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届放胆大赛有命题限制,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首先,戴着镣铐跳舞,大家在同一起跑线出发,评奖更为公允。再者,我们不希望把自由写作和高考作文打造成极端的对立面,二者应互为借鉴、互相补充。最后,根据以往经验,極端的放飞也会导致写作者无话可说,我们鼓励尽情挥洒激扬文字,但并不是信马由缰毫无章法,有所引导的话题更能激发写作者热情。
经过两个多月评选,我们从上万篇来稿中评选出千余篇获奖作品和数十篇发表作品。在正文中,我们将精华文章摘选出来辅以点评和推荐语,综述部分则主要针对其余参赛稿件的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带着思索阅读,也不忘领略精彩。
题目一解读
第一题传统的立意角度有坚守本色、不受外界干扰、自我与他人等,但最好的破题角度是打开视野,结合我们当下的信息环境来谈谈——当下我们的信息生态是:自媒体太多,事实不够用了。更有种种“新闻”不过是对公众焦虑的刻意迎合、刺激,常常反转,大众的情绪也很容易被标签牵着鼻子走,不问事实和是非。
具体写作时,可以根据自身素材积累,结合一些新闻反转事件,谈谈媒体自身责任和道德滑坡现象。如果想要写出亮点,一定要写写对策和建议:如何解决这种情况?大众应多一点耐心,给真相一点时间。我们要提高一些媒介素养和理性思维,面对一击即中的情绪观点,不妨反复核查、全面思考,把批判性思维当作抵制冗杂信息的利器。走出信任迷雾,是我们每个人应去承担的责任。
在实际写作中,一些参赛者存在罗列素材的弊病。题目的内涵旨在引导我们关注大千世界,但写作的核心依旧是说理。部分参赛者在写作中将大部分篇幅用于陈述事例,真正有效论证的篇幅极少,自然在评奖中难受关注。写作中选材是一大关,而选好材料之后,如何能有效呈现素材,同样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因素。学会有效、凝练、精准地描摹素材,在议论文写作中至关重要。动夫在初中,如果感觉精准描摹有困难,可以重新从记叙文人手,学会讲好一个故事,对议论文写作会大有裨益。
题目二解读
三封家书都有不同层次的内涵,可以具体就某句话展开,如第三句——结合网上道德制高点者多、现实中扶老人者少谈谈;也可说说论迹不论心、论心不论迹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可进而展开来谈——光有道德没有相应的制度配套和保障,道德能否坚持长久?最后,别忘了回归家书这个主题,这份精神宝藏,关键在于传承下去。
也可总体来谈。家书并不是沉寂的故纸堆,当中除了饱含浓浓的思念之情、深深的舐犊之爱,更是写作者一生的故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我们每个人都在创造历史,我们每个人的历史都有可能写进国家的历史,这也是家书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听多了故事,你的家书会给后人呈现什么?别忘续写好自己未完待续的长篇故事,落脚点可在于“讲好自己(中国新时代)的故事”。
题目从不同角度指向了家国情怀。一些参赛者从保守角度采用机械式的三段论,分别从三个话题入手,复述三则材料的主题思想,最后落脚于家国大爱,属于典型而精致的“无我”之文,不会跑题,亦不会特别出彩。部分参赛者落笔点侧重于和家书有关的亲情,淡化了家国色彩。亲情是永恒的主题,考虑到参赛者现实年龄,如果能点出“家书”“传承”等关键词,一些优秀的小说也纳入评奖范围内。而一些作品将家书完全等同于亲情类话题作文,其作品自然遗憾落选。这也再次表明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准确审题的必要性。
题目三解读
这道题在四个题目中难度最大,考验作者的综合素养、胸襟格局、底蕴积累等。破题时,可以往后看——结合地缘环境、历史传统、文化基因等谈谈中国本土难以诞生科学的原因,如两千多年前西方已出现了《几何原本》和基本逻辑思维框架,奠定了日后的科技基础,而我们理性思维土壤匮乏,孔子不屑稼穑,《天工开物》被称为奇技淫巧等等。
可以向前看——文题的关键在于重建。重建什么?重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我们的文化自信,应是历经沧桑的成熟,纵观天下的从容,“天道酬勤”的奋发。传统文化有如一条来自远古、经过现代,而又流向未来的河。我们今天坚持文化自信,既要发扬光大优秀传统,又要创造出符合现代人要求的生活方式和成果,这也是青年一代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当前社会过度美化乡土田园,迷恋过去的“牧歌”,依然吟唱着杏花带雨的小放牛,有多少现实意义?后工业化时代,古人的良辰美景、风花雪月是否依旧?
重建的落脚点在于“接好时代接力棒”。《流浪地球》华为5G热点话题,都是现实中可以化用的素材。在写作中,我们期待看到参赛者写出新时代的新气象。2018年是放胆的18周岁,参赛者也基本是起航于21世纪18岁上下的黄金年龄。无可否认,在传统与现代的对撞后,我们的精神世界尚未重建。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重建符合现代文明的精神世界,不可能简单地从故纸堆里找到答案,从这个角度讲,此题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也超越了大部分高中生的视野,但这更彰显其价值。我们的写作不能总是被一些未经审视、不经思辨的话题所充斥,适当的深思有助于成长。也许此题的意义不止于本届“放胆”,而重在此后一代人不断追寻的过程中。
题目四解读
这个话题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破题易,但想写出深度也不容易。考验写作者的阅读功底和思辨深度,关键要结合自己阅读经验来谈谈,不要陷入为圣人代言的模式。
如果选择阅读经典,可以谈谈网络文学的戕害、思维碎片化、浅阅读等。经典滋养人性,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在于它永远不会被时代所抛弃,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代代相传的。
如果选择杂书亦有益处,可以结合林语堂的“读书性灵论”谈谈:“读书不可勉强,因为学问思想是慢慢怀胎滋长出来。其滋长自有滋长的道理,如草木之荣枯,河流之转向,各有其自然之势。”我们强调阅读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要提及甄别优劣的能力。
在题干明确指出应选择一方观点的情况下,依然有参赛者游走不定,整篇文章无非是两种观点的中和。或许是受到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但中庸绝不是简单的中和。这道题目不同于“友谊无价”“学会放弃”等心灵鸡汤,只要经过自己的思辨,应该能找到一个适合的角度入手。部分参赛者在选定观点后,只是蜻蜓点水般泛泛而谈,涉及自身实际阅读体验时便浅尝辄止、一掠而过。可见,若没有平时大量的阅读积累,只有朦朦胧胧的他人牙慧,在面对此类题目时很难写出深入精到的好文章。
经过两个多月评选,我们从上万篇来稿中评选出千余篇获奖作品和数十篇发表作品。在正文中,我们将精华文章摘选出来辅以点评和推荐语,综述部分则主要针对其余参赛稿件的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带着思索阅读,也不忘领略精彩。
题目一解读
第一题传统的立意角度有坚守本色、不受外界干扰、自我与他人等,但最好的破题角度是打开视野,结合我们当下的信息环境来谈谈——当下我们的信息生态是:自媒体太多,事实不够用了。更有种种“新闻”不过是对公众焦虑的刻意迎合、刺激,常常反转,大众的情绪也很容易被标签牵着鼻子走,不问事实和是非。
具体写作时,可以根据自身素材积累,结合一些新闻反转事件,谈谈媒体自身责任和道德滑坡现象。如果想要写出亮点,一定要写写对策和建议:如何解决这种情况?大众应多一点耐心,给真相一点时间。我们要提高一些媒介素养和理性思维,面对一击即中的情绪观点,不妨反复核查、全面思考,把批判性思维当作抵制冗杂信息的利器。走出信任迷雾,是我们每个人应去承担的责任。
在实际写作中,一些参赛者存在罗列素材的弊病。题目的内涵旨在引导我们关注大千世界,但写作的核心依旧是说理。部分参赛者在写作中将大部分篇幅用于陈述事例,真正有效论证的篇幅极少,自然在评奖中难受关注。写作中选材是一大关,而选好材料之后,如何能有效呈现素材,同样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因素。学会有效、凝练、精准地描摹素材,在议论文写作中至关重要。动夫在初中,如果感觉精准描摹有困难,可以重新从记叙文人手,学会讲好一个故事,对议论文写作会大有裨益。
题目二解读
三封家书都有不同层次的内涵,可以具体就某句话展开,如第三句——结合网上道德制高点者多、现实中扶老人者少谈谈;也可说说论迹不论心、论心不论迹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可进而展开来谈——光有道德没有相应的制度配套和保障,道德能否坚持长久?最后,别忘了回归家书这个主题,这份精神宝藏,关键在于传承下去。
也可总体来谈。家书并不是沉寂的故纸堆,当中除了饱含浓浓的思念之情、深深的舐犊之爱,更是写作者一生的故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我们每个人都在创造历史,我们每个人的历史都有可能写进国家的历史,这也是家书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听多了故事,你的家书会给后人呈现什么?别忘续写好自己未完待续的长篇故事,落脚点可在于“讲好自己(中国新时代)的故事”。
题目从不同角度指向了家国情怀。一些参赛者从保守角度采用机械式的三段论,分别从三个话题入手,复述三则材料的主题思想,最后落脚于家国大爱,属于典型而精致的“无我”之文,不会跑题,亦不会特别出彩。部分参赛者落笔点侧重于和家书有关的亲情,淡化了家国色彩。亲情是永恒的主题,考虑到参赛者现实年龄,如果能点出“家书”“传承”等关键词,一些优秀的小说也纳入评奖范围内。而一些作品将家书完全等同于亲情类话题作文,其作品自然遗憾落选。这也再次表明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准确审题的必要性。
题目三解读
这道题在四个题目中难度最大,考验作者的综合素养、胸襟格局、底蕴积累等。破题时,可以往后看——结合地缘环境、历史传统、文化基因等谈谈中国本土难以诞生科学的原因,如两千多年前西方已出现了《几何原本》和基本逻辑思维框架,奠定了日后的科技基础,而我们理性思维土壤匮乏,孔子不屑稼穑,《天工开物》被称为奇技淫巧等等。
可以向前看——文题的关键在于重建。重建什么?重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我们的文化自信,应是历经沧桑的成熟,纵观天下的从容,“天道酬勤”的奋发。传统文化有如一条来自远古、经过现代,而又流向未来的河。我们今天坚持文化自信,既要发扬光大优秀传统,又要创造出符合现代人要求的生活方式和成果,这也是青年一代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当前社会过度美化乡土田园,迷恋过去的“牧歌”,依然吟唱着杏花带雨的小放牛,有多少现实意义?后工业化时代,古人的良辰美景、风花雪月是否依旧?
重建的落脚点在于“接好时代接力棒”。《流浪地球》华为5G热点话题,都是现实中可以化用的素材。在写作中,我们期待看到参赛者写出新时代的新气象。2018年是放胆的18周岁,参赛者也基本是起航于21世纪18岁上下的黄金年龄。无可否认,在传统与现代的对撞后,我们的精神世界尚未重建。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重建符合现代文明的精神世界,不可能简单地从故纸堆里找到答案,从这个角度讲,此题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也超越了大部分高中生的视野,但这更彰显其价值。我们的写作不能总是被一些未经审视、不经思辨的话题所充斥,适当的深思有助于成长。也许此题的意义不止于本届“放胆”,而重在此后一代人不断追寻的过程中。
题目四解读
这个话题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破题易,但想写出深度也不容易。考验写作者的阅读功底和思辨深度,关键要结合自己阅读经验来谈谈,不要陷入为圣人代言的模式。
如果选择阅读经典,可以谈谈网络文学的戕害、思维碎片化、浅阅读等。经典滋养人性,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在于它永远不会被时代所抛弃,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代代相传的。
如果选择杂书亦有益处,可以结合林语堂的“读书性灵论”谈谈:“读书不可勉强,因为学问思想是慢慢怀胎滋长出来。其滋长自有滋长的道理,如草木之荣枯,河流之转向,各有其自然之势。”我们强调阅读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要提及甄别优劣的能力。
在题干明确指出应选择一方观点的情况下,依然有参赛者游走不定,整篇文章无非是两种观点的中和。或许是受到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但中庸绝不是简单的中和。这道题目不同于“友谊无价”“学会放弃”等心灵鸡汤,只要经过自己的思辨,应该能找到一个适合的角度入手。部分参赛者在选定观点后,只是蜻蜓点水般泛泛而谈,涉及自身实际阅读体验时便浅尝辄止、一掠而过。可见,若没有平时大量的阅读积累,只有朦朦胧胧的他人牙慧,在面对此类题目时很难写出深入精到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