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深入了解冠心病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制订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法调查2009年6月~2010年2月收治冠心病患者72例,男47例,女25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2.5±9.4)岁。结果:总结、归纳出冠心病病人心理特点主要分为3个类型:即紧张、恐惧型,悲观、失望型和焦虑、抑郁型。紧张、恐惧型36人;悲观、失望型22人;焦虑、抑郁型14人。紧张、恐惧型是冠心病病人的主要心理特点,占50.0%;悲观、失望型占30.6%;焦虑、抑郁型占19.4%,其中紧张、恐惧型在冠心病病人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 <0.05)。针对不同心理特点进行疏导,72例患者心理类型均有改观,均已健康出院。讨论: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独立评估病人的心理状况,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和产生情绪障碍原因,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方法,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疏导,促进患者的康复及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冠心病;心理特点;护理
【中圖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12-0012-0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由于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从而被称作是“人类的第一杀手”。大量的研究表明,行为、应激、情绪等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很大关系。而关于冠心病病人的心理特点并予以护理干预,国内外均较少报道。当前护理人员对上述护理干预重视程度不够,干预方法欠当,干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以护理干预为主要手段,以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6月~2010年2月收治冠心病患者72例,男47例,女25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2.5±9.4)岁。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72例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情况。纳入标准:
(1)符合1999年WHO冠心病诊断标准;
(2)有完整病历记录;
(3)具备一定阅读和书写能力;
(4)无其它严重并发症;
(5)入院观察治疗3W以上。
排除标准:
(1)心功能低于2级;
(2)严重心律失常;
(3)理解能力太差,语言障碍,以及存在其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
(4)入院观察治疗不足3W者。
1.2 研究步骤:
(1)计划筹备阶段。确定研究课题,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包括研究项目、研究样本的选取标准、实验测量仪器、量表和观察、记录、统计方法等。参与研究者的培训:在本院内科选取经验丰富的护士作为研究的实际工作者。针对研究方法、问卷调查、观察记录、数据核查、分析统计等方面进行培训。
(2)实施阶段。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入院检查,运用调查问卷和相关量表对患者进行相关测试。按照预定计划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实验组除常规护理之外,进行住院期间护理干预,内容主要包括冠心病病理知识宣讲,诱发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指导患者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保持心理平衡等;院后护理干预主要通过患者复诊、电话随访等方式进行。
具体:(1)筛选符合调查的冠心病患者;
(2)交谈并填写问卷;
(3)综合分析病患者的心理类型(恐惧、悲观、忧郁);
(4)针对各种心理特点行心理疏导
(5)观察病人情绪改变。
1.3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建立EXCEL数据库,纳入的数据应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均数士标准差 (X±S)表示,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P值均为双侧概率,检验水准a=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我们通过交谈、问卷等方式对72例冠心病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心理状态及活动进行了观察、记录,并总结、归纳出冠心病病人心理特点主要分为3个类型:即紧张、恐惧型,悲观、失望型和焦虑、抑郁型。紧张、恐惧型36人;悲观、失望型22人;焦虑、抑郁型14人(见表1)。紧张、恐惧型是冠心病病人的主要心理特点,占50.0%;悲观、失望型占30.6%;焦虑、抑郁型占19.4%。针对不同心理特点进行疏导,72例患者心理类型均有改观,均已健康出院。
3 讨论
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在发达国家,冠心病已成为首要死亡原因,在我国近几年有增加趋势。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虽然很多,但除年龄、性别和某些遗传因素以外,心理因素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1]。这些负面心理的产生与病人的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等因素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独立评估病人的心理状况,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和产生情绪障碍原因,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方法,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干预,促进病人康复及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冠心病病人心理反应是极其复杂的,本课题研究得出冠心病病人心理类型主要有紧张、恐惧,悲观、失望和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他们所占比例分别为50.0%、30.6%、19.4%,其中紧张、恐惧型在冠心病病人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我们在工作中针对不同心理特点给予心理疏导,即心理干预,这些干预手段可以从多个环节、多途径入手,既可以从培养良好的个性出发,也可以培养积极的应对方式或帮助其利用和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预防和缓解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2]。本研究在针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特点采取了如下的护理措施: 3.1 针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点,认真做好护理
情志异常可导致心脏功能紊乱而发病,应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有些起病急,病情危重的老年患者.认为自己年龄较大,随着心脏功能的减退,生命即将结束.认为任何药物都治不好,心情恐惧、紧张。我们通过语言和生物信息的反馈进行心理疏导,在为患者诊治护理中.首先确认他们的身份.给予充分的尊重.保持其尊严,对于衣食居行、遵醫行为都要掌握慢节奏,生活医疗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量力而行。
3.2 适当运动锻炼根据身体状况及病情
大多数冠心病患者选择了散步、太极拳、健身操等运动方式。通过锻炼增强了对自己的自信心.减少了对他人的依赖程度.提高了生活的自理能力。
3.3 合理調配饮食
避免过多进食动物脂肪以及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等,适量进食动物蛋白如瘦肉。减少钠盐的摄入,少食或不食蔗糖或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多食蔬菜、水果,防止便秘,应少食多餐,严禁暴饮暴食。
3.4 全方位了解冠心病患者生存环境,给予周密、细致的护理例
我们总是尽量多抽些时间陪护他,诱导他讲一些年轻时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往事,家庭生活的乐趣等,同时及时做其子女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老人最怕孤独、冷漠,对家庭有着深切的依恋感,嘱其工作之余多抽些时间陪伴病中的父母。
总之,① 消除孤独与寂寞感。②维护老年患者的尊严。 ③对老年患者的衣食起居、语言行动都要掌握慢节奏,急于求成和粗暴的催促会使老年人感到茫然无措。④精心的生活护理,老年人生活处理能力降低,加之疾病缠身,行动不便,能在生活上得到符合他们心理需要的照顾,对其将是极大的心理安慰。如老年冠心病患者,口服药物数种,由于记忆力减退,经常忘记服药或搞不清该吃那些药和该吃多少,特别是心脏用药,剂量是关键,因此,护理人员及家属应严密监护,督促服药,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药物疗效和副作用。⑤ 加强心身调养,减少和避免对患者的心理刺激.如对不幸生活事件和不良医疗信息可向病人暂时保密。通过这 护理措施,使患者均处于接受治疗及护理的最佳状态。有效地控制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康复快,护理效
参考文献
[1] 杨芳,任蔚虹,来 鸣等. 冠心病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其护理干预研究.护理研究,2007,21(9):2282~2284
[2] 冯正仪.内科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87-88
关键词:冠心病;心理特点;护理
【中圖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12-0012-0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由于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从而被称作是“人类的第一杀手”。大量的研究表明,行为、应激、情绪等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很大关系。而关于冠心病病人的心理特点并予以护理干预,国内外均较少报道。当前护理人员对上述护理干预重视程度不够,干预方法欠当,干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以护理干预为主要手段,以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6月~2010年2月收治冠心病患者72例,男47例,女25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2.5±9.4)岁。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72例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情况。纳入标准:
(1)符合1999年WHO冠心病诊断标准;
(2)有完整病历记录;
(3)具备一定阅读和书写能力;
(4)无其它严重并发症;
(5)入院观察治疗3W以上。
排除标准:
(1)心功能低于2级;
(2)严重心律失常;
(3)理解能力太差,语言障碍,以及存在其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
(4)入院观察治疗不足3W者。
1.2 研究步骤:
(1)计划筹备阶段。确定研究课题,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包括研究项目、研究样本的选取标准、实验测量仪器、量表和观察、记录、统计方法等。参与研究者的培训:在本院内科选取经验丰富的护士作为研究的实际工作者。针对研究方法、问卷调查、观察记录、数据核查、分析统计等方面进行培训。
(2)实施阶段。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入院检查,运用调查问卷和相关量表对患者进行相关测试。按照预定计划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实验组除常规护理之外,进行住院期间护理干预,内容主要包括冠心病病理知识宣讲,诱发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指导患者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保持心理平衡等;院后护理干预主要通过患者复诊、电话随访等方式进行。
具体:(1)筛选符合调查的冠心病患者;
(2)交谈并填写问卷;
(3)综合分析病患者的心理类型(恐惧、悲观、忧郁);
(4)针对各种心理特点行心理疏导
(5)观察病人情绪改变。
1.3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建立EXCEL数据库,纳入的数据应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均数士标准差 (X±S)表示,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P值均为双侧概率,检验水准a=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我们通过交谈、问卷等方式对72例冠心病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心理状态及活动进行了观察、记录,并总结、归纳出冠心病病人心理特点主要分为3个类型:即紧张、恐惧型,悲观、失望型和焦虑、抑郁型。紧张、恐惧型36人;悲观、失望型22人;焦虑、抑郁型14人(见表1)。紧张、恐惧型是冠心病病人的主要心理特点,占50.0%;悲观、失望型占30.6%;焦虑、抑郁型占19.4%。针对不同心理特点进行疏导,72例患者心理类型均有改观,均已健康出院。
3 讨论
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在发达国家,冠心病已成为首要死亡原因,在我国近几年有增加趋势。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虽然很多,但除年龄、性别和某些遗传因素以外,心理因素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1]。这些负面心理的产生与病人的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等因素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独立评估病人的心理状况,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和产生情绪障碍原因,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方法,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干预,促进病人康复及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冠心病病人心理反应是极其复杂的,本课题研究得出冠心病病人心理类型主要有紧张、恐惧,悲观、失望和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他们所占比例分别为50.0%、30.6%、19.4%,其中紧张、恐惧型在冠心病病人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我们在工作中针对不同心理特点给予心理疏导,即心理干预,这些干预手段可以从多个环节、多途径入手,既可以从培养良好的个性出发,也可以培养积极的应对方式或帮助其利用和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预防和缓解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2]。本研究在针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特点采取了如下的护理措施: 3.1 针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点,认真做好护理
情志异常可导致心脏功能紊乱而发病,应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有些起病急,病情危重的老年患者.认为自己年龄较大,随着心脏功能的减退,生命即将结束.认为任何药物都治不好,心情恐惧、紧张。我们通过语言和生物信息的反馈进行心理疏导,在为患者诊治护理中.首先确认他们的身份.给予充分的尊重.保持其尊严,对于衣食居行、遵醫行为都要掌握慢节奏,生活医疗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量力而行。
3.2 适当运动锻炼根据身体状况及病情
大多数冠心病患者选择了散步、太极拳、健身操等运动方式。通过锻炼增强了对自己的自信心.减少了对他人的依赖程度.提高了生活的自理能力。
3.3 合理調配饮食
避免过多进食动物脂肪以及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等,适量进食动物蛋白如瘦肉。减少钠盐的摄入,少食或不食蔗糖或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多食蔬菜、水果,防止便秘,应少食多餐,严禁暴饮暴食。
3.4 全方位了解冠心病患者生存环境,给予周密、细致的护理例
我们总是尽量多抽些时间陪护他,诱导他讲一些年轻时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往事,家庭生活的乐趣等,同时及时做其子女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老人最怕孤独、冷漠,对家庭有着深切的依恋感,嘱其工作之余多抽些时间陪伴病中的父母。
总之,① 消除孤独与寂寞感。②维护老年患者的尊严。 ③对老年患者的衣食起居、语言行动都要掌握慢节奏,急于求成和粗暴的催促会使老年人感到茫然无措。④精心的生活护理,老年人生活处理能力降低,加之疾病缠身,行动不便,能在生活上得到符合他们心理需要的照顾,对其将是极大的心理安慰。如老年冠心病患者,口服药物数种,由于记忆力减退,经常忘记服药或搞不清该吃那些药和该吃多少,特别是心脏用药,剂量是关键,因此,护理人员及家属应严密监护,督促服药,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药物疗效和副作用。⑤ 加强心身调养,减少和避免对患者的心理刺激.如对不幸生活事件和不良医疗信息可向病人暂时保密。通过这 护理措施,使患者均处于接受治疗及护理的最佳状态。有效地控制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康复快,护理效
参考文献
[1] 杨芳,任蔚虹,来 鸣等. 冠心病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其护理干预研究.护理研究,2007,21(9):2282~2284
[2] 冯正仪.内科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