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解构后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来源 :当代体育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l19800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课程是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运动能力、及适应能力。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体育素养的提升,包括体育教师自身缺乏对体育课堂价值和意义的理解,甚至有些教师认为体育课程只是为了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业而设计的放松自我的课程,在课堂内容和形式设计上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从体育课堂出发,以制度落实为基石,关注学生的培养,以期找到课程解构后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困境与出路,为实现更优质的体育教育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解构 体育课堂 中小学 制度落实 困境 出路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6(a)-0127-02
  体育是学校教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对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体育教师是体育课堂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对课堂内容和课堂形式的设计直接影响着体育课堂成效[1]。因此,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体育课堂上渗透德育意识,强化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体育意识,为学生长远学习打好基础,丰富体育课堂内容,提升体育素养,培养学生能力,保障体育课堂高效有序進行。因此,课程解构后找到体育课堂教学的困境与出路对体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 教师缺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清晰认识
  按照课程改革发展要求,中小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体育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运动欣赏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终身体育能力等。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加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清晰认识,在课堂设计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设定培养目标,特别是对运动能力、认知能力、适应能力、体育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是培养学生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1.1 运动能力
  中小学体育课堂对学生的运动能力进行锻炼,是体育课程最基本的要求。中小学生正是身体发育生长的关键时期,体育课程开设的本质即是增强学生体质,强身健体,保障身体的健康成长。但是有的教师过分追求“快乐教学,快乐体育”的理念,从而忽略了体育教学最本质的目标,为了使学生快乐就让学生放开来玩,或者做一些很简单运动量很小的小游戏,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锻炼不够,运动能力并不能得到提高。因此,加强教师对学生运动能力培养的认识,在课堂内容设计上也要关注学生运动量的考量,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课堂乐趣的同时,真正达到运动锻炼,强身健体的体育目的。
  1.2 认知能力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是中小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而体育课堂,作为一种室外实践课程,也肩负着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的重大责任。相对而言,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文化课程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是抽象的,大多停留在理论水平,课程的形式限制了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和提高认知能力[3]。而体育课程就不同,较强的实践性是体育课程的特点和优势,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在运动场上,体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场地,观察体育设施形状,让学生通过滚动、转动和扭动等动作认识自己的身体能力;通过奔跑、跳跃感受到身体腾空和自己身体所在空间的位置;通过发出让学生穿过、绕过、越过障碍物的指令,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体会这些相似词语的正确含义;通过让学生计时跑步或计时完成一定数量的运动指令而让小学生对时间对数字有进一步的认识;通过观察体育运动过程中同伴的动作感受到形体之美体育之美。这些锻炼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和知识的巩固,同时,更是让小学生对自己、对同伴、对生活有了更新的认识和理解,乃至对社会、对世界也有了自己初步的认知,对今后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4]。
  1.3 适应能力
  对学生的适应能力进行培养是新时期下教育的重要部分,良好的适应能力对学生的成长和走向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适应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和合作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努力。家长注重对孩子适应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多给孩子面对社会、面对外面世界的机会;学校方面,要求各学科教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体育课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集体性,更有利于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体育教师对学生适应能力培养的认识,由于体育课堂上经常出现合作、分工、挫折、胜利等各种场景,这就要求学生可以在这些场景和情绪中迅速切换调节,在课堂上逐渐培养了学生对抗挫折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分工合作的能力以及勇敢坚持的美好品质,所以体育课堂上多给学生竞技、表演的机会,提高学生运动能力的同时,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1.4 体育素养
  体育素养顾名思义,是指对体育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品德等很多方面[5]。中小学生正是培养综合素质素养的关键时期,在体育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和终生学习体育的意识,无论对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还是我国体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良好的体育素养有利于现代体育运动和竞赛的公平公正进行,从校园开始,从中小学生抓起,注重对体育素养的培养,塑造良好的体育风气,从而保障体育运动和体育竞技的公平公正。
  2 有序整合体育课堂上学生能力的培养
  结合体育自身特点和国际课程发展趋势,《课程标准》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基础,将中小学的体育课程划分为五个领域、六级水平,并以此做出相应的课程目标,小学体育教学以开发学生运动能力为主,逐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到两种运动进行系统学习,初中体育则以提高学生运动能力为主,逐步加大学生体育运动项目的数量,培养学生终生学习体育的习惯与意识。有序的对体育课堂上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整合,根据学生的年龄以及面对社会环境复杂程度,来设计体育课程中着重培养的能力,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培养重点在于对语言、指令、身体的认知能力以及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力,随着年龄增加,逐步加强学生对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得到体能锻炼、强身健体的同时,社会生存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都得到锻炼与提高[6]。   3 制度落实课程解构后中小学体育教学
  3.1 落实法规及相关文件传达
  随着国家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视,出台了许多青少年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学校也应要求发布了相关规章制度,重视我国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保障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开展,保证中小学生拥有正常的作息时间以及娱乐锻炼的机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在众多规章制度、文件传达的过程中,由于跨越部门多、程序繁琐,使文件不能得到完整解读,特别是基层对文件的实施大打折扣,甚至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提升文化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剥夺学生上体育课的权利。因此,加强有关部门对学校的监管,增强基层领导的教育理念和意识,严格执行下达的文件指示,确保学生获得体育教学的权利,保障中小学生体育课堂顺利进行。
  3.2 统一教学理念
  统一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对体育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很多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同,学校也不做统一的培训,缺乏统一的培养目标和授课标准,使体育课堂的设计、监督、实施都无法得到保障。体育教师授课缺乏针对性,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因此学生的体育课程大都变成了休闲娱乐、随心所欲的自由活动,丧失了体育课程设计的初衷。因此,统一教学理念,对体育教师进行统一培训统一思想,对学校学习氛围的团结,学生体育技能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7]。
  3.3 注重实干保障制度实施
  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注重实干,并非空谈,把制度落实到课堂中去,加强对体育课程的改革进度,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学校也应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支持,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条件和场地器材条件,加强对体育教学的日常管理工作,重视体育教学。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严格执行学校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体育课授课质量,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不忘体育课程锻炼学生体能的本质要求,带领学生真正进行运动锻炼,加强学生的运动能力,提高体育技能和对体育项目的掌握能力,寓教于乐,让学生增强体魄,锻炼身体的同时,放松心情,缓解学业的压力,同时自身的运动能力、合作能力和体育素养等多方面的能力也得到有效提高。
  3.4 利用社会力量保障制度落实
  体育教学的改革与执行离不开社会的力量。政策制度的制定是体育教育的基本保障,社会力量则是保障制度执行的有力监督武器。学校班主任随意占用学生体育课程时间的现象屡见不鲜,学校更是纵容默许,家长甚至认为体育课程没有必要开设浪费了学习时间。因此,体育教育观念的误解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人民群众体育意识的提高,学校方面应该加强对体育教育目的的宣传,重视体育教育,对中小学生来说,提高文化课水平不是唯一目标,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發展和茁壮成长才是青少年培养的重中之重。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还需要依靠社会的力量来保障制度的落实和实施[8]。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各地中小学要求各科教师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创新性,让课堂充满趣味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兴趣。同样,体育课程也存在着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审视课堂内容和课程设计,结合学生各年龄段的特点,设计不同形式的授课内容,添加运动小游戏或带领学生进行趣味体育竞技活动等,培养学生运动能力,提高体育课堂效率。教育部门、学校、家长以及社会需要加强对体育教育的重视,保障制度落实,尊重体育课程,让体育教育切实发挥其作用与价值,只有这样,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找到出路。
  参考文献
  [1] 丛晨,何劲鹏.浅谈体育核心素养在中小学体育课堂上的培养——评《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与方 法》[J].中国教育学刊,2017(12):120.
  [2] 张赫.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优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7.
  [3] 时震宇,王崇喜.课程解构后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7,33(2):77-79.
  [4] 沈丽群,季浏,王坤.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质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30(3):211-215.
  [5] 李建军.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设计与使用—构建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之二[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4(9):28-33.
  [6] 常爱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师课程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7] 冯晓丽,冯瑞.中小学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策略应用的结构与差异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5(6):80-86.
  [8] 柴娇.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为验证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对怀化市双溪中心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前后学生注意力稳定性与集中性的变化进行测量,通过注意力测量得出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以下论:(1)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有显著的影响,体现在学生遗漏率减少7%,学生集中程度增加15%。(2)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体现在学生违规率减少8%,
有效的课堂教学一直是我们在追求课堂质量道路上必须思考的航向。从操作的角度简单表述有效教学,可以用“简洁、多样、生成、意义”八字概括。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简单
针对国内塔吊安全监测系统的实际情况,结合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的发展,设计了一种基于ZigBee无线网络的塔吊安全监测系统,在分析设计系统网络拓扑的基础上,对硬件各子模块做了
土壤水分的精准测量对节水灌溉、墒情监测、水肥一体化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土壤氮含量会影响水分传感器的测量。为了消除这种影响,设计了不同尿素质量对不同水分含量土壤样本的监测实验,采用高灵敏度水分传感器并对尿素干扰下的输出电压进行监测,通过称重法监测土壤样本的含水率,使用LCR电桥测试仪监测土壤样本的电容和电阻。为了研究氮含量影响水分测量的机理,根据实验数据建立了三元三次多项式、BP神经网络、深度学习3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的体育锻炼需求在不断提升,对锻炼场馆等体育设施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体育设施聚集地之一,丰富的体育场馆如果能够科学地开放,将给群众参与体育
高中体育教学一般都是封闭式的,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这种就是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封闭模式不利于构建学生的体育框架,学生体
在电流电压四端法原理基础上,采用信号发生器替代恒流源作为激励源来提供振幅更大、稳定性更高的正弦信号,以数字示波器替代电压源进行反馈信号检测从而解决电压有效值转换和
摘 要:在新教改的深化推动下,高校对于体育教学中篮球战术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视。但是目前高校篮球教学因教师和学生等因素影响,仍然存在着不足。文章主要从重视学生的基础操作、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和加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方面,对篮球战术意识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体育 篮球教学 学生 战术意识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6(c)-0092-02  1
为进一步提高基于分解的多目标蚁群优化算法的性能,提出了一种子问题动态消减方法并将其结合到MOEA/D-ACO算法中,以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子问题动态消减的改进多目标蚁群优化算法
采用新型纳米复合材料金纳米簇复合石墨烯为固态离子选择电极介导材料,以土壤渗出液为对象开展原位NO3--N检测,评估了传感器寿命、灵敏性及选择性,解析了采集环境参数对渗出液硝态氮监测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极寿命达到65 d,响应斜率为44.02 m V/dec,对硝酸根选择性较好,对土壤中主要共存阴离子抗干扰性良好;采样探头包埋深度每下降10 cm,硝态氮质量浓度增加30~60 mg/L;含水率对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