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抓住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高的历史机遇,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实施了“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又称“111计划”)。本刊就“111计划”实施情况采访了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专家司赵立宪司长。
记者:国家外国专家局与教育部联合实施的“111计划”是一项功在千秋的工程。请您介绍一下“111计划”的具体内容。
赵立宪:“111计划”是以建设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为手段,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围绕国家目标,结合高等学校具有国际前沿水平或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以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为平台,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余名海外学术大师、学术骨干,配备一批国内优秀的科研骨干,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建设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在学术方向、学术队伍、学术成果方面实现创新和突破。努力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科技成果,提升学科的国际竞争力,提高高等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地位。
中国要让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必须要有人才智力作保障,就是说,有了人才就有了一切、有了未来。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高地,“111计划”就是围绕国家重点科研领域和重点学科发展方向,依托高等院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基地,以团队引进方式汇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海外知名专家学者,配备一批国内优秀的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形成高水平的专家创新团队。通过合作研究、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讲学讲座、指导研究生、联合外派培养博士生等方式,大力提升我国高校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的科研水平,提高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储备我国自己优势的科研、教学人才。
加大成建制引进海外人才的力度,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引进国外智力的层次,促进引进海外人才与国内科研骨干的融合,开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共同培养博士研究生,在高等学校汇聚一批世界一流人才,率先建立起一批具有原始性创新能力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全面提升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
记者:“111计划”对人才的选择、配备与其他的计划、工程有什么不同?
赵立宪:“111计划”是项目、人才、基地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计划,它的布局采取分批的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所不同的是,基地作为一个科研团体,聘请原则上不得少于10名海外人才,其中包括:不少于1名学术大师,不少于3名学术骨干,不少于6名来华短期学术交流学术骨干;配备不少于10名国内科研骨干。
聘请的人员应具备的条件:海外人才应在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任职,且与本校有良好的相应合作关系;国内工作时间:学术大师每人每年不少于1个月;学术骨干每人每年不少于3个月,一般应有1名学术骨干留在基地工作;每年来华短期学术交流的学术骨干不少于6人次,时间不限。
记者:“111计划”主要涵盖哪些学科?发挥了哪些作用?
赵立宪:目前,“111计划”基本覆盖了我国各高校最具实力和水平的学科,涉及生命科学、数理、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化学化工、能源、材料科学、生物化学、农学、植物学、环境资源信息科学、金融、交通运输等领域。“111计划”基地的建立,不仅促进了这些学科领域与国际水平的接近,也带动了高校其他学科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经过4年多的实践,“111计划”得到高校领导及专家学者的普遍好评。归纳出“111计划”有几个方面的特点:1,为高校学科搭建了高水平的国际化平台;2,创造了与国际高水平专家合作交流的快速通道;3,整合了学科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外专家团队的才智;4,加快了人才培养储备速度,提高了科研队伍创新能力;5,提升了学科整体实力,增强了“211工程”等教育领域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优势互补;6,集中学科、人才、经费优势,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和创新团队,“软硬件”兼顾。
记者:像“111计划”这样目标很强的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应该有阶段性或是也要优胜劣汰呢?
赵立宪:“111计划”设立之初,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就制定了科学的规划和实施方案,《高等学校学科创新计划“十一五”规划(2006-2010)》申明确了总体目标、建设原则、遴选条件、实施管理、经费筹措等,本着“分步实施、动态调整、滚动支持”的原则进行建设。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以及高校主管部门等共同筹措专项经费予以支持,通过基地每年的总结报告、中期自我评估以及5年一个周期的专家评估验收,对成效突出、潜力巨大的基地予以滚动支持;对未达到预期目标或潜力不足的,将停止资助;对符合条件的选择吸纳进入“111计划”,有进有出,总体平衡,从而在机制上保证了“111计划”充满活力、进展顺利。
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111计划”今后的发展目标。
赵立宪:“111计划”目前正在稳步扎实推进。在2008年、2009年召开的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华南华北地区工作交流会上,相关部委领导、各高校领导、基地负责人都表示,希望“111计划”不断提升内涵、提高水平、优化结构,长期持续为高校国际化发展迈向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最大帮助。我们两个部门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推出为契机,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不断开创教育领域引智工作新局面。
作为负责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政府部门,国家外国专家局将充分发挥其职能优势,密切配合教育部门,以建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为手段,助高等院校建设一批人才高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记者:国家外国专家局与教育部联合实施的“111计划”是一项功在千秋的工程。请您介绍一下“111计划”的具体内容。
赵立宪:“111计划”是以建设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为手段,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围绕国家目标,结合高等学校具有国际前沿水平或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以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为平台,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余名海外学术大师、学术骨干,配备一批国内优秀的科研骨干,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建设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在学术方向、学术队伍、学术成果方面实现创新和突破。努力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科技成果,提升学科的国际竞争力,提高高等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地位。
中国要让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必须要有人才智力作保障,就是说,有了人才就有了一切、有了未来。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高地,“111计划”就是围绕国家重点科研领域和重点学科发展方向,依托高等院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基地,以团队引进方式汇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海外知名专家学者,配备一批国内优秀的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形成高水平的专家创新团队。通过合作研究、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讲学讲座、指导研究生、联合外派培养博士生等方式,大力提升我国高校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的科研水平,提高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储备我国自己优势的科研、教学人才。
加大成建制引进海外人才的力度,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引进国外智力的层次,促进引进海外人才与国内科研骨干的融合,开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共同培养博士研究生,在高等学校汇聚一批世界一流人才,率先建立起一批具有原始性创新能力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全面提升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
记者:“111计划”对人才的选择、配备与其他的计划、工程有什么不同?
赵立宪:“111计划”是项目、人才、基地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计划,它的布局采取分批的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所不同的是,基地作为一个科研团体,聘请原则上不得少于10名海外人才,其中包括:不少于1名学术大师,不少于3名学术骨干,不少于6名来华短期学术交流学术骨干;配备不少于10名国内科研骨干。
聘请的人员应具备的条件:海外人才应在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任职,且与本校有良好的相应合作关系;国内工作时间:学术大师每人每年不少于1个月;学术骨干每人每年不少于3个月,一般应有1名学术骨干留在基地工作;每年来华短期学术交流的学术骨干不少于6人次,时间不限。
记者:“111计划”主要涵盖哪些学科?发挥了哪些作用?
赵立宪:目前,“111计划”基本覆盖了我国各高校最具实力和水平的学科,涉及生命科学、数理、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化学化工、能源、材料科学、生物化学、农学、植物学、环境资源信息科学、金融、交通运输等领域。“111计划”基地的建立,不仅促进了这些学科领域与国际水平的接近,也带动了高校其他学科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经过4年多的实践,“111计划”得到高校领导及专家学者的普遍好评。归纳出“111计划”有几个方面的特点:1,为高校学科搭建了高水平的国际化平台;2,创造了与国际高水平专家合作交流的快速通道;3,整合了学科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外专家团队的才智;4,加快了人才培养储备速度,提高了科研队伍创新能力;5,提升了学科整体实力,增强了“211工程”等教育领域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优势互补;6,集中学科、人才、经费优势,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和创新团队,“软硬件”兼顾。
记者:像“111计划”这样目标很强的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应该有阶段性或是也要优胜劣汰呢?
赵立宪:“111计划”设立之初,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就制定了科学的规划和实施方案,《高等学校学科创新计划“十一五”规划(2006-2010)》申明确了总体目标、建设原则、遴选条件、实施管理、经费筹措等,本着“分步实施、动态调整、滚动支持”的原则进行建设。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以及高校主管部门等共同筹措专项经费予以支持,通过基地每年的总结报告、中期自我评估以及5年一个周期的专家评估验收,对成效突出、潜力巨大的基地予以滚动支持;对未达到预期目标或潜力不足的,将停止资助;对符合条件的选择吸纳进入“111计划”,有进有出,总体平衡,从而在机制上保证了“111计划”充满活力、进展顺利。
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111计划”今后的发展目标。
赵立宪:“111计划”目前正在稳步扎实推进。在2008年、2009年召开的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华南华北地区工作交流会上,相关部委领导、各高校领导、基地负责人都表示,希望“111计划”不断提升内涵、提高水平、优化结构,长期持续为高校国际化发展迈向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最大帮助。我们两个部门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推出为契机,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不断开创教育领域引智工作新局面。
作为负责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政府部门,国家外国专家局将充分发挥其职能优势,密切配合教育部门,以建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为手段,助高等院校建设一批人才高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