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是我国当前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就如何建立校企合作形式下的金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剖析,以期为我国高校培养高水平的金融专业人才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金融行业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据统计,未来十年内,国内金融企业中高端人才缺口将达到数百万人。一方面是金融专业人才的短缺,而另一方面是国内现有的本科金融专业大多培养的是宏观金融人才,普遍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由此可见,培养既懂金融理论又有实际操作经验的金融专业人才,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校企合作形式下的金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建立:
一、实习基地导师制
由金融企业和高校分别派驻专业人员,设立企业现场人员导师制,为高校和金融企业间设立即时交流的平台。一方面金融企业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学校及时调整学生培养计划,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金融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下一阶段知识的学习兴趣,并在最短的时间做到学以致用。与此同时,还可以为年轻教师提供到金融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使高校教师深入企业,增加实践经验。
二、建立大学科、小专业的学生筛选制度
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一年和第二年为基础课程的学习时间,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在学科里没有差别。从第三年开始,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由导师推荐和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并通过企业面试實现对接,企业可以结合自己的用人要求,提前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学生的学习费用的补助,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工作,学生在上学期间除完成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外,通过企业指定课程的考核,实现金融企业的岗位培训前移。这样做,使得学生不仅能胜任银行、证券、保险等某一特定领域,同时也可选择在金融和相关领域实习和就业,双重的机会,增加了学生的选择余地。
三、整合资源,实现高校与金融企业的共赢
金融企业挂牌高校实训基地,反过来高校在企业的资助下,成立以企业命名的实验班,培养符合金融企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设立奖学金的方式,给那些家庭贫困而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同时提供一些勤工俭学的岗位,充实贫困学生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一部分的高校资金紧张问题,同时金融企业又通过高校这个平台,创出自己的声誉,赢得更多的业界关注和企业知名度,从而实现高校和金融企业的声誉共享,互利互惠,产生无形收益。与此同时,每年高校数千名学生和学生家长,都可以成为金融企业的潜在客户,而这些资源是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稀缺的客户来源。同时,由于金融企业的参与,高校能够有更充足的财力、物力去关注科研水平的提升,并真正站在企业的角度去解决一些金融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节省企业每年的研发的成本。
四、鼓励使用和开发金融软件,建立模拟实训制度
金融企业同其他企业相比,更具有保密性。这就造成金融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大批的高校学生来实习。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来解决。一方面,高校开辟出自己的实训室,通过从企业聘请或高校自主选拔等多种形式配备实训导师,并通过购买企业的在用业务软件,使学生可以达到与企业同步实习的效果;另一方面,金融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借助高校的技术平台,提升金融企业使用软件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并为自己培养企业的后备人才提供实践的模拟软环境。
五、政府干预并给予适当的补偿
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可以借鉴国外的合作办学经验。由政府出面干预并使校企合作制度化,为增加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对与学校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偿,给与接受实习的企业以一定的税收优惠,或免交教育附加费,甚至规定企业必须拿出工资总额的某一百分比用于大学生就业和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等等。
通过近几年校企合作的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实践的探索,学生们普遍反映实际动手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创新意识得到了发展,与此同时金融企业反馈的人才培养更具有了针对性。因此,大力发展校企合作的金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陈喜梅.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2]周波.“双元制”模式是校企合作办学的有效途径[Z].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2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金融本科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校企合作;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金融行业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据统计,未来十年内,国内金融企业中高端人才缺口将达到数百万人。一方面是金融专业人才的短缺,而另一方面是国内现有的本科金融专业大多培养的是宏观金融人才,普遍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由此可见,培养既懂金融理论又有实际操作经验的金融专业人才,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校企合作形式下的金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建立:
一、实习基地导师制
由金融企业和高校分别派驻专业人员,设立企业现场人员导师制,为高校和金融企业间设立即时交流的平台。一方面金融企业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学校及时调整学生培养计划,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金融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下一阶段知识的学习兴趣,并在最短的时间做到学以致用。与此同时,还可以为年轻教师提供到金融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使高校教师深入企业,增加实践经验。
二、建立大学科、小专业的学生筛选制度
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一年和第二年为基础课程的学习时间,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在学科里没有差别。从第三年开始,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由导师推荐和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并通过企业面试實现对接,企业可以结合自己的用人要求,提前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学生的学习费用的补助,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工作,学生在上学期间除完成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外,通过企业指定课程的考核,实现金融企业的岗位培训前移。这样做,使得学生不仅能胜任银行、证券、保险等某一特定领域,同时也可选择在金融和相关领域实习和就业,双重的机会,增加了学生的选择余地。
三、整合资源,实现高校与金融企业的共赢
金融企业挂牌高校实训基地,反过来高校在企业的资助下,成立以企业命名的实验班,培养符合金融企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设立奖学金的方式,给那些家庭贫困而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同时提供一些勤工俭学的岗位,充实贫困学生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一部分的高校资金紧张问题,同时金融企业又通过高校这个平台,创出自己的声誉,赢得更多的业界关注和企业知名度,从而实现高校和金融企业的声誉共享,互利互惠,产生无形收益。与此同时,每年高校数千名学生和学生家长,都可以成为金融企业的潜在客户,而这些资源是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稀缺的客户来源。同时,由于金融企业的参与,高校能够有更充足的财力、物力去关注科研水平的提升,并真正站在企业的角度去解决一些金融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节省企业每年的研发的成本。
四、鼓励使用和开发金融软件,建立模拟实训制度
金融企业同其他企业相比,更具有保密性。这就造成金融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大批的高校学生来实习。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来解决。一方面,高校开辟出自己的实训室,通过从企业聘请或高校自主选拔等多种形式配备实训导师,并通过购买企业的在用业务软件,使学生可以达到与企业同步实习的效果;另一方面,金融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借助高校的技术平台,提升金融企业使用软件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并为自己培养企业的后备人才提供实践的模拟软环境。
五、政府干预并给予适当的补偿
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可以借鉴国外的合作办学经验。由政府出面干预并使校企合作制度化,为增加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对与学校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偿,给与接受实习的企业以一定的税收优惠,或免交教育附加费,甚至规定企业必须拿出工资总额的某一百分比用于大学生就业和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等等。
通过近几年校企合作的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实践的探索,学生们普遍反映实际动手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创新意识得到了发展,与此同时金融企业反馈的人才培养更具有了针对性。因此,大力发展校企合作的金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陈喜梅.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2]周波.“双元制”模式是校企合作办学的有效途径[Z].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2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金融本科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