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看电视剧是人们主要的休闲方式之一,一部好剧,可以 “万人空巷”,比如《渴望》,比如《编辑部的故事》。
李东宝(葛优饰演)、戈玲(吕丽萍饰演)是从《编辑部的故事》里走出来的家喻户晓的大明星,以至于二人后来合拍的某饮水机和某火腿肠广告台词,都是那么深入人心。
1991年,赵宝刚导演了风靡一时的《编辑部的故事》,郑晓龙任总策划。22年后,《新编辑部故事》于4月20日登陆北京、东方、深圳、天津四大卫视,续写格子间中的精彩。
22年的夙愿
其实,早在《编辑部的故事》播出并受到观众广泛好评之际,郑晓龙就萌生了拍摄续集的想法。只是当时手里项目太多,不容错过的好本子也不少,如《北京人在纽约》,于是,拍摄《编辑部的故事》续集这件事就被搁置了。
不过郑晓龙并未放下这一念想,2001年,《编辑部的故事》首播10年之后,他便开始启动续集项目,邀请各路编剧创作剧本。
当年《编辑部的故事》编剧阵容强大,涵盖了王朔、冯小刚、马未都等人,且个个“京味儿”十足,在语言风格和故事情节构思上,几乎没有任何相似的电视剧可以超越,因此《编辑部的故事》也被奉为系列剧经典之作。
若能找到王朔等人撰写《编辑部的故事》续集自然是好,但时隔多年,原来这些时不时凑在一起“攒活儿”、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如今分别成了文学界、电影界和收藏界的大腕儿,何况对很多编剧来说,重复自己曾写过的剧本题材,确实缺乏挑战性。
于是,从2001年开始直到2012年,在换了五任编剧、五易剧本之后,第六任编剧巩向东终于接棒《新编辑部故事》。
“新”在哪儿
制片人曹平说,《新编辑部故事》与前一部相比,在几方面体现出“新”:一、人物新,老编辑部只留下了戈玲(吕丽萍饰演)一人,其余都是新人、新面孔;二、话题新,随着时代变化,话题也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三、样式新,原来的人物形象仅局限于耍嘴皮子,现在除了语言幽默外,还将加入其他喜剧元素,如无厘头、黑色幽默等等;四、制作新,运用大量特技和风格画面。另外,《新编辑部故事》更强调“时尚感”,戏里的服化道、办公环境等,都能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潮”,因此有媒体将这部电视剧定义为“新潮喜剧”。
编剧巩向东的加盟为《新编辑部故事》注入新鲜活力。巩向东是天津人,在郑晓龙和曹平看来,天津人有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和喜剧潜质,多年以前,郑、曹二人就跟巩向东合作过《城里城外》和《我是老板》(又名《老板马一明》)两部电视剧,此次辗转邀请到巩向东为《新编辑部故事》操刀,也是看中他的写作功底、台词张力和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这次《新编辑部故事》与老一版相比,不能算是‘京味儿’,但绝对能让观众开怀大笑。”曹平说。
演员方面,年龄跨度涵盖50后-90后,与当今职场构成非常相像。除了让吕丽萍扮演的戈玲继续坚守《人间指南》阵地外,牛大姐的扮演者童正维也会不时“客串”,勾起观众对老版的记忆;王千源则饰演刘书友的儿子刘向前,子承父业,担任财经生活版编辑;新加入的黄海波、陈好、焦俊艳、井柏然等,代表职场“新生代”,在第一集《谁主沉浮》中就将代表“老派”思想的《人间指南》改版为极具现代思维的《WWW》。由于档期等问题,葛优扮演的李东宝不再出现,这个人物被设置为同戈玲离婚后转型进入娱乐圈,发展为喜剧明星;侯耀华扮演的余德利也从《人间指南》跳槽下海,成了一家广告公司的负责人;曾在老版中出演过“歌星双双”的刘蓓,则会在新版中延续新的故事。
故事核心继续围绕编辑部展开,依旧是每1-2集讲述一个话题。话题针砭时弊,关注百姓热议话题,如“剩男剩女”、街头骗术、幸福指数、择校等。
当然,随着时代变迁,“编辑部”也从二层小板楼过渡到类似CBD商圈中心的一间写字楼里,透过窗户,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因此这个办公场景是虚拟的,具有都市时尚感和国际化符号意义,观众可以把它想象成在北京,或是在纽约、巴黎。
网络版权卖出《甄嬛传》的1.5倍
2012年2月开机,历时80多天拍摄完成,目前成片为36集的《新编辑部故事》,据说制作成本每集逾200万元,但销售情况很好,除被北京、东方、深圳、天津4家卫视购买了首轮版权外;二轮销售的电视台还包括辽宁、黑龙江、广东、重庆4家卫视。
海外销售方面,曹平透露正在洽谈中,依旧偏向于港台及东南亚地区,包括美国中文台等海外华文频道。
该剧网络版权由乐视网独家买断并进行分销,5000万元“天价”是《甄嬛传》的1.5倍,创造新高。“我们一直很重视网络销售。只是在2010年卖出《甄嬛传》网络版权时,虽然是当年的最高价,但没有赶上最好的时机,2011年5月份左右,网络版权的销售价位一下子就涨起来了。”曹平说,“《新编辑部故事》2012年卖出网络版权时,当时也不是最好的时期,整体网络版权价格下跌,但大家还是能看出这部片子在新媒体上的价值,所以还是给出了一个好价钱。”
时代烙印与观众选择
上世纪初播出的《编辑部的故事》之所以被很多人奉为经典,很大一个原因是剧中有很多具有时代烙印的东西,比如大哥大、BP机,比如黄色面的、卡拉OK,再比如个体户、小保姆、人工智能机器人,都是当时社会流行的新事物、新名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代表着飞速发展的中国。
20多年后的今天,《编辑部的故事》中的时髦元素统统成了“老古董”,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多功能且智能的各种用品,比如苹果手机、平板电脑、各色豪车,闪回的是一帧帧后现代派的城市画面。
对很多老观众来说,更想看到的是李东宝、戈玲等老编辑部人的重聚,包括继续在王朔的“痞子文学”中感受生活,但这只能存在于想象中了。《新编辑部故事》面向的是当下的年轻群体,当然,基于情感、怀旧因素,也必将笼络一部分老粉丝、老观众,“不求超越《编辑部的故事》,因为那是一个经典,但我们希望能向它致敬,认认真真做好这件事。”曹平说。
李东宝(葛优饰演)、戈玲(吕丽萍饰演)是从《编辑部的故事》里走出来的家喻户晓的大明星,以至于二人后来合拍的某饮水机和某火腿肠广告台词,都是那么深入人心。
1991年,赵宝刚导演了风靡一时的《编辑部的故事》,郑晓龙任总策划。22年后,《新编辑部故事》于4月20日登陆北京、东方、深圳、天津四大卫视,续写格子间中的精彩。
22年的夙愿
其实,早在《编辑部的故事》播出并受到观众广泛好评之际,郑晓龙就萌生了拍摄续集的想法。只是当时手里项目太多,不容错过的好本子也不少,如《北京人在纽约》,于是,拍摄《编辑部的故事》续集这件事就被搁置了。
不过郑晓龙并未放下这一念想,2001年,《编辑部的故事》首播10年之后,他便开始启动续集项目,邀请各路编剧创作剧本。
当年《编辑部的故事》编剧阵容强大,涵盖了王朔、冯小刚、马未都等人,且个个“京味儿”十足,在语言风格和故事情节构思上,几乎没有任何相似的电视剧可以超越,因此《编辑部的故事》也被奉为系列剧经典之作。
若能找到王朔等人撰写《编辑部的故事》续集自然是好,但时隔多年,原来这些时不时凑在一起“攒活儿”、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如今分别成了文学界、电影界和收藏界的大腕儿,何况对很多编剧来说,重复自己曾写过的剧本题材,确实缺乏挑战性。
于是,从2001年开始直到2012年,在换了五任编剧、五易剧本之后,第六任编剧巩向东终于接棒《新编辑部故事》。
“新”在哪儿
制片人曹平说,《新编辑部故事》与前一部相比,在几方面体现出“新”:一、人物新,老编辑部只留下了戈玲(吕丽萍饰演)一人,其余都是新人、新面孔;二、话题新,随着时代变化,话题也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三、样式新,原来的人物形象仅局限于耍嘴皮子,现在除了语言幽默外,还将加入其他喜剧元素,如无厘头、黑色幽默等等;四、制作新,运用大量特技和风格画面。另外,《新编辑部故事》更强调“时尚感”,戏里的服化道、办公环境等,都能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潮”,因此有媒体将这部电视剧定义为“新潮喜剧”。
编剧巩向东的加盟为《新编辑部故事》注入新鲜活力。巩向东是天津人,在郑晓龙和曹平看来,天津人有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和喜剧潜质,多年以前,郑、曹二人就跟巩向东合作过《城里城外》和《我是老板》(又名《老板马一明》)两部电视剧,此次辗转邀请到巩向东为《新编辑部故事》操刀,也是看中他的写作功底、台词张力和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这次《新编辑部故事》与老一版相比,不能算是‘京味儿’,但绝对能让观众开怀大笑。”曹平说。
演员方面,年龄跨度涵盖50后-90后,与当今职场构成非常相像。除了让吕丽萍扮演的戈玲继续坚守《人间指南》阵地外,牛大姐的扮演者童正维也会不时“客串”,勾起观众对老版的记忆;王千源则饰演刘书友的儿子刘向前,子承父业,担任财经生活版编辑;新加入的黄海波、陈好、焦俊艳、井柏然等,代表职场“新生代”,在第一集《谁主沉浮》中就将代表“老派”思想的《人间指南》改版为极具现代思维的《WWW》。由于档期等问题,葛优扮演的李东宝不再出现,这个人物被设置为同戈玲离婚后转型进入娱乐圈,发展为喜剧明星;侯耀华扮演的余德利也从《人间指南》跳槽下海,成了一家广告公司的负责人;曾在老版中出演过“歌星双双”的刘蓓,则会在新版中延续新的故事。
故事核心继续围绕编辑部展开,依旧是每1-2集讲述一个话题。话题针砭时弊,关注百姓热议话题,如“剩男剩女”、街头骗术、幸福指数、择校等。
当然,随着时代变迁,“编辑部”也从二层小板楼过渡到类似CBD商圈中心的一间写字楼里,透过窗户,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因此这个办公场景是虚拟的,具有都市时尚感和国际化符号意义,观众可以把它想象成在北京,或是在纽约、巴黎。
网络版权卖出《甄嬛传》的1.5倍
2012年2月开机,历时80多天拍摄完成,目前成片为36集的《新编辑部故事》,据说制作成本每集逾200万元,但销售情况很好,除被北京、东方、深圳、天津4家卫视购买了首轮版权外;二轮销售的电视台还包括辽宁、黑龙江、广东、重庆4家卫视。
海外销售方面,曹平透露正在洽谈中,依旧偏向于港台及东南亚地区,包括美国中文台等海外华文频道。
该剧网络版权由乐视网独家买断并进行分销,5000万元“天价”是《甄嬛传》的1.5倍,创造新高。“我们一直很重视网络销售。只是在2010年卖出《甄嬛传》网络版权时,虽然是当年的最高价,但没有赶上最好的时机,2011年5月份左右,网络版权的销售价位一下子就涨起来了。”曹平说,“《新编辑部故事》2012年卖出网络版权时,当时也不是最好的时期,整体网络版权价格下跌,但大家还是能看出这部片子在新媒体上的价值,所以还是给出了一个好价钱。”
时代烙印与观众选择
上世纪初播出的《编辑部的故事》之所以被很多人奉为经典,很大一个原因是剧中有很多具有时代烙印的东西,比如大哥大、BP机,比如黄色面的、卡拉OK,再比如个体户、小保姆、人工智能机器人,都是当时社会流行的新事物、新名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代表着飞速发展的中国。
20多年后的今天,《编辑部的故事》中的时髦元素统统成了“老古董”,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多功能且智能的各种用品,比如苹果手机、平板电脑、各色豪车,闪回的是一帧帧后现代派的城市画面。
对很多老观众来说,更想看到的是李东宝、戈玲等老编辑部人的重聚,包括继续在王朔的“痞子文学”中感受生活,但这只能存在于想象中了。《新编辑部故事》面向的是当下的年轻群体,当然,基于情感、怀旧因素,也必将笼络一部分老粉丝、老观众,“不求超越《编辑部的故事》,因为那是一个经典,但我们希望能向它致敬,认认真真做好这件事。”曹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