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9年8月,河南省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石盘炉村遗址,遗址器物特征明显,时代脉络清晰,是一处战国时期的聚落遗址,对研究这一地区战国时期的文化面貌具有较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
关键词:丰润石盘炉村;聚落遗址;战国时期;调查
中图分类号:K8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79-001
石盘炉村遗址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火石营镇石盘炉村西,与村相连(如图一)。东、北为民宅,南、西为土路。遗址面积约2400平方米,平面略呈南北长方形,南端略高,西侧、南侧有断壁高约1.70米。
2009年8月,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河北省唐山市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经过调查发现,遗址西侧断壁暴露较多陶片,采集到的标本有夹蚌红陶、夹砂灰陶、泥质灰陶等器物残片,堆积厚度在1.3-1.5米。初步推断该遗址为战国时期遗址。现将该遗址的发现、调查情况简报如下。
一、遗址发现
2009年8月,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河北省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我们三位普查人员在调查中发现,遗址西侧断壁暴露较丰富的陶器残片。南北长约80米、东西宽约30,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2400平方米,遗址西南300米处为还乡河支流。(如图二)。该遗址在石盘炉村西,根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定名标准,定名为石盘炉村遗址。
二、地理位置与环境风貌
石盘炉村遗址坐落于石盘炉村西,与村相连,海拔高程82米。从地形地貌看,遗址位于还乡河东岸300米处台地上,西为耕地。遗址地处北纬39°32′-40°04′,东经117°45′-118°21′,属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一月平均气温-6.3℃,七月平均气温25.4℃,年平均气温10.8℃,无霜期185天,年降水量710毫米。土壤较肥沃,为黄褐色粘土,适宜种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
三、区域历史沿革
丰润历史渊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繁衍生息。遗址所处位置建制多变,商代为孤竹国领地,春秋战国时属燕国,秦属右北平郡,西汉时期开始建县制,史称土垠县、徐无县、无终县。三国时期属魏国,西晋时期属地归属北平郡土垠、徐无两县。隋时属渔阳县。唐武德二年(619年)属无终县。辽代为永济务,属玉田县。金大安元年(1209年)始称丰闰,归属蓟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名丰润,属顺天府蓟州。后一直沿用。1980年,由丰润县划出一部分,成立唐山市新区。2002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丰润县和新区,合并建立唐山市丰润区,隶属唐山市管辖。石盘炉村位于唐山市丰润区东北部山区火石营镇西北,还乡河东岸。遗址地表为黄褐色粘土,早年村民取土他用,保存较好。
四、遗址本体状况
遗址高出四周约1.70米,南高北低,西南端最高且有断壁,地势平坦。遗址原为朝阳寺,现为小学,西部被村民取土部分破坏。地表黄褐色粘土,下为灰褐色粘土。
遗址基本呈长方形,南北长约80米,东西宽约30、面积约2400平方米。在遗址西侧断壁发现文化层,距地表0.2米,可见厚度13-1.5米,灰褐色粘土,内含大量陶片,遗物较为丰富。(如图三)
采集到的标本有罐、纺轮等器物残片(如图四)。标本质地以夹蚌、夹砂居多,颜色有红、灰色两种,器表有纹饰者多于素面,纹饰以绳纹为主,有少量交叉绳纹、凸弦纹。地表暴露遗物特征与文化层包含物基本相同。根据标本特征分析,初步断定该遗址为战国时期遗址。
遗址早年因人为取土略有破坏外,现一直保存较好。
五、结语
遗址文化层厚约1.3-1.5米,内含较丰富,陶片,陶器主要器形有罐、纺轮等,质地以夹蚌、夹砂居多,颜色有红、灰色两种,器表有纹饰者多于素面,纹饰以绳纹为主,有少量交叉绳纹、凸弦纹。遗址器物特征明显,时代脉络清晰,初步断定为战国时期的聚落遗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这一地区战国时期的文化面貌具有较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
关键词:丰润石盘炉村;聚落遗址;战国时期;调查
中图分类号:K8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79-001
石盘炉村遗址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火石营镇石盘炉村西,与村相连(如图一)。东、北为民宅,南、西为土路。遗址面积约2400平方米,平面略呈南北长方形,南端略高,西侧、南侧有断壁高约1.70米。
2009年8月,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河北省唐山市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经过调查发现,遗址西侧断壁暴露较多陶片,采集到的标本有夹蚌红陶、夹砂灰陶、泥质灰陶等器物残片,堆积厚度在1.3-1.5米。初步推断该遗址为战国时期遗址。现将该遗址的发现、调查情况简报如下。
一、遗址发现
2009年8月,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河北省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我们三位普查人员在调查中发现,遗址西侧断壁暴露较丰富的陶器残片。南北长约80米、东西宽约30,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2400平方米,遗址西南300米处为还乡河支流。(如图二)。该遗址在石盘炉村西,根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定名标准,定名为石盘炉村遗址。
二、地理位置与环境风貌
石盘炉村遗址坐落于石盘炉村西,与村相连,海拔高程82米。从地形地貌看,遗址位于还乡河东岸300米处台地上,西为耕地。遗址地处北纬39°32′-40°04′,东经117°45′-118°21′,属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一月平均气温-6.3℃,七月平均气温25.4℃,年平均气温10.8℃,无霜期185天,年降水量710毫米。土壤较肥沃,为黄褐色粘土,适宜种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
三、区域历史沿革
丰润历史渊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繁衍生息。遗址所处位置建制多变,商代为孤竹国领地,春秋战国时属燕国,秦属右北平郡,西汉时期开始建县制,史称土垠县、徐无县、无终县。三国时期属魏国,西晋时期属地归属北平郡土垠、徐无两县。隋时属渔阳县。唐武德二年(619年)属无终县。辽代为永济务,属玉田县。金大安元年(1209年)始称丰闰,归属蓟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名丰润,属顺天府蓟州。后一直沿用。1980年,由丰润县划出一部分,成立唐山市新区。2002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丰润县和新区,合并建立唐山市丰润区,隶属唐山市管辖。石盘炉村位于唐山市丰润区东北部山区火石营镇西北,还乡河东岸。遗址地表为黄褐色粘土,早年村民取土他用,保存较好。
四、遗址本体状况
遗址高出四周约1.70米,南高北低,西南端最高且有断壁,地势平坦。遗址原为朝阳寺,现为小学,西部被村民取土部分破坏。地表黄褐色粘土,下为灰褐色粘土。
遗址基本呈长方形,南北长约80米,东西宽约30、面积约2400平方米。在遗址西侧断壁发现文化层,距地表0.2米,可见厚度13-1.5米,灰褐色粘土,内含大量陶片,遗物较为丰富。(如图三)
采集到的标本有罐、纺轮等器物残片(如图四)。标本质地以夹蚌、夹砂居多,颜色有红、灰色两种,器表有纹饰者多于素面,纹饰以绳纹为主,有少量交叉绳纹、凸弦纹。地表暴露遗物特征与文化层包含物基本相同。根据标本特征分析,初步断定该遗址为战国时期遗址。
遗址早年因人为取土略有破坏外,现一直保存较好。
五、结语
遗址文化层厚约1.3-1.5米,内含较丰富,陶片,陶器主要器形有罐、纺轮等,质地以夹蚌、夹砂居多,颜色有红、灰色两种,器表有纹饰者多于素面,纹饰以绳纹为主,有少量交叉绳纹、凸弦纹。遗址器物特征明显,时代脉络清晰,初步断定为战国时期的聚落遗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这一地区战国时期的文化面貌具有较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