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概括指出:“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
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理论说教为主,使思想政治课在教师空洞的乏味的纯理论的说教中慢慢地与现实脱节,与学生脱节,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了,因而失去了这门学科本该应有的活力。因此高中新教材《思想政治》的四个必修模块的每单元都安排一节综合探究课,其目的是使《思想政治》这门课更贴近生活,对学生参加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更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在通过单元理论学习之后,为学生能力提高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也为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很好的方式。综合探究课作为单元的总结和延伸在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实践探究中生成知识、生成能力、生成情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本人就《政治生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的教学思考总结如下:
“综合探究课”的设置对于学生来说,受益无穷。它意味着一种锻炼,一种尝试,一种思想上的解放,一种学习方式的革新。但对学校教学工作而言是一种全新的领域,对教师而言更是一种挑战。高中政治新课程简化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提出了三维目标,在课程实施上更强调实践性和开放性。在综合探究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维目标的处理与达成问题上,如何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最为困难。
上好综合探究课的困难比较大,一方面是教师时间不够,我带高一四个班,一个班一节,四个班就四节,而“综合探究课”与平常的课程不太一样,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操作,而在这期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而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能应对这么多学生的指导工作,这是个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时间问题,作为政治学科的综合探究活动,每本书4个,总共有16个,新课标要求一个探究活动一课时,但要真正讲好一个探究,一个课时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单元的综合探究是对本单元的知识的总结和升华,课前要准备,课后要反思,还要对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以及一些同学要写成小论文,这样多的时间,即使一个学期只有4个探究活动,学生也不太能承受。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学科也有综合探究,这也决定了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在政治学科上。还有社会和家长对综合探究不太理解,导致不能给以积极的配合,比如必修二《政治与生活》第二单元后面的综合探究《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这需要当地有关政府部门给以配合,并与学校结成长久联系,安排政府的有关人员对学生的采访给以耐心答复,对政府的相关工作给学生和老师以报告,讲解,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政府在哪儿,并对政府给以怀疑的态度和眼观。这与生活严重脱节,很难体现政治的生活性,实践性。
鉴于此我认为首先应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把政治学科的综合探究和其他学科的综合探究进行整合,如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这需要学校和其他学科老师的配合。如《政治生活》的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综合探究,学生积极查找资料,通过假日走访调查,思考研究,做ppt,写文本,既深化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各种以后走入社会的必备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对学科的整合能力。
其次,如何进行综合探究活动课的评价是教师教学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一环。评价制约和影响着综合探究课的实施,也是影响学生热情的重要因素。评价牵涉到方方面面,我始终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和评价方法的科学化的原则,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实践和反思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
因此,作为现代新课程下的教师必须不断修炼内功,树立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自己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和组织者;在利用资源上要有一双发现资源的眼睛,一是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尽可能争取社会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二是开发校内资源,如学校的图书馆等。三是全面利用学科教师资源,在全校建立一个统一的课程资源中心。
具体在一堂课上,要充分把握好几个原则。一是突出实践性,二是注意过程性,三是强调主体性,四是注重综合性、思想性,最后还要遵循广泛性、开放性。综合探究性课题的选题一般都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如: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如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怎样看待文化竞争力等等,这些综合探究贴近生活,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同时通过学生的实际探究,使他们走出课堂,亲自去搜集材料、调查研究、撰写报告、展示成果等活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实践能力。
由于高中生所具备的知识和实践能力还比较薄弱,我们不可能期待每位学生都能取得很大的探究成果,教师在进行探究引导时,应始终把注意力放在探究的过程上,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民主意识及科学意识。这也正是新课程目标所提出的“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的能力要求。也只有在充分保证学生探究的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上述目标才能真正实现。综合探究应该面对全体学生,不能变成少数尖子生的活动,教师在划分探究小组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好、中、差搭配,并且明确每位学生的具体分工,注意了解每位学生探究的进度,在成果展示时,注意给每位学生机会,每学期尽量保证给每位学生上讲台展示探究成果的机会。
与旧教材纯粹的理论教学不同,新课程设置综合探究课,一方面提高了学生们对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理论的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使思想政治课理论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更为密切即贴近生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且通过综合探究,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实践能力应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得以有机会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目标中提出的“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的能力目标和思想政治课教书育人的目的。综合探究是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行为引导,如:《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走进哲学问辩人生”,它既是美好生活的向导、百舸争流的思想、时代精神的精华三课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又是对上述理论的能力提升。
有认知有实践,有实践才能提升认知。让学生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知识、能力、情感不断生成,发展,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在活动中相互促进,让学生的身心素质在活动中得到和谐地全面成长,这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实践探究活动开设的初衷和最终目标所在。路漫漫,情切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必须满怀热情,积极探索实践,努力找到更好的出路,给高中思想政治课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理论说教为主,使思想政治课在教师空洞的乏味的纯理论的说教中慢慢地与现实脱节,与学生脱节,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了,因而失去了这门学科本该应有的活力。因此高中新教材《思想政治》的四个必修模块的每单元都安排一节综合探究课,其目的是使《思想政治》这门课更贴近生活,对学生参加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更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在通过单元理论学习之后,为学生能力提高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也为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很好的方式。综合探究课作为单元的总结和延伸在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实践探究中生成知识、生成能力、生成情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本人就《政治生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的教学思考总结如下:
“综合探究课”的设置对于学生来说,受益无穷。它意味着一种锻炼,一种尝试,一种思想上的解放,一种学习方式的革新。但对学校教学工作而言是一种全新的领域,对教师而言更是一种挑战。高中政治新课程简化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提出了三维目标,在课程实施上更强调实践性和开放性。在综合探究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维目标的处理与达成问题上,如何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最为困难。
上好综合探究课的困难比较大,一方面是教师时间不够,我带高一四个班,一个班一节,四个班就四节,而“综合探究课”与平常的课程不太一样,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操作,而在这期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而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能应对这么多学生的指导工作,这是个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时间问题,作为政治学科的综合探究活动,每本书4个,总共有16个,新课标要求一个探究活动一课时,但要真正讲好一个探究,一个课时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单元的综合探究是对本单元的知识的总结和升华,课前要准备,课后要反思,还要对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以及一些同学要写成小论文,这样多的时间,即使一个学期只有4个探究活动,学生也不太能承受。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学科也有综合探究,这也决定了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在政治学科上。还有社会和家长对综合探究不太理解,导致不能给以积极的配合,比如必修二《政治与生活》第二单元后面的综合探究《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这需要当地有关政府部门给以配合,并与学校结成长久联系,安排政府的有关人员对学生的采访给以耐心答复,对政府的相关工作给学生和老师以报告,讲解,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政府在哪儿,并对政府给以怀疑的态度和眼观。这与生活严重脱节,很难体现政治的生活性,实践性。
鉴于此我认为首先应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把政治学科的综合探究和其他学科的综合探究进行整合,如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这需要学校和其他学科老师的配合。如《政治生活》的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综合探究,学生积极查找资料,通过假日走访调查,思考研究,做ppt,写文本,既深化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各种以后走入社会的必备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对学科的整合能力。
其次,如何进行综合探究活动课的评价是教师教学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一环。评价制约和影响着综合探究课的实施,也是影响学生热情的重要因素。评价牵涉到方方面面,我始终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和评价方法的科学化的原则,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实践和反思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
因此,作为现代新课程下的教师必须不断修炼内功,树立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自己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和组织者;在利用资源上要有一双发现资源的眼睛,一是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尽可能争取社会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二是开发校内资源,如学校的图书馆等。三是全面利用学科教师资源,在全校建立一个统一的课程资源中心。
具体在一堂课上,要充分把握好几个原则。一是突出实践性,二是注意过程性,三是强调主体性,四是注重综合性、思想性,最后还要遵循广泛性、开放性。综合探究性课题的选题一般都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如: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如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怎样看待文化竞争力等等,这些综合探究贴近生活,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同时通过学生的实际探究,使他们走出课堂,亲自去搜集材料、调查研究、撰写报告、展示成果等活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实践能力。
由于高中生所具备的知识和实践能力还比较薄弱,我们不可能期待每位学生都能取得很大的探究成果,教师在进行探究引导时,应始终把注意力放在探究的过程上,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民主意识及科学意识。这也正是新课程目标所提出的“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的能力要求。也只有在充分保证学生探究的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上述目标才能真正实现。综合探究应该面对全体学生,不能变成少数尖子生的活动,教师在划分探究小组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好、中、差搭配,并且明确每位学生的具体分工,注意了解每位学生探究的进度,在成果展示时,注意给每位学生机会,每学期尽量保证给每位学生上讲台展示探究成果的机会。
与旧教材纯粹的理论教学不同,新课程设置综合探究课,一方面提高了学生们对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理论的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使思想政治课理论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更为密切即贴近生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且通过综合探究,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实践能力应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得以有机会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目标中提出的“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的能力目标和思想政治课教书育人的目的。综合探究是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行为引导,如:《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走进哲学问辩人生”,它既是美好生活的向导、百舸争流的思想、时代精神的精华三课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又是对上述理论的能力提升。
有认知有实践,有实践才能提升认知。让学生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知识、能力、情感不断生成,发展,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在活动中相互促进,让学生的身心素质在活动中得到和谐地全面成长,这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实践探究活动开设的初衷和最终目标所在。路漫漫,情切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必须满怀热情,积极探索实践,努力找到更好的出路,给高中思想政治课一片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