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波“强行黑” 《纽约时报》欠新疆一个道歉

来源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y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看最近的《纽约时报》,谭主有个直观感受,这份报纸已经快办成“中国时报”了。
   2019年12月底连续数天,《纽约时报》以中国为题发表评论,甚至放在头版显著位置。新疆议题,自然是他们舍不得放过的“好题材”。
   在1月1日《纽约时报》中文网首页的显眼位置,多条关于新疆的报道占据了极大的版面:“聚焦中国新疆劳工项目”、“新疆镇压行动中的维吾尔族儿童”……
   像之前声称拿到“拘禁营”内部文件一样,最近开始拿劳工和儿童说事,同样没有事实,只有故事。
   套路不新鲜。编故事的人,也是同一个。
   01
   作者劣迹斑斑
   《纽约时报》关于新疆的报道,基本出自同一个记者之手,储百亮。
   储百亮是何许人也?在《纽约时报》官网的介绍中,他是一名报道中国的记者,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他曾是路透社的记者。此前,他也在《泰晤士报》北京分社学习中文。
   2012年,储百亮离开了他长期供职的路透社,但因离任手续没有及时报备,而新雇佣他的《纽约时报》又没有去中国外交部申请签证延期,导致其驻京记者的申请不符合中方规定,签证延期被拒,进入不了中国。
   然而,本是个人和机构不熟悉中国规章制度而导致的麻烦,却被西方不少反华势力曲解成中国政府对他的打压,储百亮的形象顿时“高大”起来。
   也许是因为这种曲解有利于营造他“民主斗士”的形象,他和《纽约时报》都从未澄清过西方舆论对他经历的“签证事件”的不实猜测。
   有了“被打压”的光环,2018年,储百亮开始大张旗鼓地在涉疆议题上抹黑中国。《纽约时报》中文网有据可查的第一条有关于新疆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的报道,就出自储百亮之手。
   这条新闻里,他只是采访了几个居住在中国以外地区、自称曾是“被拘禁者”的采访对象,就轻易得出中国正在拘捕大量穆斯林的错误结论。
   这正是《纽约时报》一贯的做法。
   《纽约时报》此前也报道过所谓“教培中心的学员被无限期关押”的新闻,但CGTN记者王冠走访了喀什当地,却遇到了不少从教培中心结业的学员。
   《纽约时报》当时还报道了主题为“海外维族人要求公开失踪亲属下落”的文章,综合此类外媒消息,实际上都表达了一个意思——“培训结束后,许多维吾尔人杳无音讯”。
   而王冠发现,这也是无稽之谈,他通过喀什当地政府,核实了西方流传的所谓“维吾尔人失踪名单”上的100多人,最后查出,除了部分人是由于消息不全无法查询或因为犯罪被逮捕外,剩下的人都在正常生活,而其中许多人根本没进过教培中心。
   对一个工作了20多年的记者来说,多信源平衡报道应该是基本常识,如果核心事实不明,就应该采取多方声音,而储百亮所作的许多关于涉疆问题的报道,在事实不清晰的基础上,却有意减少或者选择性忽视中国官方的澄清。
   在2019年7月的一篇报道中,他大量采纳了西方人权组织、美国政府以及一些疑似“东突”倾向的观察人士的涉疆言论,而只给了中国官方澄清很小的版面。
   这次所谓镇压西方儿童、劳工的报道,依然是错漏百出,手法老套。
   02
   “春秋笔法”
   来仔细看看这位作者最近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涉疆报道《中国如何将新疆穆斯林少数民族改造为工人大军》,果然是一如既往的“强行黑”。
   该文开头提到的喀什属于南疆三地州之一,曾是一个深度贫困兼失业率高发的地区。根据新疆自治区发改委经济研究院的数据,2012年,三地州劳动力的平均就业率仅为41.84%,小一半的劳动力没有工作。
   常理而言,如果一个劳动力没有工作,他(她)就会失去收入来源,也丧失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而近年来,中国政府的一系列扶贫攻坚、促进就业政策实施后,喀什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了2018年的2.4%。人均收入大幅提升,人民生活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而面对这样的事实,《纽约时报》是怎么写的呢?
   在《纽约时报》的描述中,几乎没提新疆人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准的上升,而是将就业培训描述成“强迫”的劳动:
   “在当局‘压力’下,贫穷的农民、小商贩和工作年龄的闲散村民要参加数周或数月的培训和灌输课程,然后被分配去制衣、制鞋、扫街或其他工作。”
   类似的描写还有很多,总之,《纽约时报》用了三分之一左右的篇幅,从各个角度描写新疆少数民族人民的就业行为是“被迫”的。
   明明就业培训是多数西方国家都曾开展过的促进就业的常规措施。但到了新疆,就变成了“强制”、“逼迫”就业。
   另外,《纽约时报》的这篇报道中,还出现了新闻媒体最为忌讳的事实性错误。
   文章中提到新疆所謂的“教化营”关押了100多万维吾尔人和哈萨克人。事实上,外交部的声明和记者的专访早已证明“教化营”和所谓的“关押”是子虚乌有,而“100多万”的数字也被证伪。
   新疆拘留上百万维吾尔人的结论主要基于两个十分可疑的研究。
   可疑之处在哪?一是这一骇人听闻的数字,由一个名为“中国人权捍卫者网络”的组织通过对8个人的采访得出。二是调查发现这一数据源于一家与“东突”有密切关系的土耳其媒体“Istiqlal TV”。
   没有官方证实、没有具体核算,仅通过几个采访和一个不可信任的数据源,《纽约时报》等西方媒体就采用了这个“100多万”的数字,在多篇文章中反复用来抨击中国。
   连网友都看不下去如此明显的事实错误,调侃道:
   “不知道西方媒体对100万人的概念有没有认知?一所监狱容纳1000人,那就需要1000所监狱来关押维族同胞。新疆约有80个县级行政单位,每个县城需要建立12所监狱,新疆表示自己太难了!”    对《纽约时报》的类似伎俩,曾长期驻美的CGTN记者王冠并不陌生,他通过分析美国宣传系统词汇选用特征,发现美方把“新疆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叫做“集中营”,把“香港暴徒”称为“支持民主的示威者”(pro-democracy demonstrators)。却在一些事件中把“平民死伤”(civilians killed)称作“附带损伤”(collateral damage)。对此类行径,王冠评论道:
   “美国媒体用这种名词构建和偷换概念的方式,将这些价值判断和是非曲直,非常潜移默化的植入民众认知。”
   把不利于自身的事件冷处理、轻处理,通过文本上套用容易引起公众正面印象的词汇格式,偷换概念,来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这是西方媒体的惯有套路。
   在一系列使用“春秋笔法”抹黑中国的涉疆报道中,《纽约时报》等一众西方媒体实际上还是在借助建构名词、偷换概念、模糊事实的方式来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这本质还是赤裸裸的意识形态霸权。
   03
   真相 真相=假象
   这就是西方媒体的专业性?
   让人感到讽刺的是,《纽约时报》标榜自己是严肃刊物的代表,所谓“客观、平衡、真实”的口号也常被其挂在嘴边。
   但如今在涉华问题上,《纽约时报》却一再被政治倾向蒙蔽了双眼,将曾经引以为傲的专业性忘得一干二净,亲手毁掉了自己的立身之本。
   在此次关于新疆劳工的报道中,《纽约时报》多次提及中国脱贫攻坚的决心:
   “2018年发布的一项计划要求,到2020年底,要让维吾尔族聚居的南疆最贫困地区的10万人就业。”
   但《纽约时报》却将中国脱贫攻坚的目标与新疆工厂的描绘组合在一起,给人以“中国为了脱贫攻坚,压迫新疆劳工”的错觉,营造出中国为达目标不择手段的荒诞语境。
   这样嫁接与新闻事件无关的事实以形成“真相 真相=假象”结果的报道方式,在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中并不少见。
   例如在英国货柜车藏尸事件的报道中,美联社在叙述警方认为死者为中国籍的猜测后,就接着写中国的国庆庆祝活动:北京此前举行盛大的国庆庆典,以庆祝其从亚洲贫穷大国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两个事实本毫无关联,美联社却以一出熟练的移花接木,暗示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为什么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就和进步的时候,仍有中国公民通过这种极端而危险的方式离开中国?”
   這便是这些自称奉行新闻专业主义的西方媒体干出来的“专业”的事——“专业”嫁接毫无关联的新闻背景、营造全新的新闻语境、以暗渡陈仓的方式传递蔑视中国的倾向。
   当这些自称客观、真实、平衡的西方媒体拿组合出来的“真相”来欺骗全球受众、以达到政治目的时,早已背离了自身的责任,也揭开了所谓专业主义的虚伪面具。
   如果《纽约时报》们还珍视自己的专业性,那么请睁开眼睛直视真相,给新疆一个道歉!(摘自参考消息)
其他文献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新时代来临,谁是最可爱的人”。   最可爱的人是什么样的呢?就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对可爱的定义都是不同的。可能有人会觉得外表光鲜亮丽闪闪发光的人就是可爱了,也有人觉得光明磊落全力以赴的活着就是可爱,我觉得这些都对。千人千面,但世间万物皆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习近平主席在与站在抗疫一线
在他屋子的对面,有一堵高高的、严严实实的墙,上面扎着锋利的玻璃片。白天,里面传出人声的喧哗、动物的嘶叫、机器的引擎声、金属的碰撞声,晚上,还有几束灯光从墙内射向天空。  墙后是什么呢?他在猜测。  或许是一个老年活动中心。早晨,老人们提着鸟笼来了,聆听每只鸟悦耳的歌声,互相交流养鸟的经验。日里,老人们在一起下棋、舞剑、打太极、看电视,他会大笑,为这幸福的晚年生活。晚上,伴着富有动感的音乐,或许再配
11月底,我接到通知要到武汉参加为期10天的班主任培训。这是接班后的第一次远行,孩子们才上二年级,我心里有千万个放心不下。临行前,我和科任老师做好沟通,把班级工作做了细致地安排。  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晚上,我照例打开班级QQ群,一条留言跳了出来:“徐老师,志浩今天查出患了手足口病,需要请假。”我一看,心里顿时紧张起来,手足口病是有一定传染性的。“好的,让他在家休息治疗,康复后再回学校。”回复完家
城市的卫星图像为何让人如此着迷?原因之一就是在这些图像里很容易找到共鸣:或许你通过电影或杂志等媒介了解到这些壮观建筑和城市的一些信息。此外,许多城市在人们的集体记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许多人的向往之所,让人们看到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城市的魅力往往源于城市生活本身的文化底蕴,它既包含了隐秘性,又展现出面向世界的开放性。城市散发魅力的结果之一便是现在的全球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0%,换句话说,地球一半以
摄影人从未停止自己探索美景的脚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摄影人选择走出去,探索自己未知的新奇世界。这次我们驾驶着全新吉利智能互联精品SUV博越,来到安吉的天下银坑,一探空谷幽兰的竹林风光。  好看好开好智能  摄影是追求美的艺术,摄影人开的车颜值自然也要高。博越由国际著名汽车设计大师彼得·霍布里带领的国际化设计团队操刀设计,博越整体造型融合了中国文化元素与国际时尚潮流,外观动感精致,内饰典雅轻奢。整台车
【优秀例文二】  农夫转变思维方式,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把一片看似毫无用处的农场变为了宝地。当常规的大门紧闭时,当惯性思维束手无策时,不妨转变思维,“柳暗花明”的惊喜也许就在下一个路口。  世事复杂多变,成功需要我们转变思维,善于变通。思维改变心态;心态不同,对生活的感悟则不同。百花凋落,给人带来的是“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感伤,但也有“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慰藉;雪后天气奇寒,“天涯霜雪霁寒宵”留给人们
这世界,没有一个人给高贵下过确切的定义,人们可以随着自己心灵的尺度,任意拉伸这个概念。  是显赫的出身,尊贵的地位,抑或是敌国的财富,倾城的美貌,乃至于一身烫金的衣服,一头古典的盘发,外加满身的珠光。  这些都不是,因为一旦剥下,你就和别人一样,赤裸裸的一无所有。  这世界唯一偷不走换不掉的是思维,这也是人和人唯一的差距。所以有些人就说了,高贵是高蹈的品质,洁白的精神。  都对!但这些抽象的词汇,
最近,一部荧屏热播剧《小别离》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剧中令观者印象尤其深刻的是那群青春期叛逆的孩子们。  心理学界认为,人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几次典型的逆反心理阶段,青春期正属于“第二逆反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的逆反心理最为严重——他们告别了懵懂、简单的童年时期,迎来了生理和心理的高速发展阶段,在表现得格外生机勃勃的同时,亦可能滋生执拗、任性、偏激等叛逆心理,从而危害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在
我总是看到小区的垃圾房边,有个苍老瘦小的身影,在垃圾房里捡拾报纸、纸板。   她总在傍晚或是清晨出现,因为这个时候小区里的人相对会少些。   一个傍晚,路过垃圾房,有个尖锐的声音传来,一位富态的戴着眼镜的中年妇女,在不停指责那位瘦小的老太太。   我听了个大概,老太太把中年妇女临时放在楼道里的几个纸箱,当成垃圾拿走了,而且拆解了。这是几个奢侈品包装箱,中年妇女说她还有其他用途。   老太太
任何一个选拔的方法,总是会有自己的缺陷。所谓公平,就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选择一个相对其他方法缺陷最小的。高考就是这样,在目前的中国。   很多人总是要向国外看齐,总是拿出美国的例子说,你看,美国的常春藤名校有很大的自主性來挑选学生。但是不要忘记,那些拿来比较的大学都是私营的,中国的大学都是公立的,就是用纳税人的钱的公立大学,必须广纳民众。   一位朋友,讲起小时候在湖南读书的日子,每天来回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