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中,如何启发诱导学生,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一个教者在新课程理念下必备的重要素质。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循循善诱,精心设计问题,勾起学生的好奇心,“以问启知”,让学生因“知”而“好”学。要达到这一点,教者就必须熟谙教学中的提问技巧,方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旧中求新; 层层递进; 错误陷阱; 以问引问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6-066-001
一、旧中求新,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大多数的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的。因此,我们要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选准学习新知识的切入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在学习乘法时,我先板书出示:2 2 2 2=?5 5 5 5 5=?4 4 4=?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计算方法,很快就求出了结果。但这并不是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目的,于是,我就此提问:“同学们看看在这几道加法计算题里边,可否找出相同之处?”通过简短的观察和思考,多数学生很快作出回答:“每道题里的加数都相同。”“那么,我们能否找出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呢?”我以此类推,又列举了几道这样的计算题,然后进行讲解并导出“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的概念。就这样,我通过设计适当的铺垫性提问,启发学生寻找规律,旧中求新,教会学生由此及彼,将未知转化成了已知。
二、层层递进,促使知识逐渐深化
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掌握,总要经历一个由不懂到懂、由浅到深的认知过程,教师只有在关键时刻恰如其分地提问,才能加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我首先这样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吗?”学生回答:“圆的一周的长度。”我接着问:“把它展开了是什么样的?”学生答:“是一条线段。”“那么,怎样知道它的长度呢?”通过我一连串的提问,学生很快发现,圆的周长是和它的直径有关的。
三、错误“陷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或者结论,往往会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
如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32-32÷4。许多学生的计算步骤如下:32-32÷4=0÷4=0。造成了计算错误的原因是运算顺序导致的。而只有个别学生的计算步骤是:32-32÷4=32-8=24。出现这两种情况,正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两种计算哪种正确。顿时,学生议论纷纷。我顺势以问题导入新课:“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
四、以问引问,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提问的确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开发学生的智力,如果能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发学生反问,则会出现另一番教学效果。然而,我发现多数学生不敢在课堂上提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对提问的方式、方法、内容叙述形式等把握不好。面对新知识点他们不知道应从哪方面进行提问。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导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在引导学生提问时,应该在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的时候,本着从简单到复杂、从有疑到无疑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思维牵引。要敏于捕捉、准于把握,巧于引发、善于创设。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学习掌握知识。
如解答应用题:“学校把360本故事书分别放在上、中、下的书架上,上层的1/4等于中层的1/5,等于下层的1/6,求下层书架上放多少本书?”这道题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很容易在此产生思维障碍,这时我点拨性地提问:“如果我们从这三层书架中每一层书各有多少份入手,会发现什么呢?”我的话音刚落,一个同学就自告奋勇地回答:“上层有4份,中层有5份,下层有6份,一共有15份”我趁热打铁接着问:“既然知道了总的份数,下面是不是该考虑每一份的本数了呢?”还没等其他同学回答,就有一位同学站起来问道:“老师,既然每一层的份数不同,那么每一份的本数是不是也应该不等啊?”听到这位同学的发问,我十分高兴,因为他说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我对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后,接着问道:“這位同学问得非常好,为什么每一份的本数会不等呢?如果我们从份数角度考虑,是不是就可以求出每一层书架上放了多少本书呢?”经这样一问,学生思路顿开:下层占故事书总本数的6/15,也就是360本的6/15。如此一来,这道难题就很容易地被解决了,其中的奥秘就是我的提问问在了知识的要点之上,加之学生富有灵性的反问,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最终得以拓展。
总之,“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课堂提问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多么的重要。它既能启发学生获得新知识又能让学生就此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问的时候我们要讲究方法和技巧,语言力求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激励性,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实际和接受能力,充分考虑到问题的难度,尽量不要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允许范围。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每个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和进取精神。让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龙梅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之我见[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3]纪晓村,曹裕添.纪晓村小学数学兴趣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4]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旧中求新; 层层递进; 错误陷阱; 以问引问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6-066-001
一、旧中求新,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大多数的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的。因此,我们要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选准学习新知识的切入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在学习乘法时,我先板书出示:2 2 2 2=?5 5 5 5 5=?4 4 4=?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计算方法,很快就求出了结果。但这并不是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目的,于是,我就此提问:“同学们看看在这几道加法计算题里边,可否找出相同之处?”通过简短的观察和思考,多数学生很快作出回答:“每道题里的加数都相同。”“那么,我们能否找出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呢?”我以此类推,又列举了几道这样的计算题,然后进行讲解并导出“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的概念。就这样,我通过设计适当的铺垫性提问,启发学生寻找规律,旧中求新,教会学生由此及彼,将未知转化成了已知。
二、层层递进,促使知识逐渐深化
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掌握,总要经历一个由不懂到懂、由浅到深的认知过程,教师只有在关键时刻恰如其分地提问,才能加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我首先这样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吗?”学生回答:“圆的一周的长度。”我接着问:“把它展开了是什么样的?”学生答:“是一条线段。”“那么,怎样知道它的长度呢?”通过我一连串的提问,学生很快发现,圆的周长是和它的直径有关的。
三、错误“陷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或者结论,往往会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
如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32-32÷4。许多学生的计算步骤如下:32-32÷4=0÷4=0。造成了计算错误的原因是运算顺序导致的。而只有个别学生的计算步骤是:32-32÷4=32-8=24。出现这两种情况,正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两种计算哪种正确。顿时,学生议论纷纷。我顺势以问题导入新课:“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
四、以问引问,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提问的确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开发学生的智力,如果能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发学生反问,则会出现另一番教学效果。然而,我发现多数学生不敢在课堂上提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对提问的方式、方法、内容叙述形式等把握不好。面对新知识点他们不知道应从哪方面进行提问。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导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在引导学生提问时,应该在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的时候,本着从简单到复杂、从有疑到无疑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思维牵引。要敏于捕捉、准于把握,巧于引发、善于创设。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学习掌握知识。
如解答应用题:“学校把360本故事书分别放在上、中、下的书架上,上层的1/4等于中层的1/5,等于下层的1/6,求下层书架上放多少本书?”这道题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很容易在此产生思维障碍,这时我点拨性地提问:“如果我们从这三层书架中每一层书各有多少份入手,会发现什么呢?”我的话音刚落,一个同学就自告奋勇地回答:“上层有4份,中层有5份,下层有6份,一共有15份”我趁热打铁接着问:“既然知道了总的份数,下面是不是该考虑每一份的本数了呢?”还没等其他同学回答,就有一位同学站起来问道:“老师,既然每一层的份数不同,那么每一份的本数是不是也应该不等啊?”听到这位同学的发问,我十分高兴,因为他说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我对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后,接着问道:“這位同学问得非常好,为什么每一份的本数会不等呢?如果我们从份数角度考虑,是不是就可以求出每一层书架上放了多少本书呢?”经这样一问,学生思路顿开:下层占故事书总本数的6/15,也就是360本的6/15。如此一来,这道难题就很容易地被解决了,其中的奥秘就是我的提问问在了知识的要点之上,加之学生富有灵性的反问,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最终得以拓展。
总之,“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课堂提问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多么的重要。它既能启发学生获得新知识又能让学生就此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问的时候我们要讲究方法和技巧,语言力求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激励性,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实际和接受能力,充分考虑到问题的难度,尽量不要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允许范围。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每个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和进取精神。让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龙梅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之我见[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3]纪晓村,曹裕添.纪晓村小学数学兴趣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4]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