦涩,咽下后,苦涩迅速化开,转而清甜,喉底有润感。
  将个性表达得最充分的是在第三四道。清澈的茶汤,散发着素雅的香气,初入口时苦涩大大减弱,取而代之的是醇和甜润,感觉就像啜饮山涧的清泉,畅快而不凝滞。
  至第六道,茶汤依然保持着明净的金黄。浸润舌面,似有似无的甜,仿佛是一种汹涌过后的平静。盏底散发着清香,我们彼此不语,仔细咀嚼它的余韵。
  滴嗒,滴嗒……雨滴,两三点,随风洒落窗前。
  雨来了。
  很快,窗上的雨滴越来越密,交织成了雨帘。
  欣喜中,我们迫不及待地撬开了第二款茶。
  从来佳茗似佳人。把好茶比作美人,苏轼是始作俑者。 “华色含光”,形容女子光彩照人,语出《登徒子好色赋》:“此郊之姝,华色含光,体美容冶,不待饰装。”茶以美娇娘喻之,焉能不令人向往?
  白瓷衬托下,芽叶修长匀称,有着鲜润的黄绿色,确有几分阴柔和优雅。
  渐大的雨声,与煮水声交响,唤醒了沉睡的芽叶。浓郁饱满的甜香,萦绕于杯盖,未饮心情早巳晴朗。
  不像“一真雨林”刚入口时的微微苦涩,它是温和而甜糯的,有点类似米汤的质感。透亮金黄的汤色,仿佛带着点含蓄的娇媚,荡漾着雨天的闲情。
  凝望窗外,雨润湿了一片新绿。手中的茶盏,还温热着,冷香清幽。
  一道茶的品赏过程,其实是一次心与茶的对话,无需过多的言语,只要心领神会即可。当茶汤经过舌面触碰到味蕾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明媚的阳光或是柔和的光线,不刺眼,不灼热,是暖洋洋的。
  五道以后,甜香转成素淡的花蜜香,金黄的茶汤虽有所减淡,但清甘之感不输前几道,且每道之间也存在微妙的变化。如同抓拍,不经意间捕捉到的感觉,会带来莫名的兴奋。也许,这正是古树茶的魅力所在吧。
  净具换茶。“美娇娘”才下场,“谦谦君子”又出场了,我们平静的内心又不禁起伏。
  雨,越下越大,玻璃挂满了雨珠。此情此景,会给多愁善感的人平添几分愁绪,而对于嗜茶者而言,应是不错的伴奏。更何况,还有好茶作伴,带来慰藉。
  “仰出”,又是一款有“出处”的茶。“……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茶,与千百年前欧阳修笔下的汩汩清泉,跨时空相遇、交融。
  它被赋予了清泉的特质,从外形到香气再到滋味。
  从茶饼上剥离,芽叶几乎保持原有的完整。茁壮的芽头,满披细密的银毫,犹如身着洁白的羽衣,洋溢着活泼泼的生趣。
  香气亦是轻扬的花香,干净利落,毫不板滞。不过,表现力最强的还是滋味,在味蕾上表达得饱满而充分。入口时,茶汤先是带有力度的涩苦,但到喉底时,就很快化开,变成滑甜,仿佛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
  如此丰富的味觉层次感,从第二道可以一直持续到第八道。每一道入喉,涩后的甜润总是如期而至。它,果真“不负众望”。
  第九道以后,涩感渐弱,甘冽如泉的滋味,恰似纯净无邪的浅笑,久久难忘。
  雨已经下了近2个小时,我们的茶叙也将接近尾声。
  正如临曲终时高亢的旋律,这时往往会有压轴好茶闪亮“登场”,以慰意犹未尽的心情。这不,易武正山,整场茶叙唯一一款山头茶,千呼万唤始出来。
  易武在普洱江湖的显赫声名与地位,自是毋庸赘言。原料系种群较为单纯的易武大叶茶,它乔木、大叶的树形,赋予了肥壮甚至有些粗犷张扬的条索。
  散发着甜香的干茶,经沸水的冲淋,香气愈发明显,变成浓浓的花蜜香。深吸几口,如步花丛。这样的气息,在百花争奇斗艳的春日里,尤为熟悉。
  芽叶慢慢苏醒,魅力也开始绽放。茶汤有着软糯的质感,而滋味却富有力度:轻啜一口,味蕾与茶汤亲密接触的瞬间,涩味让舌头紧了一下,但很快就消失,转成甘滑甜润。三四秒后,回甘明显。
  涩感与原料的品种、嫩度密切相关。“易武正山”采摘的标准是一芽二叶,叶质厚,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嫩芽绿而带紫,多茸毛。由于茶多酚、儿茶素的含量比较高,增强了它的力度(收敛性),使口感呈现出丰富的层次。
  它的力度,让我联想到了正岩岩茶的“岩骨”,美丽却不乏坚强。
  较之前三款,它的汤色显然来得更深,介于金黄与橙黄之间,看起来更深沉,更有“内涵”。
  茶过十道,花蜜香转为轻柔的甜香,涩感几乎全无.绵甜柔顺,软滑轻盈,如细语呢喃,又如浅吟低唱。
  又连续泡了三四道,它已释放了全部。黄绿的芽叶,完全舒展了身姿,露出了微红的叶缘,匀润完整,手捏起来柔韧而不萎顿,一展倔强的品性。
  补记
  茶叙结束时,窗外,雨还在淅沥沥地下着,有点刺骨的阴冷。四款产自西双版纳的古树茶,让我们可以在温热的茶汤里感受温暖,并在馨香幽韵中天马行空地想象:阳光、雨林、山寨、古茶树、晒场……
  那,是一个神秘的地方。
其他文献
古代,福州参与创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引领城市走向了海洋、融入了世界;今天,福州正加快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努力为再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出积极贡献……福州承载着厚重历史,涌动着勃勃生机,面临着难得机遇。  ——2014年5月18日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杨岳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市长(高峰)论坛”的讲话  福州是一座伴海而生、因海而兴、扩海而荣的港口城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
期刊
茶叶历来为闽江上游山区的传统产品,其中武夷茶又是茶中精品,“茶出武夷,其品最佳”。《崇安县新志》记载:“武夷茶始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而复兴于清”。武夷茶叶的对外运输就必须提到福州港,揭开一部曲折壮阔的贸易史……  一  福州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汉代的“东冶港”,大致位于今鼓楼区东直巷至澳桥一带。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它一直都承担着中转港、军运港的功能,真正得到开发,要到唐以
期刊
在近代工业革命大举进入中国前,有相当漫长的时间里,与中国人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器物,无一不是由双手创造的。茶,从一片树叶,变成一盏香茶,种植、培育、采摘、制作,都离不开茶农茶师的手作。  同样,与茶如影随形的茶器,倚靠的也是匠人的手艺:  一杯泥土,经过无数次洗练、塑形,成为一件温润的瓷器。  一块木头,经过无数次刨削、锉凿,成为一件光洁的木器。  一片白铁,经过无数次锤打、打磨,成为一件精美的铁器
期刊
3月15日,海丝春伦·扬帆起航“2015年春伦集团开春第一采”活动在福州春伦休闲农业观光园举行。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创会会长张家坤、福州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会长吴依殿、福建春伦集团董事长傅天龙和总裁傅天甫等共同出席此次活动。在大家的共同见证下,春伦集团开启“2015年春伦茉莉花茶清新之旅”。  今年不仅继承以往的“祈福祭茶”仪式,还增设了许多有趣的项目。采取游园观光的形式,在园区内设立了传统工艺展示
期刊
翻开中国茶史,武夷岩茶在清代就很高名声,1984年经资深茶叶专家评为“中国十大名茶”。如今它已从少数有钱人专享的“侨销茶”,扩展为海内外饮君们青睐的佳茗。行家们誉其“品之有物,挥之不去”,故成了茶客、玩主们追逐极品,并津津以乐道。有的人几乎到了“不可一日无此君”之地步。  “吃水不忘掘井人”,武夷山茶人深深怀念、敬重那些为岩茶创制、传记、举荐的功臣。  释超全,首次确立“岩茶”名目。清康熙三十年(
期刊
记者:您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南台岛的老照片,仿佛可让人想起旧时万商来榕、人声鼎沸的繁华。具有“世界茶港”地位的老福州,对茶文化艺术的内外交流有何历史意义?  李:鸦片战争后,福州茶港空前繁荣,外因是五口通商,洋人来榕开设洋行,经营茶叶、丝绸、漆器、家具等。内因是本地人也做起自己的生意,茶行遍地开花。当然,岩茶和花茶的风靡,茶具等工艺品的对外输出,也促进了茶文化的远播。当年不少洋画作品都以福州茶港盛兴
期刊
晚唐诗人徐夤的“轻帆数点干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清晰地将福州城的地理特征刻画了出来。作为中国沿海20个主枢纽港之一,福州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和贸易口岸。根据史料记载,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年)“旧交趾(今越南)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这里说的东冶,就是今天的福州。近两千年的时光洪流中,福州港几经沉浮。至近代,茶这片神奇的叶子为福州港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公元1853年~1889年
期刊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曾留下赞美茶的名句——“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有人说绿茶清丽妩媚,如清纯可人的春妆处予;红茶温润柔滑,如温顺体贴的柔情少妇;白茶超然出世,如不食人间烟火的年轻道姑……若把铁观音比作佳人,应是有着脱俗韵味的女子,先闻其香,再见其人,被其含而不露和恰如其分的气质所吸引,抱着尊重之心细品,而没有非分之想。  铁观音有多种口味,不论是最具代表的传统清香型,还是近两年渐受青睐的精
期刊
石头,是洪荒时代留存下来的印迹。它们曾是山脉的一部分,参与了褶皱起伏。或曾是岩流的一滴,参与了奔涌激荡。剥离、冷凝后,静如死灰,散布在山林河流中,凝视着千万年的化迁流转。  它们坚硬、粗粝、冰冷,带着原始的寂寥与荒寒。然而,透过张文山的眼睛,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  顽石,在张文山手中,藉由指间传递的温暖与内心闪现的灵犀,沉睡的精魂被重新唤醒。于是,线条出走、游移,直到与茶相遇,粗
期刊
谷雨的前三天,我飞到济南。老友在城里城外收集泉水,为课程的试泉品水做着准备。  一座园,诺大的窗是一幅宋画,高大的树木枝头落着尾巴长长的喜鹊。雨水落下来,西府海棠的花瓣落了满地,有些在低洼的水坑里打着旋。一只南方的乌篷船泊在北地的山水里。女子在画前专注地煎水瀹茶,今兮何日兮?穆穆良朝。  一撮明前宝洪茶,在幽暗的光影中,哑然地带着熟栗子的幽香。还未冲泡,就让唇齿牵挂不已。壶上一人抚琴,一人听得入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