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有些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创新能力较低、思路不灵活等现象,结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从三个方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生活化;素材;思维能力;探究;实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学生、教师以及课程设计等角度提出了许多新理念,希望达到改进数学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感知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目标。而现阶段有些小学生思维模式僵化、解题思路不灵活,这都是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因此,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在新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参考以下三种策略。
一、发现生活素材,使课程生活化
创新是从实践活动中提炼得来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与生活结合,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将生活中的素材纳入课堂,并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让数学课程生活化。
在日常教学中十分注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希望学生通过发现生活素材,更好地感知数学,从而激发创新能力。比如“图形的运动”这一课,主要讲的是图形在平面上的旋转和平移,在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课下到生活中去寻找运动着的物体,观察它们的运动特点,结合课本的内容,试着理解旋转和平移两种运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我以问题导入新课,先提问学生:“同学们,昨天找到了哪些素材呢?你们发现了哪些进行旋转运动的物体?”大家纷纷提出了钟表、风车、筷子、圆规、开瓶过程中的瓶盖等,我又提问:“这些旋转运动有什么共同点吗?”大家一致认为物体的旋转都是围绕着某个固定的点进行的,由此可见,在预习时他们确实认真地对生活素材进行了观察。讲授新课之后,我让大家回忆昨天找到的生活素材,任意选择四个旋转角度在同一张纸上画出它们旋转的过程,学生马上开始思考,很快就画出了许多物体旋转的图像。这样大家结合生活中的观察和发现,不仅对新课的内容进行了强化,同时又不局限于课本的内容,将生活中新的发现带入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素材并联系教材内容,可以让学生把知识带入生活,在生活中感受知识,进而产生新的发现,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不错方法。
二、寻求多种思路,鼓励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入手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带领学生一起解数学题时,我会鼓励大家寻找更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他们灵活运用知识。
比如,“用方程解决问题”这一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在题目中找到等量关系、设定未知数x,利用方程式解决题目问题。这样的题目有至少可以有两种解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大家把思路打开,试着多找几种解题办法。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小A和小C一共有40张邮票,小A的邮票张数是小C的三倍,求小A和小C各有多少张邮票。我让学生先自己在纸上做这道题,然后浏览每个人的思路,发现学生出现了两种思路:第一,将小A的邮票数设为x,列出方程x ■x=40,然后求解;第二,将小C的邮票数设为x,列出方程x 3x=40,然后求解。于是我找到两个思路不同的学生,让他们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解题过程。待大家都算出得数后,我对两种方法逐一进行了讲解,然后我问大家:“刚才哪位同学分别用这两种方法都算出了答案?”班里只有一两个学生举手,于是我表扬了他们,并发给他们自己提前准备好的奖品。我告诉大家要善于思考,找到的解题方法越多越好,然后要注意比较,找出最简单、最快速的方法,时间久了,做题效率自然就会提高。通过鼓励学生寻找更多的思路,可以避免他们产生思维定势,让他们不拘泥于课本提供的方法,帮助他们创新思维能力。
三、合作探究,动手实践
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对新课进行合作探究。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让学生自由结成四人小组,让小组成员合作对圆锥的体积进行探究。我提供给他们的辅助工具有:底面积和高都相同的圆柱容器和圆锥容器,水。学生自行分工并设计探究步骤,目标是利用圆柱的体积公式探究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有的小组把水注满圆柱容器,然后向圆锥容器中倒水,记录下可以倒满圆锥容器多少次;有的小组用水注满圆锥容器,然后倒入圆柱容器,记录下多少次能倒满。最后大家都探究出圆锥的体积是它同底同高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由此推导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合作探究这种开放式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想法,促进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大胆创新,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使课程生活化、提高思维创新能力以及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只是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三种有效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多下工夫,大胆创新,认真钻研教学策略,争取找到更多、更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加高效、轻松地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胥宝凤.基于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提高浅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6).
[2]刘明星.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法的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2).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学校新课程理念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系列论文,課题立项号:GS[2017]GHB1595。
编辑 鲁翠红
关键词:生活化;素材;思维能力;探究;实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学生、教师以及课程设计等角度提出了许多新理念,希望达到改进数学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感知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目标。而现阶段有些小学生思维模式僵化、解题思路不灵活,这都是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因此,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在新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参考以下三种策略。
一、发现生活素材,使课程生活化
创新是从实践活动中提炼得来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与生活结合,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将生活中的素材纳入课堂,并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让数学课程生活化。
在日常教学中十分注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希望学生通过发现生活素材,更好地感知数学,从而激发创新能力。比如“图形的运动”这一课,主要讲的是图形在平面上的旋转和平移,在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课下到生活中去寻找运动着的物体,观察它们的运动特点,结合课本的内容,试着理解旋转和平移两种运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我以问题导入新课,先提问学生:“同学们,昨天找到了哪些素材呢?你们发现了哪些进行旋转运动的物体?”大家纷纷提出了钟表、风车、筷子、圆规、开瓶过程中的瓶盖等,我又提问:“这些旋转运动有什么共同点吗?”大家一致认为物体的旋转都是围绕着某个固定的点进行的,由此可见,在预习时他们确实认真地对生活素材进行了观察。讲授新课之后,我让大家回忆昨天找到的生活素材,任意选择四个旋转角度在同一张纸上画出它们旋转的过程,学生马上开始思考,很快就画出了许多物体旋转的图像。这样大家结合生活中的观察和发现,不仅对新课的内容进行了强化,同时又不局限于课本的内容,将生活中新的发现带入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素材并联系教材内容,可以让学生把知识带入生活,在生活中感受知识,进而产生新的发现,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不错方法。
二、寻求多种思路,鼓励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入手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带领学生一起解数学题时,我会鼓励大家寻找更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他们灵活运用知识。
比如,“用方程解决问题”这一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在题目中找到等量关系、设定未知数x,利用方程式解决题目问题。这样的题目有至少可以有两种解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大家把思路打开,试着多找几种解题办法。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小A和小C一共有40张邮票,小A的邮票张数是小C的三倍,求小A和小C各有多少张邮票。我让学生先自己在纸上做这道题,然后浏览每个人的思路,发现学生出现了两种思路:第一,将小A的邮票数设为x,列出方程x ■x=40,然后求解;第二,将小C的邮票数设为x,列出方程x 3x=40,然后求解。于是我找到两个思路不同的学生,让他们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解题过程。待大家都算出得数后,我对两种方法逐一进行了讲解,然后我问大家:“刚才哪位同学分别用这两种方法都算出了答案?”班里只有一两个学生举手,于是我表扬了他们,并发给他们自己提前准备好的奖品。我告诉大家要善于思考,找到的解题方法越多越好,然后要注意比较,找出最简单、最快速的方法,时间久了,做题效率自然就会提高。通过鼓励学生寻找更多的思路,可以避免他们产生思维定势,让他们不拘泥于课本提供的方法,帮助他们创新思维能力。
三、合作探究,动手实践
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对新课进行合作探究。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让学生自由结成四人小组,让小组成员合作对圆锥的体积进行探究。我提供给他们的辅助工具有:底面积和高都相同的圆柱容器和圆锥容器,水。学生自行分工并设计探究步骤,目标是利用圆柱的体积公式探究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有的小组把水注满圆柱容器,然后向圆锥容器中倒水,记录下可以倒满圆锥容器多少次;有的小组用水注满圆锥容器,然后倒入圆柱容器,记录下多少次能倒满。最后大家都探究出圆锥的体积是它同底同高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由此推导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合作探究这种开放式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想法,促进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大胆创新,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使课程生活化、提高思维创新能力以及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只是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三种有效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多下工夫,大胆创新,认真钻研教学策略,争取找到更多、更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加高效、轻松地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胥宝凤.基于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提高浅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6).
[2]刘明星.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法的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2).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学校新课程理念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系列论文,課题立项号:GS[2017]GHB1595。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