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最基本的客观必要条件己经具备,公众的文化消费意识也在增强。文化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已成为消费领域的突出特征。文化消费己经显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潜在需求极为旺盛,容易形成规模,将构成新的消费热点。综合分析来看,文化创意类经济品消费将逐渐超过金融类经济品。因此,通过基于《资本论》视角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探讨文化商品是如何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并赢得一席之地,它在将来又该如何发展。这也是学习并运用《资本论》所蕴含的经济思维方式的一次尝试。
关键词:文化商品;资本论;地产;金融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3-000-01
前言
纵观《资本论》的全书框架,可以找到一种思路在于,从实证分析到本质分析,经济品被划分为无差别劳动类经济品和包含差别劳动类经济品。而后者又可以划分为自然资源类经济品、技术产权类经济品、文化创意类经济品、金融类经济品。
为什么在今天需要进行经济案例分析——关于文化创意类经济品?事实上,对于文化商品的消费在今天已经形成其特有之势。
一、案例背景及现实问题
1.案例背景
人作为活着的主体,追求温饱是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当生存需求得不到满足,精神消费就无从谈起,文化商品自然也不会出现。要探讨文化商品是如何兴起并发展的,就首先要探讨它为何能够出现。
第一,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在这里一般是指劳动过程中的这样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能缩短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需的劳动时间,从而使较小量的劳动获得生产较大量使用价值的能力。”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技术的进步、由协作分工引起的劳动的社会的自然力的提高。
第二,人的自由时间与之前相比增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先前生活必需品供不应求的局面得到改善,人的生存状况与之前相比有了明显改善,或者说追求温饱的生存需求能够很容易被满足。于是,人们先前单一用来解决生存问题的时间缩短。同时,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人完成生产任务的时间与以前相比也缩短了。两者作用的结果,便是人的自由时间得到延长。
2.现实问题
从案例背景中我们可以得出精神消费的两大前提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力水平提高、自由时间延长之后,人们就一定会更多地倾向于文化商品的消费。为什么不是更多地进行物质商品的消费而是文化商品的消费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还有必要对目前中国的现状做一探究。
从恩格尔系数来看,从1994年起中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而从1992年起,城镇居民用于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的支出便稳居前三位,1998年超过衣着类消费跃居第二位。2013年11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与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主办的“文化中国:中国文化产业指数发布会”上的数据表明,我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约为4.7万亿元,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30%。而当前实际文化消费规模约为1.0388万亿元,仅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6.6%,存在3.66万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
那么,在产生的前提得到满足之后,文化商品的消费又是如何逐步发展起来的?文化创意类经济品的消费在未来将逐渐超越金融类经济品消费这一结论的理论依据又来自哪里?
二、理论依据
“在剩余价值率不变或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不变的情况下,一般利润率会逐渐下降。”也就是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上升,一般利润率即平均利润率会下降,利润率的高低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发展成反比。但由于金融类产品、自然资源类产品、文化创意类产品本身不包含价值,因此它们不受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影响。因此,为了追求利润,资金会涌入这些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资金较多地流入金融和地产。这是因为:第一,建立在信用制度上的金融所具有的“诱人的高额利润,使人们远远超出拥有的流动资金所许可的范围来进行过度的扩充活动。”即使信用制度“发展成为最纯粹最巨大的赌博欺诈制度”,如马克思所说,“不过,信用制度可加以利用,它容易得到,而且便宜。银行贴现率低:……国内一切证券交易的行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因此,为什么要放过这种大好机会呢?”第二,地租本身具有上升的趋势,投机地产有利可图。这又是因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由利息率由利润率决定来说,利息率也有下降的趋势;此外,把利润率撇开不说,由于借贷货币资本的增大,利息率也有下降的趋势。
但是,由于国家對金融地产的管制,可以预见到未来资本将逐渐从这两个经济领域中撤出,寻找新的出路。那么,同样不受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影响的文化创意类产品,就成为资本新的落脚点。
三、启示及建议
从文化商品的定义来看,文化商品包括文化劳动产品和文化劳动服务。文化劳动产品一般是以物质作为文化的载体体现的,表现为物态形式;而文化劳动服务则一般是以人的活动作为文化的载体体现的,表现为非物态的活动形式。
因此,正如虚拟经济是建立在物质经济的基础上一样,文化商品的发展和文化消费的繁荣也要相应地依赖于物质生产和技术水平。所以,在物质生产和技术水平提高(或没有真正高度发展)之前,我们不应让资本过早地推动文化商品繁荣。文化商品不同于股票等金融衍生品,如果资本过早地推动其繁荣,不仅会有泡沫经济出现的可能,而且也将影响国家的文化产业,乃至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四、结论
文化商品的兴起与发展是多种因素和自然规律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猜想其在未来将超越金融类经济品和自然资源类经济品,成为吸引资本的热门领域。但同时我们也应明白,必须同步地提高物质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作为其依托,防止“早熟”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戴维·思罗斯比,潘飞.什么是文化资本?[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01).
[2]花建.创新·融合·集聚——论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与城市空间三者间的互动趋势[J].社会科学.2006(06).
[3]焦斌龙.简析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及其选择[J].前进.2003(07).
关键词:文化商品;资本论;地产;金融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3-000-01
前言
纵观《资本论》的全书框架,可以找到一种思路在于,从实证分析到本质分析,经济品被划分为无差别劳动类经济品和包含差别劳动类经济品。而后者又可以划分为自然资源类经济品、技术产权类经济品、文化创意类经济品、金融类经济品。
为什么在今天需要进行经济案例分析——关于文化创意类经济品?事实上,对于文化商品的消费在今天已经形成其特有之势。
一、案例背景及现实问题
1.案例背景
人作为活着的主体,追求温饱是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当生存需求得不到满足,精神消费就无从谈起,文化商品自然也不会出现。要探讨文化商品是如何兴起并发展的,就首先要探讨它为何能够出现。
第一,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在这里一般是指劳动过程中的这样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能缩短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需的劳动时间,从而使较小量的劳动获得生产较大量使用价值的能力。”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技术的进步、由协作分工引起的劳动的社会的自然力的提高。
第二,人的自由时间与之前相比增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先前生活必需品供不应求的局面得到改善,人的生存状况与之前相比有了明显改善,或者说追求温饱的生存需求能够很容易被满足。于是,人们先前单一用来解决生存问题的时间缩短。同时,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人完成生产任务的时间与以前相比也缩短了。两者作用的结果,便是人的自由时间得到延长。
2.现实问题
从案例背景中我们可以得出精神消费的两大前提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力水平提高、自由时间延长之后,人们就一定会更多地倾向于文化商品的消费。为什么不是更多地进行物质商品的消费而是文化商品的消费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还有必要对目前中国的现状做一探究。
从恩格尔系数来看,从1994年起中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而从1992年起,城镇居民用于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的支出便稳居前三位,1998年超过衣着类消费跃居第二位。2013年11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与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主办的“文化中国:中国文化产业指数发布会”上的数据表明,我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约为4.7万亿元,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30%。而当前实际文化消费规模约为1.0388万亿元,仅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6.6%,存在3.66万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
那么,在产生的前提得到满足之后,文化商品的消费又是如何逐步发展起来的?文化创意类经济品的消费在未来将逐渐超越金融类经济品消费这一结论的理论依据又来自哪里?
二、理论依据
“在剩余价值率不变或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不变的情况下,一般利润率会逐渐下降。”也就是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上升,一般利润率即平均利润率会下降,利润率的高低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发展成反比。但由于金融类产品、自然资源类产品、文化创意类产品本身不包含价值,因此它们不受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影响。因此,为了追求利润,资金会涌入这些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资金较多地流入金融和地产。这是因为:第一,建立在信用制度上的金融所具有的“诱人的高额利润,使人们远远超出拥有的流动资金所许可的范围来进行过度的扩充活动。”即使信用制度“发展成为最纯粹最巨大的赌博欺诈制度”,如马克思所说,“不过,信用制度可加以利用,它容易得到,而且便宜。银行贴现率低:……国内一切证券交易的行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因此,为什么要放过这种大好机会呢?”第二,地租本身具有上升的趋势,投机地产有利可图。这又是因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由利息率由利润率决定来说,利息率也有下降的趋势;此外,把利润率撇开不说,由于借贷货币资本的增大,利息率也有下降的趋势。
但是,由于国家對金融地产的管制,可以预见到未来资本将逐渐从这两个经济领域中撤出,寻找新的出路。那么,同样不受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影响的文化创意类产品,就成为资本新的落脚点。
三、启示及建议
从文化商品的定义来看,文化商品包括文化劳动产品和文化劳动服务。文化劳动产品一般是以物质作为文化的载体体现的,表现为物态形式;而文化劳动服务则一般是以人的活动作为文化的载体体现的,表现为非物态的活动形式。
因此,正如虚拟经济是建立在物质经济的基础上一样,文化商品的发展和文化消费的繁荣也要相应地依赖于物质生产和技术水平。所以,在物质生产和技术水平提高(或没有真正高度发展)之前,我们不应让资本过早地推动文化商品繁荣。文化商品不同于股票等金融衍生品,如果资本过早地推动其繁荣,不仅会有泡沫经济出现的可能,而且也将影响国家的文化产业,乃至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四、结论
文化商品的兴起与发展是多种因素和自然规律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猜想其在未来将超越金融类经济品和自然资源类经济品,成为吸引资本的热门领域。但同时我们也应明白,必须同步地提高物质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作为其依托,防止“早熟”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戴维·思罗斯比,潘飞.什么是文化资本?[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01).
[2]花建.创新·融合·集聚——论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与城市空间三者间的互动趋势[J].社会科学.2006(06).
[3]焦斌龙.简析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及其选择[J].前进.2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