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9—0068—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观念的转变是先导,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关键,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根本。而在上述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改革,而且主要是课堂教学的改革。然而正视实际的课堂教学,照本宣科的“机械式教学”、生灌硬注的“填鸭式教学”、亦步亦趋的“鹦鹉学舌式教学”等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教学现象俯首皆是。这些现象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把握教材内容,做好备课工作
新课程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内容,备好课,并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找出教材中的难点与重点,正确定位教学目的,有自己的教学构思,有一份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效地融入进去,进而获得应有的发展和提高。
二、设计弹性方案,增强目标达成度
设计方案是实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一般教师都很注重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有的甚至把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己怎么问、学生怎么答都写得清清楚楚,最后形成一个非常详细的方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如果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与预设的答案一致,教师就会毫不犹豫地进入下一个环节;如果一旦“节外生枝”,教师要么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到既定的教学思路上,要么显得束手无策。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是直线型、单一型的,没有可供选择的第二套方案。而优秀教师在收集材料后往往是在把握环节目标的前提下,会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具体方案,力求构建板块型的教学路径,以便应付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这样的教学方案就显得更灵活,目标达成也会更有效。
三、联系生活实际,优化教学内容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它蕴涵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愈来愈多的人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作为优化教学内容,提高目标达成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如,在教学“ 乘法分配律”时,教师这样设计:学校准备在暑假把我们班的课桌更换新的,经过市场调查了解到一张课桌48元,一个凳子12元,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班40名同学的课桌全部更新需要多少钱?实践证明,这样设计既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又进一步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指导方法,让学生学会参与
1.学会观察。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观察能力强的人,善于发现图形的特點、数量关系的特征和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进行正确恰当的判断、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准确迅速的运算。小学生对事物的属性进行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往往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因此,数学教师必须重视数学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可以要求学生做到有明确的目标,按一定顺序观察,把观察和思维、想象结合起来,同时通过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提高观察效果。
2.学会操作。数学知识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学会操作。笔者是这样做的:首先操作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其次要指导操作过程,明确程序,按步骤进行,动作要规范、准确;再次操作要同观察、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含义。
3.学会思考。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必须以知识教学作为载体,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获得一般思维:如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以及一些数学方法:如归一法、转化法、切割法等,同时和数学思想:如集合思想、化归思想、对应思想等。
综而言之,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教师不得不关注的话题。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每一个决定都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创造新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编辑:谢颖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9—0068—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观念的转变是先导,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关键,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根本。而在上述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改革,而且主要是课堂教学的改革。然而正视实际的课堂教学,照本宣科的“机械式教学”、生灌硬注的“填鸭式教学”、亦步亦趋的“鹦鹉学舌式教学”等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教学现象俯首皆是。这些现象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把握教材内容,做好备课工作
新课程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内容,备好课,并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找出教材中的难点与重点,正确定位教学目的,有自己的教学构思,有一份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效地融入进去,进而获得应有的发展和提高。
二、设计弹性方案,增强目标达成度
设计方案是实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一般教师都很注重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有的甚至把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己怎么问、学生怎么答都写得清清楚楚,最后形成一个非常详细的方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如果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与预设的答案一致,教师就会毫不犹豫地进入下一个环节;如果一旦“节外生枝”,教师要么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到既定的教学思路上,要么显得束手无策。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是直线型、单一型的,没有可供选择的第二套方案。而优秀教师在收集材料后往往是在把握环节目标的前提下,会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具体方案,力求构建板块型的教学路径,以便应付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这样的教学方案就显得更灵活,目标达成也会更有效。
三、联系生活实际,优化教学内容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它蕴涵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愈来愈多的人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作为优化教学内容,提高目标达成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如,在教学“ 乘法分配律”时,教师这样设计:学校准备在暑假把我们班的课桌更换新的,经过市场调查了解到一张课桌48元,一个凳子12元,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班40名同学的课桌全部更新需要多少钱?实践证明,这样设计既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又进一步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指导方法,让学生学会参与
1.学会观察。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观察能力强的人,善于发现图形的特點、数量关系的特征和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进行正确恰当的判断、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准确迅速的运算。小学生对事物的属性进行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往往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因此,数学教师必须重视数学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可以要求学生做到有明确的目标,按一定顺序观察,把观察和思维、想象结合起来,同时通过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提高观察效果。
2.学会操作。数学知识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学会操作。笔者是这样做的:首先操作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其次要指导操作过程,明确程序,按步骤进行,动作要规范、准确;再次操作要同观察、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含义。
3.学会思考。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必须以知识教学作为载体,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获得一般思维:如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以及一些数学方法:如归一法、转化法、切割法等,同时和数学思想:如集合思想、化归思想、对应思想等。
综而言之,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教师不得不关注的话题。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每一个决定都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创造新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