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下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目的。只有激活了学生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愚公移山》一文,教科书对“杂然相许”的注解是:“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杂然,纷纷;许,赞同。”在教学新课时,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太合理,认为理解为“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但这时,不便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便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文中两处‘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语气是否相同?”、“愚公的妻子是否一开始就毫无异议?全家人是否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此时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学生们纷纷发言,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生一致认为“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
二、“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合作、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呢?我们应通过适当的启迪,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将学生的思维焦点,引向知识的明处。如教《藤野先生》一文,可先提出以下问题:(1)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开头却写“清国留学生”?(2)写清国留学生用“标致”一词怎样理解?(3)作者写“弃医从文”跟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4)藤野先生听到“我”将不从医,为什么流露出悲哀的神情?再组织学生讨论,这样更能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写作。
三、激发学生内在需要,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语文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又要求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与方法,那就要由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例如,在教何其芳的现代诗《秋天》时,课堂上我采用了诵读法和品味法,让学生在朗读与品味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在这个基础上拓展延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开展“走近秋天,亲近自然”的活动。这样,既让学生懂得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又满足了学生心理的需要。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目的。只有激活了学生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愚公移山》一文,教科书对“杂然相许”的注解是:“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杂然,纷纷;许,赞同。”在教学新课时,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太合理,认为理解为“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但这时,不便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便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文中两处‘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语气是否相同?”、“愚公的妻子是否一开始就毫无异议?全家人是否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此时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学生们纷纷发言,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生一致认为“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
二、“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合作、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呢?我们应通过适当的启迪,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将学生的思维焦点,引向知识的明处。如教《藤野先生》一文,可先提出以下问题:(1)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开头却写“清国留学生”?(2)写清国留学生用“标致”一词怎样理解?(3)作者写“弃医从文”跟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4)藤野先生听到“我”将不从医,为什么流露出悲哀的神情?再组织学生讨论,这样更能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写作。
三、激发学生内在需要,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语文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又要求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与方法,那就要由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例如,在教何其芳的现代诗《秋天》时,课堂上我采用了诵读法和品味法,让学生在朗读与品味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在这个基础上拓展延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开展“走近秋天,亲近自然”的活动。这样,既让学生懂得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又满足了学生心理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