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教育是培育创新人才的奠基石,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下面就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营造创新能力发展的氛围
在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中,以课本知识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灌输讲解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首先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
1、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
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同样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只有满足学生正常的情感需要,彼此建立起一种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优化学生学习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培育创新能力。那种只追求教学过程,摆出一副“惟我独尊”的教学,只能僵化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压制其创造意识的发展。
2、公平、民主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保证。
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学生之间,都应公平、民主。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公平对待,不仅要表扬优生,更要注重及时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使“光点”转化为“光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爱好、兴趣,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应让学生感到公平、民主,学生才能与教师和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同时,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去独立思考、质疑、想像、探索,用富有鼓动性和挑战性的言语去激活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到最大发挥。
3、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动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手段,它极大地束缚着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科学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问题提得多而“怪”;解决问题的方法好而快;动手操作能力强、观察、口述、简洁等评价形式来实现。科学的评价机制既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挑战,又让学生形成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习惯,为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
二、尊重学习个性,激发创新积极性
要使学生的全面素质主动地、创造性地得到提高。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要把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研究学生个性的差异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放到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保证,为每个学生的创新提供机会。
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我出示了一道这样的题:138-98,让学生直接口算结果,然后启发:这道题还有其他算法吗?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自由讨论,学生很快用以往的知识得出138-98=138-100+2=40,但也有学生却提出138-98=140-100=40。我立刻板书出来让学生观察,并发现这道题的方法也是正确的。于是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表扬了这位学生善于思考。这样教学,使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每个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并且通过讨论、动手、动脑、动口的形式,让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教学实例证明: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发展为本,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得到提高,教育才能结出丰硕成果。
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而课堂教学又是目前学校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渠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势在必行。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现代教育学要求教师把学生放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处于一个主动探索创新的系统之中,而教师是学生进行探索、创新的引路人,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潜能才可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例如:我在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得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然后启发、引导学生利用这种关系根据485+79=564写出两道减法算式的补充练习题,从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和创新思维,也为后面求未知数x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把现成的知识或结论灌输给学生,让学生依据某种已有的现成规律去解决问题,从而阻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学真正的内涵,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现成的结论,而是揭示知识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的学习习惯,通过教学逐步让学生探索出学习的方法,从而形成牢固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形成:1分米=10厘米,10分米=100厘米=1米,10分米=1米,1米=100厘米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敢于创新、总结的学习习惯。
3、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同作用。一个人的成功并非是他的智力因素所决定的,而大部分依赖于智力之外的因素,即非智力因素。传统的教育往往过分强调智力开发,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一个人的创造除了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同样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发展,培养具有优良的品质、灵活的思维、良好的学习习惯、坚强的意志、勇于探索的信念,才能使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解答“服装厂原计划九月份生产服装396套,实际比原计划多生产300套 ,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几套?”这道应用题时,用300÷30=10(套)解答。这一简便计算方法的成功发现,增加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浓厚兴趣。
四、循序渐进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不仅需要创新者具有严谨的智力品质,而且需要良好的非智力品质。正是创新活动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个渐进过程,决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着眼于和谐发展。教师必须明确创造型人才成材的过程,小学阶段的学生创新意识处于萌芽期,教师就必须注意帮助他们树立创新志向,积极开展创新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逐步使之转化为能力。例如:在教学低年级数学时,教师可把点拨引导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基本的观察、口述、发现能力,并使之成为学习习惯;到了中年级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自学、质疑、分析、综合归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年级时教师应采取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学生探索创新,一题多解,自拟命题,举例论证的创造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得到加强和提高。
一、激发学习兴趣,营造创新能力发展的氛围
在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中,以课本知识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灌输讲解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首先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
1、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
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同样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只有满足学生正常的情感需要,彼此建立起一种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优化学生学习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培育创新能力。那种只追求教学过程,摆出一副“惟我独尊”的教学,只能僵化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压制其创造意识的发展。
2、公平、民主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保证。
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学生之间,都应公平、民主。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公平对待,不仅要表扬优生,更要注重及时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使“光点”转化为“光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爱好、兴趣,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应让学生感到公平、民主,学生才能与教师和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同时,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去独立思考、质疑、想像、探索,用富有鼓动性和挑战性的言语去激活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到最大发挥。
3、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动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手段,它极大地束缚着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科学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问题提得多而“怪”;解决问题的方法好而快;动手操作能力强、观察、口述、简洁等评价形式来实现。科学的评价机制既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挑战,又让学生形成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习惯,为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
二、尊重学习个性,激发创新积极性
要使学生的全面素质主动地、创造性地得到提高。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要把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研究学生个性的差异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放到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保证,为每个学生的创新提供机会。
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我出示了一道这样的题:138-98,让学生直接口算结果,然后启发:这道题还有其他算法吗?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自由讨论,学生很快用以往的知识得出138-98=138-100+2=40,但也有学生却提出138-98=140-100=40。我立刻板书出来让学生观察,并发现这道题的方法也是正确的。于是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表扬了这位学生善于思考。这样教学,使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每个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并且通过讨论、动手、动脑、动口的形式,让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教学实例证明: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发展为本,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得到提高,教育才能结出丰硕成果。
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而课堂教学又是目前学校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渠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势在必行。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现代教育学要求教师把学生放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处于一个主动探索创新的系统之中,而教师是学生进行探索、创新的引路人,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潜能才可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例如:我在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得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然后启发、引导学生利用这种关系根据485+79=564写出两道减法算式的补充练习题,从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和创新思维,也为后面求未知数x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把现成的知识或结论灌输给学生,让学生依据某种已有的现成规律去解决问题,从而阻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学真正的内涵,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现成的结论,而是揭示知识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的学习习惯,通过教学逐步让学生探索出学习的方法,从而形成牢固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形成:1分米=10厘米,10分米=100厘米=1米,10分米=1米,1米=100厘米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敢于创新、总结的学习习惯。
3、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同作用。一个人的成功并非是他的智力因素所决定的,而大部分依赖于智力之外的因素,即非智力因素。传统的教育往往过分强调智力开发,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一个人的创造除了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同样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发展,培养具有优良的品质、灵活的思维、良好的学习习惯、坚强的意志、勇于探索的信念,才能使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解答“服装厂原计划九月份生产服装396套,实际比原计划多生产300套 ,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几套?”这道应用题时,用300÷30=10(套)解答。这一简便计算方法的成功发现,增加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浓厚兴趣。
四、循序渐进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不仅需要创新者具有严谨的智力品质,而且需要良好的非智力品质。正是创新活动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个渐进过程,决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着眼于和谐发展。教师必须明确创造型人才成材的过程,小学阶段的学生创新意识处于萌芽期,教师就必须注意帮助他们树立创新志向,积极开展创新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逐步使之转化为能力。例如:在教学低年级数学时,教师可把点拨引导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基本的观察、口述、发现能力,并使之成为学习习惯;到了中年级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自学、质疑、分析、综合归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年级时教师应采取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学生探索创新,一题多解,自拟命题,举例论证的创造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得到加强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