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海外的华人圈子里有这样一句话:“你能走出国门,但你永远也走不出唐人街。”而在外国人眼里,唐人街就是“小中国”,在这里可以感受中华文化的神秘和魅力。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在所在国的落地生根,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也在发生着变化。
欧洲唐人街:塑造中国新形象
欧洲唐人街最初形成于19世纪初。目前,在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匈牙利等国,有近20多个唐人街区。随着时间的变迁,唐人街逐渐向四面八方扩展,区域越来越大,几乎成了欧洲重要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唐人街也从最初单纯的居住区,发展成繁华的旅游区和商业中心。
当你走到巴黎13区时,一块块汉字标牌,各种风味的中餐厅,以及出售中国传统工艺品的商店随处可见。熙熙攘攘的行人中,听到的是熟悉的乡音,看见的是熟悉的容貌,犹如置身国内的城市。
13区是由原先的几条街逐步向周边发展,形成商贸、居住和文化气息合一的华人社区的。如今这里已非当年可比,店面装潢华丽,高楼里住着经济实力很强的华人,不少人出入是宝马、奔驰代步。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有大批华人来法,他们多数聚集在市容相对较差的19区,与阿拉伯人和非洲移民混住。最近几年,华人的范围不断扩大,除了13区、19区外,在3区和11区,华人商铺也随处可见。这四个区域大约占了巴黎市区近1/5的面积。
目前,欧洲各地还掀起一股建设“新唐人街”的潮流。德国科隆的“新中国城”,建有50座公寓,一条亚洲特色餐馆街,一个中医健康中心,一个中国文化中心,里面还有商贸中心、中国信息处。
唐人街的人群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是越来越多在唐人街出生、长大的华人走出唐人街,融入当地社会;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新移民入主唐人街。他们中不乏专业人士,从事律师、医生、设计师等工作,很多人都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经营的业务也在变化,除了传统的餐饮等行业,各地唐人街的华人也开始经营旅店、专卖店、免税店,开展进出口、保险、会计师事务所等业务,甚至涉足高科技等尖端领域。13区的老一辈旅法华人的后代已经逐步进军法国的房地产、娱乐业和股票市场。
近年来,中国企业外派员工进驻欧洲各国,首先关注的就是唐人街。此外,新唐人街还引来众多“老外”的入住。因为在唐人街开展业务,可以使他们更快进入角色,更容易博得客户好感。
随着中国的崛起,华人社会地位不断上升。唐人街逐步成为全国或一个区域华人社会的中心、中国商品集散地、华人社会新兴产业区、与中国交往的行业集聚区和当地的旅游观光区。当然,还将成为华人团结协助、参政议政的社区中心。(青木 宋斌 唐惠颖)
纽约唐人街:三处各显风采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不久前公布的数据,纽约有华人近30万。纽约唐人街有好几处,最出名的是三个地方,一处是曼哈顿的唐人街,一处是皇后区的法拉盛,另一处在布鲁克林的第八大道附近。
位于曼哈顿下东城的唐人街是纽约第一唐人街。这也是全美国最大的华人社区,最早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这里曾经是个“光棍城”。早年的移民都是男性华工,由于1882年美国实行排华法案限制中国移民进入,使移民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直到1943年,美国才调整了移民政策,特别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大批华人得以移民到纽约,唐人街才开始兴旺起来。
今日的唐人街,方圆大约两平方英里,还保持着百年前的风貌。街上有餐馆、中药店、杂货店、食品店、礼品店、婚纱摄影、理发美容店、裁缝店、殡仪馆,还有佛堂,人们的一切活动,不必讲一句英文就可以在唐人街上通行无阻。
最值得一提的是唐人街的餐馆。传统的餐馆以粤菜为主,近些年来,由于新移民的增加,餐馆越开越多,有200多家,风味也丰富多彩。唐人街的地标要算是孔子像和林则徐雕像了,它们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象征。唐人街的中国特色,使它成为纽约旅游观光的重要景点,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到此,使唐人街的商家生意兴隆。
移民成分的改变是唐人街近些年最大的变化。以前移民的来源地主要是广东和香港,流行说广东话。随着中国大陆移民的增加,现在说普通话已成唐人街的潮流。唐人街与中国大陆的经济、文化联系也越来越密切,这里成为许多中国货物,特别是中国食品的集散地。
皇后区的法拉盛和布鲁克林的第8大道附近地区也可以称为“唐人街”。它与传统的唐人街以华人居民为主的状况不同,是华人与其他族裔混居的。
以人口和规模都后来居上的法拉盛为例,多元化的移民造就了一个崭新的唐人街,除了华人说中文,在这个社区里韩国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希腊人等族裔使用的语言超过150种。印度妇女会到中国超市买海鲜,而墨西哥的店员会用流利的中国普通话大声叫卖。这里的酒店提供中餐、印度餐、法式餐,大街的报摊上还出售爱尔兰和犹太报纸。
华人移民的活力使法拉盛唐人街经济欣欣向荣。在过去10年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唐人街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在唐人街方圆1公里的范围内,就有各类银行40多家,俨然成了地区性的金融中心和经济重镇。
对许多美国人来说,曼哈顿的唐人街就像是中国移民文化的一个展示区。它很古老,很传统,还很商业化。无论是华人,还是美国其他族裔,都不把法拉盛和第8大道称为真正的“唐人街”。有些美国人认为,法拉盛的风貌比曼哈顿的唐人街更接近今天的中国。(郭怡红李 玫)
曼谷唐人街:
中华文化的博物馆
两百多年前,泰国的曼谷王朝一世王建造王宫时,下旨让住在该处的人(绝大部人是华人)迁到三聘街一带来居住。曼谷的唐人街就是从那时的三聘街发展成为如今亚洲最大的唐人街的。
说是街,其实是一个区域,由三聘街、耀华力路、石龙军路三条大街以及许多街巷连接而成。因为是曼谷的老街区之一,这里的房屋大都比较古旧,但商业却异常繁荣,已成为泰国最庞大、繁华的市场。
唐人街上最显眼的是金店。在全长不到两公里的耀华力路上,有上百家大大小小的金店,门口竖着巨大的招牌,柜台里陈列着金光闪闪的首饰和黄金制品。据说,曼谷70%的金店都在唐人街。与北京不同的是,这里的金饰是一堆一堆摆在那儿,透出一股豪气,仿佛在卖白菜,让顾客不自觉地也跟着大方起来。
精品商店出售的都是来自中国大陆的知名产品,贵州的茅台酒、北京的王致和臭豆腐、同仁堂的丸药、漳州的片仔箔、重庆的天麻等中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此外,街上还有出售华文书报的书店、报摊,也有潮州戏院,影院等。
曼谷唐人街不仅是华人聚集区,包罗万象的市场,同时也是展示中华文化的活生生的博物馆。商店里不仅有时尚消费品,也有沿袭百年手工工艺制作成的工艺品。在这里过春节,可以看到舞动的长龙瑞狮,虎鹤双形拳、南拳等中国传统武术表演;可以看到居民烧香点烛拜祖宗、拜神灵,祈求幸福与吉祥;可以看到“中国红”染遍唐人街的各个角落,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中国年夜饭。浓郁的年味,恐怕连中国人也不能不为之惊叹、感慨。
曼谷的唐人街里,居住的大都是早已加入泰国籍的老华人,新移民很少住在这里。老华人的后代,不再是不识字的小生意人,他们搬离了唐人街,在新的商业区购地置业。在曼谷,拥有华人血统的人几乎占人口的一半。近六成的大机构及银行由华裔人士控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唐人街扩大了,新一代的华人光大了祖辈的事业。 (任建民刘歌)
悉尼唐人街:多元文化交融
在澳大利亚,几乎每个较大的城市都有唐人街,其中悉尼唐人街是公认的澳洲最佳唐人街。不仅因为它地处悉尼市中心,靠近著名的达令港、星港城赌场、动力博物馆等旅游景点,有众多的食肆和商店,而且还因为它的悠久历史以及文化遗产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正是移民历史和多元文化的集中反映。
悉尼唐人街创建于19世纪,到今天,这里逐渐成为华人在悉尼的文化、经济中心。狭义的唐人街是指“德信街”,一条不算长的步行街。广义的唐人街,用英文的称呼“CHINA TOWN”或许更能表达意思,包括了德信街在内的几条街道,还有附近的“MARKET CITY”。
在德信街的两端,各有一座中国式牌楼。牌楼上分别写有“通德履信”和“四海一家”几个字。这个几个字将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凝聚在一起,相互包容,和谐共处。
德信街上店铺林立,百业俱全。每逢周五的晚上,街上挤满了形形色色的小摊,摊子的空隙之间填塞着各类人群,热闹非凡。在这个夜市里,中国特色的商品少不了,中国特色的服务也不少。街道每隔几步就会摆上几张凳子和小床——对于爱体验东方文化的老外来说,享受一下“中医推拿”是个绝好的机会。在他们眼里,中医推拿和中国武术一样,都是“中国功夫”。中国的文化逐渐被更多的澳洲人所了解和认同。
中国新移民来到悉尼,大多不会选择唐人街居住,而是根据工作、生活的需要,居住在悉尼附近的郊区。现在,悉尼已经出现了好几个华人聚居的社区,如“小香港”、“小上海”和“小台北”等等。在这些社区里,虽说没有唐人街这样明确的称呼,但是街道两旁遍布的中国店铺,中文招牌,熙熙攘攘的华人面孔,都确切地告诉我们,华人已经在这里生了根。(范苏 余宗)
欧洲唐人街:塑造中国新形象
欧洲唐人街最初形成于19世纪初。目前,在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匈牙利等国,有近20多个唐人街区。随着时间的变迁,唐人街逐渐向四面八方扩展,区域越来越大,几乎成了欧洲重要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唐人街也从最初单纯的居住区,发展成繁华的旅游区和商业中心。
当你走到巴黎13区时,一块块汉字标牌,各种风味的中餐厅,以及出售中国传统工艺品的商店随处可见。熙熙攘攘的行人中,听到的是熟悉的乡音,看见的是熟悉的容貌,犹如置身国内的城市。
13区是由原先的几条街逐步向周边发展,形成商贸、居住和文化气息合一的华人社区的。如今这里已非当年可比,店面装潢华丽,高楼里住着经济实力很强的华人,不少人出入是宝马、奔驰代步。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有大批华人来法,他们多数聚集在市容相对较差的19区,与阿拉伯人和非洲移民混住。最近几年,华人的范围不断扩大,除了13区、19区外,在3区和11区,华人商铺也随处可见。这四个区域大约占了巴黎市区近1/5的面积。
目前,欧洲各地还掀起一股建设“新唐人街”的潮流。德国科隆的“新中国城”,建有50座公寓,一条亚洲特色餐馆街,一个中医健康中心,一个中国文化中心,里面还有商贸中心、中国信息处。
唐人街的人群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是越来越多在唐人街出生、长大的华人走出唐人街,融入当地社会;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新移民入主唐人街。他们中不乏专业人士,从事律师、医生、设计师等工作,很多人都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经营的业务也在变化,除了传统的餐饮等行业,各地唐人街的华人也开始经营旅店、专卖店、免税店,开展进出口、保险、会计师事务所等业务,甚至涉足高科技等尖端领域。13区的老一辈旅法华人的后代已经逐步进军法国的房地产、娱乐业和股票市场。
近年来,中国企业外派员工进驻欧洲各国,首先关注的就是唐人街。此外,新唐人街还引来众多“老外”的入住。因为在唐人街开展业务,可以使他们更快进入角色,更容易博得客户好感。
随着中国的崛起,华人社会地位不断上升。唐人街逐步成为全国或一个区域华人社会的中心、中国商品集散地、华人社会新兴产业区、与中国交往的行业集聚区和当地的旅游观光区。当然,还将成为华人团结协助、参政议政的社区中心。(青木 宋斌 唐惠颖)
纽约唐人街:三处各显风采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不久前公布的数据,纽约有华人近30万。纽约唐人街有好几处,最出名的是三个地方,一处是曼哈顿的唐人街,一处是皇后区的法拉盛,另一处在布鲁克林的第八大道附近。
位于曼哈顿下东城的唐人街是纽约第一唐人街。这也是全美国最大的华人社区,最早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这里曾经是个“光棍城”。早年的移民都是男性华工,由于1882年美国实行排华法案限制中国移民进入,使移民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直到1943年,美国才调整了移民政策,特别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大批华人得以移民到纽约,唐人街才开始兴旺起来。
今日的唐人街,方圆大约两平方英里,还保持着百年前的风貌。街上有餐馆、中药店、杂货店、食品店、礼品店、婚纱摄影、理发美容店、裁缝店、殡仪馆,还有佛堂,人们的一切活动,不必讲一句英文就可以在唐人街上通行无阻。
最值得一提的是唐人街的餐馆。传统的餐馆以粤菜为主,近些年来,由于新移民的增加,餐馆越开越多,有200多家,风味也丰富多彩。唐人街的地标要算是孔子像和林则徐雕像了,它们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象征。唐人街的中国特色,使它成为纽约旅游观光的重要景点,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到此,使唐人街的商家生意兴隆。
移民成分的改变是唐人街近些年最大的变化。以前移民的来源地主要是广东和香港,流行说广东话。随着中国大陆移民的增加,现在说普通话已成唐人街的潮流。唐人街与中国大陆的经济、文化联系也越来越密切,这里成为许多中国货物,特别是中国食品的集散地。
皇后区的法拉盛和布鲁克林的第8大道附近地区也可以称为“唐人街”。它与传统的唐人街以华人居民为主的状况不同,是华人与其他族裔混居的。
以人口和规模都后来居上的法拉盛为例,多元化的移民造就了一个崭新的唐人街,除了华人说中文,在这个社区里韩国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希腊人等族裔使用的语言超过150种。印度妇女会到中国超市买海鲜,而墨西哥的店员会用流利的中国普通话大声叫卖。这里的酒店提供中餐、印度餐、法式餐,大街的报摊上还出售爱尔兰和犹太报纸。
华人移民的活力使法拉盛唐人街经济欣欣向荣。在过去10年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唐人街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在唐人街方圆1公里的范围内,就有各类银行40多家,俨然成了地区性的金融中心和经济重镇。
对许多美国人来说,曼哈顿的唐人街就像是中国移民文化的一个展示区。它很古老,很传统,还很商业化。无论是华人,还是美国其他族裔,都不把法拉盛和第8大道称为真正的“唐人街”。有些美国人认为,法拉盛的风貌比曼哈顿的唐人街更接近今天的中国。(郭怡红李 玫)
曼谷唐人街:
中华文化的博物馆
两百多年前,泰国的曼谷王朝一世王建造王宫时,下旨让住在该处的人(绝大部人是华人)迁到三聘街一带来居住。曼谷的唐人街就是从那时的三聘街发展成为如今亚洲最大的唐人街的。
说是街,其实是一个区域,由三聘街、耀华力路、石龙军路三条大街以及许多街巷连接而成。因为是曼谷的老街区之一,这里的房屋大都比较古旧,但商业却异常繁荣,已成为泰国最庞大、繁华的市场。
唐人街上最显眼的是金店。在全长不到两公里的耀华力路上,有上百家大大小小的金店,门口竖着巨大的招牌,柜台里陈列着金光闪闪的首饰和黄金制品。据说,曼谷70%的金店都在唐人街。与北京不同的是,这里的金饰是一堆一堆摆在那儿,透出一股豪气,仿佛在卖白菜,让顾客不自觉地也跟着大方起来。
精品商店出售的都是来自中国大陆的知名产品,贵州的茅台酒、北京的王致和臭豆腐、同仁堂的丸药、漳州的片仔箔、重庆的天麻等中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此外,街上还有出售华文书报的书店、报摊,也有潮州戏院,影院等。
曼谷唐人街不仅是华人聚集区,包罗万象的市场,同时也是展示中华文化的活生生的博物馆。商店里不仅有时尚消费品,也有沿袭百年手工工艺制作成的工艺品。在这里过春节,可以看到舞动的长龙瑞狮,虎鹤双形拳、南拳等中国传统武术表演;可以看到居民烧香点烛拜祖宗、拜神灵,祈求幸福与吉祥;可以看到“中国红”染遍唐人街的各个角落,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中国年夜饭。浓郁的年味,恐怕连中国人也不能不为之惊叹、感慨。
曼谷的唐人街里,居住的大都是早已加入泰国籍的老华人,新移民很少住在这里。老华人的后代,不再是不识字的小生意人,他们搬离了唐人街,在新的商业区购地置业。在曼谷,拥有华人血统的人几乎占人口的一半。近六成的大机构及银行由华裔人士控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唐人街扩大了,新一代的华人光大了祖辈的事业。 (任建民刘歌)
悉尼唐人街:多元文化交融
在澳大利亚,几乎每个较大的城市都有唐人街,其中悉尼唐人街是公认的澳洲最佳唐人街。不仅因为它地处悉尼市中心,靠近著名的达令港、星港城赌场、动力博物馆等旅游景点,有众多的食肆和商店,而且还因为它的悠久历史以及文化遗产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正是移民历史和多元文化的集中反映。
悉尼唐人街创建于19世纪,到今天,这里逐渐成为华人在悉尼的文化、经济中心。狭义的唐人街是指“德信街”,一条不算长的步行街。广义的唐人街,用英文的称呼“CHINA TOWN”或许更能表达意思,包括了德信街在内的几条街道,还有附近的“MARKET CITY”。
在德信街的两端,各有一座中国式牌楼。牌楼上分别写有“通德履信”和“四海一家”几个字。这个几个字将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凝聚在一起,相互包容,和谐共处。
德信街上店铺林立,百业俱全。每逢周五的晚上,街上挤满了形形色色的小摊,摊子的空隙之间填塞着各类人群,热闹非凡。在这个夜市里,中国特色的商品少不了,中国特色的服务也不少。街道每隔几步就会摆上几张凳子和小床——对于爱体验东方文化的老外来说,享受一下“中医推拿”是个绝好的机会。在他们眼里,中医推拿和中国武术一样,都是“中国功夫”。中国的文化逐渐被更多的澳洲人所了解和认同。
中国新移民来到悉尼,大多不会选择唐人街居住,而是根据工作、生活的需要,居住在悉尼附近的郊区。现在,悉尼已经出现了好几个华人聚居的社区,如“小香港”、“小上海”和“小台北”等等。在这些社区里,虽说没有唐人街这样明确的称呼,但是街道两旁遍布的中国店铺,中文招牌,熙熙攘攘的华人面孔,都确切地告诉我们,华人已经在这里生了根。(范苏 余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