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有的争执,其核心问题为:减排的成本是多少,由谁承担;而与成本相对应所产生的收入归谁?
13天的艰难谈判,一纸无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然而,这并不是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带给中国的全部。
此次峰会,中国成为焦点之一,并承受了巨大压力,更不容怀疑的一点是,哥本哈根会议后的中国面临减排的国际压力将越来越大。
然而,所谓“低碳”、“减排”,所有的争执,不过在围绕背后的一笔经济账打转——气候变化经济学,其核心问题为:减排的成本是多少,由谁承担;而与成本相对应所产生的收入归谁?
这样一算,中国的压力很大。中国人民大学能源与气候经济学项目的研究报告显示,在2020年相对2005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5%的情况下,我国将要付出5862亿元的GDP损失,GDP损失比例达到了1.11%。除此之外,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国在2010-2020年间,每年还要付出1200亿美元的增量投资。
而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邹骥表示,“40%-50%这个碳强度减少幅度区间所对应的增量减排成本处于正值并迅速递增的临界区”。这句拗口的专业表达意味着,如果减排目标再提高,中国将付出更加巨大的经济代价。
不过,在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出台之前,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即将到来的碳交易市场夺取主动。
碳交易是把气候变化这一科学问题、减少碳排放这一技术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个经济问题结合起来的纽带,以市场机制来解决这个综合问题。这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活动,但与一般的金融活动相比,它更紧密地连接了金融资本与基于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一方面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项目与企业;另一方面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
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400亿欧元,约合1900亿美元,全球碳交易在2008-2012年间,市场规模每年可达500亿欧元。
然而,在这一被称为“世纪技术”的节能减排技术面前,中国没有优势。数字显示:在电力、钢铁、交通、水泥、化工、建筑等重点行业与高耗能行业及通用技术领域中,未来低碳经济发展需要60余种骨干技术的支撑,但中国目前仍在其中的42种领域中,处于未掌握核心技术或未掌握核心知识产权。
反观欧盟和美国,他们手中正掌握着节能减排的高新技术和雄厚的资本优势。早在2005年,欧盟就启动了碳排放交易机制,涉及的工业部门覆盖发电、供热、炼油、金属冶炼加工、造纸和其他高耗能企业(如水泥)。2006年10月,欧盟委员会也公布了《能源效率行动计划》,这一计划包括降低机器、建筑物和交通运输造成的能耗,提高能源生产领域的效率等70多项节能措施。计划还建议出台新的强制性标准,推广节能产品。
发达国家将凭借这些技术力量以“错位竞争”的态势在低碳领域应对发展中国家在传统经济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留给我们的只有加倍努力地追赶。
可喜的是,中国已经把气候变化纳入经济和社会规划,并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把低碳经济发展作为了重要的国家战略。我们已经清晰地认识到,对于中国的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发展低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出台了自律文件《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之后,中国走低碳发展道路的政策和路线都不会变,我们未做的事情只剩下一件,等待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全球协议。
13天的艰难谈判,一纸无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然而,这并不是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带给中国的全部。
此次峰会,中国成为焦点之一,并承受了巨大压力,更不容怀疑的一点是,哥本哈根会议后的中国面临减排的国际压力将越来越大。
然而,所谓“低碳”、“减排”,所有的争执,不过在围绕背后的一笔经济账打转——气候变化经济学,其核心问题为:减排的成本是多少,由谁承担;而与成本相对应所产生的收入归谁?
这样一算,中国的压力很大。中国人民大学能源与气候经济学项目的研究报告显示,在2020年相对2005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5%的情况下,我国将要付出5862亿元的GDP损失,GDP损失比例达到了1.11%。除此之外,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国在2010-2020年间,每年还要付出1200亿美元的增量投资。
而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邹骥表示,“40%-50%这个碳强度减少幅度区间所对应的增量减排成本处于正值并迅速递增的临界区”。这句拗口的专业表达意味着,如果减排目标再提高,中国将付出更加巨大的经济代价。
不过,在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出台之前,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即将到来的碳交易市场夺取主动。
碳交易是把气候变化这一科学问题、减少碳排放这一技术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个经济问题结合起来的纽带,以市场机制来解决这个综合问题。这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活动,但与一般的金融活动相比,它更紧密地连接了金融资本与基于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一方面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项目与企业;另一方面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
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400亿欧元,约合1900亿美元,全球碳交易在2008-2012年间,市场规模每年可达500亿欧元。
然而,在这一被称为“世纪技术”的节能减排技术面前,中国没有优势。数字显示:在电力、钢铁、交通、水泥、化工、建筑等重点行业与高耗能行业及通用技术领域中,未来低碳经济发展需要60余种骨干技术的支撑,但中国目前仍在其中的42种领域中,处于未掌握核心技术或未掌握核心知识产权。
反观欧盟和美国,他们手中正掌握着节能减排的高新技术和雄厚的资本优势。早在2005年,欧盟就启动了碳排放交易机制,涉及的工业部门覆盖发电、供热、炼油、金属冶炼加工、造纸和其他高耗能企业(如水泥)。2006年10月,欧盟委员会也公布了《能源效率行动计划》,这一计划包括降低机器、建筑物和交通运输造成的能耗,提高能源生产领域的效率等70多项节能措施。计划还建议出台新的强制性标准,推广节能产品。
发达国家将凭借这些技术力量以“错位竞争”的态势在低碳领域应对发展中国家在传统经济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留给我们的只有加倍努力地追赶。
可喜的是,中国已经把气候变化纳入经济和社会规划,并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把低碳经济发展作为了重要的国家战略。我们已经清晰地认识到,对于中国的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发展低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出台了自律文件《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之后,中国走低碳发展道路的政策和路线都不会变,我们未做的事情只剩下一件,等待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全球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