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需求就会有生产,尤其是娱乐需求,而音箱是一个与娱乐密不可分的电器,是娱乐活动的必须配备品。
音箱按使用场合可以分为家用音箱和专业音箱。人们一般是在听音乐、开Party等娱乐活动时,为了增添情趣、活跃气氛时才用家用音箱,平时很少用。专业音箱一般用于歌舞厅、卡拉OK、影剧院、会堂和体育场馆等专业文娱场所,去的时间长度和频次也有限度。所以,音箱对身体并不产生一种特殊的要求,它和人的身体保持某种松散的关系,这和电视产生的沙发土豆人以及手机成为人的身体器官不同,身体完全可以保持对音箱的独立。人们不仅不受音箱的方位控制,还可以同音箱保持一段灵活的距离;音箱并不要求人们保持不动,相反,人们可以不断地让音箱移动,让音箱配合和适应自己。人们可以根据音箱的大小将其摆放在任何一个地方(有时候甚至忘记了它放置在哪里),它可以放在口袋里中,也可以塞在背包里,可以放置在客厅里。可以与不同的电器组装,可以与电脑、电视、手机、收音机、DVD等机器连接,还常与汽车组装在一起。虽然音箱可以起到延伸听觉的功能,使声音的传播空间和距离扩大,但它还是不被关注,除非人们使用它。
音箱也不会阻止人们去做饭或者是去散步。甚至是,当人们在大范围内移动的时候,还可以携带音箱。比如,人们聚在一起跳广场舞时,音箱就是一个重要的配件,需要它来配乐和营造氛围。人们骑车时,也可以带着音箱。因此,人们可以操纵音箱这个客体,而不是像电视机那样相反的操纵人们的身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音箱可以被当做一个附属物,一个玩物,它听命于你,它服从于你的身体,它没有空间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它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音箱和身体组成的是一个临时性的流动关系。
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这个令人能看的对象和声音的载体——音箱,它会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我们根除了它的扬声功能,我们还是会发现音箱的形式主义要素。尽管音箱是声源的载体,但是,在新的电器体系中,它常常被话筒所覆盖或掩饰。音箱因为不易近距离地靠近耳朵,话筒是它和人之间的一个防护体,而且常常和其他机器组装时才被需要。在某种意义上,音箱以及环绕着它的各种设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扩音机器。在这个机器中,虽然它是扬声之源,但是它却无足轻重,最不引人注目,可以被轻易的替换,被不同类型、款式及颜色的音箱所替代。
音箱现在也有了装饰的功能,是整个室内空间的配饰。音箱被设计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和色彩,除了使用功能,它还是符号的炫耀。可以摆置在室内的任何一个部位:墙上,天花板上,桌上,或者墙边的角落等等。它可以镶嵌在墙体内部,也可以完全暴露在空间中。除了扬声之外,它们的悬挂和摆置,可以让单调的空间充满装饰性。一般的电器,只有纯粹的使用价值,不会成为审美的客体。相比之下,它不如其他电器那样是对空间的侵略性占有,而是对空间的巧妙点缀。用心良苦的音箱选择是可以让室内变得生动活泼。
音箱的造型和部署装饰装饰着空间,但是音箱传送的声音则重塑了空间。人们总是从面积或体积角度来定义空间;也总是从造型和设计的角度来看待空间。但是人们很少从声音强弱所形成的距离差距来看待空间。此外,音箱能制造出特殊的空间感受,还可以借助音箱的音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当处在兴奋或者绝望的极端时,人们通常会把音箱的音量放最大,以发泄当时的情绪;当心静或者忧愁的时候,人们会把音箱的音量调低,使其符合当时的心境。因此,音量的高低可以显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还可以判断人们在室内所处时的舒服状态。
事实上,当代诸多与机器相关的娱乐活动,都是以劳动的方式,以耗费身体的方式来进行的(典范是电脑游戏和看电视)。在诸多机器娱乐中,音箱将它的机器特征削弱到最弱地步,无论是从形象上说,还是从对身体的要求上来说。音箱像是身体自由散漫的背景——这全然依赖于耳朵的功能,音箱只对耳朵负责,是听觉的延伸。耳朵灵活、狡诈和隐秘,有时可以屏蔽外界的声音。
声音有时候找不到耳朵,但是,反过来,耳朵有时候找不到一个恰当的声音。充耳不闻,但并不意味着听不到声音,耳朵的悲剧在于,它总是能听到声音,总是能听到它不愿听到的声音。耳朵无法自我关闭。这与眼睛不同,眼睛可以不看,但是耳朵不可以不听。可以闭上眼睛,转移视线;但是,不听是不可能的,有时候耳朵整天被噪音所强制性的塞满。相对于眼睛来说,这是耳朵被动的地方,如果不将声音转化为意义,就只能到处遭遇噪音。这是因为耳朵始终处于开放状态,容易接受刺激。就此,耳朵是最富于悲剧性的器官:日常的焦虑和烦躁更多地来源于耳朵,而不是眼睛。
人们和音箱接触的情况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主动状态,一般是人们主动接触音箱,通过音箱完成某项事情,此时,它更像是一个中介,起到传输信息的作用。看上去有点依赖于音箱,其实主动权掌握在人们的手里,可以随时移动地方,可以任意地开关,可以把声音调大调小,可以随性的和任何机器组装。另一种是被动状态,虽然耳朵可以伪装,而人们也可以对着充耳不闻的人侃侃而谈,每天也浪费了无人消费的无意义的噪音或者充满意义的废话。但是人们每天面对海量的垃圾声音,比如噪音,尽管你不想听,但是对高音量和高强度的混杂音而形成的噪音还是被动的接受。有一种情况,大家都感同身受,就是街道上的噪音。
现在走在中国的任何一座城市的任何一条商业街道,音箱无处不在,耳边充斥着音箱传送的各种叫卖声,此外,各大商业实体店内部还会放各种音乐。室内是音乐,室外是宣传聲,还有行人的喧哗声,买卖的交谈声等等,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这时候,传进耳朵的不是悠扬动听的音乐,也不是销售员讲解产品的信息,而是让人心烦,引发人暴躁情绪的噪音。音箱并不直接影响和改造身体,不生产任何的疾病,但是它产生的噪音对人的身体健康的危害性却很大。噪音会引起的听力损伤和心脏血管伤害,也会对生殖能力、对睡眠和心理产生影响。
对音箱和噪音的关注也引发了对社会等级的思考。家庭条件好的或者身份等级高的人的声音世界就比普通人要好很多。普通人一般都在写字楼的底层,在城市中心喧闹处做着最嘈杂的工作(比如菜市场),在噪音集聚的地点上班(比如工地)。而身份等级高的地却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别墅中呼吸着新鲜空气,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宁静。除此,身份等级高的人所去的购物场所也会比普通人所去的环境要优雅,噪音也比较低,家里所安装的音箱,无论是音质还是造型等等各方面都比普通人家里要好。其实这是对声音世界的不平等的划分。
现代社会,音箱逐渐取代了叫卖声,叫卖声是一种艺术,而音箱已经被商业化了,它本身是一种商品,它的功能也在宣传其他商品,为商业的繁荣“摇旗呐喊”。
音箱按使用场合可以分为家用音箱和专业音箱。人们一般是在听音乐、开Party等娱乐活动时,为了增添情趣、活跃气氛时才用家用音箱,平时很少用。专业音箱一般用于歌舞厅、卡拉OK、影剧院、会堂和体育场馆等专业文娱场所,去的时间长度和频次也有限度。所以,音箱对身体并不产生一种特殊的要求,它和人的身体保持某种松散的关系,这和电视产生的沙发土豆人以及手机成为人的身体器官不同,身体完全可以保持对音箱的独立。人们不仅不受音箱的方位控制,还可以同音箱保持一段灵活的距离;音箱并不要求人们保持不动,相反,人们可以不断地让音箱移动,让音箱配合和适应自己。人们可以根据音箱的大小将其摆放在任何一个地方(有时候甚至忘记了它放置在哪里),它可以放在口袋里中,也可以塞在背包里,可以放置在客厅里。可以与不同的电器组装,可以与电脑、电视、手机、收音机、DVD等机器连接,还常与汽车组装在一起。虽然音箱可以起到延伸听觉的功能,使声音的传播空间和距离扩大,但它还是不被关注,除非人们使用它。
音箱也不会阻止人们去做饭或者是去散步。甚至是,当人们在大范围内移动的时候,还可以携带音箱。比如,人们聚在一起跳广场舞时,音箱就是一个重要的配件,需要它来配乐和营造氛围。人们骑车时,也可以带着音箱。因此,人们可以操纵音箱这个客体,而不是像电视机那样相反的操纵人们的身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音箱可以被当做一个附属物,一个玩物,它听命于你,它服从于你的身体,它没有空间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它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音箱和身体组成的是一个临时性的流动关系。
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这个令人能看的对象和声音的载体——音箱,它会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我们根除了它的扬声功能,我们还是会发现音箱的形式主义要素。尽管音箱是声源的载体,但是,在新的电器体系中,它常常被话筒所覆盖或掩饰。音箱因为不易近距离地靠近耳朵,话筒是它和人之间的一个防护体,而且常常和其他机器组装时才被需要。在某种意义上,音箱以及环绕着它的各种设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扩音机器。在这个机器中,虽然它是扬声之源,但是它却无足轻重,最不引人注目,可以被轻易的替换,被不同类型、款式及颜色的音箱所替代。
音箱现在也有了装饰的功能,是整个室内空间的配饰。音箱被设计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和色彩,除了使用功能,它还是符号的炫耀。可以摆置在室内的任何一个部位:墙上,天花板上,桌上,或者墙边的角落等等。它可以镶嵌在墙体内部,也可以完全暴露在空间中。除了扬声之外,它们的悬挂和摆置,可以让单调的空间充满装饰性。一般的电器,只有纯粹的使用价值,不会成为审美的客体。相比之下,它不如其他电器那样是对空间的侵略性占有,而是对空间的巧妙点缀。用心良苦的音箱选择是可以让室内变得生动活泼。
音箱的造型和部署装饰装饰着空间,但是音箱传送的声音则重塑了空间。人们总是从面积或体积角度来定义空间;也总是从造型和设计的角度来看待空间。但是人们很少从声音强弱所形成的距离差距来看待空间。此外,音箱能制造出特殊的空间感受,还可以借助音箱的音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当处在兴奋或者绝望的极端时,人们通常会把音箱的音量放最大,以发泄当时的情绪;当心静或者忧愁的时候,人们会把音箱的音量调低,使其符合当时的心境。因此,音量的高低可以显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还可以判断人们在室内所处时的舒服状态。
事实上,当代诸多与机器相关的娱乐活动,都是以劳动的方式,以耗费身体的方式来进行的(典范是电脑游戏和看电视)。在诸多机器娱乐中,音箱将它的机器特征削弱到最弱地步,无论是从形象上说,还是从对身体的要求上来说。音箱像是身体自由散漫的背景——这全然依赖于耳朵的功能,音箱只对耳朵负责,是听觉的延伸。耳朵灵活、狡诈和隐秘,有时可以屏蔽外界的声音。
声音有时候找不到耳朵,但是,反过来,耳朵有时候找不到一个恰当的声音。充耳不闻,但并不意味着听不到声音,耳朵的悲剧在于,它总是能听到声音,总是能听到它不愿听到的声音。耳朵无法自我关闭。这与眼睛不同,眼睛可以不看,但是耳朵不可以不听。可以闭上眼睛,转移视线;但是,不听是不可能的,有时候耳朵整天被噪音所强制性的塞满。相对于眼睛来说,这是耳朵被动的地方,如果不将声音转化为意义,就只能到处遭遇噪音。这是因为耳朵始终处于开放状态,容易接受刺激。就此,耳朵是最富于悲剧性的器官:日常的焦虑和烦躁更多地来源于耳朵,而不是眼睛。
人们和音箱接触的情况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主动状态,一般是人们主动接触音箱,通过音箱完成某项事情,此时,它更像是一个中介,起到传输信息的作用。看上去有点依赖于音箱,其实主动权掌握在人们的手里,可以随时移动地方,可以任意地开关,可以把声音调大调小,可以随性的和任何机器组装。另一种是被动状态,虽然耳朵可以伪装,而人们也可以对着充耳不闻的人侃侃而谈,每天也浪费了无人消费的无意义的噪音或者充满意义的废话。但是人们每天面对海量的垃圾声音,比如噪音,尽管你不想听,但是对高音量和高强度的混杂音而形成的噪音还是被动的接受。有一种情况,大家都感同身受,就是街道上的噪音。
现在走在中国的任何一座城市的任何一条商业街道,音箱无处不在,耳边充斥着音箱传送的各种叫卖声,此外,各大商业实体店内部还会放各种音乐。室内是音乐,室外是宣传聲,还有行人的喧哗声,买卖的交谈声等等,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这时候,传进耳朵的不是悠扬动听的音乐,也不是销售员讲解产品的信息,而是让人心烦,引发人暴躁情绪的噪音。音箱并不直接影响和改造身体,不生产任何的疾病,但是它产生的噪音对人的身体健康的危害性却很大。噪音会引起的听力损伤和心脏血管伤害,也会对生殖能力、对睡眠和心理产生影响。
对音箱和噪音的关注也引发了对社会等级的思考。家庭条件好的或者身份等级高的人的声音世界就比普通人要好很多。普通人一般都在写字楼的底层,在城市中心喧闹处做着最嘈杂的工作(比如菜市场),在噪音集聚的地点上班(比如工地)。而身份等级高的地却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别墅中呼吸着新鲜空气,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宁静。除此,身份等级高的人所去的购物场所也会比普通人所去的环境要优雅,噪音也比较低,家里所安装的音箱,无论是音质还是造型等等各方面都比普通人家里要好。其实这是对声音世界的不平等的划分。
现代社会,音箱逐渐取代了叫卖声,叫卖声是一种艺术,而音箱已经被商业化了,它本身是一种商品,它的功能也在宣传其他商品,为商业的繁荣“摇旗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