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生活体验与发现,关注学情,分散训练点,减小练习难度,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激发写话兴趣,读写结合储备写话源泉,把准写话目标评改写话,多种方式展示作品等方法,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生活化;写话;分散训练
【基金项目】本文系慈溪市2021年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农村小学低年级写话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所谓“生活化”,“相对于‘概念化’而言,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坚持从生活出发,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真实地反映生活,使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情绪,像生活那样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生活化写话教学是指将生活与写话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写话中从实际生活出发,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培养学生对写话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写话习惯。笔者认为,光让学生从实际出发真实地表达还有所欠缺,正所谓“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老师知道,三天不练全世界知道”。因此,应开展写话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的写话回归生活,通过观察、实践和体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大目标切割成小目标,每天训练一个点,把写话当成吃饭、睡觉、上学那样平常,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一、开启写话生活化教学尝试的缘由
(一)基于学情的思考
笔者就教于地处城区边缘的农村小学,全班43名二年级学生都是随迁子女,分别来自江苏、安徽、四川、贵州、河南、陕西、湖南、重庆8个省市,汉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苗族5个民族。学生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低,缺乏教育的方式、方法,忙于生计,导致学生识字量少,知识储备不足,原生语文能力差,思维能力薄弱。
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你最喜爱的玩具”写话练习,发现学生无法在两课时完成,居然历时三天才完成。而且学生流动性强,会随着父母的工作地迁徙。在家里,这些孩子还要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帮着照看弟弟妹妹,不能自由支配学习的时间,学校是他们学习的主战场。写話教学一般安排两课时完成,既然学生无法在两课时内完成,那么笔者尝试让写话教学突破两课时的枷锁,根据具体写话要求,提前两周乃至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一学期,早做规划,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进行观察、实践和体验,每天记录一点,将写话课的节点串联起来,完成从分散到集中的思维过程,从中可以锻炼学生处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二)基于教学目标的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一学段的写话要求只有三条:“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这阶段的重点是培养写话兴趣。教师要帮助学生创设写话情境,让学生想写,乐于写。对照目标要求,笔者在日常写话教学中对目标理解产生了偏差,拔高要求,又很少持续关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追求速成,导致学生的学习活动受挫。笔者所教的学生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与教学坡度的延缓,适合开展生活化、情趣化教学,使学生体悟真实的情感,产生写话动力,有利于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三)基于写话内容编排的思考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低年级写话内容编排上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写词语到写一句话,再到写几句话,以及从课文中安排的随文写话到单独设立写话栏目,由浅入深,螺旋上升。一年级没有单独设立写话教学栏目,直到二年级上册第三、四、七单元的“语文园地”中才正式出现,二年级下册分别出现在第二、四、六、七单元的“语文园地”中。教材中“字词句运用”“课后习题”等隐含着很多写话教学内容,像一张网遍布整个教材。这样的编排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促使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写话因子,努力发现与生活相联系的交集点,尝试写话教学新方法,顺学而教,提高写话教学效率与质量。此外,挖掘生活资料,从生活中获取写话素材。如,春季,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统计校园中的树、花、草、鸟,以贴近生活的多样化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写话热情,使学生逐渐养成乐于写话的良好习惯。
二、写话生活化教学实践例析
(一)观察生活,激活写话兴趣
1.观察校园植物,绘制“春天里的发现”
校园里高大的树木、修剪别致的灌木错落有致,红花绿叶交相辉映,草木枯荣季节交替。学生喜爱校园内的花草树木,但不知其纲、目、科,他们渴望参加实践探究活动,获得植物方面的知识。于是笔者带领学生游览校园,逐一介绍植物,遇到不认识的,打开百度app,选择“花草识别”,对准未知植物一拍,就知道植物的名称及其相关信息。就这样,我们走走,看看,记记,以“校园中的树”“校园中的花”为主题开展活动,花了三个星期认识了校园中所有的植物。
(1)制作植物名片。我们以开展“班树”“班花”评选活动为平台,为树木制作“名片”。首先,课外搜集树木资料,相互交流。然后,出示树木名片范式让学生欣赏,明确名片内容要标明树名、科属和生长习性,还可以画上树的模样。学生制作自己喜欢的树木名片,小组内阅读、交流树木名片,为自己喜爱的树、花投票,从中评选出自己最喜爱的树——樟树为班树,最喜爱的花——杜鹃为班花。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热爱花草树木的感情。
(2)绘制植物地图。有了前期植物名片的基础,开始绘制植物地图。笔者借鉴科学书中“绘制校园植物地图”这一教学内容,依托校园平面图来到校园植物分布区域,一天画一个区域,绘制成彩色的校园植物分布图。这个活动把学生置于广阔的天地,培养学生的方位感和空间感,为学生以后学习有序表达做铺垫。
(3)绘制植物画册。为校园内所有的植物制作画册,用一句话或几句话介绍一种植物。根据学生的能力,制作单幅画册或多幅画册介绍一种植物。如制作玉兰花折叠画册,以时间为轴,从花开到花谢,再到长叶,把观察到的玉兰花开花过程切割开来,像电影一样一帧一帧地记录,并配上文字。这样分散训练,降低了写话的难度,为学生写好一段完整的话提供了素材。学生与校园植物深入对话,用树叶创作精美的树叶贴画,用轻质黏土塑造大树,提高了观察能力,发展了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 2.观察麻雀,书画“雀之灵”
大多数学生喜欢小动物,可受生活环境限制,养过小动物的学生并不多。笔者便引导学生观察本地常見的麻雀,围绕麻雀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化学习。
(1)举办麻雀摄影展。让学生用大人的手机镜头“捕捉”麻雀,编辑照片,写上“某某摄”。学生变身为摄影爱好者,拍下了电线上、屋顶上、树上、地上等不同地方的麻雀,虽然拍摄的效果不怎么好,但学生从中学习了观察,学习了甄别与舍弃,体验了耐心守候。
(2)欣赏名家笔下的麻雀。笔者从网上找了古代、近代、当代著名画家的麻雀图供学生欣赏。其中,著名画家齐白石的麻雀图令人印象特别深刻,画旁题款“汝身虽小能分鸡食鹤粮”。寥寥数笔勾画出麻雀,又抒发了一段与鸡、鹤争夺粮食的豪言壮语,把学生逗乐了。原来其貌不扬的麻雀也有它自信的一面,学生联想到自己虽是随迁子女,也应该有鸿鹄之志,深受教育与启示,激发了其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情感,点燃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
(3)学生笔下的麻雀。为了给学生展示一个清晰的麻雀形象,笔者下载麻雀的图片并做成ppt,从头部、颈部、背部、腹部直至尾部,一步步地介绍麻雀的样子,要求学生每天用一句话描述一个部分,用时一星期完成;第二星期以《翠鸟》第一段为范本,让学生用拟人的方法写麻雀,也是每天写一个部分;第三星期出示名家创作的麻雀图,引起学生的绘画兴趣,引导学生按照国画步骤学画麻雀,并配以文字解说麻雀,再次描述麻雀的外形。有意思的是,有一名学生,第一次、第二次写麻雀,一个字都不写,第三次画麻雀配话时,却一幅不落地把麻雀外形写完了,还加入了创意“麻雀抢田野里的谷子吃,被老爷爷赶走了”。像这样分步进行教学指导,反复练习,麻雀的形象生动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有了这三个星期的铺垫,到了第四星期,学生完成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写话“我想养小动物,写写你的理由”时就水到渠成了,显得格外轻松。
(二)读写结合,储备写话活水
笔者将学生阅读、写话的活动命名为“小妙笔训练营”,关注儿童天性,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激发学生阅读欲望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教给学生阅读技巧,使阅读质优高效,逐渐培养学生高效的阅读习惯,为写话提供源头活水。
1.小妙笔的书籍
将语文教科书“快乐读书吧”栏目推荐的书目确定为必读书目。选读书目,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身心发展以及兴趣爱好,列出书单,由学生自由选择。
2.小妙笔的资料袋
学生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那些新奇、陌生、特别的词语,以及令人怦然心动的句子摘录下来,做成阅读记录卡。这些语言材料,积少成多,时不时翻出来读一读,与同学互读交流,自然会成为学生日后写话的锦囊。
3.小妙笔的感言
通过写感言深入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主人公共情,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记录所思、所感。学生在阅读文本后给故事续写结尾,改编故事;在阅读过程中与书中的人物说说心里话,享受阅读的美妙心境。这些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写话能力,激发了学生持续阅读整本书的动力。
4.小妙笔的图画书
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制作思维导图、海报、画配话等方式综合呈现出来。如学生阅读了《一起长大的玩具》,用思维导图把玩具罗列出来,并注明玩具的材质、特点和功能等。如此,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经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活动,在整本书阅读的引领下,学生从教师带着读到自主阅读,再由学生带着家长亲子共读,学习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养成了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了阅读与写话能力。这一学期,13名学生参加了2021年第一届“全国小学生名著片段摘记活动”,其中两名学生获得了二等奖。
(三)评改结合,助力写话升格
对刚接触写话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每次写话如履薄冰,他们还会有写话的动力吗?反之,如果写话时都能游刃有余,写话作品不会受到学生眼中的权威——教师的批评,学生在心理上就会获得安全感。学生渴望自己的作品得到长辈的肯定与赞赏,获得同伴的认可。因此教师的评价要慎重,要让学生不断享受成功,避免打击学生写话的积极性。
1.紧贴写话目标,确定评价基础
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写话目标只有三条,写话评价时只要围绕这三条进行评价,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如评价二年级学生写的这几句话:“美丽的玉兰花开了,远远望去,满树的玉兰花像淡紫带粉的云霞。我们走到玉兰花树下,抬头望,有的还是花骨朵,有的才展开一两片花瓣,还有的花瓣全展开了。地上铺满玉兰花瓣,我们捡起来仔细地看了看,觉得花瓣像舀汤用的大白勺子。我们捧起地上的花瓣抛到空中,玩得可开心了!”
对照评价量表,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学生写的是观察到的事物,把玉兰花比作淡紫带粉的云霞,符合第一条的目标要求,获得一颗星。学生运用了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玉兰花”“大勺子”;运用了阅读中学到的词语“美丽”“仔细”,运用了“有的……有的……还有的”排比句式,达成了第二条目标,值得表扬,获得两颗星。学生描写玉兰花的语段正确使用了逗号、句号、叹号,达成了第三条目标,又获得一颗星。这段话中的玉兰花有色有形,学生还与花互动,教师要极力表扬。最简单便捷的表扬方式就是大声读给全班学生听,并让学生把写话作品工工整整抄写好,贴在板报上,然后教师拍好照片,发到班级群供大家欣赏、学习。即使有的学生一段话中只有一句话写得精彩,也要把这句话抄在黑板上,打上红圈圈,这也是对学生莫大的鼓舞。学生因受到教师的认可而倍感快乐。
2.反复修改,提升写话档次
批改作文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项大工程,不仅辛苦,而且低效。笔者认为教师的精批细改不能走入学生的写话内心,教师居高临下,以成人的眼光审视学生的写话作品,使得学生的作品失去童真而呈现成人化。学生之间互评互改可以避免这种情况。教师提供一些写话的范例,让学生把这个标准作为努力的方向。学生兴趣盎然地仿写,分项训练,经过修改,能提升写话档次。修改要贯穿学生的写话全过程,让学生逐渐学会自主修改,这才是学生学到的本领。 倡导写话生活化教学,笔者一天训练一个点,写好的话让学生互评,然后教师做抽样检查,发现问题做样例评改,再让学生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反复推敲、精雕细琢出来的,每次单项训练做到“写→评→改”,这样循环往复,让学生有个消化过程,直到最后串成一段话。写话成品经学生自我修改后,交由同桌批改,然后学生依据同桌的意见再次修改,在反复修改过程中经历把“成品”打磨成“作品”的过程,见证自己的写话能力有质的飞跃。
(四)作品展示,总结写话成果
1.整理成册
笔者把一学期来的学生写话作品,以主题为篇章集结成书,作品主题分别为“春天的发现”“ 小伙伴”“小精灵”。小册子取名为“滴答滴答小雨点”,意为学生的写话如一滴滴小雨点汇聚而成。这个季节又是多雨的春季,取这个名,应景,寄情于景,以这种方式反映学生的写话收获,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
2.装订成书
笔者指导学生把一学期的读书记录卡按时间顺序订成一本,封面尽可能做得漂亮,并写上“主编:某某某”。学生摇身一变成为主编,这种自豪感无法用言语表达。
3.收集作品
学生做的折叠书、海报、思维导图、画配话等作品随时放进文件袋装起来,当学期结束时看到自己一学期努力学习的成果摆在眼前,欣喜地翻阅、交流,又有了新发现——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4.制作成音视频
把学生的作品制作成朗读音频,把介绍自己制作的折叠书、海报等视频发布在班级群里,供同学、家长学习、欣赏,并提出宝贵意见。学生为了使录制的音频、视频达到最佳效果,反复演练,激起语言表达的欲望,进而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小学低年级写话不用刻意教学写作技巧,应让学生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教师只要合理把握年度目标,关注学情,分散训练点,顺学而教,结合口头、图文等表达方式,循环往复,循序渐进,就能让学生写出精彩,达到理想的写话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王庆生.文艺创作知识词典[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
刘希.小学低年级生活化写话教学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方蓉飞.低年级写话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10(01):57-59.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生活化;写话;分散训练
【基金项目】本文系慈溪市2021年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农村小学低年级写话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所谓“生活化”,“相对于‘概念化’而言,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坚持从生活出发,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真实地反映生活,使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情绪,像生活那样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生活化写话教学是指将生活与写话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写话中从实际生活出发,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培养学生对写话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写话习惯。笔者认为,光让学生从实际出发真实地表达还有所欠缺,正所谓“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老师知道,三天不练全世界知道”。因此,应开展写话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的写话回归生活,通过观察、实践和体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大目标切割成小目标,每天训练一个点,把写话当成吃饭、睡觉、上学那样平常,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一、开启写话生活化教学尝试的缘由
(一)基于学情的思考
笔者就教于地处城区边缘的农村小学,全班43名二年级学生都是随迁子女,分别来自江苏、安徽、四川、贵州、河南、陕西、湖南、重庆8个省市,汉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苗族5个民族。学生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低,缺乏教育的方式、方法,忙于生计,导致学生识字量少,知识储备不足,原生语文能力差,思维能力薄弱。
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你最喜爱的玩具”写话练习,发现学生无法在两课时完成,居然历时三天才完成。而且学生流动性强,会随着父母的工作地迁徙。在家里,这些孩子还要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帮着照看弟弟妹妹,不能自由支配学习的时间,学校是他们学习的主战场。写話教学一般安排两课时完成,既然学生无法在两课时内完成,那么笔者尝试让写话教学突破两课时的枷锁,根据具体写话要求,提前两周乃至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一学期,早做规划,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进行观察、实践和体验,每天记录一点,将写话课的节点串联起来,完成从分散到集中的思维过程,从中可以锻炼学生处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二)基于教学目标的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一学段的写话要求只有三条:“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这阶段的重点是培养写话兴趣。教师要帮助学生创设写话情境,让学生想写,乐于写。对照目标要求,笔者在日常写话教学中对目标理解产生了偏差,拔高要求,又很少持续关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追求速成,导致学生的学习活动受挫。笔者所教的学生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与教学坡度的延缓,适合开展生活化、情趣化教学,使学生体悟真实的情感,产生写话动力,有利于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三)基于写话内容编排的思考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低年级写话内容编排上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写词语到写一句话,再到写几句话,以及从课文中安排的随文写话到单独设立写话栏目,由浅入深,螺旋上升。一年级没有单独设立写话教学栏目,直到二年级上册第三、四、七单元的“语文园地”中才正式出现,二年级下册分别出现在第二、四、六、七单元的“语文园地”中。教材中“字词句运用”“课后习题”等隐含着很多写话教学内容,像一张网遍布整个教材。这样的编排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促使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写话因子,努力发现与生活相联系的交集点,尝试写话教学新方法,顺学而教,提高写话教学效率与质量。此外,挖掘生活资料,从生活中获取写话素材。如,春季,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统计校园中的树、花、草、鸟,以贴近生活的多样化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写话热情,使学生逐渐养成乐于写话的良好习惯。
二、写话生活化教学实践例析
(一)观察生活,激活写话兴趣
1.观察校园植物,绘制“春天里的发现”
校园里高大的树木、修剪别致的灌木错落有致,红花绿叶交相辉映,草木枯荣季节交替。学生喜爱校园内的花草树木,但不知其纲、目、科,他们渴望参加实践探究活动,获得植物方面的知识。于是笔者带领学生游览校园,逐一介绍植物,遇到不认识的,打开百度app,选择“花草识别”,对准未知植物一拍,就知道植物的名称及其相关信息。就这样,我们走走,看看,记记,以“校园中的树”“校园中的花”为主题开展活动,花了三个星期认识了校园中所有的植物。
(1)制作植物名片。我们以开展“班树”“班花”评选活动为平台,为树木制作“名片”。首先,课外搜集树木资料,相互交流。然后,出示树木名片范式让学生欣赏,明确名片内容要标明树名、科属和生长习性,还可以画上树的模样。学生制作自己喜欢的树木名片,小组内阅读、交流树木名片,为自己喜爱的树、花投票,从中评选出自己最喜爱的树——樟树为班树,最喜爱的花——杜鹃为班花。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热爱花草树木的感情。
(2)绘制植物地图。有了前期植物名片的基础,开始绘制植物地图。笔者借鉴科学书中“绘制校园植物地图”这一教学内容,依托校园平面图来到校园植物分布区域,一天画一个区域,绘制成彩色的校园植物分布图。这个活动把学生置于广阔的天地,培养学生的方位感和空间感,为学生以后学习有序表达做铺垫。
(3)绘制植物画册。为校园内所有的植物制作画册,用一句话或几句话介绍一种植物。根据学生的能力,制作单幅画册或多幅画册介绍一种植物。如制作玉兰花折叠画册,以时间为轴,从花开到花谢,再到长叶,把观察到的玉兰花开花过程切割开来,像电影一样一帧一帧地记录,并配上文字。这样分散训练,降低了写话的难度,为学生写好一段完整的话提供了素材。学生与校园植物深入对话,用树叶创作精美的树叶贴画,用轻质黏土塑造大树,提高了观察能力,发展了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 2.观察麻雀,书画“雀之灵”
大多数学生喜欢小动物,可受生活环境限制,养过小动物的学生并不多。笔者便引导学生观察本地常見的麻雀,围绕麻雀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化学习。
(1)举办麻雀摄影展。让学生用大人的手机镜头“捕捉”麻雀,编辑照片,写上“某某摄”。学生变身为摄影爱好者,拍下了电线上、屋顶上、树上、地上等不同地方的麻雀,虽然拍摄的效果不怎么好,但学生从中学习了观察,学习了甄别与舍弃,体验了耐心守候。
(2)欣赏名家笔下的麻雀。笔者从网上找了古代、近代、当代著名画家的麻雀图供学生欣赏。其中,著名画家齐白石的麻雀图令人印象特别深刻,画旁题款“汝身虽小能分鸡食鹤粮”。寥寥数笔勾画出麻雀,又抒发了一段与鸡、鹤争夺粮食的豪言壮语,把学生逗乐了。原来其貌不扬的麻雀也有它自信的一面,学生联想到自己虽是随迁子女,也应该有鸿鹄之志,深受教育与启示,激发了其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情感,点燃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
(3)学生笔下的麻雀。为了给学生展示一个清晰的麻雀形象,笔者下载麻雀的图片并做成ppt,从头部、颈部、背部、腹部直至尾部,一步步地介绍麻雀的样子,要求学生每天用一句话描述一个部分,用时一星期完成;第二星期以《翠鸟》第一段为范本,让学生用拟人的方法写麻雀,也是每天写一个部分;第三星期出示名家创作的麻雀图,引起学生的绘画兴趣,引导学生按照国画步骤学画麻雀,并配以文字解说麻雀,再次描述麻雀的外形。有意思的是,有一名学生,第一次、第二次写麻雀,一个字都不写,第三次画麻雀配话时,却一幅不落地把麻雀外形写完了,还加入了创意“麻雀抢田野里的谷子吃,被老爷爷赶走了”。像这样分步进行教学指导,反复练习,麻雀的形象生动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有了这三个星期的铺垫,到了第四星期,学生完成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写话“我想养小动物,写写你的理由”时就水到渠成了,显得格外轻松。
(二)读写结合,储备写话活水
笔者将学生阅读、写话的活动命名为“小妙笔训练营”,关注儿童天性,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激发学生阅读欲望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教给学生阅读技巧,使阅读质优高效,逐渐培养学生高效的阅读习惯,为写话提供源头活水。
1.小妙笔的书籍
将语文教科书“快乐读书吧”栏目推荐的书目确定为必读书目。选读书目,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身心发展以及兴趣爱好,列出书单,由学生自由选择。
2.小妙笔的资料袋
学生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那些新奇、陌生、特别的词语,以及令人怦然心动的句子摘录下来,做成阅读记录卡。这些语言材料,积少成多,时不时翻出来读一读,与同学互读交流,自然会成为学生日后写话的锦囊。
3.小妙笔的感言
通过写感言深入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主人公共情,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记录所思、所感。学生在阅读文本后给故事续写结尾,改编故事;在阅读过程中与书中的人物说说心里话,享受阅读的美妙心境。这些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写话能力,激发了学生持续阅读整本书的动力。
4.小妙笔的图画书
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制作思维导图、海报、画配话等方式综合呈现出来。如学生阅读了《一起长大的玩具》,用思维导图把玩具罗列出来,并注明玩具的材质、特点和功能等。如此,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经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活动,在整本书阅读的引领下,学生从教师带着读到自主阅读,再由学生带着家长亲子共读,学习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养成了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了阅读与写话能力。这一学期,13名学生参加了2021年第一届“全国小学生名著片段摘记活动”,其中两名学生获得了二等奖。
(三)评改结合,助力写话升格
对刚接触写话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每次写话如履薄冰,他们还会有写话的动力吗?反之,如果写话时都能游刃有余,写话作品不会受到学生眼中的权威——教师的批评,学生在心理上就会获得安全感。学生渴望自己的作品得到长辈的肯定与赞赏,获得同伴的认可。因此教师的评价要慎重,要让学生不断享受成功,避免打击学生写话的积极性。
1.紧贴写话目标,确定评价基础
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写话目标只有三条,写话评价时只要围绕这三条进行评价,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如评价二年级学生写的这几句话:“美丽的玉兰花开了,远远望去,满树的玉兰花像淡紫带粉的云霞。我们走到玉兰花树下,抬头望,有的还是花骨朵,有的才展开一两片花瓣,还有的花瓣全展开了。地上铺满玉兰花瓣,我们捡起来仔细地看了看,觉得花瓣像舀汤用的大白勺子。我们捧起地上的花瓣抛到空中,玩得可开心了!”
对照评价量表,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学生写的是观察到的事物,把玉兰花比作淡紫带粉的云霞,符合第一条的目标要求,获得一颗星。学生运用了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玉兰花”“大勺子”;运用了阅读中学到的词语“美丽”“仔细”,运用了“有的……有的……还有的”排比句式,达成了第二条目标,值得表扬,获得两颗星。学生描写玉兰花的语段正确使用了逗号、句号、叹号,达成了第三条目标,又获得一颗星。这段话中的玉兰花有色有形,学生还与花互动,教师要极力表扬。最简单便捷的表扬方式就是大声读给全班学生听,并让学生把写话作品工工整整抄写好,贴在板报上,然后教师拍好照片,发到班级群供大家欣赏、学习。即使有的学生一段话中只有一句话写得精彩,也要把这句话抄在黑板上,打上红圈圈,这也是对学生莫大的鼓舞。学生因受到教师的认可而倍感快乐。
2.反复修改,提升写话档次
批改作文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项大工程,不仅辛苦,而且低效。笔者认为教师的精批细改不能走入学生的写话内心,教师居高临下,以成人的眼光审视学生的写话作品,使得学生的作品失去童真而呈现成人化。学生之间互评互改可以避免这种情况。教师提供一些写话的范例,让学生把这个标准作为努力的方向。学生兴趣盎然地仿写,分项训练,经过修改,能提升写话档次。修改要贯穿学生的写话全过程,让学生逐渐学会自主修改,这才是学生学到的本领。 倡导写话生活化教学,笔者一天训练一个点,写好的话让学生互评,然后教师做抽样检查,发现问题做样例评改,再让学生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反复推敲、精雕细琢出来的,每次单项训练做到“写→评→改”,这样循环往复,让学生有个消化过程,直到最后串成一段话。写话成品经学生自我修改后,交由同桌批改,然后学生依据同桌的意见再次修改,在反复修改过程中经历把“成品”打磨成“作品”的过程,见证自己的写话能力有质的飞跃。
(四)作品展示,总结写话成果
1.整理成册
笔者把一学期来的学生写话作品,以主题为篇章集结成书,作品主题分别为“春天的发现”“ 小伙伴”“小精灵”。小册子取名为“滴答滴答小雨点”,意为学生的写话如一滴滴小雨点汇聚而成。这个季节又是多雨的春季,取这个名,应景,寄情于景,以这种方式反映学生的写话收获,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
2.装订成书
笔者指导学生把一学期的读书记录卡按时间顺序订成一本,封面尽可能做得漂亮,并写上“主编:某某某”。学生摇身一变成为主编,这种自豪感无法用言语表达。
3.收集作品
学生做的折叠书、海报、思维导图、画配话等作品随时放进文件袋装起来,当学期结束时看到自己一学期努力学习的成果摆在眼前,欣喜地翻阅、交流,又有了新发现——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4.制作成音视频
把学生的作品制作成朗读音频,把介绍自己制作的折叠书、海报等视频发布在班级群里,供同学、家长学习、欣赏,并提出宝贵意见。学生为了使录制的音频、视频达到最佳效果,反复演练,激起语言表达的欲望,进而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小学低年级写话不用刻意教学写作技巧,应让学生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教师只要合理把握年度目标,关注学情,分散训练点,顺学而教,结合口头、图文等表达方式,循环往复,循序渐进,就能让学生写出精彩,达到理想的写话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王庆生.文艺创作知识词典[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
刘希.小学低年级生活化写话教学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方蓉飞.低年级写话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10(0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