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分析现在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面临的新形势,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科技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研究部署重点工作,推进“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扎实开展,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近日在安徽合肥举行。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会议上强调,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全力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农业科技教育工作当前要着力抓好八件实事。
今年是落实中央部署、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一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各地区、各部门积极采取行动,推动农业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业部部署在全国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广泛开展农业科教大联合、大协作、大会战,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到田。目前“农业科技促进年”各项工作进展順利。各级农业部门和农业科研院所要按照回良玉副总理重要讲话要求,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各部门的支持,把握良机、乘势而上,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力以赴把中央关于农业科技教育的各项部署落实到实处。当前要着力抓好八件实事。
一要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按照“学科群”来布局和建设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是根据国情特色和农业特点,推动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去年,农业部完成了30个“学科群”布局工作,两批共命名了33个综合性重点实验室、195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269个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今年是抓“学科群”机制建设的关键一年,要实施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加强基础条件建设和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建立以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专业性或区域性重点实验室为骨干、科学观测实验站为延伸的一体化布局的农业实验室体系。地市级农科所应成为观测试验站的主要载体。要努力争取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持续改善农业科研条件,加大对农业科研的稳定支持力度,提高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保障水平。
二要深入推进现代化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现在已经在水稻、生猪等50个农产品领域建立了产业技术体系,形成了中央与地方上下贯通、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科专家联合协作的新格局。今年是体系进入第二轮建设的关键时期。要不断完善优势科技资源组合模式,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统筹布局科研力量,积极探索国家体系与地方创新团队联合协作的新机制,联合攻关着力解决区域产业技术难题。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快建设1万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基地,集成示范150项农业轻简实用技术,培训好10万名基层骨干农技人员,使科技人员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促进农业科研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
三要加快优势区种子基地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制定实施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在支持企业商业化育种、良种繁殖补贴、种子储备、制种保险、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农作物品种审定与知识产权保护相衔接,坚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积极推进优势制种区种子基地建设,加强海南南繁基地建设,“十二五”期间要完成高标准南繁科研基地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任务;加强甘肃河西走廊杂交玉米、四川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提高制种能力和稳定供种水平。力争三年内在粮棉油糖大县普遍建立多种形式的引种试验对比基地(场)。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加快品种更新换代。
四要着力推广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已成常态,全国常年因灾害影响粮食产量600~800亿斤。这两年,在总结各地做法基础上,中央财政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大力推广小麦“一喷三防”、水稻大棚育秧、玉米地膜覆盖、机械深松整地、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效果十分明显。今年在冬小麦主产区普遍实施“一喷三防”有效达到了防病虫、防干热风、防倒伏、保大穗、增粒重的目的。甘肃等西北省区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玉米每亩平均可增产30%以上。东北地区水稻用标准化大棚育秧,可提前10天播种,使水稻增产15%以上。要牢固树立“减灾就是增产”的理念,大面积推广和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增加经费补助,探索总结对主要品种、主要灾害、关键环节稳产增产和防灾增产技术的补贴模式,建立稳产高产技术体系,形成长效的推广落实机制,增强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
五要大规模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和“菜篮子”标准化生产创建活动。高产创建在促进集成技术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等方面显示出了良好成效。今年中央财政初步安排高产创建资金20亿元,支持建设12500个粮棉油糖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把资金落实到位、万亩片落实到田、技术指导和服务落实到人,开展现场观摩示范,让农民群众学会新技术、用好新技术,学会集成运用技术。突出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县(市)、乡(镇),实施整建制推进,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一批“吨半粮乡”、“吨粮县”,开展地(市)整建制创建试点。今年要继续在主产区开展超级稻、玉米增产增效科技服务行动。积极规划布局、推进支持“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创建,新建一批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并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区(示范县),实现标准化生产技术全覆盖。
六要不折不扣落实好“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政策,即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待遇要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收入相衔接,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这是广大农技人员长期期盼的大政策、好政策,一定要抓好落实。要推动落实基层农技人员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提高待遇水平。努力争取在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经费上有大的突破,按照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并争取列入财政预算。着力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能力建设,对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条件能力建设实行全覆盖,做到“四有”,即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经费有保障。中央已经安排了相应资金,地方尤其是省级也应配套相应资金,并抓紧实施工作,力争今年底实现“两个覆盖”。
七要抓紧推进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是解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不足、后继乏人的积极探索,也是促进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学有所用、实现就业的有效途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有明确要求,农业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已经作了部署,要抓紧启动特岗计划试点,出台扶持政策,创新用人机制,引导和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工作,增强基层农技推广的人力和活力。特岗计划政策性强、工作要求高,要规范选拔程序,保证聘用人员素质和工作质量,落实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学费补偿、事业单位优先录用等优惠政策,确保特岗人员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符合条件的逐步转为基层农技服务机构正式成员。
八要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试点。解决“将来谁来种地”问题,关键是培养适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职业农民。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对此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明确要求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把培养职业农民作为一项重大基础工程来抓,把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抓紧筹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制定培训计划,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强化政策引导与支持,重点扶持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立志务农的初高中毕业生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今年首先在有条件的省、市、县开展试点,摸索经验,逐步推行。如果今后我国有一亿专业技能和经营能力比较高的职业农民,农业现代化必将呈现一片新面貌。
今年是落实中央部署、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一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各地区、各部门积极采取行动,推动农业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业部部署在全国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广泛开展农业科教大联合、大协作、大会战,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到田。目前“农业科技促进年”各项工作进展順利。各级农业部门和农业科研院所要按照回良玉副总理重要讲话要求,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各部门的支持,把握良机、乘势而上,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力以赴把中央关于农业科技教育的各项部署落实到实处。当前要着力抓好八件实事。
一要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按照“学科群”来布局和建设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是根据国情特色和农业特点,推动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去年,农业部完成了30个“学科群”布局工作,两批共命名了33个综合性重点实验室、195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269个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今年是抓“学科群”机制建设的关键一年,要实施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加强基础条件建设和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建立以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专业性或区域性重点实验室为骨干、科学观测实验站为延伸的一体化布局的农业实验室体系。地市级农科所应成为观测试验站的主要载体。要努力争取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持续改善农业科研条件,加大对农业科研的稳定支持力度,提高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保障水平。
二要深入推进现代化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现在已经在水稻、生猪等50个农产品领域建立了产业技术体系,形成了中央与地方上下贯通、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科专家联合协作的新格局。今年是体系进入第二轮建设的关键时期。要不断完善优势科技资源组合模式,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统筹布局科研力量,积极探索国家体系与地方创新团队联合协作的新机制,联合攻关着力解决区域产业技术难题。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快建设1万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基地,集成示范150项农业轻简实用技术,培训好10万名基层骨干农技人员,使科技人员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促进农业科研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
三要加快优势区种子基地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制定实施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在支持企业商业化育种、良种繁殖补贴、种子储备、制种保险、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农作物品种审定与知识产权保护相衔接,坚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积极推进优势制种区种子基地建设,加强海南南繁基地建设,“十二五”期间要完成高标准南繁科研基地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任务;加强甘肃河西走廊杂交玉米、四川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提高制种能力和稳定供种水平。力争三年内在粮棉油糖大县普遍建立多种形式的引种试验对比基地(场)。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加快品种更新换代。
四要着力推广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已成常态,全国常年因灾害影响粮食产量600~800亿斤。这两年,在总结各地做法基础上,中央财政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大力推广小麦“一喷三防”、水稻大棚育秧、玉米地膜覆盖、机械深松整地、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效果十分明显。今年在冬小麦主产区普遍实施“一喷三防”有效达到了防病虫、防干热风、防倒伏、保大穗、增粒重的目的。甘肃等西北省区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玉米每亩平均可增产30%以上。东北地区水稻用标准化大棚育秧,可提前10天播种,使水稻增产15%以上。要牢固树立“减灾就是增产”的理念,大面积推广和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增加经费补助,探索总结对主要品种、主要灾害、关键环节稳产增产和防灾增产技术的补贴模式,建立稳产高产技术体系,形成长效的推广落实机制,增强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
五要大规模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和“菜篮子”标准化生产创建活动。高产创建在促进集成技术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等方面显示出了良好成效。今年中央财政初步安排高产创建资金20亿元,支持建设12500个粮棉油糖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把资金落实到位、万亩片落实到田、技术指导和服务落实到人,开展现场观摩示范,让农民群众学会新技术、用好新技术,学会集成运用技术。突出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县(市)、乡(镇),实施整建制推进,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一批“吨半粮乡”、“吨粮县”,开展地(市)整建制创建试点。今年要继续在主产区开展超级稻、玉米增产增效科技服务行动。积极规划布局、推进支持“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创建,新建一批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并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区(示范县),实现标准化生产技术全覆盖。
六要不折不扣落实好“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政策,即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待遇要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收入相衔接,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这是广大农技人员长期期盼的大政策、好政策,一定要抓好落实。要推动落实基层农技人员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提高待遇水平。努力争取在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经费上有大的突破,按照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并争取列入财政预算。着力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能力建设,对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条件能力建设实行全覆盖,做到“四有”,即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经费有保障。中央已经安排了相应资金,地方尤其是省级也应配套相应资金,并抓紧实施工作,力争今年底实现“两个覆盖”。
七要抓紧推进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是解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不足、后继乏人的积极探索,也是促进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学有所用、实现就业的有效途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有明确要求,农业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已经作了部署,要抓紧启动特岗计划试点,出台扶持政策,创新用人机制,引导和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工作,增强基层农技推广的人力和活力。特岗计划政策性强、工作要求高,要规范选拔程序,保证聘用人员素质和工作质量,落实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学费补偿、事业单位优先录用等优惠政策,确保特岗人员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符合条件的逐步转为基层农技服务机构正式成员。
八要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试点。解决“将来谁来种地”问题,关键是培养适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职业农民。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对此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明确要求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把培养职业农民作为一项重大基础工程来抓,把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抓紧筹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制定培训计划,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强化政策引导与支持,重点扶持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立志务农的初高中毕业生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今年首先在有条件的省、市、县开展试点,摸索经验,逐步推行。如果今后我国有一亿专业技能和经营能力比较高的职业农民,农业现代化必将呈现一片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