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心理问题评估与干预的策略思考

来源 :大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sb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当今青少年厌学心理评估与干预存在的问题,提出厌学心理问题评估与干预的应对策略,采用文献研究法对青少年厌学心理问题评估与干预的现状分析,明确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策略。一方面针对厌学心理问题的评估,就厌学心理评估方式和编制适宜厌学心理问题评价量表提出了相应对策。另一方面,为破解厌学心理问题干预困境,就团体、个体干预及其方法提出了具体应对策略,对未来有效解决厌学心理问题评估与干预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厌学;心理;评估;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1-0148-03
  青少年学生的厌学问题是社会热点问题。2009年天津市中小学生厌学状况的调查显示:天津市中小学生厌学总体检出率为27.7%[1]。近年来,厌学问题备受家庭、学校、社会广泛关注,学界对厌学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然而,从国内厌学问题的研究现状来看,从社会、教育、家庭等角度研究其現状、成因的较多,而从厌学问题评估与系统干预方面探究的较少,且深度不够。为此,本文就厌学心理问题的评估与干预策略述一己之见。
  一、厌学心理问题评估
  (一)厌学心理问题评估现状
  解决厌学心理问题,首要应对厌学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有效评估。这一问题国内外的研究差异很大。国外对厌学问题研究较早,有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如美国出版的《孩童厌学治疗师指南》,通过专题系统地介绍了孩童厌学的评估。介绍了评估会谈和推荐评估方式、评估行为问题的程序等。并在评估行为问题的程序中,具体介绍了访谈、儿童自评量表、父母和教师测评量表[2]等内容。这些有据可循的评估程序与方案,对准确判断青少年厌学及后期进行有效干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我国在此研究领域起步较晚,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厌学问题评价量表。如孟四清等对天津市中小学厌学状况的调查,将中小学厌学问题概括为缺乏学习动力、厌倦、冷漠、逃避、违抗等五个因素,形成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的理论架构,并确定其操作性定义。编制了一份包括38个项目的中小学生学习状况问卷。问卷采用五级评定,从不、轻度、中度、偏重、严重对厌学问题进行评估。如,陈静、张珊云对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1204名中学生厌学心理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学习、考试、人际关系、睡眠情况、父母管教等心理方面40个问题[3];傅安球等对中学生厌学心理调查则是以自编的中学生厌学心理问卷,由15个题目组成[4]。还有其他学者从某个主体或某个方面进行探究,如李红伟、孙成文指出大学生逃课旷课,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在于厌学心理,因此把上网作为大学生生活的主要部分[5]。
  (二)厌学心理问题评估策略
  1.选择适宜的厌学心理问题评估方式
  若从社会、教育、家庭等角度宏观研究厌学问题,可以采用类似“天津市中小学厌学状况的调查”模式进行评估,这对指导社会和教育工作者开展整体研究意义重大。而对于初步筛选出的中、重度厌学青少年,应由专业心理咨询治疗师从心理学角度用相应评价量表结合访谈方式进行深入评估,以便为下一步厌学心理问题干预提供依据[5]。
  2.编制适宜的厌学心理问题评价量表
  基于厌学心理问题的复杂性,除宏观评估内容外,编制其量表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工作。一是借鉴国外成熟的厌学心理问题评价框架,结合我国国情,选择适宜我国文化内涵及语言表达方式,编制相应的厌学问卷。并针对不同年龄段厌学心理问题学生,编制能评估其外在表现与特征的负面情绪自陈问卷或症状自评量表,以获取青少年厌学心理问题的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对中、重度厌学心理问题学生进行深度评估,编制与之相应的如家庭养育方式、人格评鉴等相应量表,以便从心理学角度深入了解学生厌学心理问题的本源。二是编制评估内容时,除了注重把控厌学心理问题的针对性、本源性外,应切实把控其内容的科学性、客观性、简明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厌学心理问题干预
  (一)厌学心理问题干预现状
  国外对厌学心理问题有比较系统的干预标准与规范,且不同流派有不同标准。如美国出版的《孩童厌学治疗师指南》,系统介绍了孩童厌学治疗会谈的一般程序;并针对孩童厌学问题的不同成因提出了诸如孩子为了逃避引发负面情绪的学校相关刺激而拒绝上学,孩子为了逃避令人苦恼的社交或评价情景而拒绝上学,孩子为了获得关注而拒绝上学,孩子为了获得校外实质利益而拒绝上学,预防倒退和复发等具体咨询治疗内容,对有效干预厌学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我国由于心理研究时间尚短,至今没有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系统的干预厌学问题的理论指导。我国的厌学问题干预方式主要有:团体干预、个体干预、团体与个体结合干预等。团体干预方面,如陈晨采用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体验式生涯辅导干预方案[6]来解决厌学问题;张夫伟、苏春景提出学生厌学的改善之道———基于威廉·格拉瑟的选择理论,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为旨归,实施学习团队模式,改变教师角色干预厌学问题等[7]。个体干预方面,如针对学生个体厌学问题的心理咨询而形成相应的个体干预报告[8]。整体与个体结合干预方面,如傅安球等运用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等手段干预厌学问题。有以药物为主干预厌学问题的,如洪宝瑟采用百忧解对中小学生厌学的作用的报道;还有陈聪水等综合干预治疗学习困难儿童的疗效分析,采用家庭干预、行为矫治、药物治疗、减少铅摄入和排铅治疗结合[9],来破解厌学问题。
  (二)“厌学”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
  厌学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若想把它解决好,就必须从理清成因、科学拟定干预方案,选择有效干预策略来开展工作。
  1.“厌学”心理问题成因
  厌学心理问题成因大多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眼的:宏观方面,多数学者研究认为,青少年厌学的成因,是由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自我因素所引发。就社会因素而言,不外乎自控能力差的青少年学生,进入网吧等娱乐场后,因管控缺失而上网成瘾,或由游戏内容不健康、黄赌毒行为,或受所谓“读书无用论”言论影响等引发;学校因素,主要与学校的管理规则失当,尤其是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失当,导致师生关系失衡、规则背离等引发;家庭因素,则与家庭学习环境差,家长素质低、教育理念背离及不良行为与事件等相关;自身因素,主要与学习无兴趣,无信心、无目标,尤其是学生的不良信念等心理因素所致。微观方面,如王萍根据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工具研究厌学问题[10];严光文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入手探究厌学问题等。上述厌学心理问题成因具体到个体学生,可能是单方面,也可能是多方面的。基于其复杂性,拟定与之相适应且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案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也是厌学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的主要缘由。   2.依据厌学心理问题成因进行干预
  由于厌学心理问题成因的复杂性,干预也应从多方面着手开展。如团体干预、个体干预、团体与个体联合干预等诸多方式。
  (1)依据厌学问题成因进行团体干预
  团体干预是围绕社会、学校、家庭、自身因素,从宏观角度来解决厌学问题,主要针对不同的厌学问题成因,制定与之相应的实施方案,并认真加以落实。针对青少年学生入网吧等娱乐场所,基于管理失控、游戏内容不健康及黄赌毒行为等的诱发问题,尽管我国早有相应的明文规定,但由于执行尚不到位,至今仍未能很好解决。为此,未来相关的社会管理部门应切实担负起社会责任。在进行干预时,重引导、严管控、强落实、堵源头,从社会角度将影响青少年厌学问题减少到最低水平。
  针对学校因素引发的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应有目的地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如属于相应的教育教学管理规则不妥引发的,应通过修订相应的教育教学管理规则来破解;属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方法不当引发的,应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运用好学校资源,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公平生存环境,解决师生关系失衡、规则背离方面开展好工作。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等理论,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观念,促进学生厌学问题的解决。
  针对家庭因素引发的,应先充分评估原因。如是家庭创伤引发,需积极介入家庭治疗或社会帮扶;如是现实因素诱发,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等平台,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学生的有机结合,建立起教师、家长、学生相互间的有效沟通平台,以促进厌学问题的解决。
  针对自身因素引发的厌学问题,社会、学校、家庭应该形成合力,首先,充分理解并积极关注厌学学生;其次,建立良好沟通机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开展工作;次之,尝试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从团体辅导等从不同角度进行正确引导,拟定学习目标,提高学习信心。在进行团体干预时,一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层次,围绕不同年龄段厌学情况的外在表现与思想认识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工作;二要注意厌学问题的程度,轻度厌学与中、重度厌学问题学生干预时应加以区别对待,特别对中、重度厌学问题学生应细核其诱因,采取个体化干预。
  (2)依據厌学问题成因采取个体干预
  第一,编制适宜我国厌学问题的个体类干预方案。开展个体干预时,对国外厌学问题干预程序与预防倒退和复发的成熟经验可予以借鉴。而对于厌学问题个体干预方案的拟定,应结合我国国情和文化,围绕引发厌学的内外因素来确立,即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初步建立起适宜我国青少年厌学个体干预的标准与规范。具体来讲,一是拟定因学生负面情绪拒绝上学的干预方案;二是拟定因逃避苦恼社交拒绝上学的干预方案;三是拟定因逃避家庭问题(家庭学习环境,或家长行为、不良事件,或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因素)拒绝上学的干预方案;四是针对严重的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问题引发的拒绝上学干预方案。
  第二,拟定适宜的厌学问题个体干预方法。对于解决中、重度学生个体厌学学生心理问题,必须选择适宜的个体干预方法。具体来讲,应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药物疗法、综合疗法干预等加以解决。一是认知行为疗法干预。认知行为疗法对青少年厌学者的干预有效性得到了较多循证支持。该疗法主要基于青少年厌学问题的主因大多由自身心理因素所致。当一个人受外在刺激或内在语言和一些非理性信念影响后,就会支配他产生相应的不良行为。心理疗法能有效改变厌学者产生的不合理信念,减轻厌学者的情绪困扰,消除自我挫败心理,有利于帮助其用理性方式看待问题,以正念抵御邪念,以积极心理解除消极情绪,通过认知重建来矫正厌学者失调情绪和行为。
  二是家庭治疗干预。针对部分因不良养育导致的厌学者,应选用家庭治疗干预。不良养育常会诱发青少年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及行为问题。每个个体都是家庭系统中的一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每个个体的人格塑造,对稳定健康心理行为模式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家庭治疗可助其养育者觉察以往糟糕的养育和互动模式,并就其养育和互动模式的进行有益的探索与重建,有助于青少年内心创伤的修复并重新获得滋养,从而解决厌学问题。
  三是药物疗法干预。对合并躯体化症状、情绪障碍及精神障碍的青少年厌学者,应选择药物疗法。对于严重的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因素或精神因素等引发的厌学,其痛苦程度高,干预上可与医院精神、心理科医生结合,选择适当的抗抑郁、焦虑药物等进行治疗,以减轻患者痛苦。然而因长时间用药副作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药物疗法的广泛及长期使用。因此,对于必须服药的青少年厌学者,应对家长及本人做好宣教,帮助他们理解药物干预的重要作用,增强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四是综合疗法干预。如进行认知行为加药物治疗的综合干预等。这主要基于药物虽能缓和抑郁、焦虑、恐惧之痛苦的“生理”感受,但无法减轻“思维”和“行为”所引发的痛苦。因此,对于此类患者最佳的方式就是采用心理疗法结合药物治疗进行干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当下厌学心理评估与干预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就厌学心理评估方式和编制适宜厌学心理问题评价量表和破解厌学心理问题的干预困境,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这些策略对未来有效解决厌学心理问题评估与干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更重要的是,厌学问题多成因复杂,常是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外化表现。故需要发展整合性的评估及干预理念,形成有机整合,兼顾多种影响因素的厌学评估及干预模型。
  参考文献:
  [1]孟四清,陈志科,李强,等.天津市中小学生厌学状况的调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03):46-49.
  [2]克里斯托弗·A·科尼,安妮·玛丽·阿尔巴诺.孩童厌学治疗师指南:第1版[M].彭勃,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6-51.
  [3]陈静,张珊云.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原因调查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1,17(08):66-67.
  [4]傅安球,聂晶,李艳萍,等.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1,25(01):22-23.
  [5]李红伟,孙成文.大学生厌学心理新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6):78-80.
  [6]陈晨.体验式生涯辅导对高中生厌学心理的干预研究[J].江苏教育,2018(01):45-47.
  [7]张夫伟,苏春景.学生厌学的根源及改善之道———基于威廉·格拉瑟的选择理论[J].中国特殊教育,2014(08):93-96.
  [8]陶然,宁丽.一例厌学问题的心理咨询[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1,20(01):73-76.
  [9]洪宝瑟.百忧解对中小学生厌学的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6(04):216.
  [10]王萍.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3(10):21-25.
  (荐稿人:姬旺华,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教授)(责任编辑:陈华康)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稳就业”作为中央提出的“六稳”工作之首,除了国家提供积极政策之外,在疫情防控期间,更需要高校紧紧抓住“大数据+就业”的机会,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利用大数据的先进“互联网+”信息技术,制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应对方案,认真落实教育部统一部署,快速反应、主动谋划,切实提高高
摘要:为了让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更顺利地开展,可以借助大数据打造“智慧校园”。对此,需明确智慧校园及高校档案管理的基本内容,找出现行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在智慧校园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机制的构建。针对当前在高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技术不过关、硬软件建设不到位、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安全性需要加强等问题,在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高校需要从加强硬软件建设、培训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素养、构建合理的数据档案内容
摘要:校园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学校和家長最关注的问题,然而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性质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的曝光,校园欺凌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校园欺凌的界定,将校园欺凌大体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同时指出了我国在校园欺凌问题上的研究与机制预防较少、立法不健全的问题,进而从国家法律制度完善、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及家庭法制教育普及等三方面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为校园欺凌
摘要:在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中,全面发展义务教育,提升教育质量是重要的教育发展目标。我国教育覆盖范围广,然而,在乡村地区的教育发展中,出现了“乡村麻雀学校”的现象。这对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等目标的实现造成了影响,需要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予以重视。文章基于对乡村麻雀学校成因、乡村麻雀学校发展现状等进行研究,提出了强化乡村麻雀师资力量、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实施教育生源优惠政策以及构建持续发展教育模式等对策,
摘要:赫哲族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其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较为特殊的渔猎民族,既有独特的民族语言,也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歌曲。赫哲族民歌有着音律优美、节奏舒缓的艺术特色,是建立在渔猎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活化歌曲。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东北土地也见证了赫哲族民歌的变迁发展与繁荣。本文主要探究了东北土地的赫哲族民歌的发展历史,通过对赫哲族民歌变化的归纳,探究赫哲族民歌个性发展的特色,以促进赫哲族民歌的发展。  
摘要: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实践中,不同学生对同一挫折情境有着不一样的反应和应对策略,在诸多学者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中,心理弹性成为了解释这一现象的主要切入点。本研究从自我接纳的角度出发,探索自我接纳程度的高低与心理弹性水平高低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之后对大学生心理弹性干预的方案设计提供相关数据支撑。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和回归性分析。研究发现,心理弹性与自我接纳呈显著相关;自我接纳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