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纸媒出版物发展到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一个全新的出版形态让人目不暇接。报纸作为直接影响公众的传播载体,最早实现了网络化。采编工作只需在电脑上操作就可完成,并通过网络传输给照排、校对工序实现报纸快捷迅速出版。
然而,随着采编出版方式的变化,校对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尤其是用计算机校对软件辅助部分人工校对之后。文字校对工作由“校异同”向“校是非”转变,校对工作的编辑功能化趋势明显,对校对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字校对工作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校对的载体由过去的手写稿、打印稿,转变为网传界面:二是校对的方式由过去的比对原稿校对,变为没有底稿的独立作业;三是校对的重心由校文字异同对错,更多地转向校内容。这种带有编辑功能的变化,正在成为现代校对工作的主流。
校对工作如何适应这种转变,是有效提高报纸质量的重要一环。
首先要观念转变,打破常规,向“编校合一”转变。这里所说的“编校合一”是一种工作理念,重点是在思想观念上要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要求校对人员具备编辑的思维,是思想观念上的“编校合一”。编辑与校对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工作的对象、方式、任务不同,因此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会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编校职能不能同时兼顾的情况。网络化后,没有了原稿,校样就是原稿,和过去编辑看稿是一回事。强化“编校合一”这一观念,有利于校对工作能力的提升,既是编辑工作的延续,也是文字性、学识性的创造性劳动,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编校合一”是对文稿在编排过程中所形成的差错逐一消灭的前提下,小到细节,大到整体统一兼顾;对编辑加工过的文稿进行文字性、知识性的再加工:同时,微观上在纠正错词、病句的同时,着眼于字词句是否规范准确,数字与时间的表述、标点符号、计量单位、人名、地名是否统一,是否合理准确,语言逻辑上是否有问题等。校对人员一般承担所有版面的校对任务,客观环境致使校对者所接触的知识面可能宽于专栏编辑。这就为校对人员运用各种知识来进行分析、归纳、判断提供了方便,便于从中找出错误,掌握错误产生的客观规律。
“编校合一”要求做到四点:一是发现和改正校样中互相矛盾或不一致的地方即本校法;二是根据权威著作、工具书、引文的原文等,校正校样中的差错即他校法;三是从语法逻辑、形式逻辑等,改正校样中不合事理的地方即理校法:四是应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广博的知识积累,必须“通识者为之”。观念上的“编校合一”是校对工作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要强化校对人员专业能力的提升。网传稿件排除了铅排校样中由于排字员错检字等原因造成的差错,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是由于计算机有很强的造字功能,因此时常会发生一些非常隐蔽的差错。有些错字在铅排校样中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但计算机却可以将其生造出来。对这些细微的差错在校对时不可掉以轻心,对易出错的相似字形的不同之处要多加留意,反之就会造成差错。二是计算机具有自动转换字体的功能,但电脑毕竟没有人脑那样智能化,所以在简化字与繁体字互转时,计算机无法分辨繁体字及其异形字的不同用法,只能按照“规定动作”做机械的转换,这就需要校对力求根据文意对错误的转换加以辨别,提出意见和建议。如在异体字转换时,有些人名、地名等就必须保留原字形,像作家李凖的“凖”字就不能转换成“准”。这就要求校对人员具备一定的繁体字与简化字对应关系的知识,以及一些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发现问题。三是注意电子排版所出现的疏漏问题,掉字多字、掉句掉段、重复乱码、错栏错行,尤其要注意的是标题掉字多字,还有某些字体字号不一致问题等。由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计算机知识,熟用有关辅助校对环节的软件,并且总结积累它们在工作中容易产生的问题,避免在利用先进设备的同时造成技术上的失误。
同时要拓宽知识面。关于“校对人员应成为杂家”的观点已成为业内共识,掌握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是校对的基本功。网络化后报纸版面增加,黑白版变为彩色版,信息内容更加多元化,涉及时事政治、经济、科技、文体娱乐、工农业生产、国防外交,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卫生保健、旅游时尚、车界房产等,包罗万象,内容繁杂。比较以往报纸出版的范围宽泛了许多,个性更鲜明,这就给校对人员的知识构成带来了新的冲击,校对要不断地学习了解掌握各种新的知识,做学习型校对。
还必须强化政治理论素养。这就要求校对人员平时要注重理论学习,关心党和国家大事,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工作,从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高度,从党报独特的新闻视角,以“政治家办报”的思想,提高政治敏锐度,提高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政治性、政策性差错。这也是报纸出版所表现的特殊性。
其三,还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来保障。譬如,完善人才竞争机制。鉴于校对常年在一成不变的环境中工作。日复一日地与文字打交道,容易产生麻痹思想,形成得过且过的精神状态,所以要实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引人动态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激发校对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对工作的热情。围绕提高校对绩效,创造充满活力的校对激励机制,调动工作激情,激活校对者的学识储备和创造性思维。创造一种相互尊重、协调沟通、取长补短的和谐人际关系,使人人都能心情舒畅、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鼓励每个校对人员参与到校对工作的安排、协调和校对流程的管理中去,充分发挥校对人员的聪明才智,在实际工作中想方设法去克服困难,在“自主、自觉、超越”中工作。
再譬如,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每年应有计划地组织校对人员进行业务交流和培训,开展业务技能竞赛,增加知识储备,提高专业才能。培养一支专业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相对稳定的校对队伍,是提高报纸质量的可靠保证。
校对工作的编辑功能化趋势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党报校对工作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惟其如此,方能扭转目前校对工作相对薄弱的局面,为提高报纸的校对质量,切切实实把好关。
然而,随着采编出版方式的变化,校对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尤其是用计算机校对软件辅助部分人工校对之后。文字校对工作由“校异同”向“校是非”转变,校对工作的编辑功能化趋势明显,对校对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字校对工作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校对的载体由过去的手写稿、打印稿,转变为网传界面:二是校对的方式由过去的比对原稿校对,变为没有底稿的独立作业;三是校对的重心由校文字异同对错,更多地转向校内容。这种带有编辑功能的变化,正在成为现代校对工作的主流。
校对工作如何适应这种转变,是有效提高报纸质量的重要一环。
首先要观念转变,打破常规,向“编校合一”转变。这里所说的“编校合一”是一种工作理念,重点是在思想观念上要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要求校对人员具备编辑的思维,是思想观念上的“编校合一”。编辑与校对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工作的对象、方式、任务不同,因此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会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编校职能不能同时兼顾的情况。网络化后,没有了原稿,校样就是原稿,和过去编辑看稿是一回事。强化“编校合一”这一观念,有利于校对工作能力的提升,既是编辑工作的延续,也是文字性、学识性的创造性劳动,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编校合一”是对文稿在编排过程中所形成的差错逐一消灭的前提下,小到细节,大到整体统一兼顾;对编辑加工过的文稿进行文字性、知识性的再加工:同时,微观上在纠正错词、病句的同时,着眼于字词句是否规范准确,数字与时间的表述、标点符号、计量单位、人名、地名是否统一,是否合理准确,语言逻辑上是否有问题等。校对人员一般承担所有版面的校对任务,客观环境致使校对者所接触的知识面可能宽于专栏编辑。这就为校对人员运用各种知识来进行分析、归纳、判断提供了方便,便于从中找出错误,掌握错误产生的客观规律。
“编校合一”要求做到四点:一是发现和改正校样中互相矛盾或不一致的地方即本校法;二是根据权威著作、工具书、引文的原文等,校正校样中的差错即他校法;三是从语法逻辑、形式逻辑等,改正校样中不合事理的地方即理校法:四是应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广博的知识积累,必须“通识者为之”。观念上的“编校合一”是校对工作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要强化校对人员专业能力的提升。网传稿件排除了铅排校样中由于排字员错检字等原因造成的差错,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是由于计算机有很强的造字功能,因此时常会发生一些非常隐蔽的差错。有些错字在铅排校样中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但计算机却可以将其生造出来。对这些细微的差错在校对时不可掉以轻心,对易出错的相似字形的不同之处要多加留意,反之就会造成差错。二是计算机具有自动转换字体的功能,但电脑毕竟没有人脑那样智能化,所以在简化字与繁体字互转时,计算机无法分辨繁体字及其异形字的不同用法,只能按照“规定动作”做机械的转换,这就需要校对力求根据文意对错误的转换加以辨别,提出意见和建议。如在异体字转换时,有些人名、地名等就必须保留原字形,像作家李凖的“凖”字就不能转换成“准”。这就要求校对人员具备一定的繁体字与简化字对应关系的知识,以及一些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发现问题。三是注意电子排版所出现的疏漏问题,掉字多字、掉句掉段、重复乱码、错栏错行,尤其要注意的是标题掉字多字,还有某些字体字号不一致问题等。由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计算机知识,熟用有关辅助校对环节的软件,并且总结积累它们在工作中容易产生的问题,避免在利用先进设备的同时造成技术上的失误。
同时要拓宽知识面。关于“校对人员应成为杂家”的观点已成为业内共识,掌握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是校对的基本功。网络化后报纸版面增加,黑白版变为彩色版,信息内容更加多元化,涉及时事政治、经济、科技、文体娱乐、工农业生产、国防外交,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卫生保健、旅游时尚、车界房产等,包罗万象,内容繁杂。比较以往报纸出版的范围宽泛了许多,个性更鲜明,这就给校对人员的知识构成带来了新的冲击,校对要不断地学习了解掌握各种新的知识,做学习型校对。
还必须强化政治理论素养。这就要求校对人员平时要注重理论学习,关心党和国家大事,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工作,从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高度,从党报独特的新闻视角,以“政治家办报”的思想,提高政治敏锐度,提高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政治性、政策性差错。这也是报纸出版所表现的特殊性。
其三,还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来保障。譬如,完善人才竞争机制。鉴于校对常年在一成不变的环境中工作。日复一日地与文字打交道,容易产生麻痹思想,形成得过且过的精神状态,所以要实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引人动态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激发校对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对工作的热情。围绕提高校对绩效,创造充满活力的校对激励机制,调动工作激情,激活校对者的学识储备和创造性思维。创造一种相互尊重、协调沟通、取长补短的和谐人际关系,使人人都能心情舒畅、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鼓励每个校对人员参与到校对工作的安排、协调和校对流程的管理中去,充分发挥校对人员的聪明才智,在实际工作中想方设法去克服困难,在“自主、自觉、超越”中工作。
再譬如,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每年应有计划地组织校对人员进行业务交流和培训,开展业务技能竞赛,增加知识储备,提高专业才能。培养一支专业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相对稳定的校对队伍,是提高报纸质量的可靠保证。
校对工作的编辑功能化趋势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党报校对工作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惟其如此,方能扭转目前校对工作相对薄弱的局面,为提高报纸的校对质量,切切实实把好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