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国学中蕴含着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领导干部治国理政的东方智慧,是涵养为政之德的文化资源。领导干部学国学,可以从中领悟修身做人之道、为人处事之道、知人用人之道、为官为政之道及治国理政之道,对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学说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方面,强调“内圣”,重视自身的各种素质素养,完善自己的道德,由内向外、推己及人;另一方面,这种推己及人、由内及外的伦理道德模式又以“外王”为归宿,追求社会事功。
中国传统文化中“正、中、和”三个字,蕴含着管理的极高智慧,可以说是“大道至简”。
“正”是领导权威的基石,“中”是把握好度的智慧,“和”是管理至善的境界。这三者可以视之为管理者的三维坐标。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用一个三维坐标即可对处于物理空间中的物体进行准确定位,并对其运动规律进行描述。同样的,管理问题也可以用“正、中、和”作为三维坐标来加以考量。
第一个字是“正”。“正”是管理要遵循的准则,是对管理者品格的要求,包括“心正、行正、法正、气正”等多方面。它是管理者的立政之本、为官之德,是管理者人格挺立的基石和管理权威的“精、气、神”。古人说:“政者,正也”,“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作为管理者,要让下属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服从管理,自己必须正心诚意,首善其身,塑造人格,以品格魅力立领导之威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效管理。今天我们强调“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用权,做人要实、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其核心追求就是一个“正”字。有一句格言:“推动帆船前行的,不是船帆,而是那看不见的风。”领导干部有没有正气在胸,决定了他能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取决于他用权的价值观,取决于他的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
第二个字是“中”。“中”是管理要把握的尺度。所谓“中”,即做事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到好处。凡事讲度,把握分寸,不走极端。超过一定的“度”,就是“过”;没有达到一定的“度”,就是“不及”。处理事情,合乎这个“度”,就是“中”。作为一种管理智慧,“中”要求管理者善于掌握事物之两端,量度而取中。在决策时要多听取矛盾双方的意见,择其善而行。在实践中全面考察事物矛盾的各方面,作出科学判断,统筹兼顾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各个方面的实际利益,在各方利益的对立统一中求得平衡,实现合作。
第三个字是“和”。“和”是管理者要追求的效果。“和”指事物之间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现代管理是一种以和谐为基本要求的管理。“和则多力”,“和聚万方”。管理要获得成功,需要具备许多条件,人际和谐是其关键条件之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和”的思想讲求和睦、和气、和善,提倡和谐共存、和睦相处、和衷共济。荀子说:“和则一,一则多力。”一个单位和部门,不仅仅是人的集合,还是能量的聚合、思想的磨合、情感的融合。人们和谐相处就能减少内耗,取得一致。取得一致就会力量倍增,组织就会强大。上下齐心协力,就能无往而不胜。善于管理的人,能够把不同的心和力结合在一起,产生“和”的力量。
综合起来看,把管理问题放到“正、中、和”三维坐标中加以考量,有助于管理者多向度、全方位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管理工作的预见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事物的发展是个过程,领导干部作决策要全面考察事物发展过程的“始、中、终”,做到“三思而行”。作为管理者,在行动之前,一般要考虑三个问题,借称“三思而行”:一是在管理过程之“始”,要考虑这件事该不该做,能不能做?这是“一思”。二是在管理过程之“中”,要考虑这件事该怎样做,分寸如何把握?这是“再思”。三是在管理过程之“终”,要考虑这件事做了以后会带来怎样的后果,群众满意不满意?这是“三思”。“一思”要判断事情是否正当,符不符合“正”的要求;“再思”要判断做法是否恰当,符不符合“中”的要求;“三思”要判断效果是否妥当,符不符合“和”的要求。这是“正、中、和”的理念在管理决策中的应有体现。
管理的要义在“以人为本”,其措施和方式方法要综合考虑“法、理、情”,做到三者兼顾。合情、合理、合法,这一方法论原则体现了“正、中、和”的管理理念,也是管理行为“制度化、合理化、人性化”的现实要求。“正”强调依法依规管理,体现了“制度化”的要求;“中”强调适度管理,体现了“合理化”的要求;“和”强调情感式管理,体现了“人性化”的要求。这是“正、中、和”管理理念在管理方法中的体现,可以说“正、中、和”与“法、理、情”理念共通,异曲同工。
管理要讲“有理、有利、有节”,做到“三个符合”。“有理”,即管理要有理有据,要以理服人,要按章办事;“有利”,即管理中的各项措施办法,要有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团结和谐,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有节”,即管理要讲节奏,讲节制,讲适度,讲方式方法。只有对管理系统各个方面的相互制约性和管理过程先行后续的连续性作整体性通盘考虑,审时度势,把握好管理的节奏、尺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这是“正、中、和”管理理念在管理过程控制中的应有体现,“正”则有理,“和”则有利,“中”则有节。
管理的重点在选择干部,用好干部,“正、中、和”的管理理念不但可以体现在管理决策、管理方法和管理过程控制中,还可以体现在对管理者的管理业绩考核过程中。运用“正、中、和”三项标准考核干部的“德、能、绩”。具体来说,是否做到“心正、行正、法正、气正”,是对管理者“德”的考核;是否善于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做事不偏不倚,把握好“度”,中道行事,是对管理者“能”的考核;是否做到与他人和谐共事,和以安人,以“和”求“合”,带领大家团结干事,是对管理者“绩”的考核。
概而言之,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的“正、中、和”三字,在现代管理行为和领导行为中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努力以正为本、以中为用、以和为贵,真正做到正以立心、中以处事、和以安人,对各类管理行为和领导行为将不无裨益。
(作者系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培训部主任,研究员,新闻发言人)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学说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方面,强调“内圣”,重视自身的各种素质素养,完善自己的道德,由内向外、推己及人;另一方面,这种推己及人、由内及外的伦理道德模式又以“外王”为归宿,追求社会事功。
中国传统文化中“正、中、和”三个字,蕴含着管理的极高智慧,可以说是“大道至简”。
“正”是领导权威的基石,“中”是把握好度的智慧,“和”是管理至善的境界。这三者可以视之为管理者的三维坐标。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用一个三维坐标即可对处于物理空间中的物体进行准确定位,并对其运动规律进行描述。同样的,管理问题也可以用“正、中、和”作为三维坐标来加以考量。
第一个字是“正”。“正”是管理要遵循的准则,是对管理者品格的要求,包括“心正、行正、法正、气正”等多方面。它是管理者的立政之本、为官之德,是管理者人格挺立的基石和管理权威的“精、气、神”。古人说:“政者,正也”,“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作为管理者,要让下属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服从管理,自己必须正心诚意,首善其身,塑造人格,以品格魅力立领导之威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效管理。今天我们强调“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用权,做人要实、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其核心追求就是一个“正”字。有一句格言:“推动帆船前行的,不是船帆,而是那看不见的风。”领导干部有没有正气在胸,决定了他能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取决于他用权的价值观,取决于他的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
第二个字是“中”。“中”是管理要把握的尺度。所谓“中”,即做事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到好处。凡事讲度,把握分寸,不走极端。超过一定的“度”,就是“过”;没有达到一定的“度”,就是“不及”。处理事情,合乎这个“度”,就是“中”。作为一种管理智慧,“中”要求管理者善于掌握事物之两端,量度而取中。在决策时要多听取矛盾双方的意见,择其善而行。在实践中全面考察事物矛盾的各方面,作出科学判断,统筹兼顾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各个方面的实际利益,在各方利益的对立统一中求得平衡,实现合作。
第三个字是“和”。“和”是管理者要追求的效果。“和”指事物之间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现代管理是一种以和谐为基本要求的管理。“和则多力”,“和聚万方”。管理要获得成功,需要具备许多条件,人际和谐是其关键条件之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和”的思想讲求和睦、和气、和善,提倡和谐共存、和睦相处、和衷共济。荀子说:“和则一,一则多力。”一个单位和部门,不仅仅是人的集合,还是能量的聚合、思想的磨合、情感的融合。人们和谐相处就能减少内耗,取得一致。取得一致就会力量倍增,组织就会强大。上下齐心协力,就能无往而不胜。善于管理的人,能够把不同的心和力结合在一起,产生“和”的力量。
综合起来看,把管理问题放到“正、中、和”三维坐标中加以考量,有助于管理者多向度、全方位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管理工作的预见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事物的发展是个过程,领导干部作决策要全面考察事物发展过程的“始、中、终”,做到“三思而行”。作为管理者,在行动之前,一般要考虑三个问题,借称“三思而行”:一是在管理过程之“始”,要考虑这件事该不该做,能不能做?这是“一思”。二是在管理过程之“中”,要考虑这件事该怎样做,分寸如何把握?这是“再思”。三是在管理过程之“终”,要考虑这件事做了以后会带来怎样的后果,群众满意不满意?这是“三思”。“一思”要判断事情是否正当,符不符合“正”的要求;“再思”要判断做法是否恰当,符不符合“中”的要求;“三思”要判断效果是否妥当,符不符合“和”的要求。这是“正、中、和”的理念在管理决策中的应有体现。
管理的要义在“以人为本”,其措施和方式方法要综合考虑“法、理、情”,做到三者兼顾。合情、合理、合法,这一方法论原则体现了“正、中、和”的管理理念,也是管理行为“制度化、合理化、人性化”的现实要求。“正”强调依法依规管理,体现了“制度化”的要求;“中”强调适度管理,体现了“合理化”的要求;“和”强调情感式管理,体现了“人性化”的要求。这是“正、中、和”管理理念在管理方法中的体现,可以说“正、中、和”与“法、理、情”理念共通,异曲同工。
管理要讲“有理、有利、有节”,做到“三个符合”。“有理”,即管理要有理有据,要以理服人,要按章办事;“有利”,即管理中的各项措施办法,要有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团结和谐,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有节”,即管理要讲节奏,讲节制,讲适度,讲方式方法。只有对管理系统各个方面的相互制约性和管理过程先行后续的连续性作整体性通盘考虑,审时度势,把握好管理的节奏、尺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这是“正、中、和”管理理念在管理过程控制中的应有体现,“正”则有理,“和”则有利,“中”则有节。
管理的重点在选择干部,用好干部,“正、中、和”的管理理念不但可以体现在管理决策、管理方法和管理过程控制中,还可以体现在对管理者的管理业绩考核过程中。运用“正、中、和”三项标准考核干部的“德、能、绩”。具体来说,是否做到“心正、行正、法正、气正”,是对管理者“德”的考核;是否善于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做事不偏不倚,把握好“度”,中道行事,是对管理者“能”的考核;是否做到与他人和谐共事,和以安人,以“和”求“合”,带领大家团结干事,是对管理者“绩”的考核。
概而言之,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的“正、中、和”三字,在现代管理行为和领导行为中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努力以正为本、以中为用、以和为贵,真正做到正以立心、中以处事、和以安人,对各类管理行为和领导行为将不无裨益。
(作者系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培训部主任,研究员,新闻发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