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风雨人生一百年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寅初十几岁时,维新之风吹到家乡。他受维新思潮的影响,渴望外出读书。1901年秋,20岁的马寅初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系。1906年秋,他进入美国耶鲁大学矿冶系学习,后入哥伦比亚大学改学经济学专业。
  当时,留美的中国学生获取学位的“窍门”是写论文时选择导师不熟悉的有关中国问题。马寅初在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论文时,却以“纽约市财政”作为题目。他对纽约进行了详实的调查后,高质量地完成了论文,此文还被哥伦比亚大学选为教材。
  马寅初回国后,应邀到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30年代前期,他又担任南京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为了显示“礼贤下士”,蒋介石请马寅初担任立法院的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长,实际上就是南京政府的最高经济顾问,参与经济政策的制定。
  面对千疮百孔的民族经济,马寅初一直在寻求救国良策。抗战初期,马寅初满怀救国激情在重庆参与整顿经济。然而,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买办资本借抗战名义聚民财入私囊。马寅初见此怒不可遏,在立法院提出向发国难财者征收“临时财产税”的议案。此论一出,各界轰动。他还在演讲中直斥蒋介石:“有人说委员长领导抗战,可以说是我国的‘民族英雄’。但是照我看,只能说是‘家族英雄’。因为他包庇他的家族亲戚,危害国家民族啊!”马寅初切身感受到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认识到自己的强国理想不可能在这样黑暗的政权下实现。
  面对民族的灾难,马寅初开始关注共产党。1939年,他同周恩来、王若飞会面,听到他们对抗战形势和中国前途的介绍,让他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与周恩来的一席谈话,改变了马寅初的人生轨迹。后来,他回忆说:在1939年以前,我是不与共产党一起的,“自那年起直到现在,无时无刻不与共产党在一起”。
  马寅初的言行,使蒋介石恼怒万分。1940年12月,马寅初被强令“外出考察”,实际上是先后被送往贵州息烽和江西上饶的集中营关押。马寅初被捕引起了各界愤慨,共产党人也组织力量进行营救。1944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大溃败,在各界一片指责之声中,蒋介石被迫恢复马寅初的自由。
  新中国成立后,年近古稀的马寅初焕发了青春。1951年,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一上任就马上倡导北大教师开展思想改造学习运动。对中国建设的长远规划,他也进行了深入思考。1953年,新中国首次人口普查发现全国已有6亿人,增长率又达每年2.2%。马寅初忧心忡忡地认为这将会影响工业化,应当实行计划生育。他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写成提案。1957年,他把提案提交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后来,这篇提案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这就是著名的《新人口论》。
  对于控制人口的主张,周恩来曾表示赞成。毛泽东开始也认为有可取之处。然而翌年,国内开始搞“大跃进”,人多是大好事等错误观念一度泛滥。在康生、陈伯达的煽动下,从1958年到1959年,全国各大报刊掀起了批判马寅初的风潮,《新人口论》被说成是“马尔萨斯主义在中国的翻版”。好心的人劝他公开认个错,但马寅初坚定地说:为了坚持真理,“不怕油锅炸,即使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
  “文革”期间,周恩来起草的保护名单中包括马寅初,得到毛泽东批准,这使他免遭劫难。1972年,马寅初患直肠癌后,周恩来又亲自批准为他进行手术。
  1982年5月,马寅初安详长逝时,距他的百年诞辰只差一个月零十四天。这位百岁老人一生经历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风风雨雨一百年。
  (选自《红色记忆:70位名人的故事》,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57年下半年,“反右派”斗争的政治风暴席卷全国,康生、陈伯达积极主张把马寅初划为“右派”。在这关键时刻,周恩来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周恩来明确指出:马寅初这个人有骨气,有正义感,是爱国的,他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国内外都有影响,不能划为“右派”。(摘自《马寅初力主计划生育遭批判》)
  ②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摘自1982年《胡耀邦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品读赏析
  马寅初一生不断追求新思想。面对民族灾难,面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他以铮铮铁骨,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为正义、为人民而奋斗。他不畏强权,仗义执言。面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他提出向发国难财者征收“临时财产税”的议案,并指责蒋介石是“家族英雄”;他忧国忧民,一片赤诚。解放前,他一直寻求救国良策,解放后,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他建议实行计划生育。
其他文献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
期刊
杜伏威,齐州章丘人也。少落拓,不治产业,家贫无以自给,每穿窬为盗。与辅公祏为刎颈之交。公祏姑家以牧羊为业,公祏数攘羊以馈之,姑有憾焉,因发其盗事。郡县捕之急,伏威与公祏遂俱亡命,聚众为群盗,时年十六。  时下邳有苗海潮,亦聚众为盗,伏威使公祏謂曰:“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见擒,何不合以为强,则不患隋军相制。若公能为主,吾当敬从,自揆不堪,可来听命,不则一战以决雄雌。”海潮惧,即以其众
期刊
【技法梳理】  对于作文发展等级“丰富”,《考试说明》规定:“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写作文体不同,“丰富”的要求自然不同。高考作文以议论文为主,但是很多学生的文章存在内容单薄、材料不充实的弊病。要想让文章内容丰富起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论据丰富  议论文写作中经常采用设立三个分论点的方式来体现文章的层次性和作者思想的深度,而每一个分论点后必须有合适的事例作为材料支
期刊
有很多年轻人抱怨,现在社会上都是拼爹、拼外貌。我会告诉他们:我也曾经拥有一个成为“富二代”的机会,但是我爸没有珍惜。  拼爹,起碼得有爹吧?我8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把我们哥俩带大。我在北京没有一个亲戚,也从没为了工作给谁送过礼,不也走到了今天吗?人生如果没有一些落差作比较,也就没那么多趣味了。  你也可以抱怨大城市交通拥堵,地铁太挤。要知道,我上大学实习的时候,学校离城区太远,为了不挤
期刊
安东尼在他的绘本中说:“我们讨厌一朵花时,把她摘下来;喜欢一朵花时,也把她摘下来。”这寥寥数语,竟能让人在宁静遐思中悄然顿悟。  我们是否在不经意间惊扰了那份我们眼中最为珍贵的美。  不去打扰的欣赏才是真正出于心底的珍视;不为嗅一朵花的香而去采撷整朵蓓蕾;不为欣赏蝴蝶美的姿态而去干扰那一份静谧与安然,这才是真正欣赏美的姿态:安静,不出声,不触碰,驻足于局外,只愿用远远的目光安抚,甚至只是在心底悄然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考语文学科的命题也越来越贴近现实,更加突出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在此背景下,图文转换题成为一个重要考查模式,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图文转换题综合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要求从原始材料中筛选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并运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观点。  图文转换题在高考试卷里有两种考查方式:(1)图画(标)转换文字;(2)表文转换文字。下面我们从这两种考查方式入手,
期刊
人生是漫长而丰富的,不能拘泥于奋斗、平淡这类单薄的字眼。那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也许,人生的意义在于:世界因为自己有了一点点改变。  宋徽宗赵佶,黄袍着身二十五载,理应为民为百姓做出一些实事,并为后人所传颂,但实际上,宋徽宗并没有在政治上有太大的作为,反倒在艺术史上留下了他的大名。  因為他,汝窑天青色横空出世;因为他,“皇家画院”在北宋末年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也是因為他,为后世留下了留传千
期刊
一个贪图不义之利的黑心商家,一个诚信经营的油条小哥;一个忙得无暇顾及父亲的医生,一个挂号只为见儿子的老翁;一个贪玩不慎损坏名画的男孩,一个宽容的画展主办单位。三则新闻都震撼了读者的心灵。但若只能选其一刊于“暖闻”专栏,我认为第三则更佳。在损失与呵护之间,画展主办方给我们展示了暖暖的爱。(本文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我们需要完成的任务是选择一则自己心中认为的最暖新闻;探讨分析清楚自己选择的新闻为什么堪称
期刊
【技法梳理】  一、寻觅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也就是内因。对一件事情和一个人而言,内因是变化的根源,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按照逻辑学所说,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内因可以从人的心理、性格、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等层面进行分析。  我们运用寻觅内因法来分析下面事例:我国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号称“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多种高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种。著
期刊
每当冰雪融化,旧符换新时,长辈会给后辈一份充满爱与关怀的红包;每当亲友结婚办喜事时,会收到宾客代表祝福与贺喜的红包。现如今,发红包的场地由现实转到网络,但我想说的是,别让红包“抢”走我们的生活。  时代变迁,科技发展,人手一部手机已不再稀奇,微信群里各类“抢红包”活动此起彼伏,有节日发红包,没节日也发红包,红包数量与金额清晰可见。发个大红包似乎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有了发“大红包”的能力就有了炫耀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