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TV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364-01
一、基本情况
枞阳江堤在长江干流下游河段的左岸,历史上由于长江河势演变频繁,造成沿岸深泓逼岸、水流顶冲强烈,是长江崩岸多发地段之一,导致该堤险情不断发生。在1998年特大洪水造床作用影响下,河势演变突出,致使沿程崩岸加剧,大砥含崩岸段尤为突出。为确保枞阳江堤防洪安全,在中央和省市大力关怀和支持下,加大了防护工程投入力度,将其纳入国家重点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枞阳江堤大砥含护岸防护工程,1999年就安排防护工程投资1551.48万元,自江堤桩号15+070—18+650长3580m,抛石25.06万m3,计42.6万吨,无论从投资的力度和防护工程的规模及抛石工程数量之大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按历史工程投资习惯,可抵上10—15年计划任务。鉴此,枞阳县精心组织这一重点防护工程的实施,成立了枞阳县江堤建设工程指挥部,并选调精干人员充实领导机构,集中了枞阳长江河道管理局具有多年施工经验并熟悉防护工程科学施工知识的技术与管理人员,组织强有力的建设管理及施工队伍,施工中不断改进工艺,提高功效为工程保质保量如期完成提供了坚强保证。
二、防护工程特性
1.本工程施工为水上作业,工程隐蔽性强,抛护的块石均沉落在水下床面上,在表面上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工程,群众称它为“良心”工程。其全施工过程有科学的施工图表资料来控制,使该工程的施工隐蔽性变为一定的可透性,其图表资料有○1装运石料的五联单凭证;○2石料验收检数核定表;○3石料过磅抽查表;○4分档抛石原始记录表;○5分档抛石档位图;○6施工放线记录表;○7定位船就位及块石冲距实验记录表;○8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表。
2. 本工程在水深、急流、浪高动荡不定的水面上作业施工,因此,质量要求高,施工技术规范严格。为确保抛石按上级审批位置、标准、数量实施到位,使抛石准确均匀覆盖在规定河道床面上,以起防护作用。在施工中必须坚持定位有序抛石,该技术措施是提高防护工程质量根本性保证。
3. 本工程施工技术复杂,施工期紧。由于施工条件受到客观环境诸多因素的限制,增加了施工难度。所谓施工技术复杂,是指防护工程各衔接工序间环节多,从块石开采—>装车陆运—>码头卸料—>再装船—>水运—>现场检查验收—>定位挂档—>抛水。各环节形成紧密衔接一条龙工作状态。每个环节的不协调都会敏感的影响防护工程的施工进展。施工期紧迫,矛盾突出。按规定施工期3个月,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以往相当10-15年防护工程抛石数量的总和,令人难以想象。
三、定位及挂档方法的演变改进
1. 定位方法的演变进程
上世纪七十年代抛石施工是采用上下定位排定位,两排之间由麻绳连接,并在绳上表明档位刻度标记,易方便运石船挂档抛石,此方法简易方便,但施工长度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施工一次挂船不多,抛石进度很慢,同时挂档麻绳易伸缩,抛石位量随风浪左右摆动,并且难以抗御一定的风浪,定位不稳、不牢。
八十年代头排采用定位船,一般只有60T,后位用临时木排。
九十年代采用前后船定位,头船为180T以上,后船60T,其间用钢缆或塑料绳连接,并在缆上表明10m间距的刻度标记,同时为使缆绳浮出水面,方便运石船挂档抛石,适当在其间悬浮油桶,这种定位方法已成为现今防护工程施工定位的雏形,但仍不完善,施工长度受到限制,一般不超过60m,一次挂档船只也不过3-5条。难以适应大规模防护工程施工。
2、施工定位及挂档方法的改进分析
1)定位及挂档方法的改进提高了工效
本工程施工刚起步时,其定位方法,仍基本沿袭九十年代的做法,抛石段上下多采用一条船定位,头船为80T,尾船为60T,上下两船间多用塑料绳和钢绞绳连接,并在绳上按10m间距设卡环,以标明档位编号,同时为使运石船方便挂档,在连绳间适当增加漂浮油桶,以使挂缆浮出水面,方便进档抛石。但这种定位方法在施工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不适应大规模防护工程抛石的需要。同时钢绞绳拉力强度有限,并且柔韧性不足,易折断,影响抛石施工。
后改为中心钢缆绳连接,定位船吨位增大,头船改为100T,尾船120T,头锚钢缆增粗为中心,其位置落点为抛石区上游100m开外,同时略偏离抛石绳外边线,以避免抛石压住头船和缆绳。上外八字锚位置落点,距定位船上游150m以上,并与定位船中心线大致成45度夹角,上内八字锚可利用江岸防浪柳树作固定点,其缆绳长100-150m。下外八字锚方法基本同上游但缆绳长度略短,下内八字锚即可用塑料绳条于柳树上。
为适应抛石进度和强度的需要,将原两条定位船定位改为三条定位,这是一个重大突破,一次定位施工长度由原100m,增大到200m,但定位船位置占了抛石施工位置,因此需二次移位,影响整体抛石施工,后改为将抛石绳按100m长度为一个施工单元,采取一次定位同步施工抛石1,3单元,下次再施工抛石2,4单元,这样就可避免多条的移位,施工一个单元就要移一次定位船。对此,反复进行了认真研究,尽量压缩起锚和移位的次数,将头锚缆绳和上内八字缆绳加大储备量1-2倍,以适应缆绳的放长需要,这样就可压缩起头锚和上内八字缆的次数与时间,实现四个施工单元纳入一次定位施工抛石,只要放长头锚和上内八字缆绳,即可很快就位定位船,为抛石赢得了可贵的时间,提高了工效,为创造日抛石最高纪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定位挂档方法的改进提高了抛石的均匀度
原抛石挂档定位方法是依抛石区外边线为准,由外向内抛护,并且沿缆绳一边进档抛石,这样的抛石落点难以均匀覆盖河床面,造成人为的不均匀性,并使河床形成纵向抛石堆与沟垄.为此,针对这一弊端对挂档方法进行了改进由一边进档改为内外两边进档交错抛石,以档小环横向5米为缆绳中心线,使抛石落点较均匀覆盖河床面上,从而大大提高了抛石施工质量的效果.
四、结论
长江河岸抛石防护工程施工,定位船的就位和小环移动对抛石施工影响较大,定位是护岸抛石工程的轴心,一切施工工序都围绕定位运转,定位占用时间是影响抛石施工进度的关键。在组织施工中,我们集思广益,大胆创新,在工艺上不断摒弃传统施工的束缚,在保证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定位船只数,将原定位船前后各加一只,改为三只连续定位,施工两段,其施工挂档长度由80m增大到130m,由单一段挂抛改为间隔式的两段挂抛,定位船移动次数成倍减少,并且促进挂档抛石效率提高,大大加快了抛石施工进度。不仅抛石日完成量一再跃升,由原日完成量300-1000T,逐步提高到日平均完成抛石量5000T以上,并创日最高完成抛石7390T。为工程顺利如期完成,当年发挥防护效益,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同时在施工中,锻炼施工队伍,磨练了人才,为下一步施工积累了成功经验。
一、基本情况
枞阳江堤在长江干流下游河段的左岸,历史上由于长江河势演变频繁,造成沿岸深泓逼岸、水流顶冲强烈,是长江崩岸多发地段之一,导致该堤险情不断发生。在1998年特大洪水造床作用影响下,河势演变突出,致使沿程崩岸加剧,大砥含崩岸段尤为突出。为确保枞阳江堤防洪安全,在中央和省市大力关怀和支持下,加大了防护工程投入力度,将其纳入国家重点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枞阳江堤大砥含护岸防护工程,1999年就安排防护工程投资1551.48万元,自江堤桩号15+070—18+650长3580m,抛石25.06万m3,计42.6万吨,无论从投资的力度和防护工程的规模及抛石工程数量之大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按历史工程投资习惯,可抵上10—15年计划任务。鉴此,枞阳县精心组织这一重点防护工程的实施,成立了枞阳县江堤建设工程指挥部,并选调精干人员充实领导机构,集中了枞阳长江河道管理局具有多年施工经验并熟悉防护工程科学施工知识的技术与管理人员,组织强有力的建设管理及施工队伍,施工中不断改进工艺,提高功效为工程保质保量如期完成提供了坚强保证。
二、防护工程特性
1.本工程施工为水上作业,工程隐蔽性强,抛护的块石均沉落在水下床面上,在表面上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工程,群众称它为“良心”工程。其全施工过程有科学的施工图表资料来控制,使该工程的施工隐蔽性变为一定的可透性,其图表资料有○1装运石料的五联单凭证;○2石料验收检数核定表;○3石料过磅抽查表;○4分档抛石原始记录表;○5分档抛石档位图;○6施工放线记录表;○7定位船就位及块石冲距实验记录表;○8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表。
2. 本工程在水深、急流、浪高动荡不定的水面上作业施工,因此,质量要求高,施工技术规范严格。为确保抛石按上级审批位置、标准、数量实施到位,使抛石准确均匀覆盖在规定河道床面上,以起防护作用。在施工中必须坚持定位有序抛石,该技术措施是提高防护工程质量根本性保证。
3. 本工程施工技术复杂,施工期紧。由于施工条件受到客观环境诸多因素的限制,增加了施工难度。所谓施工技术复杂,是指防护工程各衔接工序间环节多,从块石开采—>装车陆运—>码头卸料—>再装船—>水运—>现场检查验收—>定位挂档—>抛水。各环节形成紧密衔接一条龙工作状态。每个环节的不协调都会敏感的影响防护工程的施工进展。施工期紧迫,矛盾突出。按规定施工期3个月,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以往相当10-15年防护工程抛石数量的总和,令人难以想象。
三、定位及挂档方法的演变改进
1. 定位方法的演变进程
上世纪七十年代抛石施工是采用上下定位排定位,两排之间由麻绳连接,并在绳上表明档位刻度标记,易方便运石船挂档抛石,此方法简易方便,但施工长度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施工一次挂船不多,抛石进度很慢,同时挂档麻绳易伸缩,抛石位量随风浪左右摆动,并且难以抗御一定的风浪,定位不稳、不牢。
八十年代头排采用定位船,一般只有60T,后位用临时木排。
九十年代采用前后船定位,头船为180T以上,后船60T,其间用钢缆或塑料绳连接,并在缆上表明10m间距的刻度标记,同时为使缆绳浮出水面,方便运石船挂档抛石,适当在其间悬浮油桶,这种定位方法已成为现今防护工程施工定位的雏形,但仍不完善,施工长度受到限制,一般不超过60m,一次挂档船只也不过3-5条。难以适应大规模防护工程施工。
2、施工定位及挂档方法的改进分析
1)定位及挂档方法的改进提高了工效
本工程施工刚起步时,其定位方法,仍基本沿袭九十年代的做法,抛石段上下多采用一条船定位,头船为80T,尾船为60T,上下两船间多用塑料绳和钢绞绳连接,并在绳上按10m间距设卡环,以标明档位编号,同时为使运石船方便挂档,在连绳间适当增加漂浮油桶,以使挂缆浮出水面,方便进档抛石。但这种定位方法在施工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不适应大规模防护工程抛石的需要。同时钢绞绳拉力强度有限,并且柔韧性不足,易折断,影响抛石施工。
后改为中心钢缆绳连接,定位船吨位增大,头船改为100T,尾船120T,头锚钢缆增粗为中心,其位置落点为抛石区上游100m开外,同时略偏离抛石绳外边线,以避免抛石压住头船和缆绳。上外八字锚位置落点,距定位船上游150m以上,并与定位船中心线大致成45度夹角,上内八字锚可利用江岸防浪柳树作固定点,其缆绳长100-150m。下外八字锚方法基本同上游但缆绳长度略短,下内八字锚即可用塑料绳条于柳树上。
为适应抛石进度和强度的需要,将原两条定位船定位改为三条定位,这是一个重大突破,一次定位施工长度由原100m,增大到200m,但定位船位置占了抛石施工位置,因此需二次移位,影响整体抛石施工,后改为将抛石绳按100m长度为一个施工单元,采取一次定位同步施工抛石1,3单元,下次再施工抛石2,4单元,这样就可避免多条的移位,施工一个单元就要移一次定位船。对此,反复进行了认真研究,尽量压缩起锚和移位的次数,将头锚缆绳和上内八字缆绳加大储备量1-2倍,以适应缆绳的放长需要,这样就可压缩起头锚和上内八字缆的次数与时间,实现四个施工单元纳入一次定位施工抛石,只要放长头锚和上内八字缆绳,即可很快就位定位船,为抛石赢得了可贵的时间,提高了工效,为创造日抛石最高纪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定位挂档方法的改进提高了抛石的均匀度
原抛石挂档定位方法是依抛石区外边线为准,由外向内抛护,并且沿缆绳一边进档抛石,这样的抛石落点难以均匀覆盖河床面,造成人为的不均匀性,并使河床形成纵向抛石堆与沟垄.为此,针对这一弊端对挂档方法进行了改进由一边进档改为内外两边进档交错抛石,以档小环横向5米为缆绳中心线,使抛石落点较均匀覆盖河床面上,从而大大提高了抛石施工质量的效果.
四、结论
长江河岸抛石防护工程施工,定位船的就位和小环移动对抛石施工影响较大,定位是护岸抛石工程的轴心,一切施工工序都围绕定位运转,定位占用时间是影响抛石施工进度的关键。在组织施工中,我们集思广益,大胆创新,在工艺上不断摒弃传统施工的束缚,在保证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定位船只数,将原定位船前后各加一只,改为三只连续定位,施工两段,其施工挂档长度由80m增大到130m,由单一段挂抛改为间隔式的两段挂抛,定位船移动次数成倍减少,并且促进挂档抛石效率提高,大大加快了抛石施工进度。不仅抛石日完成量一再跃升,由原日完成量300-1000T,逐步提高到日平均完成抛石量5000T以上,并创日最高完成抛石7390T。为工程顺利如期完成,当年发挥防护效益,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同时在施工中,锻炼施工队伍,磨练了人才,为下一步施工积累了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