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熟语在结构上是短语,属固定结构,在使用时只能当作一个词来用。因此,正确使用熟语和使用实词在原则上没有什么区别。通常要注意以下十个方面。
1.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大多有一定的典故,且有些成语中的语素有生僻义,这就造成了成语在理解上的难度。如果我们粗枝大叶、一瞥而过,就极易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例如:“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差强人意”的“差”是“稍微”的意思,整个成语是说“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而例句中却把它理解为“强人所难”的意思。
类似这类易用错的成语还有“万人空巷”、“不以为然”、“久假不归”、“身无长物”、“文不加点”等,要认真核查落实,切忌望文生义。
2.对象误用,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使用的范围或误作他用。例如:“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例句中的“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而不能用来形容“刻苦学习的楷模”多。
类似这类易用错的成语还有“巧夺天工”、“破镜重圆”、“妙手回春”、“登堂入室”、“萍水相逢”等,切忌用错对象。
3.褒贬颠倒,感情失当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类,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例如:“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趋之若鹜。”
“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着前往,贬义。例句把它用在“艺术爱好者”身上,就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
类似这类在感情色彩上定位容易失误的成语还有“弹冠相庆”、“师心自用”、“处心积虑”(贬义),“目无全牛”、“微言大义”、“危言危行”(褒义)等,切忌感情色彩误用。
但有两种情况应注意:一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有时可以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比如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艾其逊是不拿薪水的好教员,他是如此诲人不倦地毫不隐讳地说出了全篇真理。”二是有些词可褒可贬,如“标新立异”、“登峰造极”、“按部就班”、“左右逢源”、“如虎添翼”等,对这些词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4.大词小用,小词大用
成语语义有轻有重,应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适度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例如:“李老师当班主任20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积劳成疾,仍坚持工作。”
例句中的“日理万机”的意思是一天之内要处理上万件事情,常指君王和国家领导人每天忙于处理繁多、重大的政务。这个成语词义很重,用在教师身上就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
类似这类易用错的成语还有“从谏如流”、“无可非议”、“有口皆碑”等。
5.功能混乱,搭配不当
每个成语由于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因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如果对成语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功能混乱的错误。例如:“包围圈越来越小,这群罪大恶极的歹徒已经成了瓮中捉鳖。”
“瓮中捉鳖”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在句中应充当谓语,而该句由于对它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误把它当做名词性成语,用来充当“成了”的宾语,应将“瓮中捉鳖”改为“瓮中之鳖”。
类似这类易误用的成语还有“漠不关心百姓疾苦”、“司空见惯了腐败现象”、“出奇制胜敌人”、“当仁不让的责任”等。
6.敬谦错位,主客混淆
某些从古代沿用下来的成语已经烙下了古代文化的印迹,有的用于自称(谦称),如“雕虫小技”、“东涂西抹”、“贻笑大方”、“千虑一得”、“敝帚自珍”等;有的则用于称对方(敬称),如“鼎力相助”、“如沐春风”等。如将其混淆,就可能造成误用。例如:(1)“王厂长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抓好产品质量的好建议。”乙方谦称误为敬称对方。又如:(2)“你放心,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换房子的事我一定鼎力相助。”
类似易误用的成语还有“蓬荜生辉”、“耳提面命”、“不耻下问”、“虚怀若谷”等。
7.修饰失当,语意不通
(1)前后矛盾
例如:“一位莘莘学子。”“莘莘”言“众多”,前面再出现修饰语“一位”,语意上就发生抵触了。
(2)前后重复
成语一般都比较精炼,如不注意成语和句子语意的比照,就容易造成成语的含义与句子语意的重复,例如:“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
例句中的“生灵涂炭”的“生灵”是“百姓”之意,与前面的“人民”重复。
类似这类误用的成语还有“忍俊不禁地笑了”、“难言之隐的苦衷”等。
8.形近而误,义近而混
(1)形近
有的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时极易混淆。例如:“在球迷的呼吁下,教练使用了巴乔,他在世界杯上果然不孚众望,多次挽救了意大利队。”
“不孚众望”的意思是不能使众人信服,而例句却把它与读音相近、只有一字之差的成语“不负众望”混淆了。
类似这类易误用的成语还有“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耸人听闻”与“骇人听闻”、“不以为然”与“不以为意”等。
(2)义近
①意义相近而用法有别。某些成语虽然意义相近,但由于语境不同造成它们有细微的差别。例如:“目不暇接”和“应接不暇”,前者指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后者指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虽然意义相近,但细细推敲,便会发现前者偏向主动,后者偏向被动,因此,“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摇 ?摇?摇”一句只能选择“应接不暇”。
类似这类易误用的还有“独树一帜”与“匠心独运”、“不落窠臼”与“别出心裁”等。
②意义相近而适用范围有别。例如“狼狈为奸”和“朋比为奸”,二者都指坏人勾结起来干坏事,但前者适用范围要小一些,指两个或几个人,而后者则多指一大批人,因此“这一伙人狼狈为奸,干尽了坏事”一句中的“狼狈为奸”应换成“朋比为奸”。
1.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大多有一定的典故,且有些成语中的语素有生僻义,这就造成了成语在理解上的难度。如果我们粗枝大叶、一瞥而过,就极易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例如:“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差强人意”的“差”是“稍微”的意思,整个成语是说“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而例句中却把它理解为“强人所难”的意思。
类似这类易用错的成语还有“万人空巷”、“不以为然”、“久假不归”、“身无长物”、“文不加点”等,要认真核查落实,切忌望文生义。
2.对象误用,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使用的范围或误作他用。例如:“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例句中的“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而不能用来形容“刻苦学习的楷模”多。
类似这类易用错的成语还有“巧夺天工”、“破镜重圆”、“妙手回春”、“登堂入室”、“萍水相逢”等,切忌用错对象。
3.褒贬颠倒,感情失当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类,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例如:“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趋之若鹜。”
“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着前往,贬义。例句把它用在“艺术爱好者”身上,就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
类似这类在感情色彩上定位容易失误的成语还有“弹冠相庆”、“师心自用”、“处心积虑”(贬义),“目无全牛”、“微言大义”、“危言危行”(褒义)等,切忌感情色彩误用。
但有两种情况应注意:一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有时可以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比如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艾其逊是不拿薪水的好教员,他是如此诲人不倦地毫不隐讳地说出了全篇真理。”二是有些词可褒可贬,如“标新立异”、“登峰造极”、“按部就班”、“左右逢源”、“如虎添翼”等,对这些词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4.大词小用,小词大用
成语语义有轻有重,应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适度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例如:“李老师当班主任20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积劳成疾,仍坚持工作。”
例句中的“日理万机”的意思是一天之内要处理上万件事情,常指君王和国家领导人每天忙于处理繁多、重大的政务。这个成语词义很重,用在教师身上就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
类似这类易用错的成语还有“从谏如流”、“无可非议”、“有口皆碑”等。
5.功能混乱,搭配不当
每个成语由于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因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如果对成语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功能混乱的错误。例如:“包围圈越来越小,这群罪大恶极的歹徒已经成了瓮中捉鳖。”
“瓮中捉鳖”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在句中应充当谓语,而该句由于对它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误把它当做名词性成语,用来充当“成了”的宾语,应将“瓮中捉鳖”改为“瓮中之鳖”。
类似这类易误用的成语还有“漠不关心百姓疾苦”、“司空见惯了腐败现象”、“出奇制胜敌人”、“当仁不让的责任”等。
6.敬谦错位,主客混淆
某些从古代沿用下来的成语已经烙下了古代文化的印迹,有的用于自称(谦称),如“雕虫小技”、“东涂西抹”、“贻笑大方”、“千虑一得”、“敝帚自珍”等;有的则用于称对方(敬称),如“鼎力相助”、“如沐春风”等。如将其混淆,就可能造成误用。例如:(1)“王厂长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抓好产品质量的好建议。”乙方谦称误为敬称对方。又如:(2)“你放心,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换房子的事我一定鼎力相助。”
类似易误用的成语还有“蓬荜生辉”、“耳提面命”、“不耻下问”、“虚怀若谷”等。
7.修饰失当,语意不通
(1)前后矛盾
例如:“一位莘莘学子。”“莘莘”言“众多”,前面再出现修饰语“一位”,语意上就发生抵触了。
(2)前后重复
成语一般都比较精炼,如不注意成语和句子语意的比照,就容易造成成语的含义与句子语意的重复,例如:“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
例句中的“生灵涂炭”的“生灵”是“百姓”之意,与前面的“人民”重复。
类似这类误用的成语还有“忍俊不禁地笑了”、“难言之隐的苦衷”等。
8.形近而误,义近而混
(1)形近
有的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时极易混淆。例如:“在球迷的呼吁下,教练使用了巴乔,他在世界杯上果然不孚众望,多次挽救了意大利队。”
“不孚众望”的意思是不能使众人信服,而例句却把它与读音相近、只有一字之差的成语“不负众望”混淆了。
类似这类易误用的成语还有“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耸人听闻”与“骇人听闻”、“不以为然”与“不以为意”等。
(2)义近
①意义相近而用法有别。某些成语虽然意义相近,但由于语境不同造成它们有细微的差别。例如:“目不暇接”和“应接不暇”,前者指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后者指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虽然意义相近,但细细推敲,便会发现前者偏向主动,后者偏向被动,因此,“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摇 ?摇?摇”一句只能选择“应接不暇”。
类似这类易误用的还有“独树一帜”与“匠心独运”、“不落窠臼”与“别出心裁”等。
②意义相近而适用范围有别。例如“狼狈为奸”和“朋比为奸”,二者都指坏人勾结起来干坏事,但前者适用范围要小一些,指两个或几个人,而后者则多指一大批人,因此“这一伙人狼狈为奸,干尽了坏事”一句中的“狼狈为奸”应换成“朋比为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