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如何影响近代欧洲历史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we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就有了关于气候、农业和社会变迁之间关系的研究。近些年来由于环境问题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对该领域的探索也突飞猛进。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布罗代尔在其宏著《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中首次接触气候史。此后,其追随者勒华拉杜里相继出版了《公元1000年以来的气候史》和《气候的人文史和比较史》三部曲。在详细分析气候波动数据后,深入探讨饥荒、传染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参与探讨,勒华拉杜里也因此被称为“气候史学之父”。
  随着年轮、冰川、降雨量、物候等资料的广泛运用,很多西方学者用“小冰期”的概念来特指离我们最近的寒冷期,认为1560—1700年的全球气候是由一系列冷夏和寒冬组成的。美国学者布莱恩·费根曾在《小冰河时代:气候如何改变历史(1300—1850)》中论及约公元1200年起北极地区开始出现小冰期的寒冷天气,大片浮冰向南漂移,引起北大西洋和北海的暴风雨不断升级。近代早期的欧洲超过80%的人口属于生计农业种植者,勉强生活在温饱线上,受制于气候的变化。而此时欧洲暴雨连绵,农作物生长适宜期缩短,产量急剧下降,饥荒席卷整个欧洲大陆,导致数千人死亡。
  在粮食作物不断减产的情况下,鱼、虾等海洋类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极其重要的食物补充。随着气候变冷、水温降低,鱼群向西南方向迁徙,15、16世纪的船长也追随着鳕鱼的足迹一直向西航行,这使人们的目光从陆地转向海洋。由气候变化引起的粮荒,使当时贫困而饥饿的欧洲“穷则思变”。在经济利益、地缘政治、国家野心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共同驱使下,欧洲人向着广阔的海洋挺进。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早期小冰期时代的气候也促进了欧洲近代早期的探险和对外扩张。
  16世纪末到18世纪期间,气候变化更为频繁,再加上频繁的火山爆发,导致17世纪出现寒冷期,气温再次降低,农作物生长适宜期缩短,粮食产量大受影响。例如,1739年英国谷物收获期普遍推迟,英格兰北部损失了大量玉米和大麦,谷物价格比过去31年的平均价格高出23.6%。法国奥弗涅地区小麦的平均价格比15世纪到18世纪初期翻了约5.5倍,黑麦的价格涨了约6倍,大量人口处于饥饿的边缘。据统计,17世纪法国发生了11次较大的饥荒,英国9次,意大利的饥荒已经司空见惯,爱尔兰人口死亡率急剧上升,当地农民被迫以从美洲传来的土豆为食,1696—1697年间的饥馑和疾病使得芬兰的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欧洲气候的突变给处于经济边缘的农村和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这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更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社会危机。
  气候突变还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1550—1700年爆发的大型流行病比以前范围更大、影响更深、次数更频繁。1550—1670年鼠疫再次肆虐欧洲,于1629—1631年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南部爆发,1656—1657年侵入意大利南部和热那亚,1660年左右又传到法国北部、英格兰和荷兰。在此之后,天花取代鼠疫成为欧洲非常可怕的传染性疾病,死亡率高达10%,1660—1799年间英国每3—4年都会爆发一次天花疫情。另外,腹泻也是导致17—18世纪欧洲死亡人数上升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1669—1732年间,疫情十分严重。疾病的传播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一般情况下流行病通过空气、水或蚊虫等扩散,因此温度和湿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疫情的传播。气温的忽冷忽热容易导致肺炎、支气管炎、心脏病和中风,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低,寒冷的天气降低了他们的免疫力。再加上饥荒时期人们食用难以消化或变质的食物,以及恶劣的居住环境更容易滋生传染病。
  在与不可预测且严峻的气候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渐渐采用了新的农业方法来应对这种严寒、多雨的气候。荷兰有一半以上的土地在海平面以下,这个地区的历史就是在不断与水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荷兰的排水始于10世纪,起初在海滨和河岸筑堤,此后则把土地分割成能够防外部水的独立地块——圩田,内部设有沟渠系统,相鄰的圩共用一条排水渠,排水渠同时起到蓄水池的作用。15世纪以前,荷兰用自流排水方法进行排水,此后则出现了风车,风车的运用使处在低潮位置以下的土地也能够有效排水,这令低地国家的封建主们增加了不少土地和财源。据统计,13—16世纪期间,荷兰通过排水获得了28万多英亩的新土地。为了避免有肥力的土地闲置,荷兰人还在田间种植了可供人类和牲畜食用的作物,种类也更加丰富,如豌豆、黄豆、荞麦、苜蓿草等。在长草的田间放牧牲畜,几年后土地的肥力加强,这时再翻耕土地,重新播种谷物,使休耕地的数量缩小直至全部复耕,这种自身循环导致大量高产的田地出现。由此,充足的草料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新型农业为市场提供了更多肥料、肉类、羊毛等,从而打破了人们原先过度依赖谷物的恶性循环。
  15世纪,人们对谷物的需求量开始下降,饮食结构出现变化,面包减少,肉类、奶酪、黄油和豆类增多,农牧生产结构也发生了相应转变,更多的土地成为牧场。16世纪末,荷兰的农业革命传播到欧洲各国。荷兰移民将耐寒的芜菁引入英格兰,为伦敦市场的牛群提供饲料,以缓解干草的不足。同时,荷兰人还用先进的排水灌溉技术改造了英格兰东部大量的沼泽低洼地,使之成为英国最富饶的土地之一。此时期英国取得了不少农业技术的进步,如新的土地轮作制、轻犁的发明、肥料的广泛使用和草场漫灌技术等,还引进了许多新的农作物,如马铃薯、玉米、水稻、油菜等。随着农业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农牧分离成为大势所趋,专业化的作物种植和牲畜饲养使分散的土地逐渐集中起来,最终导致了对整个近代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的圈地运动。究其源头,农业革新的起因就是人们为了适应寒冷的气候和日益严峻的种植状况而作出的自我调整。
  可以看出,近代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受气候影响较大,气候的变化不仅影响作物生长,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条件和身体健康。粮食减产形成了大规模的饥荒,破坏了人类的免疫系统,引起传染病的肆虐,这些都是气候突变所导致的并发症。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人们发明新的造船技术,对良好捕鱼场的探求使欧洲人勇敢地走向海洋,开辟了新大陆。同时,人们还根据气候变化改良了耕种方法、发明了排水灌溉设施、增加了新作物的品种,有效提高了农业产量,由此展开了一系列农业革命。
  尤其是经历农业革命后的英国率先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进入工业化社会。不过,工业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又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几近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摘自《光明日报》
其他文献
浸桃花为红笺,读池塘春草为绿罗裙,读飞花为蝴蝶,读荷下涟漪为连章草,读远山绿树为美人黛。万物有灵且美。  我从来最喜欢植物,也喜欢植物的名字。不说话的自有不说话的温柔,云雀黄鹂,杜鹃声住,鹧鸪声切,听久了便觉饶舌。唯有一萼花一树叶在眼前,可久久缄默相对,其禅意略如旧友话雨,而更淡静了。  司空图《菩萨蛮》谓梨花为瀛洲玉雨,是极尊贵清净的名字。芳名芳名,唤之有香也。梅兰竹菊,桃李牡丹,诗人所爱,书句
某天上班,狐狸九神秘兮兮地问简微柠:“实验发现,先往一个瓶子里装满小石块,还能装下细沙,最后看似满了,却还能装下半瓶水。请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简微柠听完,自信地答道:“说明可供发掘的空间在细微处,只要用心,总还是有的。对吗?”狐狸九摇摇头,宣布正确答案:“它只是想告诉我们,吃自助餐的时候一定不能先喝飲料!”简微柠无语,吃货的思维果然和正常人不一样!  某天中午休息时间,大家在讨论花钱容易挣钱难
花果山北,前云泱泱,吾家有园,其名立心。立于此园,东可仰玉女峰指云天,西可俯大圣湖光粼粼,常有心旷神怡之感。  立心园本吾家祖宅,至祖父一辈,仅余残墙一堵。吾父及其弟兄重建房屋,祖父親手整治之。一花一石,一草一木,皆暗含长辈之教诲。  园中本无葛藤,顺山势而入,刀锯不断,此物乃家乡特产葛藤粉之原料,根茎极为坚韧,于是任其生长,反成园中一景。园正中有黄土半亩见方,本欲筑凉亭花房,祖父不允。辟田畦,清
刘荒田/推荐02  与明末清初小品大家张宗子同名的此人,是生活在纽约的中年散文家。这位出名的“读书种子”,行文以书卷气著称,从此文可以看到他知识的广博。谈死,他一气引了鲁迅、陶渊明、曹操、庄子、朱熹,以及不具名的“宋人”。但是,罗列名人“怎么说”,是两脚书橱可以胜任的,更要紧的是分析的透彻,说理的畅达。他比较各家之言以后,对“死”这一人类无可规避的定命,作了具说服力的结论。  不错,在必须牺牲的关
又是一个冗长而单调的冬天,万物沉寂。我坐在阳台上懒洋洋地享受着微弱的阳光,如晚归时街角朦胧的霓影。猫咪从我背后窜了下去,在雪地里踩出几朵梅花,忽地又跳上了院南那棵老桃树,去抓上面打盹的麻雀,雪星儿哗哗往下落……光秃秃的树枝加上虬劲的树干,像一件古老的工艺品一样被人冷落。真希望春天赶快来,我的小花园赶快恢复往日的生机。  等车,坐在田埂上,柔弱的麦苗在风中摇曳。我迫不及待回到家中,回到记忆深处那个温
吹蒲公英的女孩儿站在石头台阶上,手中的那朵蒲公英又细又长,顶着一个松散的白绒毛团子。她鼓起腮帮子吹了吹,气息短促、散乱,举着小伞的种子只飘出来几枚,有些飞得稍远些,有些则直接落到了她的身上。女孩儿持续吹出短促的气流……过了很久很久,那顶白绒毛团子才完全消散掉。  新的蒲公英出现在她手中,可她依然无法一口气将整个白绒毛团子完全吹散,甚至无法吹得稍微远一些。玩儿得久了,她的气息变得越来越柔弱,蒲公英种
契诃夫一生著有四千多封书信,被誉为“19世纪俄罗斯文学奇观”。  契诃夫研究专家、著名翻译家童道明先生甄选出契诃夫最具趣味及阅读价值的两百多封书信,包括契诃夫与俄罗斯文艺界巨擘托尔斯泰、高尔基、柴可夫斯基、蒲宁等的交往,罕见的写给妻子克尼碧尔的情书,在“德雷福斯案”、声援高尔基等重要历史事件中的正义无畏之举……  本文选取其中四封书信,呈给读者。  ◎致米沙·契诃夫  1879年4月6日,塔冈罗格
年轻的猎狗在田野上打猎,必须要教会它围着猎人跑,不超过射程的距离,也就是五十步的光景,而在树林中还得近些。主要是,它得时刻记住主人,不自行其是。这一切合在一起——在田野上顺着正规的圆圈跑动和在树林里不丢掉主人——叫做正确的搜索。  我带着小罗马走向一座长着灌木丛的山冈。这个灌木丛是划给村民砍柴用的,因此把它称作划用林。当然,这里所有的灌木林都分成地段,每一户要多少柴火都从自己地段上取。有的人根本不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译文:绿野堂开着就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路过的人说那就是裴令公的家。您的學生像桃李一样遍布天下,何须在房前再种花呢?
信仰感,是最近特别流行的一个词。  在《演员的诞生》中,章子怡面对郑爽的笑场,怒怼刘烨:“你满意什么?他们一点做演员的信念感都没有,你有什么好满意的?”在这档节目中,她反复且极其认真的强调表演的“信念感”、“信仰感”以及“责任感”。  她说,她之所以同意上这档节目,初衷就是“重新定义什么是真正的演员”。因为她,娱乐圈也开始研究“专业”二字。  “信仰感”三个字,让这档综艺节目多次登上热搜榜,成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