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中国丁”能否再复制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靠“丁俊晖模式”成为世界顶级斯诺克选手后,丁俊晖成为许多青少年的偶像。事实上,由于斯诺克在国内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小丁俊晖”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冒了出来,他们一个个都眯着眼、端着球杆、鼓着腮帮子在台球桌前规划着自己的未来,希望能踩着丁俊晖的脚印成为出色的职业台球选手。在台球桌前,他们与梦想似乎越走越近了。
  学校、球房二选一?
  要么读书,要么打球。让10岁的孩子放弃学业去广州练球,这让周跃龙的妈妈感到不可思议。“刚开始,我妈妈很反对,她想让我读书,但爸爸很支持我去练球,那时候,他们天天吵架。”后来,周跃龙的爸爸干脆辞了职,陪同周跃龙南下广州,投到了伍文忠——这位曾经培养出丁俊晖、梁文博和田鹏飞等多名优秀斯诺克选手的著名教练门下,开始了自己的台球生涯。
  在中国有许多小球手的经历与周跃龙颇为相似,他们或受父母的影响,或受偶像的启发而对台球产生了兴趣。于是,家长带着孩子寻访名师,为的就是找到一个“被鉴定的机会”,如果“天资”被教练否定,则让孩子安心学习,断了这个念头。倘若有幸被教练选中,那孩子就要在球房和校园中作出选择。
  要走专业路线,练球的时间就要有保障,这势必会耽误学业,学校也不可能提供学生在校练球的条件。况且,这些孩子来自全国各地,如何解决学籍也是问题。目前,国内为打台球而放弃学业的孩子越来越多,从七八岁到十多岁都有,一到寒暑假,家长就带着孩子从四面八方赶来让教练看。很多人后来都被劝退了,没有天赋还是不要放弃学业,毕竟体育是金字塔,打出成绩来则事业有成,打不出成绩,以后怎么办?
  从精英运动到“人多势众”
  在中国,斯诺克选手低龄化的趋势已经愈发明显,中国上一代斯诺克选手如庞卫国、蔡建忠等人,开始投入到专业斯诺克运动时的年龄普遍在18岁左右,实际上在那个时代,真正在职业赛中的征战的低龄选手,就只有丁俊晖和田鹏飞两人而已,梁文博等选手要算做“后来人”。
  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无论世青赛还是中青赛,年龄在十岁出头的选手已占据很大比例,斯诺克运动的年龄门槛,已经大大的降低了。
  除了低龄化的趋势,青少年斯诺克选手的绝对数量也在猛增,近三年的中青赛,报名参赛的选手都在100人左右,这其中大部分都已停止了学业,全身心的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即便这100余位参赛选手也不是中国青少年斯诺克群体的全部,还有一大批因为年龄尚小、或者实力稍有欠缺的选手,正在为比赛做准备,他们时刻都有可能加入到比赛中来。
  现在如庞卫国和蔡建忠这样的一线教练员身边,都有着十位左右小选手在跟随训练。蔡建忠教练表示,自己对招收学生有着严格的标准,目前跟随自己学球的选手,都已经下定了从事这项运动的决心,而所有还有犹豫的学员,都被自己劝退了。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全国各个斯诺克发达地区。在广州,伍文忠教练由于身边的学生过多,为了保证教学水平,甚至已经不再发布公开的招生信息。
  打球还是“赌球”?
  蔡建忠教练表示,他学生中有绝大多数还是因为自身兴趣驱动才投入到这项运动中的,家长虽然决定支持孩子,但对于台球行业和市场,并没有太清晰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比较盲目的,他们心中还是认准丁俊晖的模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丁俊晖取得成功后,投身台球运动的选手开始增多。
  少年选手在前期,需要应对训练、比赛等一系列开支,平均一位小球员每年的开销要在5万元以上,其中异地学球的孩子费用还要高出不少。但这些小选手真正通过打球得到的收益,很难与支出成正比。本就不多的赛事奖金只能由少数优秀选手获得,厂商对青少年的赞助幅度同样不大,并且赞助也集中在金字塔塔尖的部分。
  而即便是打到尖的选手,经济情况也很难说“好起来了”。即便是艰难闯进八强,奖金也只有区区几千英镑,很难补贴平时的开销。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多数选手还是依靠家庭的财政来支撑自己的训练和比赛。出于经济上的压力,一些家长更加急切的希望孩子能够早点“出成绩”,这种浮躁的心理更像是在赌博,而不是培养人才。既然是赌博,自然有输有赢,实际上每年都会有一些选手退出斯诺克运动,但现在的情况,新加入这项运动中的人数还是远远多于退出的人数。
  英伦“老大”唱主角
  目前,斯诺克界的“四大赛”中,世锦赛、英锦赛以及大师赛都在英国举行,相较于刚举办一年的国锦赛,这“三大赛”才是斯诺克的扛鼎赛事。所谓重心转移,应当也伴随着“三大赛”的东移,其中,承办世锦赛最具象征意义。
  世锦赛究竟能否搬到中国?世界斯诺克协会的掌门人赫恩的态度早已明确,只要谢菲尔德和BBC继续支持,世锦赛将继续在克鲁斯堡举行。
  再次,虽然台球运动在中国民间很受欢迎,但在中国举办的排名赛中,人们“只看明星不看赛”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国斯诺克运动的氛围和文化,显然没有与赛事的扩张同步。
  在一些重大赛事中如果丁俊晖、特鲁姆普、希金斯等大牌在首轮出局,加之中国军团早早全军覆没,赛事的票房就会遭遇寒流。大部分比赛因为没有“明星”而观众寥寥,原价400元的门票甚至只卖到10元。从追星到懂球,从赔钱到盈利,中国斯诺克在文化和市场等多方面都有待拓展。
  台球也要用脑子
  曾经在报端有一个酸涩的例子。几年前,国内有一站斯诺克青少年比赛,一名10岁小选手有不俗的天赋,球打得很好。比赛休息时,有记者和这名小选手聊天时,建议他多学文化知识,多看书吸取知识的营养,这样才能开拓思维,对提升球技有很大帮助。语重心长说完一番话的人得到对方的回答,只有简短的三个字:看不懂。中国台球这些年轻选手只会打球,文化知识处于底层,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而几乎所有的教练认为学习台球的小球手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这样他的球技才能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台球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思维训练。随着撞击点不停地变换,击球杆法演化出推杆、定杆、拉杆等多种。而正是瞄准点位置的选择、不同杆法的搭配、出杆力度的混合,以及室温、湿度对台布与运球的影响,使得撞球过程融入了物理、几何学,可以说千变万化。所以必须要具备极强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而它们的关键就是球员对文化知识的积累。斯诺克讲究一个悟字,就像那名小球手,连基本文化知识都看不懂,让他怎么去领悟斯诺克的真谛,即使他有一定的运动天赋,但也难成大器。
  然而,即便深知不学习文化知识迟早会成为小球员成长的桎梏,但依然会有很多孩子和家长愿意“赌”一把,这其中的隐情透着些许无奈。在国内,不要说斯诺克冠军,即便是奥运冠军,也很少有凭成绩考进大学的。按竞技体育的规律,运动员就要从青少年抓起,试想,一个好苗子从七八岁开始读书,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到了十六七岁才开始练项目,想要他在25岁出成绩、拿冠军,可能性能有多大呢?体育要全身心的投入可能是很多家长和球童无奈“义无反顾”的主因。
其他文献
推开病房的门之前,我在医院的楼下徘徊了一刻钟。  六月的树阴下,阳光斑驳,我用一只手压着另一只手的虎口,长长地吸了一口气,再把它吐在阳光里,转身、推门。那天去看她的人很多,挤得房间满满当当,但是从我进房门的第一秒开始,她的目光就一直黏在我身上。我看了她一眼,然后挤出门去,在洗手间里,又一次花了极大的力气,把无边的痛压了下去。  后来,我想了一下,在她乳腺癌治疗的大半年中,我从未在她面前流过一颗眼泪
期刊
捧着一本书细细品读的时候,身边一切的喧闹仿佛不复存在。书于我,是挚友,更是良师。  在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让文字随自己流浪。”一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话,却道出了说话人当时全部的心境。我想,流浪的途中有文字陪伴,应该是最浪漫的流浪了吧!  三毛,一个漫步于撒哈拉大沙漠的奇女子,她的流浪是最让我钟情的,虽然漫步行走于漫漫的沙漠,但她的心灵是满足的,因为有文字陪伴,因为她找到了自己心中真正的追求,所以
期刊
一转眼又到了毕业季,半年的时间竟然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一晃而过。似乎时间总在飞快闪过,无形无影,无声无息。然而,时间却又无处不在。认真做题时笔尖的划动,黑板旁墙上挂着的已被撕到底的日历……都透露出了时间离开的痕迹。你是不是忽然间有了一种穿行于时空的恍惚感?  尽管,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便捷化,日历也早已成为手机、手表、平板电脑这些可随身携带的电子产品的必配功能。但一份有创意的日
期刊
我们常常去旅游,但却很少去旅行,更别说一个人的旅行。而一个人去旅行,这是我长久以来的愿望,漫无目的游荡在一个陌生环境的大街小巷,面对陌生的面孔、陌生的语言、陌生的眼神,会让自己置身于惶恐与无助之中。我们会忐忑,会在选择餐馆时犹豫不决,会在外面留宿时紧张……这些都是所有一个人旅行的人都会有的纠结的小情绪,小女生彭彭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她边写边画,用可爱的漫画和轻松的文字来告诉每一个经过没有经历过的人,
期刊
关于影视剧翻拍这个话题,好像从来就没有和热情的影迷们生疏过。影视创作者们倒也配合,每年都会给我们大把的机会去义愤填膺地吐槽,去痛心疾首地感慨,甚至悲情地怀念回不去的经典时光。今年重新引发吐槽热潮的是新版《笑傲江湖》,惊艳也好,天雷滚滚也罢,单从吸引眼球这一点来说,新版《笑傲江湖》毫无争议地成功了。  被骂、被追、被遗忘,这是大部分经典翻拍剧的宿命。有人说翻拍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只需借几分原版的
期刊
在网络书店逐渐侵蚀着实体书店市场,全球各地的实体书店面临关门停业的生存困境下,美国知名娱乐网站Flavorwire评选出了全球最美的20家书店。这些书店并非个个都是包罗万象的大型连锁书店,很多都隐在深闺,或栖身小巷一角成为周围居民落脚阅读的好地方,或是由当年雄伟的教堂、宫殿改建而来,气势仍旧磅礴却平添满腹书香。在这20家最美书店中,亚洲有四家书店入选,其中三家来自中国,另一家则来自日本。  1.荷
期刊
陈欧体  源自聚美优品的广告语“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受到了广泛关注与模仿。其句式如“你有XX,我有XX。你可以XX,但我会XX……但那又怎样,哪怕XX,也要XX。我是XX,我为自己代言!”随即,各类改编版“陈欧体”走红。“我是学生,我为自己代言”“我是单身,我为自己代言”,网友们在发挥想象力的同时,也玩了一把自嘲式的幽默。  不死汉堡  来自美国犹他州的一名男子于1999年在当地一家麦当劳买了
期刊
其实我没有很勇敢,  其实我不是很独立,  我所执着的,  不过是一份永远在路上的决心。  恍然间,6月悄然而至,这不觉让我想起了大二那年暑假我和Demi的那一场寻找童话足迹的丹麦之旅。其实,去丹麦纯粹是我跟Demi无意说起的一句玩笑引发的惊喜。北欧是童话的世界,而丹麦更是一个极具童话色彩的王国。我们的航班是下午15点,历时9小时后到达丹麦哥本哈根,当地时间是18点30分。哥本哈根机场很贴心,用四
期刊
范儿一词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一发不可收拾地成为了爆红的流行语。它端坐主语的位置,被各种定状补语修饰,以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姿态,大张旗鼓无孔不入地占据了几乎所有领域。从时尚界到学术界,从精英到平民,从简单大方的欧美范儿到复古精致的名媛范儿,从艰深难懂的技术范儿到矫情造作的文艺范儿,哪怕你懵懂地打个酱油,你都能拥有一种酱油范儿。就这样,各种范儿争先恐后地粉墨登场,并迅速升华到可以概括某一类型的高度,成为了
期刊
超级富豪班,究竟怎么看?  中山大学开设后EMBA培训班,要求报名者是50亿以上身家的企业掌门人,且只招收30人,学期两年,目前已有人报名。这一消息传开后立刻在网上引来一片哗然。  @刘民权 中山大学的后EMBA教育,限招“50亿以上身家的企业掌门人”,虽有哗众炒作之嫌,但作为一种办学特色,也未尝不可。  @许飞 商业既然是以追逐利润和财富为目标,而开办商学院的目的本身就是发展商机与创造财富,商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