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课教学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各学校都在开展这种教学模式,各级相关部门也经常通过微课比赛,来促进制作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一堂失败的微课成功修改后获奖的过程,浅谈微课制作心得。
关键词:微课;教学方式;修改;心得
微课(Microlecture),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
一、微课的内容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微课的特征
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但是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一个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
三、制作失败的原因剖析
笔者制作了微课《U盘的认识》,由于一开始对微课不了解,导致制作出来的效果不好,在校级比赛的评选中没有获得奖项。进行梳理,分析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一)认知错误
以为是把一堂40分钟的课浓缩成10分钟以内,导致知识点过多、蜻蜓点水,没有把内容讲到位。
(二)规划失策
微课的时间限制比较严格,在每个片段的录制过程中,没有把控好时间,导致有些关键内容时间不够,表达不到位。
(三)设计思路不够先进
微课主要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移动设备上进行学习,而移动设备上有吸引力的内容比较多,如果设计上不足以新颖,很难让学习者坚持学习下去,不符合微课的特点。
(四)编辑能力薄弱
作为视频类教学资源,除了内容,呈现的效果也是十分重要的,好的效果的实现有赖于编辑能力。编辑涉及到字幕、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素材的编排,还涉及到转场效果等方面,在这些方面的欠缺,导致了最终的呈现效果不理想。
(五)信息表达能力欠缺
信息的表达方式,影响着观看、学习者的接纳度;信息的表达是否到位,决定着学习者的理解度,因此,信息表达能力的欠缺,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针对性的修改
按照微课本身的要求,从其他老师的优秀作品中取长补短,对之前制作失败的微课做了如下修改和调整,最后转劣为优,获得了全国技工院校微课评比三等奖。
(一)选取重要且常见的知识点、技能点
笔者一开始选取的点有点偏,不具有普遍性,修改为选取其中最重要的“容量”、“速度”两个指标重点讲授。U盘的存储介质实质上是“闪存”,而“闪存”的应用十分广泛:手机、平板、数码相机、导航等等,在其使用中,“容量”和“速度”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指标,也是存储介质中最常见的指标,把它们讲到位了,可以让学生产生迁移能力,以点带面,具有十分显著的典型性。因此,把讲授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检测),确定为这两方面,是较为合理的方案。
(二)合理规划
首先对内容的主次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规划每个部分的时长,制作时每个部分严格按时长进行,达不到要求就重新录制,这样可以保证该讲的都讲到,该重点突出的能重点突出,不至于由于微课的时间限制而导致主次不分,首尾难顾。
(三)设计思路新颖化
微课的特点,决定了它与普通的教学资源有所不同,尤其是“片头”部分,設计得好能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决定着学习者是否能够接下去观看。原来的片头是讲述存储的历史,虽然从学科知识的角度,这么讲是没有错误的,教科书上也是这么编写的,但作为微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后来修改为:用一个关于“闪存”的广告片作为片头导入,从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入手,贴近现实,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整体设计思路调整为:片头引入,展示“闪存”的应用广泛性
由一般性情况,引入“特殊性问题”:U盘
讲解u盘的结构、容量、速度及检测方法
由“特殊性”问题,再回到“一般性情况”
这样,学生学会了U 盘的知识和技能后,举一反三,就可以迁移到其它的闪存设备上,能够解决一类问题。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微课有更深度和宽度。
(四)编辑上做优化
1.转场模式上采用更合理的模板,达到更好的过度效果。
2.把部分用ppt表达的内容,变成动画、视频等更活泼的形式。
3.背景音乐重新选取,与旁白声音高低对比做适当调整,使主次分明。
(五)信息表达方式合理化
1.重点内容“语音式的旁白”上,增加同步“文字视觉式旁白”,并在字体大小、字型、出现方式、出现位置、出现时间点等方面,和画面作匹配性处理,增强了表达效果。
2.部分逻辑推演类知识点,将“一下子全部呈现的方式”修改为“逐步呈现的方式”,以使得学习者能有思考的空间,增强思维互动效果。
五、修改成功的其它支撑因素
(一)对比赛的标准进行研读
任何比赛,都有其相关的标准和要求,研读到位,就可以清楚其得分点,其实这些也是微课制作的关键点。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课”,也有相应的“教学设计稿”,这是体现设计思路的文字稿,可以比较详细地让评委明白制作者的设计意图。
(二)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1.领导对比赛的重视,可以提高制作者的积极性。
2.领导组织教学研讨会,将搜集来的优秀作品作点评,并将评委意见提炼后告知制作者,对于制作者的修改方向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上影.微课设计与制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6
关键词:微课;教学方式;修改;心得
微课(Microlecture),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
一、微课的内容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微课的特征
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但是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一个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
三、制作失败的原因剖析
笔者制作了微课《U盘的认识》,由于一开始对微课不了解,导致制作出来的效果不好,在校级比赛的评选中没有获得奖项。进行梳理,分析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一)认知错误
以为是把一堂40分钟的课浓缩成10分钟以内,导致知识点过多、蜻蜓点水,没有把内容讲到位。
(二)规划失策
微课的时间限制比较严格,在每个片段的录制过程中,没有把控好时间,导致有些关键内容时间不够,表达不到位。
(三)设计思路不够先进
微课主要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移动设备上进行学习,而移动设备上有吸引力的内容比较多,如果设计上不足以新颖,很难让学习者坚持学习下去,不符合微课的特点。
(四)编辑能力薄弱
作为视频类教学资源,除了内容,呈现的效果也是十分重要的,好的效果的实现有赖于编辑能力。编辑涉及到字幕、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素材的编排,还涉及到转场效果等方面,在这些方面的欠缺,导致了最终的呈现效果不理想。
(五)信息表达能力欠缺
信息的表达方式,影响着观看、学习者的接纳度;信息的表达是否到位,决定着学习者的理解度,因此,信息表达能力的欠缺,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针对性的修改
按照微课本身的要求,从其他老师的优秀作品中取长补短,对之前制作失败的微课做了如下修改和调整,最后转劣为优,获得了全国技工院校微课评比三等奖。
(一)选取重要且常见的知识点、技能点
笔者一开始选取的点有点偏,不具有普遍性,修改为选取其中最重要的“容量”、“速度”两个指标重点讲授。U盘的存储介质实质上是“闪存”,而“闪存”的应用十分广泛:手机、平板、数码相机、导航等等,在其使用中,“容量”和“速度”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指标,也是存储介质中最常见的指标,把它们讲到位了,可以让学生产生迁移能力,以点带面,具有十分显著的典型性。因此,把讲授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检测),确定为这两方面,是较为合理的方案。
(二)合理规划
首先对内容的主次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规划每个部分的时长,制作时每个部分严格按时长进行,达不到要求就重新录制,这样可以保证该讲的都讲到,该重点突出的能重点突出,不至于由于微课的时间限制而导致主次不分,首尾难顾。
(三)设计思路新颖化
微课的特点,决定了它与普通的教学资源有所不同,尤其是“片头”部分,設计得好能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决定着学习者是否能够接下去观看。原来的片头是讲述存储的历史,虽然从学科知识的角度,这么讲是没有错误的,教科书上也是这么编写的,但作为微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后来修改为:用一个关于“闪存”的广告片作为片头导入,从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入手,贴近现实,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整体设计思路调整为:片头引入,展示“闪存”的应用广泛性
由一般性情况,引入“特殊性问题”:U盘
讲解u盘的结构、容量、速度及检测方法
由“特殊性”问题,再回到“一般性情况”
这样,学生学会了U 盘的知识和技能后,举一反三,就可以迁移到其它的闪存设备上,能够解决一类问题。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微课有更深度和宽度。
(四)编辑上做优化
1.转场模式上采用更合理的模板,达到更好的过度效果。
2.把部分用ppt表达的内容,变成动画、视频等更活泼的形式。
3.背景音乐重新选取,与旁白声音高低对比做适当调整,使主次分明。
(五)信息表达方式合理化
1.重点内容“语音式的旁白”上,增加同步“文字视觉式旁白”,并在字体大小、字型、出现方式、出现位置、出现时间点等方面,和画面作匹配性处理,增强了表达效果。
2.部分逻辑推演类知识点,将“一下子全部呈现的方式”修改为“逐步呈现的方式”,以使得学习者能有思考的空间,增强思维互动效果。
五、修改成功的其它支撑因素
(一)对比赛的标准进行研读
任何比赛,都有其相关的标准和要求,研读到位,就可以清楚其得分点,其实这些也是微课制作的关键点。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课”,也有相应的“教学设计稿”,这是体现设计思路的文字稿,可以比较详细地让评委明白制作者的设计意图。
(二)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1.领导对比赛的重视,可以提高制作者的积极性。
2.领导组织教学研讨会,将搜集来的优秀作品作点评,并将评委意见提炼后告知制作者,对于制作者的修改方向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上影.微课设计与制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