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介词“于”的用法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ling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甲骨文中介词“于”的判定
  
  本文以郭沫若先生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甲骨文合集》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的《小屯南地甲骨文》中典型的完整句子作为基础材料。由于本人的时间和能力及掌握的材料有限,因此未能统观全书并做出科学准确的统计数据,但对文中使用“于”的例句都尽力核对原始拓片,以确保材料准确。
  自从发现甲骨文以来,研究甲骨文的著作就越来越多,已形成了甲骨学系统的研究领域。对虚词的研究,尤其是介词的研究,成果丰硕。张玉金的《甲骨文虚词辞典》,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甲骨文虚词的著作:管燮初的《殷墟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是一部根据16种重要甲骨论著中已有的定论,全面研究甲骨语法的开创性著作,它基本描写了甲骨文的语法体系:还有张玉金的《甲骨文语法学》,对甲骨文的语法做了系统阐述。另外还有郭锡良先生的《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等等。我们将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对介词“于”进行用法研究和阐述。
  朱德熙先生认为:现代汉语里的介词都是从动词演变来的,大部分介词还保留着动词的功能。郭锡良先生在《介词“于”的起源与发展》一文中也指出:“在甲骨文中,‘于’字用作介词的类型也有多种,它是由‘去到’义动词虚化而成的。”也就是说“于”本是动词,意义是“去到”,经过语法化以后意义虚化,就由动词转化为介词。另外要想系统地研究介词,还要对介词进行划定。从语义上看,介词的作用在于引出与动作相关的对象(施事、受事、与事、工具)以及处所、时间等。此外,还要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对其进行划分,也就是词与词的组合能力,即词在语句里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和虚词与实词的组合能力。
  通过上述标准,我们就可以来判定甲骨文中的作为介词的“于”,例如:
  (1)壬寅卜,王于商。(合33124)
  (2)辛卯卜,王入商。(合33125)
  (3)辛酉卜,殻贞:今二月王入于商。(合7774)
  “王于商”就是王到商邑去,“王入商”与“王于商”的格式相同,“于”和“入”都是动词,“于”具有“去到”义。有人可能会认为“王于商”中“于”前省略了动词,“于”在此句中仍是介词,这种看法是不妥当的,因为动词做句子的主干成分往往很少省略。例(3)也很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王入于商”中“于”才是介词,句中有动词“入”,与例(2)“王入商”比较,可以看出:如果句中有其他动词,“于”就作介词,引进与动作相关的对象以及处所、时间等,并且介词 “于”有时也可以省略;如果一个句子中无其他动词,那么“于”在该句中为动词。在甲骨文时代,人们还只是用语言进行简单的交际,大部分卜辞都是用来占卜做某件事的利弊,所以动词往往是不可以省略的。甲骨文中这类例子很多,后面还将论述。
  
  二、介词“于”的用法
  
  杨伯峻认为:介绍一个名词或代名词到另外一个词上去来表明这两个词的关系的,叫做介词。介词的下面,一定是名词或代名词,再不然就是名词语(杨伯峻《中国文法语文通解》1956年11月商务印书馆)。也就是说,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介绍给动词、形容词的虚词,在句法构造中起介引作用的词。介词“于”是一个很重要的虚词,在殷墟甲骨刻辞中也是发展较为成熟的介词。说它成熟是由其在甲骨刻辞中的用例所决定的。郭锡良先生曾对《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进行过统计,其中“于”字共用了9000多次,残缺和难以诠释的用例3000多次,可以辨识的用例为5000多次,动词用例占5%左右,可见介词用例的比例有多大。郭锡良先生在《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一文中又指出:“在甲骨文中,‘于’字用作介词的类型也有多种,它是由‘去到’义动词虚化而成的。”这里把介词“于”的用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于”作为介词,可为动词中心语引进动作进行的处所、时间以及动作涉及的人名、庙号和山川神祗。这种用法在甲骨刻辞中运用广泛,郭锡良先生考察《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指出:介词“于”引进处所的用例占18%左右,引进时间的用例占9%左右,引进祭祀对象的用例占68%左右。引进祭祀对象的比例大,是由卜辞的性质决定的。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引进处所。这类介词“于”具有“在”“到”之义。“在”义的句中,“于”及宾语只做补语;“到”义句中,既可以做补语,也可以做状语。
  (4)戊寅卜,争贞:王于生七月入于商?(合1666)
  (5)贞:方允其来于沚?不其来。方其来于沚?方不其来?其来?不其来?(合6728)
  (6)贞:王往于敦?(合7948)
  (7)五日甲子允酒,有鑿于东。(合10302)
  上述例句中划线的指方位处所,例(4)中的“于”是“在”义,其余的是“到”义。在甲骨卜辞中“到”义很常见,“在”义则很少见。
  2.引进时间。也具有“在”“到”义。“在”义“于”及其宾语在句中只做状语;“到”义的“于”及其宾语既可以做状语,也可以做补语。
  (8)贞:勿于今夕入。(合1506)
  (9)丁亥卜:汝有疾,于今三月弗水。(合22098)
  (10)甲辰贞:其祷禾于丁末。(合33331)
  (11)丁巳卜:惠今月酒宜?丁巳卜:于木月酒宜。(合32216)
  这类“于”在卜辞中“到”义常见,如例(8)(9);“在”义不常见,如例(10)(11)。张玉金指出:甲骨文的时间介宾短语是以前置作状语为常的,而非时间介宾短语是以后置作补语为常的。
  3.引进人名、庙号及山川神祗。这中引介在甲骨刻辞中用的最多,一般译为“向”“对”“给”。
  (12)丁未卜,争贞:王告于祖乙。(合1583)
  (13)丁酉卜:其祷年于岳。(合27465)
  (14)其祷年在毓,王受年?于祖乙祷,王受年?于大甲祷,王受年?(合28274)
  (15)癸卯卜:祷雨于示壬?于上甲祷雨?(合32344)
  介词“于”和它的宾语一般出现在谓语动词之后做补语,在这类句子中为了突出强调宾语,常把“于”和宾语置于谓语动词之前做状语,如例(14)和例(15)。
  (二)介词“于”可以用也可以不用,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16)贞:不至于商。五月。(前2.2.3)
  贞:右至商。(乙2212)
  (17)癸卯卜,殻:右于河,三羌,卯三牛,爎一牛?
  癸卯卜,殻贞:爎河,一牛,右三羌,卯三牛?(丙124)
  (18)辛酉卜,殻贞:今二月王入于商。(合7774)
  辛卯卜,王入商。(合33125)
  由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动词之后可以省略介词“于”,直接用地名、人名或庙号作宾语。这种情况在甲骨卜辞中并不常见,只是到了五期时才增多,陈炜湛认为:从武丁到乙辛,介词“于”字在动词之后并非是不可缺少的,但由于他们的存在,却使卜辞的文法多样化了。在武丁卜辞中,动词后多数带“于”字结构作补语,只有少数直接带宾语;在乙辛卜辞中,一般不加。
  (三)介词“于”常与“自”搭配使用,形成甲骨卜辞中的固定句式;有“自……至于……”“自今至于……”“自今……至于……”,这些是在称占卜的某一段时间、方位时使用的句式。“于”仍为引介时间、处所的介词。
  (19)自今辛至于来辛又大雨?(合30048)
  (20)癸亥卜,古贞:祷年自上甲至于多毓?
  甲子卜,古贞:祷年自上甲?(合10111)
  (21)丁巳卜,亘贞:自今至于庚申其雨?
  贞:自今丁巳至于庚申不雨?(合12324)
  (22)癸酉卜,王贞:自今癸酉至于乙酉邑人其见方抑,不其见方执?(合799)
  (23)癸酉卜:自今至于丁丑其雨?(合21052)
  这几种形式在甲骨刻辞中同时并存,都能表示所涉及的对象或时间位移的起点和终点。
  (四)关于介词“于”是否具有被动式的探讨
  郭锡良先生在《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上发表的《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一文中谈到“受事名词+动词+于+名词”,如:“三百羌用于丁。”(合295)“丙寅卜,亘贞:王?多屯,若于下上?”(合808正)“贞:贞王?(多)屯,不若?左于下上?”(丙528)这是被看成表被动的于字句。(合295)中的“于丁”虽然介绍的不是施事者,但是也不是简单的祭祀对象,而是普通动词“用”涉及的对象,是动作的受益者。下两例的“下上”可以认为是引进的施事,只是“若”“左”还不是典型的及物动词。其实“于”字句不能算真正的被动式,“于”引进的是动作适应的范围,是一种广义的处所。在甲骨文中,这种表被动的于字句用例不多。
  张玉金在《甲骨文语法学》一书中谈到:“具有引介施事词语功能的介词‘于’是‘被’‘受’的意思。”并提到“被动句中表示施事的‘于’字短语。”如:
  (24)丙寅卜,亘贞:王?多屯,若于下上?
  贞:王?多屯,若于下乙?(合808)
  (25)己未贞:旨千若于帝,祐?
  贞:旨千不若于帝,左?(合14199)
  目前学术界对于介词“于”是否具有被动式还尚无定论。
  
  参考文献:
  [1]郭沫若.甲骨文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郭锡良.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J].中国语文,1997,(2).
  [3]杨伯峻.中国文法语文通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
  [4]张玉全.甲骨文语法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马彩红,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利用猴头茵高效转化米糠生产食用菌粗多糖,研究茵丝体多糖的新复合酶提取工艺。应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分别研究纤维素酶和蜗牛酶的添加量、pH、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对多糖提
我们在对泰国学生汉语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在汉语趋向补语使用上偏误较高,偏误类型多种多样,并且与日韩、欧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生的偏误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对日韩、欧美学生学习趋向补语习得情况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而对东南亚国家学生的习得情况鲜有涉及。随着东南亚汉语热的日渐升温,中泰交流合作日益密切,泰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阵容逐渐壮大,成为这一地区来华留学的最主要群体,他们的汉语习得情况
语音学习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基础,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又不同于对把汉语作为母语的学生进行汉语语音教学,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成果和笔者自己几年来对韩汉语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几种对韩汉语语音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模仿法    语音学是一种“口耳之学”,是一门听音与发音的艺术,因此,与语法词汇教学相比,在语音教学中外国学生学习语音,离不开对教师和录音的模仿。在教学
研究麸皮红枣汁乳酸发酵饮料的主要加工工艺和参数。以麸皮和红枣为材料,制汁复合后,经过乳酸发酵、调配和澄清等工序,制成麸皮红枣汁乳酸发酵饮料。结果表明,采用保加利亚乳杆菌
为了研究菊糖的十二烯基琥珀酸酐改性工艺条件,以菊糖、硼氢化钠及十二烯基琥珀酸酐用量、反应时间、反应pH以及反应温度为影响因素,以十二烯基琥珀酸酐的取代度为考察指标,
本文简单介绍了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以及罗列综述了近几年来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在食品微生物、药物残留、过敏原、添加剂以及海洋生物毒素检测
“无论是秋冬流行必备,明星礼服造型,梦想中的韩剧女主角,还是供你参考的瑞模经典拍照pose和最上镜服装,以及日本超人气绘画小天后高木直子的生活遐想,都会让你在即将到来的节日pa
科学的教学思路规划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实效性。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巧用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探索意识,任务驱动促进学生认知内化
本文运用秦汉简牍中的用例,与传世文献相比较,对磔的含义作以考释,指出磔还有“捆绑使张开”这一含义。并且利用对磔的词形、词义的分析,阐明这一含义与磔其它含义的关系。
关于镶嵌,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列举了其中的三种类型:“镶字”“嵌字”和“拼字法” [1],并给出了相应的定义,但没有给“镶嵌”下定义。以后又出现了很多“镶嵌”的定义,例如,“镶嵌是把一些特定的词或短语巧妙地、天衣无缝地镶进或嵌入诗文或对联中去的一种修辞手法”[3];“镶嵌,指的是为了某种修辞目的而把某些字词插入话语(文本)之中”[7];“所谓‘镶嵌’是一种为着表意的婉转含蓄或是耐人寻味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