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追求;丰满;厚重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2—0092—01
语文教学应该着力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文本,发挥文本作为教学资源的作用,同时教师还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变得丰满厚重。语文课只有拓宽外延,增加厚度,课堂才可能殷实起来,丰满起来,才能达成教育的终极目的。
一、 形式丰满,让学生主动求知
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就必须在课前精心预设,课堂上有效引导,通过多重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段:
师:(课件展示爬山虎叶子爬满墙时微微动荡的样子),仔细观察,你发现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生1:我发现这些叶子碧绿一片,长得密密麻麻的,而且叶尖向下。
生2:我还发现微风吹过时,叶子时起时伏,像大海的波浪。
师:观察真仔细,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叶子的?怎样才能读出叶子的特点和景物的美?
(学生自由朗读约两分钟,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朗读,并总结出“颜色——排列——动态美”的描写顺序。)
教师先让学生分组合作画出爬山虎的茎、叶、脚的颜色及位置,然后推选代表上台讲解说明,最后让学生勾画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的词,并用动作或准备的材料演示说明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
反思: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先后采用了课件展示、读文绘画、上台讲解、演示说明等外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阅读实践之中。教师游刃有余地点拨和指导,独具匠心地设计与组织,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求知氛围。
二、问题开放,让学生思维丰满
从问题入手,给学生思维一个支点,开启学生的心智,营造争先恐后、畅所欲言的氛围,是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
例如,《颐和园》教学片段:
师:欣赏完长廊,漫步来到万寿山,别有一番风味。读读本段话,想一想,可以从哪个词或哪句话中感受到什么?
生1:我从“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中读出了昆明湖水的柔美,作者比喻贴切,耐人寻味。
生2:从这句话中我还读出了游人都有很强的环保意识,这是中外闻名的大公园,每天游客不断,但湖水依然像碧玉一般纯净,可见游人因其美而不忍去破坏。
……
反思:本案例中,教师先让学生读文,然后用“从哪个词或哪个句子读出了什么”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点拨学生,既告诉学生品读的重点是词和句,又没有限制固定的范围,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教师没有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以开放的理念,设计了开放的问题,营造了开放的氛围。
三、 内容充实,让学生精神厚重
教师的“主题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课堂容量大,学生感悟深。也许有人认为,短短的一节课,这么多内容不能面面俱到,只是浅显地理解文章的外壳,语言文字的内涵是不能感悟到位的。或许有人质疑,这样是否只注意了形式,而忽略了语文之本,语文之味。我想,因材施教,因课定法,未尝不可。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片段:
师:赏读完本诗,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受到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同时也感受到了离别的孤独与寂寞。
师:送别诗带给我们的总是依依惜别情,还有更多的送别诗需要我们去读,去品,去思,读读你手上的资料,看能读明白吗?与今天学的这首诗有什么异同?
生1:《赠汪伦》一诗也是李白所写,“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形象地表达了朋友之情的深厚。
生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都是送别诗,可前一首读来感到悲伤凄凉,后一首读来有些感动。
……
反思:《黄鹤楼》一诗虽简短,但语意浅显,情感直白,学生完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领悟内化,熟读成诵,课余时间去拓展延伸,既是课堂所学知识的强化,又是课外知识的积累;既是学习方法的迁移,又是情感升华的铺垫。
编辑:谢颖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2—0092—01
语文教学应该着力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文本,发挥文本作为教学资源的作用,同时教师还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变得丰满厚重。语文课只有拓宽外延,增加厚度,课堂才可能殷实起来,丰满起来,才能达成教育的终极目的。
一、 形式丰满,让学生主动求知
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就必须在课前精心预设,课堂上有效引导,通过多重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段:
师:(课件展示爬山虎叶子爬满墙时微微动荡的样子),仔细观察,你发现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生1:我发现这些叶子碧绿一片,长得密密麻麻的,而且叶尖向下。
生2:我还发现微风吹过时,叶子时起时伏,像大海的波浪。
师:观察真仔细,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叶子的?怎样才能读出叶子的特点和景物的美?
(学生自由朗读约两分钟,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朗读,并总结出“颜色——排列——动态美”的描写顺序。)
教师先让学生分组合作画出爬山虎的茎、叶、脚的颜色及位置,然后推选代表上台讲解说明,最后让学生勾画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的词,并用动作或准备的材料演示说明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
反思: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先后采用了课件展示、读文绘画、上台讲解、演示说明等外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阅读实践之中。教师游刃有余地点拨和指导,独具匠心地设计与组织,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求知氛围。
二、问题开放,让学生思维丰满
从问题入手,给学生思维一个支点,开启学生的心智,营造争先恐后、畅所欲言的氛围,是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
例如,《颐和园》教学片段:
师:欣赏完长廊,漫步来到万寿山,别有一番风味。读读本段话,想一想,可以从哪个词或哪句话中感受到什么?
生1:我从“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中读出了昆明湖水的柔美,作者比喻贴切,耐人寻味。
生2:从这句话中我还读出了游人都有很强的环保意识,这是中外闻名的大公园,每天游客不断,但湖水依然像碧玉一般纯净,可见游人因其美而不忍去破坏。
……
反思:本案例中,教师先让学生读文,然后用“从哪个词或哪个句子读出了什么”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点拨学生,既告诉学生品读的重点是词和句,又没有限制固定的范围,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教师没有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以开放的理念,设计了开放的问题,营造了开放的氛围。
三、 内容充实,让学生精神厚重
教师的“主题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课堂容量大,学生感悟深。也许有人认为,短短的一节课,这么多内容不能面面俱到,只是浅显地理解文章的外壳,语言文字的内涵是不能感悟到位的。或许有人质疑,这样是否只注意了形式,而忽略了语文之本,语文之味。我想,因材施教,因课定法,未尝不可。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片段:
师:赏读完本诗,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受到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同时也感受到了离别的孤独与寂寞。
师:送别诗带给我们的总是依依惜别情,还有更多的送别诗需要我们去读,去品,去思,读读你手上的资料,看能读明白吗?与今天学的这首诗有什么异同?
生1:《赠汪伦》一诗也是李白所写,“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形象地表达了朋友之情的深厚。
生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都是送别诗,可前一首读来感到悲伤凄凉,后一首读来有些感动。
……
反思:《黄鹤楼》一诗虽简短,但语意浅显,情感直白,学生完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领悟内化,熟读成诵,课余时间去拓展延伸,既是课堂所学知识的强化,又是课外知识的积累;既是学习方法的迁移,又是情感升华的铺垫。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