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进入高中阶段后,很多学生反映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不论是平时检测,还是高考诊断考试,都发现学生答题效率低,正确率低。在理综考试中,学生未答的题目,物理题占较大比例,物理单科平均分大都低于其他学科。针对这一现象,文章就如何提高高中生物理解题能力做了一些有益探讨。
[关键词] 物理解题 现象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6)11 0076
一、物理解题过程中易出现的现象
高中物理由于其本身特点,使得教师和学生常常感到难教、难学、难考,而考分相对其他学科要低。在实际教学中,经过对学生解题情况的分析研究,发现学生在解答物理题的过程中,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对题意和知识点理解片面;隐含条件、问题及情境模糊不清;问题与知识点的联系混乱;无法正确选择解题策略;固有的思维定式影响等。其常见现象如下。
现象一,无信心、无耐心读题。对一些复杂的综合性物理题,由于题目长,过程复杂,涉及物理量多,隐含条件深,学生没有耐心和信心读题、审题,更谈不上认真思考、独立完成了。
现象二,丢三落四,一知半解,抓不住关键环节,大概知道,却经常做不对。运算能力,逻辑能力,审题能力欠缺。经常发生迁移困难。
现象三,纯数学角度理解物理问题,不能深入理解数学表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这样就有可能因数学形式而掩盖物理本质。
现象四,解决问题想当然,没有依据。错误未及时纠正,反复出错。
现象五,答题书写不严谨,不规范,不画图,匆忙解答。
以上现象的出现,反映出物理模型构建能力的缺失与物理方法训练的不到位。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精讲多练。重点是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得分率。
二、提高解题实效的对策
策略一:对比理解,合理外推
概念题的解答策略:直接用概念判断;找到一个让它成立或推翻它的例子,从而判断这句话的对与错。同时,重视概念的外延和外推(如适用范围,另一种表述等)的理解。比如机械能守恒成立的条件是只有重力做功,那么“机械能是否改变,就需要判断除重力外的其他力是否做功”,就是这一概念的外延。再比如,必修二教材中分析了做曲线运动的条件,那么就可以反过来,让学生思考总结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进而总结出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条件。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只要真正把握概念的内涵、联系及区别,就可减少很多错误,如乱套公式、张冠李戴、思维混乱等差错。
策略二:重新阐释和挖掘概念
如在教学弹力的概念时,教师可采用设问式讲解:谁发生形变,谁就想恢复形变,谁就会在恢复形变的过程中,对与之接触的另一物体施加力,这个力,就是弹力。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弹力存在的条件,还真正知道了怎样确定弹力的方向。有些概念还可通过添字、改字、减字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在辨析中准确把握概念。
策略三:让学生觉得有法可依,照猫画虎,可先模仿,从形似到神似
很多题,实际上是某些典型例题的变化题,也即陈题出新,可通过寻找“母题”,即所谓原题的模型特点、思路方法等方面的区别、联系,在比较中提高学生分析解题能力,并让学生通过例题变式、分层拓展,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刚开始,教师举例要合适、要浅显、要直观。让学生知道物理学习可以从最简单的模仿开始,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学生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策略四: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防止过渡过快、举例过高
要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譬如对动力学问题,可设计不同问题情境:物体在平面上的运动,可以先光滑再粗糙,先匀速再匀变速,先水平面再斜面,从平衡到不平衡,从合力为零,到合力恒定不为零等。由运动状态分析,写出力的关系,这样“台阶”较小,学生易接受,也更符合学生的心里特点和认知规律。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可让学生体会物理模型的构建过程,从中体会运动过程是怎样“繁中藏简”、“化繁为简”的。通过物理过程、模型的“组合与分解”,力求让学生了解高中物理的特点及答题方试,初步认识构建模型的方法和好处。
总之,教给学生思考分析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析某个力,或某种运动状态存在的条件。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慢慢就会使学生体会到解决物理问题是“有法可依”的;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代新冰.高中物理解题思维程序的教学[J].物理通报,2010(8).
(特约编辑 南 宾)
[关键词] 物理解题 现象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6)11 0076
一、物理解题过程中易出现的现象
高中物理由于其本身特点,使得教师和学生常常感到难教、难学、难考,而考分相对其他学科要低。在实际教学中,经过对学生解题情况的分析研究,发现学生在解答物理题的过程中,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对题意和知识点理解片面;隐含条件、问题及情境模糊不清;问题与知识点的联系混乱;无法正确选择解题策略;固有的思维定式影响等。其常见现象如下。
现象一,无信心、无耐心读题。对一些复杂的综合性物理题,由于题目长,过程复杂,涉及物理量多,隐含条件深,学生没有耐心和信心读题、审题,更谈不上认真思考、独立完成了。
现象二,丢三落四,一知半解,抓不住关键环节,大概知道,却经常做不对。运算能力,逻辑能力,审题能力欠缺。经常发生迁移困难。
现象三,纯数学角度理解物理问题,不能深入理解数学表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这样就有可能因数学形式而掩盖物理本质。
现象四,解决问题想当然,没有依据。错误未及时纠正,反复出错。
现象五,答题书写不严谨,不规范,不画图,匆忙解答。
以上现象的出现,反映出物理模型构建能力的缺失与物理方法训练的不到位。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精讲多练。重点是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得分率。
二、提高解题实效的对策
策略一:对比理解,合理外推
概念题的解答策略:直接用概念判断;找到一个让它成立或推翻它的例子,从而判断这句话的对与错。同时,重视概念的外延和外推(如适用范围,另一种表述等)的理解。比如机械能守恒成立的条件是只有重力做功,那么“机械能是否改变,就需要判断除重力外的其他力是否做功”,就是这一概念的外延。再比如,必修二教材中分析了做曲线运动的条件,那么就可以反过来,让学生思考总结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进而总结出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条件。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只要真正把握概念的内涵、联系及区别,就可减少很多错误,如乱套公式、张冠李戴、思维混乱等差错。
策略二:重新阐释和挖掘概念
如在教学弹力的概念时,教师可采用设问式讲解:谁发生形变,谁就想恢复形变,谁就会在恢复形变的过程中,对与之接触的另一物体施加力,这个力,就是弹力。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弹力存在的条件,还真正知道了怎样确定弹力的方向。有些概念还可通过添字、改字、减字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在辨析中准确把握概念。
策略三:让学生觉得有法可依,照猫画虎,可先模仿,从形似到神似
很多题,实际上是某些典型例题的变化题,也即陈题出新,可通过寻找“母题”,即所谓原题的模型特点、思路方法等方面的区别、联系,在比较中提高学生分析解题能力,并让学生通过例题变式、分层拓展,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刚开始,教师举例要合适、要浅显、要直观。让学生知道物理学习可以从最简单的模仿开始,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学生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策略四: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防止过渡过快、举例过高
要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譬如对动力学问题,可设计不同问题情境:物体在平面上的运动,可以先光滑再粗糙,先匀速再匀变速,先水平面再斜面,从平衡到不平衡,从合力为零,到合力恒定不为零等。由运动状态分析,写出力的关系,这样“台阶”较小,学生易接受,也更符合学生的心里特点和认知规律。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可让学生体会物理模型的构建过程,从中体会运动过程是怎样“繁中藏简”、“化繁为简”的。通过物理过程、模型的“组合与分解”,力求让学生了解高中物理的特点及答题方试,初步认识构建模型的方法和好处。
总之,教给学生思考分析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析某个力,或某种运动状态存在的条件。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慢慢就会使学生体会到解决物理问题是“有法可依”的;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代新冰.高中物理解题思维程序的教学[J].物理通报,2010(8).
(特约编辑 南 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