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主要就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教学资源拓展问题加以阐述,重点要求教师敢于放手,善于指导,勤于钻研,重新审视网络等现代媒体资源对课堂教学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学资源 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55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中强调地理课程资源是有利于地理課程目标实现的所有因素和条件的总和,它应该包括一切对教学有用的、有助于学生发展的人力和物质。因此,高中地理新课程应该是一种开放性教学,需要教师将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重组,创造性地应用于地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新课程对教材的功能定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不再有绝对的权威性。教师需要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增补、删减、重组和替换,加强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实践的联系和融合,并及时补充生活中的案例、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资源体系。
就目前皋兰所在的西部偏远地区尤其农村学校来看,绝大多数教师依然在“教教材”。由于社会经济条件、文化教育水平、教育教学观念的诸多制约,教学素材的获取途径非常有限,部分教师形成了思维定势和固有教学惯性,从内心深处不愿意改变教学模式,甚至对课本外信息产生抵触情绪。教学管理部门强调教师回归教材,这也成为教师不愿拓展视野的堂皇藉口。然而学生对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教师认同度并不高,学习兴趣索然,课堂效率低下,直接影响新课程目标的实现。
当然,部分教师尤其文科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敢于打破传统观念和教学模式,摆脱教材的束缚,善于从网络、乡土、民俗等各个不同领域获取教学素材充实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情境的设置打破陈规,为学生营造了宽松、惬意的课堂氛围。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知识面得以拓宽,学习兴趣浓厚,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这些富有前瞻性、开拓性的工作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范例,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有意识组织了一次打破常规的教学活动,从中深刻体会到了课本外教学素材尤其网络教学资源的不可或缺。
在近期期中考试对《自然灾害与防治》的备考中,为了使复习工作卓有成效,事半功倍,我决定从案例入手组织课堂教学,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了8.1级强震,西藏震感强烈、损失惨重,我意识到这一突发事件是课堂教学最好的素材。课前安排学生利用网络或其他媒体获取此次地震的相关报道,重点了解地震的成因、当前灾情和目前的救灾过程。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对上述问题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获取知识的兴趣浓厚、手段多样、效率惊人。部分网络知识的获取方法我无法企及,自叹不如,获取的信息及时详尽、条理明晰,基本涵盖了《自然灾害与防治》的所有主干知识,尤其对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正契合了新课程对地理教学和生产生活关联这一主旨要求。课堂教学过程很流畅,学生积极发言,踊跃参与讨论,使复习课的效率更高。
由此,我意识到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在网络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诸多误区。教师一味惧怕学生接触网络,的确有部分学生在网络中沉溺,影响学习,这部分学生主要兴趣在网络游戏或者网上交友,很少有学生的兴趣在网上资讯。这并不完全是学生不感兴趣,而是缺乏正确引导。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只有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学生才有可能将网络与学习主动结合,使网络的负面效应被抑制,使现代网络传媒成为师生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
当然,部分学生在家长的警惕性要求之下,视网络如洪水猛兽,这意味着他们失去了最新、最全、最有效获取知识的途径,正确鼓励和引导势在必行,教师和家长不可因噎废食。教师在课堂上拓展教学资源,学生在课堂外拓宽学习空间,这是新课程目标实现的必然途径。
多姿多彩的世界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由于地理事象的复杂性、多变性,地理课程资源也应该是发展变化的,需要不断更新,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敏锐的专业眼光,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展教学素材,挖掘这些素材与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教师要能指导学生从互联网、电子书籍、图书、报纸期刊等大众媒体中收集资料,整理加工成有用的地理信息。地理信息日新月异,教学工作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形成获取地理知识的基本信息素养,这才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高中课程方案教师读本》 史绍典编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1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梅桃源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1
本文主要就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教学资源拓展问题加以阐述,重点要求教师敢于放手,善于指导,勤于钻研,重新审视网络等现代媒体资源对课堂教学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学资源 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55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中强调地理课程资源是有利于地理課程目标实现的所有因素和条件的总和,它应该包括一切对教学有用的、有助于学生发展的人力和物质。因此,高中地理新课程应该是一种开放性教学,需要教师将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重组,创造性地应用于地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新课程对教材的功能定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不再有绝对的权威性。教师需要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增补、删减、重组和替换,加强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实践的联系和融合,并及时补充生活中的案例、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资源体系。
就目前皋兰所在的西部偏远地区尤其农村学校来看,绝大多数教师依然在“教教材”。由于社会经济条件、文化教育水平、教育教学观念的诸多制约,教学素材的获取途径非常有限,部分教师形成了思维定势和固有教学惯性,从内心深处不愿意改变教学模式,甚至对课本外信息产生抵触情绪。教学管理部门强调教师回归教材,这也成为教师不愿拓展视野的堂皇藉口。然而学生对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教师认同度并不高,学习兴趣索然,课堂效率低下,直接影响新课程目标的实现。
当然,部分教师尤其文科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敢于打破传统观念和教学模式,摆脱教材的束缚,善于从网络、乡土、民俗等各个不同领域获取教学素材充实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情境的设置打破陈规,为学生营造了宽松、惬意的课堂氛围。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知识面得以拓宽,学习兴趣浓厚,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这些富有前瞻性、开拓性的工作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范例,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有意识组织了一次打破常规的教学活动,从中深刻体会到了课本外教学素材尤其网络教学资源的不可或缺。
在近期期中考试对《自然灾害与防治》的备考中,为了使复习工作卓有成效,事半功倍,我决定从案例入手组织课堂教学,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了8.1级强震,西藏震感强烈、损失惨重,我意识到这一突发事件是课堂教学最好的素材。课前安排学生利用网络或其他媒体获取此次地震的相关报道,重点了解地震的成因、当前灾情和目前的救灾过程。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对上述问题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获取知识的兴趣浓厚、手段多样、效率惊人。部分网络知识的获取方法我无法企及,自叹不如,获取的信息及时详尽、条理明晰,基本涵盖了《自然灾害与防治》的所有主干知识,尤其对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正契合了新课程对地理教学和生产生活关联这一主旨要求。课堂教学过程很流畅,学生积极发言,踊跃参与讨论,使复习课的效率更高。
由此,我意识到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在网络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诸多误区。教师一味惧怕学生接触网络,的确有部分学生在网络中沉溺,影响学习,这部分学生主要兴趣在网络游戏或者网上交友,很少有学生的兴趣在网上资讯。这并不完全是学生不感兴趣,而是缺乏正确引导。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只有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学生才有可能将网络与学习主动结合,使网络的负面效应被抑制,使现代网络传媒成为师生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
当然,部分学生在家长的警惕性要求之下,视网络如洪水猛兽,这意味着他们失去了最新、最全、最有效获取知识的途径,正确鼓励和引导势在必行,教师和家长不可因噎废食。教师在课堂上拓展教学资源,学生在课堂外拓宽学习空间,这是新课程目标实现的必然途径。
多姿多彩的世界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由于地理事象的复杂性、多变性,地理课程资源也应该是发展变化的,需要不断更新,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敏锐的专业眼光,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展教学素材,挖掘这些素材与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教师要能指导学生从互联网、电子书籍、图书、报纸期刊等大众媒体中收集资料,整理加工成有用的地理信息。地理信息日新月异,教学工作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形成获取地理知识的基本信息素养,这才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高中课程方案教师读本》 史绍典编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1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梅桃源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