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具有浓厚人文精神的德育课,它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牛做人。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来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个性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必须把“为了每以为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紧跟时代步伐,突破原有的教学方式,逐步从传统和封闭走向现代和开放。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思想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实现思想品德教学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逐步实现了教育的三个转变:从重视体制改革到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重视规模速度到重视质量效益;从重视知识传授到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提高素质。这三个转变的核心思想都聚焦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发展人”上。从课程的基本理念看,新课标认为:(1)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2)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二、以人为本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
1.改变教学目标
教育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少数尖子学生的培养上,也不能将分数和越来越多地获取知识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而是要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使每个学生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经济建设中各种层次的成功者。教育最终目标应该是学生的充分发展和自我实现。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课程目标分为:(1)总目标,即行为习惯、规则和公德、树立意识、树立理想信念。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2)分类目标,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力、知识。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而更要“育能”,即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要实现双重转化:一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二是将知识转为能力。显然,这第二重转化更为重要,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没有这种转化,就不能说实现了教学目标,就不能说教学的成功。
2.教学中强调师生平等
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知识传授活动,表现为:以教为中,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教师角色是课堂上的主讲者,是“主演”,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得听什么;教师哪里内容熟悉,就讲的多,不熟的就少讲或者不讲,而学生没有任何发言权。然而“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敦;强调真诚互信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在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的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转换角色:由教学中的主角变成“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交往者、合作者。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会把教师的身份由“教书匠”提升到学生终生发展的“奠基者”的历史高度。
3.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变了旧课程“教”控制“学”的线性教学流程,强调了在师生双方的交往、互动中生成与创造的学习。在这种探究性教学方式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教学情境的创建: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认知因素和情意系统的激活;围绕问题展开阅读、操作、实验、考察等实践活动和尝试、想象、品味等领悟活动以及讨论、对话的全人格、全心灵的交流活动。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怕师生观点的碰撞: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景。巧妙地设计问题的思路,并伺机引导学生打开心扉,展开思路,大胆地生疑、勇敢地质疑:审慎地质疑,积极地解疑,使师生在交流、碰撞的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三、结语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人的发展。在实际中要注重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教师不断提高素质,改变教育观念、让教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努力做到课程目标上要变学科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在师生关系上要变支配控制为平等合作、在教学方式上要变师教生学的被动接受为交往互动中主动探究。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才能更好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孟海:《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政治课教学》,2002年第11期
[2]王宪水:《实行人本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年第2期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必须把“为了每以为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紧跟时代步伐,突破原有的教学方式,逐步从传统和封闭走向现代和开放。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思想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实现思想品德教学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逐步实现了教育的三个转变:从重视体制改革到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重视规模速度到重视质量效益;从重视知识传授到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提高素质。这三个转变的核心思想都聚焦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发展人”上。从课程的基本理念看,新课标认为:(1)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2)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二、以人为本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
1.改变教学目标
教育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少数尖子学生的培养上,也不能将分数和越来越多地获取知识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而是要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使每个学生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经济建设中各种层次的成功者。教育最终目标应该是学生的充分发展和自我实现。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课程目标分为:(1)总目标,即行为习惯、规则和公德、树立意识、树立理想信念。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2)分类目标,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力、知识。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而更要“育能”,即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要实现双重转化:一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二是将知识转为能力。显然,这第二重转化更为重要,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没有这种转化,就不能说实现了教学目标,就不能说教学的成功。
2.教学中强调师生平等
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知识传授活动,表现为:以教为中,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教师角色是课堂上的主讲者,是“主演”,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得听什么;教师哪里内容熟悉,就讲的多,不熟的就少讲或者不讲,而学生没有任何发言权。然而“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敦;强调真诚互信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在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的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转换角色:由教学中的主角变成“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交往者、合作者。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会把教师的身份由“教书匠”提升到学生终生发展的“奠基者”的历史高度。
3.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变了旧课程“教”控制“学”的线性教学流程,强调了在师生双方的交往、互动中生成与创造的学习。在这种探究性教学方式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教学情境的创建: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认知因素和情意系统的激活;围绕问题展开阅读、操作、实验、考察等实践活动和尝试、想象、品味等领悟活动以及讨论、对话的全人格、全心灵的交流活动。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怕师生观点的碰撞: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景。巧妙地设计问题的思路,并伺机引导学生打开心扉,展开思路,大胆地生疑、勇敢地质疑:审慎地质疑,积极地解疑,使师生在交流、碰撞的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三、结语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人的发展。在实际中要注重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教师不断提高素质,改变教育观念、让教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努力做到课程目标上要变学科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在师生关系上要变支配控制为平等合作、在教学方式上要变师教生学的被动接受为交往互动中主动探究。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才能更好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孟海:《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政治课教学》,2002年第11期
[2]王宪水:《实行人本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