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乌海经济发展进入“稳”中见“优”新常态,民生事业得以持续改善,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文化旅游产业渐入佳境,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主体工程正式竣工蓄水,118平方公里的辽阔湖面逐渐形成……2014年,乌海“壮年”转型,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乌海人从来不缺乏推动发展的视野和胆略。今天的乌海依旧充满豪情,在资源尚未枯竭的时候,实施“壮年”转型,让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实现有机统一。
2014年,乌海市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20亿元,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8亿元,增长17%,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
传统产业新型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煤焦化和氯碱化工基地优势充分发挥,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达到90%以上,焦炉煤气年处理能力达30亿立方米,煤焦油深加工达90万吨、硝铵达18万吨。宝化万辰煤焦油深加工一期、华油焦炉煤气综合利用二期等一批项目进展顺利,华信、源通焦炉煤气制LNG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煤焦化和氯碱化工互融互促格局初步形成。
过去各焦化厂白白烧掉的焦炉煤气,在华油天然气公司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只能用来“点天灯”的“废气”变成了清洁能源液化天然气,让乌海在资源综合利用、推进绿色循环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行。
以陕汽新能源重卡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带动近20个上下游配套项目加快实施。中钰镁轮毂等项目签约落地,鼎晶太阳能电池等项目稳步实施,有机硅化工、农药及医药中间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集聚协同发展效应逐渐凸显。
非公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年新增企业1214户,同比增长50.43%,预计完成增加值42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9%,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主要动力。黄河能源、源通煤化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君正能源等8家企业跻身内蒙古民营企业100强。
改革创新简政放权
改革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为了有效推进各项改革,乌海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设立6个专项小组和市委改革办,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
简政放权,是增强市场活力的有效手段。乌海市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规模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目前仅保留行政审批事项3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31项,行政审批事项和事业性收费缩减率分别达到55%和68%,并将审批时间压缩了1/3以上,实现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减少、行政审批时间大幅缩短、行政审批费用大幅降低,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同类城市中审批事项最少的城市之一。
随着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不断推进,公共服务效能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公共资源交易制度改革将原来分散在各行政主管部门和各区的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组织职能,统一纳入交易中心,做到了交易信息、场所等资源共享和决策、监管、执行“三分离”,真正让公共资源进入市场公开交易,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质量。
一系列简政放权的改革举措立竿见影,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迅速增加。在研发创新、技术创新、产业链整合创新的驱动下,乌海市正逐步实现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嬗变。
恒业成公司自主创新的有机硅单体生产技术可与全球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商道康宁公司相媲美;佳瑞米公司草铵膦拥有全球独家生产技术;君正集团、黑猫炭黑公司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杜邦、拜耳、巴斯夫等世界顶级化学化工企业与乌海企业达成固定合作供应和科技协作关系……经济新常态下,各类企业创新百花齐放,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已成转型发展必由之路。
民生保障稳步提升
面对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压力,乌海大力压缩“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把更多的财力用于提高市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这一年,乌海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支出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达到74.6%。这是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超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七成的第六个年头。民生支出的触角正延伸至社会每一个角落,落在每一位市民身上。
2014年,预计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538元,增长9.5%;农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125元,增长10.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8年居全区首位,钱袋子越来越鼓。
乌海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范围不断扩大,成为全国首批“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国家级试点城市。大病保险补偿比例、医疗保险住院报销比例、门诊报销比例均保持在自治区前列,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继续提高,五保对象和“三无人员”实现同城同待遇,让每一位市民都能享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乌海先后出台一系列就业、创业优惠政策,涵盖了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和提供创业场地等多个方面,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让劳动者生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保障性安居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医疗卫生取得长足进步,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公交惠民力度加大,老年人事业蓬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百姓生活越来越美好,一个收入持续增加、生活状况不断改善、保障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幸福的美好愿景,正在人们心中深深扎根……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2014年,乌海城市转型实现从“乌”到“海”的历史性转变。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主体工程竣工,118平方公里的辽阔水面逐渐形成,萦绕乌海人60年的“水利梦”终于梦圆。
多年来,乌海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最大的民生,目前建成区新增绿地面积1075亩,绿化覆盖率达41.9%;完成造林面积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7.5%,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乌海湖东西两岸的滨河新区是按照以水为魂、一城两中心来规划的,将来西岸的乌达亲水性比东岸的海勃湾更好。”只要有上级领导或外地客商来乌海考察调研,市委书记侯凤岐有机会就会主动当起乌海湖的“推销员”。
如今的滨河新区,树绿了,环境变好了。特别是乌海湖形成以后,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长河落日、碧水金沙”的壮美景观,让这座位于沙漠边缘的城市从默默无闻变成了人人向往的“塞上江南”。2014年,乌海市旅游总收入达24.8亿元,同比增长22%,旅游业已成为乌海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持之以恒的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造就了乌海优美壮观的景致;以书法艺术为核心的特色文化,让这座年轻的城市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在乌海,走进社区、学校、企业、军营和机关等处,研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多,现场挥毫的爱好者随处可见,书法已经成为乌海人难以割舍的文化习惯。在公园,在广场,在建筑物外立面,甚至是主要街道的商招店招和路灯上,书法文化元素溢满整座城市。
国内规模最大的书法艺术殿堂——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开馆的第一个月里,就吸引了超过6万人前来参观,其中包括不少专程驱车前来游览的外地人。
书法文化与旅游资源在这里相映成趣,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大幕正徐徐拉开。
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乌海已经从经济转型向社会转型全面推进。55万乌海人民与富裕、美丽、文明、和谐、幸福渐行渐近……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乌海人从来不缺乏推动发展的视野和胆略。今天的乌海依旧充满豪情,在资源尚未枯竭的时候,实施“壮年”转型,让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实现有机统一。
2014年,乌海市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20亿元,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8亿元,增长17%,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
传统产业新型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煤焦化和氯碱化工基地优势充分发挥,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达到90%以上,焦炉煤气年处理能力达30亿立方米,煤焦油深加工达90万吨、硝铵达18万吨。宝化万辰煤焦油深加工一期、华油焦炉煤气综合利用二期等一批项目进展顺利,华信、源通焦炉煤气制LNG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煤焦化和氯碱化工互融互促格局初步形成。
过去各焦化厂白白烧掉的焦炉煤气,在华油天然气公司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只能用来“点天灯”的“废气”变成了清洁能源液化天然气,让乌海在资源综合利用、推进绿色循环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行。
以陕汽新能源重卡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带动近20个上下游配套项目加快实施。中钰镁轮毂等项目签约落地,鼎晶太阳能电池等项目稳步实施,有机硅化工、农药及医药中间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集聚协同发展效应逐渐凸显。
非公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年新增企业1214户,同比增长50.43%,预计完成增加值42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9%,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主要动力。黄河能源、源通煤化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君正能源等8家企业跻身内蒙古民营企业100强。
改革创新简政放权
改革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为了有效推进各项改革,乌海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设立6个专项小组和市委改革办,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
简政放权,是增强市场活力的有效手段。乌海市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规模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目前仅保留行政审批事项3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31项,行政审批事项和事业性收费缩减率分别达到55%和68%,并将审批时间压缩了1/3以上,实现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减少、行政审批时间大幅缩短、行政审批费用大幅降低,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同类城市中审批事项最少的城市之一。
随着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不断推进,公共服务效能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公共资源交易制度改革将原来分散在各行政主管部门和各区的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组织职能,统一纳入交易中心,做到了交易信息、场所等资源共享和决策、监管、执行“三分离”,真正让公共资源进入市场公开交易,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质量。
一系列简政放权的改革举措立竿见影,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迅速增加。在研发创新、技术创新、产业链整合创新的驱动下,乌海市正逐步实现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嬗变。
恒业成公司自主创新的有机硅单体生产技术可与全球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商道康宁公司相媲美;佳瑞米公司草铵膦拥有全球独家生产技术;君正集团、黑猫炭黑公司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杜邦、拜耳、巴斯夫等世界顶级化学化工企业与乌海企业达成固定合作供应和科技协作关系……经济新常态下,各类企业创新百花齐放,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已成转型发展必由之路。
民生保障稳步提升
面对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压力,乌海大力压缩“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把更多的财力用于提高市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这一年,乌海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支出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达到74.6%。这是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超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七成的第六个年头。民生支出的触角正延伸至社会每一个角落,落在每一位市民身上。
2014年,预计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538元,增长9.5%;农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125元,增长10.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8年居全区首位,钱袋子越来越鼓。
乌海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范围不断扩大,成为全国首批“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国家级试点城市。大病保险补偿比例、医疗保险住院报销比例、门诊报销比例均保持在自治区前列,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继续提高,五保对象和“三无人员”实现同城同待遇,让每一位市民都能享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乌海先后出台一系列就业、创业优惠政策,涵盖了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和提供创业场地等多个方面,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让劳动者生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保障性安居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医疗卫生取得长足进步,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公交惠民力度加大,老年人事业蓬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百姓生活越来越美好,一个收入持续增加、生活状况不断改善、保障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幸福的美好愿景,正在人们心中深深扎根……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2014年,乌海城市转型实现从“乌”到“海”的历史性转变。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主体工程竣工,118平方公里的辽阔水面逐渐形成,萦绕乌海人60年的“水利梦”终于梦圆。
多年来,乌海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最大的民生,目前建成区新增绿地面积1075亩,绿化覆盖率达41.9%;完成造林面积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7.5%,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乌海湖东西两岸的滨河新区是按照以水为魂、一城两中心来规划的,将来西岸的乌达亲水性比东岸的海勃湾更好。”只要有上级领导或外地客商来乌海考察调研,市委书记侯凤岐有机会就会主动当起乌海湖的“推销员”。
如今的滨河新区,树绿了,环境变好了。特别是乌海湖形成以后,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长河落日、碧水金沙”的壮美景观,让这座位于沙漠边缘的城市从默默无闻变成了人人向往的“塞上江南”。2014年,乌海市旅游总收入达24.8亿元,同比增长22%,旅游业已成为乌海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持之以恒的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造就了乌海优美壮观的景致;以书法艺术为核心的特色文化,让这座年轻的城市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在乌海,走进社区、学校、企业、军营和机关等处,研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多,现场挥毫的爱好者随处可见,书法已经成为乌海人难以割舍的文化习惯。在公园,在广场,在建筑物外立面,甚至是主要街道的商招店招和路灯上,书法文化元素溢满整座城市。
国内规模最大的书法艺术殿堂——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开馆的第一个月里,就吸引了超过6万人前来参观,其中包括不少专程驱车前来游览的外地人。
书法文化与旅游资源在这里相映成趣,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大幕正徐徐拉开。
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乌海已经从经济转型向社会转型全面推进。55万乌海人民与富裕、美丽、文明、和谐、幸福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