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教导大学生崇尚劳动行为、尊重劳动成果、厚植劳动情怀、锤炼劳动品质、养成劳动习惯,最终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是助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新时代高校必须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培养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不断丰富和拓展培养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积极推进和落实培养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才能科学构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机 构】
:
闽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院,福建漳州36300
【出 处】
: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教导大学生崇尚劳动行为、尊重劳动成果、厚植劳动情怀、锤炼劳动品质、养成劳动习惯,最终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是助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新时代高校必须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培养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不断丰富和拓展培养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积极推进和落实培养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才能科学构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其他文献
当前,国际国内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是疫情防控大局的必要举措和重要工作.校园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不可避免地带来教学教育管理方式的相应改变,由此引发的网络舆情事件也随之增加.把握当下校园网络舆情的最新特点,预判舆情可能带来的风险挑战,科学应对可能出现的舆情危机事件,做好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舆情引导,确保校园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有度、有序、有效进行.
习近平指出:“闽南文化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有文章可做.”要求福建“在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充分发挥对台区位优势,服务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和国家统一的特殊需求,形成了台海文献整理、闽南文化与文学研究、学术研究与两岸文化交流紧密结合的闽南文化与文学研究特色方向,得到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
高校组织员承担着发展党员和教育管理党员的重要职责,是贯彻党的组织路线,落实高校党建工作的实践者和具体推动者.加强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是履行新时代高校组织员时代使命的内在要求;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要求.当前,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存在着选聘制度不健全、工作制度不完善、教育培训不足以及考评制度建设滞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新时代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应提高思想认识,严格选拔聘用程序;健全工作制度,厘清岗位职责;开展教育培训,提升业务水平;搭建育人平台,提升履职能力;完善考评机制,激发工作热情.
本文从行政治理体制与空间经济关系的角度,讨论了纵向财政收入分权和横向地方政府竞争相结合的行政治理模式对地级市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通过理论模型分析以及基于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计量检验,本文发现纵向财政收入分权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横向地方政府竞争的加剧则会导致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恶化.通过进一步的机制分析,本文发现“弱分权、强竞争”式的行政治理模式会导致地方政府倾向于采取提供低价非城市区域工业用地,而非提升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来招商引资,从而扭曲了工业企业在经济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具有精神建构价值、思想引领价值、历史认同价值,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当前,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尚存在教育内容的历史性与大学生需求的时代性相矛盾、教育路径的单一性与大学生发展的全面性相矛盾、教育主体的差异性与大学生培养的协同性相矛盾等问题,需要通过科学设计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拓展红色文化教育路径、构建红色文化教育合力等对策,不断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是教师的初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师的使命,践行初心,完成使命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挖掘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的传授之中,使思政育人与专业育人有机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是新工科育人理念的内在要求.当前,在课程思政实施中,一味地强化专业性而弱化了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存在着对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认知有待提升、实施能力亟待深化、评价机制的效度有待完善等实际问题.以《Python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下,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应转变教学理念,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使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减缓.防疫压力间接造成就业工作岗位需求萎缩、人才招聘方式转变,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各级政府和高校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拓宽就业渠道,创新就业形势,明确办学定位,推动地方高校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充分挖掘就业岗位,缓解企业招聘需求减少带来的压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个性化;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就业服务水平,走出“慢就业”陷阱,真正推进大学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
本文研究财政学主流从德国范式到美国范式的演变史.文章通过对不同语言的“财政”一词进行文献研究,认为财政学产生于德国而非英国;然后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还原经济学如何一步步取代财政学的历史过程.本文的研究表明:第一,财政学并非经济学的分支,二者产生的土壤与哲学根基都不相同;第二,经济学的几次变革反映出其内在逻辑的不一致,无法作为财政学的理论基础;第三,当代主流财政学与现实脱节的原因在于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方向是矛盾的,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的财政实践在向德国学习,而英美的公共经济学却取代德国财政学
本文将农信社改制视作一个准自然实验,利用渐进性DID方法探讨了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信社改制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但先改为农合行再改为农商行的改革路径和县域金融市场的结构性竞争会弱化这一促进作用.异质效应分析发现,市场潜能和非农产业比重越高,农信社改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明显.作用机制分析发现,虽然农信社改制没有显著加剧县域资金外流,但资金外流会弱化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农信社改制对第二产业的促进作用要大于第一产业,但改制后,农信社加强了对第一产业的促进作用.本文为深化农信社改革、
本文搜集并整理了2013-2018年A股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关于“互联网+”的相关信息,研究了夸大其词的“互联网+”信息披露是否会影响银行信贷决策.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夸大其词的“互联网+”信息披露能够影响银行信贷决策.企业夸大其词程度越高,下一年度获取的银行借款越多,但增加的主要是短期贷款.同时,企业夸大其词的资源获取效应有一定的约束条件,只有在企业盈利能力较强、偿债能力较强、大股东掏空风险较小或环境不确定性较小的情况下,上述效应才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信贷资源配置过程中,银行并未识别出企业夸大其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