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7-000-03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的户外运动已成为了一种时尚,本文通过对户外运动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户外运动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一、前言
21世纪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为户外运动奠定了基础,当今的户外运动已成为了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户外运动纳入自己的生活。如何在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中,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开设户外运动课程,不断充实、更新和精选教学内容,逐步完善和构建适合各校开展的户外运动课程的教学体系,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户外运动课程教学评价应围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培养终身体育能力而进行;评价过程中应以人为本,体现个体差异,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学效果评价,学习效果评价;评价内容应涉及到体育健康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行为态度、情意表现、进步幅度、心理水平等方面,对各种评价方法、内容等应注意信度、效度的检验,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激励、导向功能。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户外运动课教学指标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户外运动的评价内容相关资料进行逻辑分析法,以及对户外运动课程教学的评价方法进行研究,找出相关问题,对论文总体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根据国家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的定义,户外运动是一组以自然环境为场地(非专用场地)的带有探险性质或体验探险的体育项目群。主要包括陆地、水上、空中三大类。目前我国开展比较广泛的主要是陆地户外运动。陆地户外运动是指在陆地区域(包括大陆和岛屿内)在地面进行的户外活动,包括山地、海岛、荒漠、高原等。
(一)户外运动课的教学评价内容
1.户外运动课程理论
理论基础:(1)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成熟的心理素质及基本的户外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是完成户外运动的必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的获取都能通过教学方式来实现。(2)对户外运动所要求的素质,在郊外或学校周边利用自然环境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3)户外运动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如:攀爬技术,方向的判定,户外自制用具,疾病的预防及治疗等)可通过专门的理论与技术训练及实践操作课的教学来实现。(4)户外特殊环境中所需具备的心理素质可通过拓展训练来培养。拓展心理训练是利用户外活动形式,模拟真实管理情景对参加者进行心理和管理两方面的培训。它主要是通过练习一些具有心理挑战的项目(高空抓扛、信任背摔、绝处逃生、搭人梯等),以训练、提高心理素质。
2.户外运动综合训练
户外运动综合训练主要包括:野外生存、定向越野、攀岩、漂流等有关项目的比赛或挑战赛(如图1)。
资料来源:扬汉,《高校开展户外运动课程意义的研究》。
(二)户外运动课程教学方法
现代户外运动是以体育行动为载体,以心理认知为突破口,以组织行为学为手段,最终上升到管理学的理论,以此激发个人潜能,增强团队精神。其教法也有一定的改进:
1.“教”与“学”的转变是户外运动主要的基本观念
过去传统的教学是我讲你听、我说你懂的“填鸭式教学”,而户外运动与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以及具体实践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有着不同的结果:传统教学的“教”不一定导致“学”,更不一定产生“会”,而在户外运动中,学习者通过具体情境中的活動获得体验,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有效促进了学习者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户外运动最终要实现的目的是:通过改变学习者的态度和观念来开启学习者的所有潜能,并促进他们将这些潜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带来最优的个人绩效。
2.体验式学习理论是户外运动的直接来源
体验式学习模式,即体验学习:活动(体验→发表→反思→理论→应用→活动),依次循环。这个理论是户外运动的核心理论。体验式学习理论对设计和开发终身学习模式有着深刻的影响。
3.构建主义教学思想在户外运动中充分体现
在户外运动教学中,拓展训练充分体现了构建主义教学思想,无论是学习情景的设置、学习者以主体身份通过活动的体验,还是培训的指导、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最终成果的形成,都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学习主体观,教师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即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有效的学习需要从学习者的兴趣出发,从解决实际的问题出发,教师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者,其作用在于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情景,帮助和指导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经验,并引导学习者从直接经验中进行学习。
4.积极的团队精神是户外运动的理论精髓
户外运动一般是以团队的形式完成的。所以,户外运动对培养学习者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对改善人际关系,对形成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和改进组织内部的沟通与信息交流等都大有裨益。
(三)户外运动教学中学生身体指标评价
专项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的高低是测量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孤立地评价综合发展水平各个方面的发展程度,哪怕是粗略的评价都是极其困难的。运动实践证明,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越高,掌握和提高技术、战术的物质基础越雄厚,对提高运动员的实战(比赛)技能的潜力就越大。通过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综合评价,主要为训练找出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进行身体素质训练,从而为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技术、战术奠定基础。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性这五类主因子作用各异,在不同运动员身上它们的体现程度也各不相同,只有根据个体差异做出正确评价,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提高训练效果和运动成绩。
1.耐力(心肺机能)指标
户外运动中,时常进行的长距离步行、登山、山地自行车等都是有氧耐力运动。跟一般的体育课相比,户外运动体育教学本身具有独特的目的性。比如,在户外运动体育教学中,步行和游泳作为移动的手段,是为了达到下一个目的地必须的身体活动。也就是说,如果在登山时不达到山顶就体验不到的事情,必须要通过步行、攀爬等长时间的身体活动。这样的直接目的在一般的体育课中是没有的。因此可以较好的实现行动体力的培养。
2.力量指标
力量的强弱是根据所发挥的能量大小来判断。登山、攀岩、搭帐篷、行李的搬运、砍柴等是户外运动体育教学中可以得到力量锻炼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锻炼是不容易得到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锻炼不到的部分可以在户外运动体育教学中得到有效补充。
3.柔韧性指标
柔韧性能使动作幅度相对增大、有弹性,使动作舒展大方,并对完成单个动作、成套动作和踩点稳定性起重要作用,是专项身体素质训练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专项特点,主要体现了运动员肢体在关节附近能够活动的范围,攀岩中的横跨、转体、蜷身上等高难度动作充分利用了髋关节和腰椎的灵活性以及肌肉韧带的伸展性。
4.灵敏性指标
如悬垂举腿、10次花样跳绳是协调灵敏素质的综合指标。躯干是连接上下肢的枢纽,上下肢力量的协调发挥,有赖于躯干力量大小。悬垂举腿锻炼了腰腹力量,使腰腹力量用于保持三点固定,起到了衔接作用,使动作完整协调。攀岩运动员在比赛或训练中针对不同支点线路选择时要快速反应,对运动员灵敏性要求极高,而花式跳绳则极好地满足了这一需求。
5.综合体力指标
综合体力是在广义的体力概念上溶入耐力(持久力、毅力)、肌肉力量(功率、力量强度)、调整力(协同力、弹性)等要素。为了培养这样的综合体力,及时进行多种多样户外运动和明确户外运动目标及持续性的计划都是极为重要的事。
(四)户外运动的评价指标
1.教学效果的评价
围绕教学目标确定评价项目,做到教、评内容的一致,倡导对学生健康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行为态度、进步幅度、心理水平等方面的测评。
户外体育课教学可以分为四个基本环节:组织准备、活动体验、感悟归纳、分享交流。上述四个环节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的最终目的——整合应用,需要教师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作情况,提出有效应对的方法和原理,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运用并检验,由思想转变为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指导他们行动的理念,从而提高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素质。
通常,课程60%的时间用于进行项目,40%的时间用于讨论和思索,以促进户外拓展训练“计划——实施——反思——应用”自我完善意识的形成。与一般体育课相比,进行项目阶段在教学组织上比较相似,需要学生身体的参与和团队合作,但动用学生体能较小,突出的是强调学生的心理体验,要求思想上的参与;项目总结和讨论阶段则表现出与体育教学较大的不同,教师要有充分的相关理论知道储备,语言轻松活跃,善于营造良好的讨论交流环境,能引导学生由心理体验提升为思想意识。
2.学习效果的评价
应对学生进行全面性、客观性、综合性的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手段,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法(可采用百分制评分加评语的方式),从五个学习领域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野外生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在整个登山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困难,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单独克服的,都需要我们互相帮助。在登山之前分好小组,每个小组是个小集体,整个团队是个大集体,整个集体都为了一个目的就是都能安全的完成的登山任务,大大增强了集体凝聚力。随着集体主义荣誉感体验,集体主义意识升华后,将对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人生观,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户外拓展训练能实现体育的教育目标,满足学生五大领域的需求:(1)运动参与目标:通过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体验挑战极限的乐趣,能自觉地参与、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过程。(2)运动技能目标:掌握有关野外生存生活的基本知识、技能,锻炼他们學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生存。(3)身体健康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方法;提高身体健康水平。(4)心理健康目标:发展学生的个性,磨练意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5)社会适应目标:能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体现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五)户外运动的评价方法
户外运动的评价方法采用以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价中不仅重视易于定量评价的内容,如对身体素质、技能的评价,更要重视定性评价,如实践应用能力、情感态度等质的描述。如定量评价项目:登山、远足、山地穿越、溯溪、漂流、荒岛生存、山地自行车、山地越野、探洞、滑雪、攀冰、羽翼滑翔、独木舟、骑马等。定性评价项目:攀岩、野营、探洞、拓展训练等。
四、结论
户外运动教学内容丰富,课程设置科学、合理,传授的知识、技术、技能面广,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普通高校如果将户外运动课程列为自然体验、野外活动的入门级课程,使学生们初步感受其中乐趣,这是很有意义的一种尝试。户外运动教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户外运动理论、综合训练以及课程的教学方法。户外运动教学中学生身的评价指标主要有耐力(心肺机能)指标、力量指标神经机能指标、柔韧性指标、灵敏性指标、综合体力指标等。户外运动的评价体系的特点和其他体育课不同,在评价项目上主要是以定性评价为主,以定量评价为辅。
参考文献:
[1] 杨汉,董范,郑超,等.高校体育课程——户外运动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6):789-791.
[2] 高林洲.高校户外运动教学体系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7(6):25.
[3] 黄亨奋.对我国普通高校户外运动安全防范管理体系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6):23.
[4] 陈志坚,董范.户外运动教学体系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6):20.
[5] 王平智,罗林.论不同层次体育课的特点[J].体育科学研究.1993(4):23.
[6] 扬汉.高校开展户外运动课程意义的研究[J].湖北高教研究.2004(6):25.
[7] 户外运动的基本概定[A].百度网.
[8] 王平,智罗林.论不同层次体育课的特点[J].西南师范大学.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的户外运动已成为了一种时尚,本文通过对户外运动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户外运动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一、前言
21世纪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为户外运动奠定了基础,当今的户外运动已成为了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户外运动纳入自己的生活。如何在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中,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开设户外运动课程,不断充实、更新和精选教学内容,逐步完善和构建适合各校开展的户外运动课程的教学体系,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户外运动课程教学评价应围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培养终身体育能力而进行;评价过程中应以人为本,体现个体差异,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学效果评价,学习效果评价;评价内容应涉及到体育健康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行为态度、情意表现、进步幅度、心理水平等方面,对各种评价方法、内容等应注意信度、效度的检验,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激励、导向功能。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户外运动课教学指标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户外运动的评价内容相关资料进行逻辑分析法,以及对户外运动课程教学的评价方法进行研究,找出相关问题,对论文总体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根据国家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的定义,户外运动是一组以自然环境为场地(非专用场地)的带有探险性质或体验探险的体育项目群。主要包括陆地、水上、空中三大类。目前我国开展比较广泛的主要是陆地户外运动。陆地户外运动是指在陆地区域(包括大陆和岛屿内)在地面进行的户外活动,包括山地、海岛、荒漠、高原等。
(一)户外运动课的教学评价内容
1.户外运动课程理论
理论基础:(1)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成熟的心理素质及基本的户外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是完成户外运动的必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的获取都能通过教学方式来实现。(2)对户外运动所要求的素质,在郊外或学校周边利用自然环境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3)户外运动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如:攀爬技术,方向的判定,户外自制用具,疾病的预防及治疗等)可通过专门的理论与技术训练及实践操作课的教学来实现。(4)户外特殊环境中所需具备的心理素质可通过拓展训练来培养。拓展心理训练是利用户外活动形式,模拟真实管理情景对参加者进行心理和管理两方面的培训。它主要是通过练习一些具有心理挑战的项目(高空抓扛、信任背摔、绝处逃生、搭人梯等),以训练、提高心理素质。
2.户外运动综合训练
户外运动综合训练主要包括:野外生存、定向越野、攀岩、漂流等有关项目的比赛或挑战赛(如图1)。
资料来源:扬汉,《高校开展户外运动课程意义的研究》。
(二)户外运动课程教学方法
现代户外运动是以体育行动为载体,以心理认知为突破口,以组织行为学为手段,最终上升到管理学的理论,以此激发个人潜能,增强团队精神。其教法也有一定的改进:
1.“教”与“学”的转变是户外运动主要的基本观念
过去传统的教学是我讲你听、我说你懂的“填鸭式教学”,而户外运动与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以及具体实践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有着不同的结果:传统教学的“教”不一定导致“学”,更不一定产生“会”,而在户外运动中,学习者通过具体情境中的活動获得体验,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有效促进了学习者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户外运动最终要实现的目的是:通过改变学习者的态度和观念来开启学习者的所有潜能,并促进他们将这些潜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带来最优的个人绩效。
2.体验式学习理论是户外运动的直接来源
体验式学习模式,即体验学习:活动(体验→发表→反思→理论→应用→活动),依次循环。这个理论是户外运动的核心理论。体验式学习理论对设计和开发终身学习模式有着深刻的影响。
3.构建主义教学思想在户外运动中充分体现
在户外运动教学中,拓展训练充分体现了构建主义教学思想,无论是学习情景的设置、学习者以主体身份通过活动的体验,还是培训的指导、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最终成果的形成,都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学习主体观,教师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即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有效的学习需要从学习者的兴趣出发,从解决实际的问题出发,教师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者,其作用在于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情景,帮助和指导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经验,并引导学习者从直接经验中进行学习。
4.积极的团队精神是户外运动的理论精髓
户外运动一般是以团队的形式完成的。所以,户外运动对培养学习者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对改善人际关系,对形成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和改进组织内部的沟通与信息交流等都大有裨益。
(三)户外运动教学中学生身体指标评价
专项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的高低是测量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孤立地评价综合发展水平各个方面的发展程度,哪怕是粗略的评价都是极其困难的。运动实践证明,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越高,掌握和提高技术、战术的物质基础越雄厚,对提高运动员的实战(比赛)技能的潜力就越大。通过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综合评价,主要为训练找出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进行身体素质训练,从而为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技术、战术奠定基础。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性这五类主因子作用各异,在不同运动员身上它们的体现程度也各不相同,只有根据个体差异做出正确评价,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提高训练效果和运动成绩。
1.耐力(心肺机能)指标
户外运动中,时常进行的长距离步行、登山、山地自行车等都是有氧耐力运动。跟一般的体育课相比,户外运动体育教学本身具有独特的目的性。比如,在户外运动体育教学中,步行和游泳作为移动的手段,是为了达到下一个目的地必须的身体活动。也就是说,如果在登山时不达到山顶就体验不到的事情,必须要通过步行、攀爬等长时间的身体活动。这样的直接目的在一般的体育课中是没有的。因此可以较好的实现行动体力的培养。
2.力量指标
力量的强弱是根据所发挥的能量大小来判断。登山、攀岩、搭帐篷、行李的搬运、砍柴等是户外运动体育教学中可以得到力量锻炼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锻炼是不容易得到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锻炼不到的部分可以在户外运动体育教学中得到有效补充。
3.柔韧性指标
柔韧性能使动作幅度相对增大、有弹性,使动作舒展大方,并对完成单个动作、成套动作和踩点稳定性起重要作用,是专项身体素质训练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专项特点,主要体现了运动员肢体在关节附近能够活动的范围,攀岩中的横跨、转体、蜷身上等高难度动作充分利用了髋关节和腰椎的灵活性以及肌肉韧带的伸展性。
4.灵敏性指标
如悬垂举腿、10次花样跳绳是协调灵敏素质的综合指标。躯干是连接上下肢的枢纽,上下肢力量的协调发挥,有赖于躯干力量大小。悬垂举腿锻炼了腰腹力量,使腰腹力量用于保持三点固定,起到了衔接作用,使动作完整协调。攀岩运动员在比赛或训练中针对不同支点线路选择时要快速反应,对运动员灵敏性要求极高,而花式跳绳则极好地满足了这一需求。
5.综合体力指标
综合体力是在广义的体力概念上溶入耐力(持久力、毅力)、肌肉力量(功率、力量强度)、调整力(协同力、弹性)等要素。为了培养这样的综合体力,及时进行多种多样户外运动和明确户外运动目标及持续性的计划都是极为重要的事。
(四)户外运动的评价指标
1.教学效果的评价
围绕教学目标确定评价项目,做到教、评内容的一致,倡导对学生健康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行为态度、进步幅度、心理水平等方面的测评。
户外体育课教学可以分为四个基本环节:组织准备、活动体验、感悟归纳、分享交流。上述四个环节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的最终目的——整合应用,需要教师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作情况,提出有效应对的方法和原理,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运用并检验,由思想转变为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指导他们行动的理念,从而提高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素质。
通常,课程60%的时间用于进行项目,40%的时间用于讨论和思索,以促进户外拓展训练“计划——实施——反思——应用”自我完善意识的形成。与一般体育课相比,进行项目阶段在教学组织上比较相似,需要学生身体的参与和团队合作,但动用学生体能较小,突出的是强调学生的心理体验,要求思想上的参与;项目总结和讨论阶段则表现出与体育教学较大的不同,教师要有充分的相关理论知道储备,语言轻松活跃,善于营造良好的讨论交流环境,能引导学生由心理体验提升为思想意识。
2.学习效果的评价
应对学生进行全面性、客观性、综合性的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手段,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法(可采用百分制评分加评语的方式),从五个学习领域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野外生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在整个登山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困难,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单独克服的,都需要我们互相帮助。在登山之前分好小组,每个小组是个小集体,整个团队是个大集体,整个集体都为了一个目的就是都能安全的完成的登山任务,大大增强了集体凝聚力。随着集体主义荣誉感体验,集体主义意识升华后,将对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人生观,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户外拓展训练能实现体育的教育目标,满足学生五大领域的需求:(1)运动参与目标:通过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体验挑战极限的乐趣,能自觉地参与、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过程。(2)运动技能目标:掌握有关野外生存生活的基本知识、技能,锻炼他们學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生存。(3)身体健康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方法;提高身体健康水平。(4)心理健康目标:发展学生的个性,磨练意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5)社会适应目标:能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体现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五)户外运动的评价方法
户外运动的评价方法采用以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价中不仅重视易于定量评价的内容,如对身体素质、技能的评价,更要重视定性评价,如实践应用能力、情感态度等质的描述。如定量评价项目:登山、远足、山地穿越、溯溪、漂流、荒岛生存、山地自行车、山地越野、探洞、滑雪、攀冰、羽翼滑翔、独木舟、骑马等。定性评价项目:攀岩、野营、探洞、拓展训练等。
四、结论
户外运动教学内容丰富,课程设置科学、合理,传授的知识、技术、技能面广,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普通高校如果将户外运动课程列为自然体验、野外活动的入门级课程,使学生们初步感受其中乐趣,这是很有意义的一种尝试。户外运动教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户外运动理论、综合训练以及课程的教学方法。户外运动教学中学生身的评价指标主要有耐力(心肺机能)指标、力量指标神经机能指标、柔韧性指标、灵敏性指标、综合体力指标等。户外运动的评价体系的特点和其他体育课不同,在评价项目上主要是以定性评价为主,以定量评价为辅。
参考文献:
[1] 杨汉,董范,郑超,等.高校体育课程——户外运动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6):789-791.
[2] 高林洲.高校户外运动教学体系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7(6):25.
[3] 黄亨奋.对我国普通高校户外运动安全防范管理体系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6):23.
[4] 陈志坚,董范.户外运动教学体系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6):20.
[5] 王平智,罗林.论不同层次体育课的特点[J].体育科学研究.1993(4):23.
[6] 扬汉.高校开展户外运动课程意义的研究[J].湖北高教研究.2004(6):25.
[7] 户外运动的基本概定[A].百度网.
[8] 王平,智罗林.论不同层次体育课的特点[J].西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