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师班的同学们参观完东莞台商子弟学校以后,总想写点什么。一来这是在中国大陆最早的一所台湾学校,并且在我们东莞;二来参观完这所学校,与众多的大陆学校相比,还真的有点不一样,那种说不出的教育感觉这几天一直在萦绕着我,难以释怀。
2015年12月22日,一个阳光不算太充裕的日子,我们走进了这所学校。走进校园的感觉不算太好,或许来得太早,校方的接待人员还没有来到学校门口,我们进入后在等待。校园的建筑给我第一眼的感觉,不算太美,主色调也不是特别的鲜艳、活泼。
或许因为是冬天,让人感觉到静逸和冷凉。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期待的落差渐渐强烈,心里嘀咕广艺外学院怎么选择这样的一所学校,值得我们名师来参观吗?
活动安排的时间是一天,有听报告、听课、参观校园等,内容比较翔实而常规,但时间安排比较宽松,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在校园“游荡”。随后的接触、所见所闻,随意的溜达,彻底颠覆了刚来时的那点“灰灰”的印象。
东莞台商子弟学校还真是有点与众不同的地方,它对教育的理解和表达原来可以这样。
它让我想到了很多名词,我们常常挂在嘴边而难以践行的字眼:文化、传承、生活、精神、尊重、生命……
一、不一样的课堂
去课堂听课是我最喜欢的,因为一直没有机会目睹台湾学校的真实课堂。这次,有三个学科的课可以选听:语文、数学、英语,但没有我任教的学科—科学,一切的课都是常态的。任课的教师有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也有来自中国大陆的,具体的不太清楚。我倒是个另类,听了10分钟左右的语文课后,偷偷地找到一位老师带我去听科学课,带我去二楼自然教室听课的老师没什么意见很热情,我就这样溜进了教室,两节课都是很常态的。
实事求是地讲,台商子弟学校的教师在讲课上没有很多“高超”的教学艺术,倒是很实在的简洁、自在。语文课上的是《冲破逆境》,教材很有人文气息,文化味道特重,繁体字在这里让人觉得很舒服。教师也是边讲边与学生讨论,学生边听边完成教师发给他们的“学案”,上面好像都是填空式的,感觉像是边听边填写“作业”一样。教室里时而爆发出学生的笑声,教师没有刻意地点名让学生回答某一个问题,倒是一个学生讲完另一个学生跟着发表自己的意见,随意但很自然,就像大家在聊天,只是遵从先后的顺序而已。
这样的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轻松,没有压力,但学生都学得很认真。我想:没有过多的压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其实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你会很累吗?
上科学课,情形大不一样。在教室里学生都是单人单桌,但在自然教室,4人一组,教学组织比教室里难度大一些,两节科学课连起来上,学生告诉我,第一节课是讲授课,第二节课是实验课,看来学生对上实验课的兴趣特别高,教室里还是有些热闹,学生有些自由离位,但没怎么影响别人。科学课在我国台湾地区叫《自然与生活科技》,里面的知识体系性更强更严谨,深度比我们现在的科学课教材要深一些,但每一节课的内容相对比较聚焦,也是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在教材里面,教师使用教材的难度相对容易一些,一般按照教材的呈现方式来上就可以了。不怎么像我们的科学教材,教师还要对教材“二次处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而在《自然与生活科技》感觉就可教教材,大大降低了授课教师的难度。
学生分组领取材料、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记录。学生除了一本教科书之外还配套有“作业手册”,有点像我们的其余学科的练习册。学生的实验记录和作业都可以在上面完成。“作业手册”上面也盖有学校教务处检查的印章和家长签字的手迹。看来在这门学科上,学校是十分重视的,地位等同于其余学科。
做完实验后,学生进行分组汇报。其余小组汇报的时候,有的小组也还在弄自己的东西,教师也没有过多地批评和干涉。结束后,每个小组收拾好自己的实验材料交给教师,教师进行拓展和小结后,科学课就这样结束了,有的学生感觉很有意思,个别学生觉得无聊。不知道是内容太简单还是不喜欢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科学课是否真的点燃学生的探究激情,也还真的值得研究。
课后,与科学教师交流,她不是纯粹的台湾籍教师,是本地人但在这所学校工作多年,或多或少地有点我国大陆教师的味道。
也许是听课的时间短,无法全面地了解学校的课堂教学,但有一点是不可否定的:课堂里,师生之间那种平等的关系总是能让人感觉到的,教师虽站在教室的前台,但没有命令、指责、批评等语言出现,教师就像是学生的伙伴,总是用那些平实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或许这就是最值得借鉴的课堂教学文化。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是不是真的做到这一点呢?还是一会儿婉转温情一会儿声高八度,让情绪控制课堂。
二、不一样的学生
这里的学生很文明,让人感觉到有一种真正“学生”的味道,总的来讲比较“雅”气一些,学校的学生不算太少,但没有我们平时在校园里常见到的喧闹,一切都那么有序而规范。中午吃饭进餐是学校的一件大事情。因学生太多,饭堂不是足够得大,一切都要错峰吃饭,稍微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前后的学生就会“碰撞”在一起,这对学校管理来讲是一种考验。我们刚进餐的时候,大概是小学生进餐,饭堂里坐满了学生,围桌的、面对面的,木质饭桌整齐有致,很有点家里的味道,不怎么像我们现在的大学校,饭桌全部是金属的,冷冰冰的感觉。虽然坐满了进餐的学生,但不怎么喧哗,学生在自由地吃饭,是自助餐,吃多少拿多少。学生很有序,也在讲着话,但都在可控的范围内,感觉不到吵闹,让人的感觉很好。倒是我们这些名师班的老师吃饭时讲话的声音比他们大,这种习惯的养成也许是长期影响的结果,这一点让我钦佩。没有一个学生在自由地浪费,“光盘行动”在这里得到真正的体现。倒是我早晨没吃饱,进餐的时候装了满满的菜和饭,最后实在吃不完,只得偷偷地倒掉,心里因此愧疚了一阵,面对学生的行为让我深受教育,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受影響是不可能的,这让我想到学校的生活教育的理念,把每一点细微之处做到极致。 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我们喊得很多,但做到实处的却很少。但在这里,总能见到这样的痕迹。偌大的校园,我没有看到一处随手乱丢的垃圾;学校明天举行“耶诞节”,教室里虽然堆满了师生制作的“道具”,但地面还是出奇地干净……
三、不一样的教育
中午休息的时候,我们参观了学校的悦读草堂、台湾文化教育馆、校史室、思源堂等颇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设施,试图找寻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其结果让我们激动了一番,与学校在传承民族文化精髓、弘扬民族精神方面的教育相比,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
学校的图书馆在这里其实就是悦读草堂,但比图书馆赋予了更多的内容,里面的风格古色古香,纸质图书与电子阅览相融并存。主题图书展、绘本专柜、民族服饰小饰物等琳琅满目,倒有点像博物馆。学生的阅读区域也设计得很有特色,连借阅归还书籍的书签也很雅致。图书管理员告诉我们,在这些书里面,与生活相关联的书籍,学生借阅的次数最多,我想这是不是与学校的生活教育的理念有关,学生的意识和行为已经在这方面呈现。
参观过台湾教育文化馆,可以知道,学校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所营造的氛围,虽然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很近,但那些文化的东西已经在这里深深渗透,让我们流连忘返。在校史室内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学校在管理、课程、计划之类的资料的整理,学校的管理制度、课程设置、活动计划都能翻阅到。用规范、严谨、科学等词语都不为过,简直就是陈列的文献,记录着学校的发展和轨迹,以及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我和一起参观的老师私下开玩笑,真想“偷”几本带走,心里又想,书籍能“偷”,资料能带走,文化能“偷”吗?
于是,在这里反复地翻阅,久久地停留,真是爱不释手。文化这东西最是吸引人的,又最让人不能平静。回想一些学校的校史室,总把荣誉的东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领导的照片放在最显眼的地方,这是怂恿还是教育的浮华,还是对文化的浅认知?学校建有思源堂,独具特色!这是一个可以烧香跪拜,面对炎帝祈福许愿的地方,这让我想到西方人的教堂,但也不一样。思源堂旁边的文化墙上,镌刻着中华始祖炎帝传世的四大精神“坚忍不拔的开阔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金碧辉煌,多么厚重,多么富有民族的味道,看到就深受教育。
从悦读草堂到思源堂,可以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学校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许这与学校所处的位置有关系,但也折射出我国台湾地区教育在文化熏陶方面的共性。
下午,负责小学部的温副校长与我们作交流,让我们对学校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温副校长讲述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情况,让我们对学校的认识建构更有体系。尤其是对温副校长其人,由衷地敬佩。70多岁的老人,精神矍铄,把每一个孩子当作自己的“孙子”,置身于孩子之间,乐“子”不疲地享受着教育的快乐还在不断地学习。他对教育的理解、跨界的学习、敏锐的思维,即使我们这些人也难以跟上。接近两小时的交流,他始终是站着的,滔滔不绝,层次清晰。这让我们想到,他对学校的发展和思考都是了如指掌,对教育的理解藏于胸中。其实,早在十年前就在一次市科技教育论坛上与其有过接触,当时他在论坛上进行专题发言—介绍学校的环境教育,那时我就疑惑一个校长怎么对自然(科学)课程那么了解,现在想起来,原来如此。
活动结束要离开台商子弟学校了,才感叹:如此近的一个学校,十年来却没有来了解过,舍近求远往往错过很多机会,教育需要更多的开放!
对台商子弟学校还有很多想追寻的地方:探索教育、生命力学习营地、资讯教育、全人教育等,还好较近,还有机会重来。
临别之时,又让我想到学校宣传册上创办人叶宏灯董事长讲过的一句话:“教育无它,爱与无私而已。”
教育无它,爱与无私而已。以此言与自己和教育同行共勉,权当学习感受結言。
责任编辑:任媛媛
2015年12月22日,一个阳光不算太充裕的日子,我们走进了这所学校。走进校园的感觉不算太好,或许来得太早,校方的接待人员还没有来到学校门口,我们进入后在等待。校园的建筑给我第一眼的感觉,不算太美,主色调也不是特别的鲜艳、活泼。
或许因为是冬天,让人感觉到静逸和冷凉。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期待的落差渐渐强烈,心里嘀咕广艺外学院怎么选择这样的一所学校,值得我们名师来参观吗?
活动安排的时间是一天,有听报告、听课、参观校园等,内容比较翔实而常规,但时间安排比较宽松,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在校园“游荡”。随后的接触、所见所闻,随意的溜达,彻底颠覆了刚来时的那点“灰灰”的印象。
东莞台商子弟学校还真是有点与众不同的地方,它对教育的理解和表达原来可以这样。
它让我想到了很多名词,我们常常挂在嘴边而难以践行的字眼:文化、传承、生活、精神、尊重、生命……
一、不一样的课堂
去课堂听课是我最喜欢的,因为一直没有机会目睹台湾学校的真实课堂。这次,有三个学科的课可以选听:语文、数学、英语,但没有我任教的学科—科学,一切的课都是常态的。任课的教师有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也有来自中国大陆的,具体的不太清楚。我倒是个另类,听了10分钟左右的语文课后,偷偷地找到一位老师带我去听科学课,带我去二楼自然教室听课的老师没什么意见很热情,我就这样溜进了教室,两节课都是很常态的。
实事求是地讲,台商子弟学校的教师在讲课上没有很多“高超”的教学艺术,倒是很实在的简洁、自在。语文课上的是《冲破逆境》,教材很有人文气息,文化味道特重,繁体字在这里让人觉得很舒服。教师也是边讲边与学生讨论,学生边听边完成教师发给他们的“学案”,上面好像都是填空式的,感觉像是边听边填写“作业”一样。教室里时而爆发出学生的笑声,教师没有刻意地点名让学生回答某一个问题,倒是一个学生讲完另一个学生跟着发表自己的意见,随意但很自然,就像大家在聊天,只是遵从先后的顺序而已。
这样的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轻松,没有压力,但学生都学得很认真。我想:没有过多的压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其实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你会很累吗?
上科学课,情形大不一样。在教室里学生都是单人单桌,但在自然教室,4人一组,教学组织比教室里难度大一些,两节科学课连起来上,学生告诉我,第一节课是讲授课,第二节课是实验课,看来学生对上实验课的兴趣特别高,教室里还是有些热闹,学生有些自由离位,但没怎么影响别人。科学课在我国台湾地区叫《自然与生活科技》,里面的知识体系性更强更严谨,深度比我们现在的科学课教材要深一些,但每一节课的内容相对比较聚焦,也是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在教材里面,教师使用教材的难度相对容易一些,一般按照教材的呈现方式来上就可以了。不怎么像我们的科学教材,教师还要对教材“二次处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而在《自然与生活科技》感觉就可教教材,大大降低了授课教师的难度。
学生分组领取材料、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记录。学生除了一本教科书之外还配套有“作业手册”,有点像我们的其余学科的练习册。学生的实验记录和作业都可以在上面完成。“作业手册”上面也盖有学校教务处检查的印章和家长签字的手迹。看来在这门学科上,学校是十分重视的,地位等同于其余学科。
做完实验后,学生进行分组汇报。其余小组汇报的时候,有的小组也还在弄自己的东西,教师也没有过多地批评和干涉。结束后,每个小组收拾好自己的实验材料交给教师,教师进行拓展和小结后,科学课就这样结束了,有的学生感觉很有意思,个别学生觉得无聊。不知道是内容太简单还是不喜欢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科学课是否真的点燃学生的探究激情,也还真的值得研究。
课后,与科学教师交流,她不是纯粹的台湾籍教师,是本地人但在这所学校工作多年,或多或少地有点我国大陆教师的味道。
也许是听课的时间短,无法全面地了解学校的课堂教学,但有一点是不可否定的:课堂里,师生之间那种平等的关系总是能让人感觉到的,教师虽站在教室的前台,但没有命令、指责、批评等语言出现,教师就像是学生的伙伴,总是用那些平实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或许这就是最值得借鉴的课堂教学文化。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是不是真的做到这一点呢?还是一会儿婉转温情一会儿声高八度,让情绪控制课堂。
二、不一样的学生
这里的学生很文明,让人感觉到有一种真正“学生”的味道,总的来讲比较“雅”气一些,学校的学生不算太少,但没有我们平时在校园里常见到的喧闹,一切都那么有序而规范。中午吃饭进餐是学校的一件大事情。因学生太多,饭堂不是足够得大,一切都要错峰吃饭,稍微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前后的学生就会“碰撞”在一起,这对学校管理来讲是一种考验。我们刚进餐的时候,大概是小学生进餐,饭堂里坐满了学生,围桌的、面对面的,木质饭桌整齐有致,很有点家里的味道,不怎么像我们现在的大学校,饭桌全部是金属的,冷冰冰的感觉。虽然坐满了进餐的学生,但不怎么喧哗,学生在自由地吃饭,是自助餐,吃多少拿多少。学生很有序,也在讲着话,但都在可控的范围内,感觉不到吵闹,让人的感觉很好。倒是我们这些名师班的老师吃饭时讲话的声音比他们大,这种习惯的养成也许是长期影响的结果,这一点让我钦佩。没有一个学生在自由地浪费,“光盘行动”在这里得到真正的体现。倒是我早晨没吃饱,进餐的时候装了满满的菜和饭,最后实在吃不完,只得偷偷地倒掉,心里因此愧疚了一阵,面对学生的行为让我深受教育,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受影響是不可能的,这让我想到学校的生活教育的理念,把每一点细微之处做到极致。 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我们喊得很多,但做到实处的却很少。但在这里,总能见到这样的痕迹。偌大的校园,我没有看到一处随手乱丢的垃圾;学校明天举行“耶诞节”,教室里虽然堆满了师生制作的“道具”,但地面还是出奇地干净……
三、不一样的教育
中午休息的时候,我们参观了学校的悦读草堂、台湾文化教育馆、校史室、思源堂等颇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设施,试图找寻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其结果让我们激动了一番,与学校在传承民族文化精髓、弘扬民族精神方面的教育相比,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
学校的图书馆在这里其实就是悦读草堂,但比图书馆赋予了更多的内容,里面的风格古色古香,纸质图书与电子阅览相融并存。主题图书展、绘本专柜、民族服饰小饰物等琳琅满目,倒有点像博物馆。学生的阅读区域也设计得很有特色,连借阅归还书籍的书签也很雅致。图书管理员告诉我们,在这些书里面,与生活相关联的书籍,学生借阅的次数最多,我想这是不是与学校的生活教育的理念有关,学生的意识和行为已经在这方面呈现。
参观过台湾教育文化馆,可以知道,学校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所营造的氛围,虽然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很近,但那些文化的东西已经在这里深深渗透,让我们流连忘返。在校史室内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学校在管理、课程、计划之类的资料的整理,学校的管理制度、课程设置、活动计划都能翻阅到。用规范、严谨、科学等词语都不为过,简直就是陈列的文献,记录着学校的发展和轨迹,以及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我和一起参观的老师私下开玩笑,真想“偷”几本带走,心里又想,书籍能“偷”,资料能带走,文化能“偷”吗?
于是,在这里反复地翻阅,久久地停留,真是爱不释手。文化这东西最是吸引人的,又最让人不能平静。回想一些学校的校史室,总把荣誉的东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领导的照片放在最显眼的地方,这是怂恿还是教育的浮华,还是对文化的浅认知?学校建有思源堂,独具特色!这是一个可以烧香跪拜,面对炎帝祈福许愿的地方,这让我想到西方人的教堂,但也不一样。思源堂旁边的文化墙上,镌刻着中华始祖炎帝传世的四大精神“坚忍不拔的开阔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金碧辉煌,多么厚重,多么富有民族的味道,看到就深受教育。
从悦读草堂到思源堂,可以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学校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许这与学校所处的位置有关系,但也折射出我国台湾地区教育在文化熏陶方面的共性。
下午,负责小学部的温副校长与我们作交流,让我们对学校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温副校长讲述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情况,让我们对学校的认识建构更有体系。尤其是对温副校长其人,由衷地敬佩。70多岁的老人,精神矍铄,把每一个孩子当作自己的“孙子”,置身于孩子之间,乐“子”不疲地享受着教育的快乐还在不断地学习。他对教育的理解、跨界的学习、敏锐的思维,即使我们这些人也难以跟上。接近两小时的交流,他始终是站着的,滔滔不绝,层次清晰。这让我们想到,他对学校的发展和思考都是了如指掌,对教育的理解藏于胸中。其实,早在十年前就在一次市科技教育论坛上与其有过接触,当时他在论坛上进行专题发言—介绍学校的环境教育,那时我就疑惑一个校长怎么对自然(科学)课程那么了解,现在想起来,原来如此。
活动结束要离开台商子弟学校了,才感叹:如此近的一个学校,十年来却没有来了解过,舍近求远往往错过很多机会,教育需要更多的开放!
对台商子弟学校还有很多想追寻的地方:探索教育、生命力学习营地、资讯教育、全人教育等,还好较近,还有机会重来。
临别之时,又让我想到学校宣传册上创办人叶宏灯董事长讲过的一句话:“教育无它,爱与无私而已。”
教育无它,爱与无私而已。以此言与自己和教育同行共勉,权当学习感受結言。
责任编辑:任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