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太雷1921年在伊尔库茨克的史实探析

来源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zhenzs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的工作需要,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张大雷于1921年1月前往伊尔库茨克,随后担任远东书记处中国科临时中方书记,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组织机构中工作的第一人.在任期间,张太雷以其卓越的工作业绩,得到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领导人的高度肯定和充分信任,并因此以中国共产党代表的身份于1921年5月前往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三大.
其他文献
苇沟墓地位于翼城县县城西北部约2公里处的唐兴镇苇沟村东,位于苇沟—北寿城遗址东部边缘.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为了配合翼城县北环路改造工程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施工范围内发现的遗迹现象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总面积1870平方米,清理灰坑、窖穴、陶窑和墓葬共36处.其中东周墓葬20座,包括18座竖穴土圹墓和2座偏洞室墓,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丰富了本地区东周陶器墓葬的分期年代框架,对于研究晋南地区晋文化的构成与演进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校录藏于国家博物馆一件唐代敦煌文书的正面杂写,对其内容进行分类、定性,讨论其书法.本文研究认为该件文书正面的9处杂写可分为五类:一是契约文书,二是劝善文摘句,三是与佛教经典或佛教信仰相关的语句,四是计簿文摘句,五是不明性质类的字词.五类杂写中契约文书属于草稿,其他均属习字书迹,浓墨或淡墨大小字书写,有楷书、行书及草书书体.正面杂写书迹可分为两类书法风格:浓墨大小字一类,近于中晚唐写经书风;淡墨大字一类,则是中晚唐敦煌日常书写书风的缩影.从对其正面杂写内容的分类、定性及书法风格的研究来
南秦墓地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镇南秦村西南,2016年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揭露各时期墓葬9座,M6是其中最大的一座.该墓时代为春秋晚期,保存完好,墓口面积近30平方米,一椁两棺,积石积炭,出土各类文物150余件套,是一座高等级贵族墓葬.墓主身份应为卿大夫,或与赵氏有关.该墓的发掘为研究两周时期墓葬制度、人群族属及晋文化相关研究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党员干部是领导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关键力量.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党组织尽力培养一支符合时代要求、满足百姓需求的乡村党员干部队伍,组建过程呈现出时代特点.社会主义觉悟是农村党员干部鲜明的时代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能力学习是干部增强领导能力的必要过程.干部的党性不仅体现在自身行为的规范上,还表现为群众的楷模与表率.在此时期,农村党员干部的办事能力随着形势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有了一定提升.
薛福辰是清末外交官薛福成长兄,不仅善于办理洋务,同时也兼通医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署名薛福辰的手书信札9通,另有3通信札涉及薛福辰的生平.这些信札反映了他早年在李鸿章、丁宝桢幕府中的活动,以及他与李鸿章幕僚的交往.薛福辰不仅为李鸿章撰写奏疏,还充当了李氏兄弟家庭医生的角色.因为出色的医术,光绪六年,经李鸿章等人保送,他入宫为慈禧太后诊病,这也成为他最常为后世提及的事迹.本文对国博馆藏薛福辰信札的释读和考证有助于补充对其生平的研究,同时增进对晚清官僚士大夫行医现象的认识.
20世纪上半叶,随着中国社会的剧变,作为社会体制得以存续的介质,民众的日常生活逐渐受到社会进步人士的关注,并成为国家权力支配、组织的对象.对人们沐浴经验的改造是这一趋势的范例,其改造方式是将沐浴行为与现代性的社会价值观念关联,通过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使观念内化于人们的意识,其实现途径是制造闲暇与构建消费观念.两种途径皆意图将沐浴规律化、惯习化来传递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在此过程中,人们对沐浴的体验和认知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既体现着时代的表征和特质,亦由个体或群体的实践所形塑.
上海博物馆早年征集到一件京姞盘,其年代应在西周厉王时期.这件器物对于西周厉、宣时期青铜盘断代标准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京氏本为山东地区的赢姓东夷族,这件器物的铭文反映了京氏与姑姓贵族通婚的状况,对于研究京氏族群的相关历史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周初东征后,京氏族群实际上分成两支.一支为京叔氏在山东地区,主要与东方国族通婚;一支为京仲氏,又称京氏在关中地区,主要与姬姓、姞姓和姜姓的族氏通婚.西周末年犬戎之乱,关中地区的畿内采邑纷纷东迁.京国迁徙至晋西南地区,在春秋早期被芮国所灭.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丰富的太岳区的相关文物,其中解放战争时期的妇女题材摄影有30余张.这批以图像为主体、文字介绍为辅助信息的照片,以妇女参与劳动生产和民主活动以及教育、娱乐为主题,记录了解放战争时期太岳区妇女有组织地参与大规模生产、互助合作、民主活动的历史,是华北解放区恢复生产力和支援革命战争的重要见证.
《说文》毛氏汲古阁本初印本之刊行,约在崇祯十三年(1640年)左右,其底本主要是王昶藏宋小字本.毛康先后对初印本作了五次校改,是为重刊本,重刊约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以后.初印本在乾嘉时期已不易见,坊间所行多为第五次校改本,且基本替代了李焘《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其篆文的书写风格与秦刻石颇接近,继承《说文》宋本而写刻水平更高.在清乾嘉时期的流传过程中,它不仅作为学者识字研经的工具,也作为书家篆书创作在字形风格上的参考.
2007年9月,山东省宁阳县京杭大运河元代堽城坝(闸)遗址出土元代都水少监马之贞撰《改修堽城坝(闸)记》残碑.该碑残存文字中有关于马之贞任职经历、元代山东运河(济州河、会通河)开凿、管理措施和堽城坝(闸)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元代山东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的关键工程,堽城坝则是其水源调度的关键枢纽,但相关史籍记载甚是简略,工程策划、组织和管理者马之贞的资料也付之阙如.残碑的发现为了解马之贞生平事迹,研究山东运河开凿的时代背景、具体经过以及河漕管理等问题提供了大量第一手史料,具有极为珍贵的史料价值.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