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流体力学课程特点与教学实践,提出构建流体力学课程思政内容的相关性原则和思政教学内容的切入方式。从思政内容的契合度、切入方式的合理性、讲授时间的适度性、思政内容的必要性等方面,对流体力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进行调查。最后,从教学思政的实践过程中凝练出“适当引入、适时切入、高度契合、正确引导”的经验总结。
关键词:流体力学;课程思政;相关性原则;切入方式;实践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1;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7-0015-03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来,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课堂教学主阵地的思想政治建设成为当前教育形势下的一项重要任务。
流体力学是研究平衡和运动规律的一门课程,在机械、化工、能源、动力、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该课程是力学、机械、土木、安全等众多工科专业都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受众面较广。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流体力学的理论知识,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是流体力学教学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通常,对于一个简单、枯燥的理论知识,如果能将其赋予一定的含义和哲理,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而且会欣然接受。因此,教师讲授流体力学知识时,如果能够结合哲学、文学、美学等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思想和理论加以引导,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既传授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多方面的素养,而这恰好与“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事实上,流体力学本身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在概念、方法、理论、公式上,都与其他众多领域的知识内容有着巨大的相似性、相通性和相容性,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内容融入流体力学课程教学中。本文从教学实践经验出发,结合流体力学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通过对教学过程各环节进行梳理、凝练和总结,提出在流体力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内容的有效方式,以期提升流体力学课程的全方位育人效果。
一、课程思政的内容构架
课程思政的内容,除了要保证其正面性、隐性内涵清晰明确外,还要与流体力学课程内容高度契合,这样才能让学生自然又自愿地接受教育,甚至还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共情和共识。结合流体力学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课程思政内容可按照以下几个原则进行构建。
1.内容相关性
选择与教学知识点在内容上高度相关的思政内容,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接受度、认知度。比如,讲解“流体力学发展历史”时,可以介绍《墨子》中记载的“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的典故,通过这则典故告诉学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很早以前就进行过流体力学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同时,典故中公输子(鲁班)精湛工艺背后所体现的正是当今社会倡导的“工匠精神”,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
2.原理相关性
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等众多领域的知识,都可以借助流体力学原理来加以解释,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原理的理解。比如,教学液体“表面张力”特性时,教师可以引入《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诗句,从流体力学角度分析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原因,并从固体表面的“非浸润”特性进一步扩展到“超疏水表面”,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更为深刻,在充满诗意的氛围中喜欢上流体力学。
3.意义相关性
流体力学知识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教师借助其背后的隐含意义并加以升华,可以提升学生的认识和思想境界。比如,教学“并联管路水力计算”时,可以引入“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谚语,让学生认识到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的哲学道理,使学生既能学习到理论知识,又能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基于以上三方面原则,课题组构建了流体力学课程的思政内容。契合度高的思政元素可能会同时兼备两个甚至三个相关性原则,这样的内容在课程思政元素的界定和筛选过程中,应该优先选择。现以几个课堂思政实例加以说明,详见表1。
二、課程思政的切入方式
课程思政不是思政内容的简单插入、罗列和堆积,思政内容的引入不能以破坏原有教学结构和逻辑为代价。因此,找到契合度较高的思政元素还不够,思政元素的引入方式必须贴切、自然,毫无违和感,能够使学生欣然接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熏陶和心灵洗涤。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切入方式。
1.“开宗明义”式
这种方式是指在讲授知识点之前,开门见山地引出思政内容。比如,讲授“伯努利原理”之前,教师可以引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通过对诗义背后原理的分析,引出本堂课的知识点。又如,讲授“静水总压力”之前,教师可以出示毛主席的诗词“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作为引子,让学生在感悟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燃起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的激情。
2.“随风潜入”式
杜甫诗中有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笔者认为潜移默化地引入思政内容才是开展课程思政的最佳方式,毕竟流体力学课程不同于思想政治课,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目的不单纯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教师在引入方式上应做到不着痕迹、自然而然。比如讲授流体力学发展史中“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时,教师可以顺带引出“工匠精神”;讲到“并联管路水力计算”时,可以顺带引出“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谚语。这种“随风潜入”式引入的育人效果要比直截了当给学生灌输“工匠精神”和“学会变通”的哲学原理要好得多。
3.“回马枪”式
有些思政内容可以在教学知识点讲授完毕后作为总结而引出。比如,讲完“流动阻力与能量损失”之后,可以用“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谚语加以总结;讲完“无压流动之明渠流动”之后,可以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谚语加以总结。这种方式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将其隐性内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因此,好的思政内容必须配以适合的引入方式,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思政教學体系。比课程思政内容构建更难的是引入方式的凝练。适时、恰当的引入方式,可以起到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的作用。
三、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效果
为了检验流体力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课题组针对课堂教学中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度、思政内容切入方式的合理性、思政内容讲授时间的适度性、思政内容对课程知识点学习是否有帮助等问题,在课程结束后以不记名投票的方式对42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认为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契合度较高的占95%,认为思政内容的引入方式合理的占74%,认为思政内容讲授时间较为适度的占85%,认为思政内容对课程知识点学习有帮助的占88%。
从调查结果看,流体力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引入是成功的,获得了大多数学生的支持和认可。但考虑到学生在对课程知识点和思政内容的理解、消化上存在着个体差异,笔者认为:思政内容的引入一定要本着适当、适度的原则,因为过犹不及。
四、结论
综上所述,完美的思政内容会使枯燥难懂的流体力学理论知识变得有血有肉、趣味无穷。恰当的思政内容引入方式可以使学生对流体力学不再敬而远之,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本课题组通过以上流体力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尝试和探索,得出以下结论性的经验总结:1)思政元素的内容至少应满足以下一项相关性原则:内容相关、原理相关、意义相关。2)课程思政元素可通过以下方式引入:“开宗明义”式、“随风潜入”式、“回马枪”式。3)课程思政的教学经验可总结为:适当引入,适时切入,高度契合,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胡开鑫,吴丹.流体力学与其他力学课程交叉教学方法的探讨[J].力学与实践,2020(03).
[2]王振东.趣话流体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陈建康,刘成云,谢扬敬.力学课程贯通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02).
[4]叶志明,汪德江,赵慧玲.课程、教书、育人——理工类学科与专业类课程思政之建设与实践[J].力学与实践,2020(02).
[5]朱飞.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澄明与进路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19(08).
关键词:流体力学;课程思政;相关性原则;切入方式;实践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1;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7-0015-03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来,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课堂教学主阵地的思想政治建设成为当前教育形势下的一项重要任务。
流体力学是研究平衡和运动规律的一门课程,在机械、化工、能源、动力、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该课程是力学、机械、土木、安全等众多工科专业都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受众面较广。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流体力学的理论知识,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是流体力学教学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通常,对于一个简单、枯燥的理论知识,如果能将其赋予一定的含义和哲理,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而且会欣然接受。因此,教师讲授流体力学知识时,如果能够结合哲学、文学、美学等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思想和理论加以引导,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既传授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多方面的素养,而这恰好与“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事实上,流体力学本身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在概念、方法、理论、公式上,都与其他众多领域的知识内容有着巨大的相似性、相通性和相容性,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内容融入流体力学课程教学中。本文从教学实践经验出发,结合流体力学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通过对教学过程各环节进行梳理、凝练和总结,提出在流体力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内容的有效方式,以期提升流体力学课程的全方位育人效果。
一、课程思政的内容构架
课程思政的内容,除了要保证其正面性、隐性内涵清晰明确外,还要与流体力学课程内容高度契合,这样才能让学生自然又自愿地接受教育,甚至还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共情和共识。结合流体力学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课程思政内容可按照以下几个原则进行构建。
1.内容相关性
选择与教学知识点在内容上高度相关的思政内容,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接受度、认知度。比如,讲解“流体力学发展历史”时,可以介绍《墨子》中记载的“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的典故,通过这则典故告诉学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很早以前就进行过流体力学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同时,典故中公输子(鲁班)精湛工艺背后所体现的正是当今社会倡导的“工匠精神”,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
2.原理相关性
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等众多领域的知识,都可以借助流体力学原理来加以解释,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原理的理解。比如,教学液体“表面张力”特性时,教师可以引入《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诗句,从流体力学角度分析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原因,并从固体表面的“非浸润”特性进一步扩展到“超疏水表面”,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更为深刻,在充满诗意的氛围中喜欢上流体力学。
3.意义相关性
流体力学知识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教师借助其背后的隐含意义并加以升华,可以提升学生的认识和思想境界。比如,教学“并联管路水力计算”时,可以引入“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谚语,让学生认识到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的哲学道理,使学生既能学习到理论知识,又能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基于以上三方面原则,课题组构建了流体力学课程的思政内容。契合度高的思政元素可能会同时兼备两个甚至三个相关性原则,这样的内容在课程思政元素的界定和筛选过程中,应该优先选择。现以几个课堂思政实例加以说明,详见表1。
二、課程思政的切入方式
课程思政不是思政内容的简单插入、罗列和堆积,思政内容的引入不能以破坏原有教学结构和逻辑为代价。因此,找到契合度较高的思政元素还不够,思政元素的引入方式必须贴切、自然,毫无违和感,能够使学生欣然接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熏陶和心灵洗涤。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切入方式。
1.“开宗明义”式
这种方式是指在讲授知识点之前,开门见山地引出思政内容。比如,讲授“伯努利原理”之前,教师可以引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通过对诗义背后原理的分析,引出本堂课的知识点。又如,讲授“静水总压力”之前,教师可以出示毛主席的诗词“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作为引子,让学生在感悟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燃起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的激情。
2.“随风潜入”式
杜甫诗中有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笔者认为潜移默化地引入思政内容才是开展课程思政的最佳方式,毕竟流体力学课程不同于思想政治课,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目的不单纯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教师在引入方式上应做到不着痕迹、自然而然。比如讲授流体力学发展史中“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时,教师可以顺带引出“工匠精神”;讲到“并联管路水力计算”时,可以顺带引出“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谚语。这种“随风潜入”式引入的育人效果要比直截了当给学生灌输“工匠精神”和“学会变通”的哲学原理要好得多。
3.“回马枪”式
有些思政内容可以在教学知识点讲授完毕后作为总结而引出。比如,讲完“流动阻力与能量损失”之后,可以用“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谚语加以总结;讲完“无压流动之明渠流动”之后,可以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谚语加以总结。这种方式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将其隐性内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因此,好的思政内容必须配以适合的引入方式,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思政教學体系。比课程思政内容构建更难的是引入方式的凝练。适时、恰当的引入方式,可以起到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的作用。
三、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效果
为了检验流体力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课题组针对课堂教学中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度、思政内容切入方式的合理性、思政内容讲授时间的适度性、思政内容对课程知识点学习是否有帮助等问题,在课程结束后以不记名投票的方式对42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认为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契合度较高的占95%,认为思政内容的引入方式合理的占74%,认为思政内容讲授时间较为适度的占85%,认为思政内容对课程知识点学习有帮助的占88%。
从调查结果看,流体力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引入是成功的,获得了大多数学生的支持和认可。但考虑到学生在对课程知识点和思政内容的理解、消化上存在着个体差异,笔者认为:思政内容的引入一定要本着适当、适度的原则,因为过犹不及。
四、结论
综上所述,完美的思政内容会使枯燥难懂的流体力学理论知识变得有血有肉、趣味无穷。恰当的思政内容引入方式可以使学生对流体力学不再敬而远之,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本课题组通过以上流体力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尝试和探索,得出以下结论性的经验总结:1)思政元素的内容至少应满足以下一项相关性原则:内容相关、原理相关、意义相关。2)课程思政元素可通过以下方式引入:“开宗明义”式、“随风潜入”式、“回马枪”式。3)课程思政的教学经验可总结为:适当引入,适时切入,高度契合,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胡开鑫,吴丹.流体力学与其他力学课程交叉教学方法的探讨[J].力学与实践,2020(03).
[2]王振东.趣话流体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陈建康,刘成云,谢扬敬.力学课程贯通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02).
[4]叶志明,汪德江,赵慧玲.课程、教书、育人——理工类学科与专业类课程思政之建设与实践[J].力学与实践,2020(02).
[5]朱飞.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澄明与进路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