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靠“丁俊晖模式”成为世界顶级斯诺克选手后,丁俊晖成为许多青少年的偶像。事实上,由于斯诺克在国内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小丁俊晖”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冒了出来,他们一个个都眯着眼、端着球杆、鼓着腮帮子在台球桌前规划着自己的未来,希望能踩着丁俊晖的脚印成为出色的职业台球选手。在台球桌前,他们与梦想似乎越走越近了。
学校、球房二选一?
要么读书,要么打球。让10岁的孩子放弃学业去广州练球,这让周跃龙的妈妈感到不可思议。“刚开始,我妈妈很反对,她想让我读书,但爸爸很支持我去练球,那时候,他们天天吵架。”后来,周跃龙的爸爸干脆辞了职,陪同周跃龙南下广州,投到了伍文忠——这位曾经培养出丁俊晖、梁文博和田鹏飞等多名优秀斯诺克选手的著名教练门下,开始了自己的台球生涯。
在中国有许多小球手的经历与周跃龙颇为相似,他们或受父母的影响,或受偶像的启发而对台球产生了兴趣。于是,家长带着孩子寻访名师,为的就是找到一个“被鉴定的机会”,如果“天资”被教练否定,则让孩子安心学习,断了这个念头。倘若有幸被教练选中,那孩子就要在球房和校园中作出选择。
要走专业路线,练球的时间就要有保障,这势必会耽误学业,学校也不可能提供学生在校练球的条件。况且,这些孩子来自全国各地,如何解决学籍也是问题。目前,国内为打台球而放弃学业的孩子越来越多,从七八岁到十多岁都有,一到寒暑假,家长就带着孩子从四面八方赶来让教练看。很多人后来都被劝退了,没有天赋还是不要放弃学业,毕竟体育是金字塔,打出成绩来则事业有成,打不出成绩,以后怎么办?
从精英运动到“人多势众”
在中国,斯诺克选手低龄化的趋势已经愈发明显,中国上一代斯诺克选手如庞卫国、蔡建忠等人,开始投入到专业斯诺克运动时的年龄普遍在18岁左右,实际上在那个时代,真正在职业赛中的征战的低龄选手,就只有丁俊晖和田鹏飞两人而已,梁文博等选手要算做“后来人”。
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无论世青赛还是中青赛,年龄在十岁出头的选手已占据很大比例,斯诺克运动的年龄门槛,已经大大的降低了。
除了低龄化的趋势,青少年斯诺克选手的绝对数量也在猛增,近三年的中青赛,报名参赛的选手都在100人左右,这其中大部分都已停止了学业,全身心的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即便这100余位参赛选手也不是中国青少年斯诺克群体的全部,还有一大批因为年龄尚小、或者实力稍有欠缺的选手,正在为比赛做准备,他们时刻都有可能加入到比赛中来。
现在如庞卫国和蔡建忠这样的一线教练员身边,都有着十位左右小选手在跟随训练。蔡建忠教练表示,自己对招收学生有着严格的标准,目前跟随自己学球的选手,都已经下定了从事这项运动的决心,而所有还有犹豫的学员,都被自己劝退了。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全国各个斯诺克发达地区。在广州,伍文忠教练由于身边的学生过多,为了保证教学水平,甚至已经不再发布公开的招生信息。
打球还是“赌球”?
蔡建忠教练表示,他学生中有绝大多数还是因为自身兴趣驱动才投入到这项运动中的,家长虽然决定支持孩子,但对于台球行业和市场,并没有太清晰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比较盲目的,他们心中还是认准丁俊晖的模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丁俊晖取得成功后,投身台球运动的选手开始增多。
少年选手在前期,需要应对训练、比赛等一系列开支,平均一位小球员每年的开销要在5万元以上,其中异地学球的孩子费用还要高出不少。但这些小选手真正通过打球得到的收益,很难与支出成正比。本就不多的赛事奖金只能由少数优秀选手获得,厂商对青少年的赞助幅度同样不大,并且赞助也集中在金字塔塔尖的部分。
而即便是打到尖的选手,经济情况也很难说“好起来了”。即便是艰难闯进八强,奖金也只有区区几千英镑,很难补贴平时的开销。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多数选手还是依靠家庭的财政来支撑自己的训练和比赛。出于经济上的压力,一些家长更加急切的希望孩子能够早点“出成绩”,这种浮躁的心理更像是在赌博,而不是培养人才。既然是赌博,自然有输有赢,实际上每年都会有一些选手退出斯诺克运动,但现在的情况,新加入这项运动中的人数还是远远多于退出的人数。
英伦“老大”唱主角
目前,斯诺克界的“四大赛”中,世锦赛、英锦赛以及大师赛都在英国举行,相较于刚举办一年的国锦赛,这“三大赛”才是斯诺克的扛鼎赛事。所谓重心转移,应当也伴随着“三大赛”的东移,其中,承办世锦赛最具象征意义。
世锦赛究竟能否搬到中国?世界斯诺克协会的掌门人赫恩的态度早已明确,只要谢菲尔德和BBC继续支持,世锦赛将继续在克鲁斯堡举行。
再次,虽然台球运动在中国民间很受欢迎,但在中国举办的排名赛中,人们“只看明星不看赛”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国斯诺克运动的氛围和文化,显然没有与赛事的扩张同步。
在一些重大赛事中如果丁俊晖、特鲁姆普、希金斯等大牌在首轮出局,加之中国军团早早全军覆没,赛事的票房就会遭遇寒流。大部分比赛因为没有“明星”而观众寥寥,原价400元的门票甚至只卖到10元。从追星到懂球,从赔钱到盈利,中国斯诺克在文化和市场等多方面都有待拓展。
台球也要用脑子
曾经在报端有一个酸涩的例子。几年前,国内有一站斯诺克青少年比赛,一名10岁小选手有不俗的天赋,球打得很好。比赛休息时,有记者和这名小选手聊天时,建议他多学文化知识,多看书吸取知识的营养,这样才能开拓思维,对提升球技有很大帮助。语重心长说完一番话的人得到对方的回答,只有简短的三个字:看不懂。中国台球这些年轻选手只会打球,文化知识处于底层,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而几乎所有的教练认为学习台球的小球手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这样他的球技才能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台球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思维训练。随着撞击点不停地变换,击球杆法演化出推杆、定杆、拉杆等多种。而正是瞄准点位置的选择、不同杆法的搭配、出杆力度的混合,以及室温、湿度对台布与运球的影响,使得撞球过程融入了物理、几何学,可以说千变万化。所以必须要具备极强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而它们的关键就是球员对文化知识的积累。斯诺克讲究一个悟字,就像那名小球手,连基本文化知识都看不懂,让他怎么去领悟斯诺克的真谛,即使他有一定的运动天赋,但也难成大器。
然而,即便深知不学习文化知识迟早会成为小球员成长的桎梏,但依然会有很多孩子和家长愿意“赌”一把,这其中的隐情透着些许无奈。在国内,不要说斯诺克冠军,即便是奥运冠军,也很少有凭成绩考进大学的。按竞技体育的规律,运动员就要从青少年抓起,试想,一个好苗子从七八岁开始读书,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到了十六七岁才开始练项目,想要他在25岁出成绩、拿冠军,可能性能有多大呢?体育要全身心的投入可能是很多家长和球童无奈“义无反顾”的主因。
学校、球房二选一?
要么读书,要么打球。让10岁的孩子放弃学业去广州练球,这让周跃龙的妈妈感到不可思议。“刚开始,我妈妈很反对,她想让我读书,但爸爸很支持我去练球,那时候,他们天天吵架。”后来,周跃龙的爸爸干脆辞了职,陪同周跃龙南下广州,投到了伍文忠——这位曾经培养出丁俊晖、梁文博和田鹏飞等多名优秀斯诺克选手的著名教练门下,开始了自己的台球生涯。
在中国有许多小球手的经历与周跃龙颇为相似,他们或受父母的影响,或受偶像的启发而对台球产生了兴趣。于是,家长带着孩子寻访名师,为的就是找到一个“被鉴定的机会”,如果“天资”被教练否定,则让孩子安心学习,断了这个念头。倘若有幸被教练选中,那孩子就要在球房和校园中作出选择。
要走专业路线,练球的时间就要有保障,这势必会耽误学业,学校也不可能提供学生在校练球的条件。况且,这些孩子来自全国各地,如何解决学籍也是问题。目前,国内为打台球而放弃学业的孩子越来越多,从七八岁到十多岁都有,一到寒暑假,家长就带着孩子从四面八方赶来让教练看。很多人后来都被劝退了,没有天赋还是不要放弃学业,毕竟体育是金字塔,打出成绩来则事业有成,打不出成绩,以后怎么办?
从精英运动到“人多势众”
在中国,斯诺克选手低龄化的趋势已经愈发明显,中国上一代斯诺克选手如庞卫国、蔡建忠等人,开始投入到专业斯诺克运动时的年龄普遍在18岁左右,实际上在那个时代,真正在职业赛中的征战的低龄选手,就只有丁俊晖和田鹏飞两人而已,梁文博等选手要算做“后来人”。
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无论世青赛还是中青赛,年龄在十岁出头的选手已占据很大比例,斯诺克运动的年龄门槛,已经大大的降低了。
除了低龄化的趋势,青少年斯诺克选手的绝对数量也在猛增,近三年的中青赛,报名参赛的选手都在100人左右,这其中大部分都已停止了学业,全身心的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即便这100余位参赛选手也不是中国青少年斯诺克群体的全部,还有一大批因为年龄尚小、或者实力稍有欠缺的选手,正在为比赛做准备,他们时刻都有可能加入到比赛中来。
现在如庞卫国和蔡建忠这样的一线教练员身边,都有着十位左右小选手在跟随训练。蔡建忠教练表示,自己对招收学生有着严格的标准,目前跟随自己学球的选手,都已经下定了从事这项运动的决心,而所有还有犹豫的学员,都被自己劝退了。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全国各个斯诺克发达地区。在广州,伍文忠教练由于身边的学生过多,为了保证教学水平,甚至已经不再发布公开的招生信息。
打球还是“赌球”?
蔡建忠教练表示,他学生中有绝大多数还是因为自身兴趣驱动才投入到这项运动中的,家长虽然决定支持孩子,但对于台球行业和市场,并没有太清晰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比较盲目的,他们心中还是认准丁俊晖的模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丁俊晖取得成功后,投身台球运动的选手开始增多。
少年选手在前期,需要应对训练、比赛等一系列开支,平均一位小球员每年的开销要在5万元以上,其中异地学球的孩子费用还要高出不少。但这些小选手真正通过打球得到的收益,很难与支出成正比。本就不多的赛事奖金只能由少数优秀选手获得,厂商对青少年的赞助幅度同样不大,并且赞助也集中在金字塔塔尖的部分。
而即便是打到尖的选手,经济情况也很难说“好起来了”。即便是艰难闯进八强,奖金也只有区区几千英镑,很难补贴平时的开销。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多数选手还是依靠家庭的财政来支撑自己的训练和比赛。出于经济上的压力,一些家长更加急切的希望孩子能够早点“出成绩”,这种浮躁的心理更像是在赌博,而不是培养人才。既然是赌博,自然有输有赢,实际上每年都会有一些选手退出斯诺克运动,但现在的情况,新加入这项运动中的人数还是远远多于退出的人数。
英伦“老大”唱主角
目前,斯诺克界的“四大赛”中,世锦赛、英锦赛以及大师赛都在英国举行,相较于刚举办一年的国锦赛,这“三大赛”才是斯诺克的扛鼎赛事。所谓重心转移,应当也伴随着“三大赛”的东移,其中,承办世锦赛最具象征意义。
世锦赛究竟能否搬到中国?世界斯诺克协会的掌门人赫恩的态度早已明确,只要谢菲尔德和BBC继续支持,世锦赛将继续在克鲁斯堡举行。
再次,虽然台球运动在中国民间很受欢迎,但在中国举办的排名赛中,人们“只看明星不看赛”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国斯诺克运动的氛围和文化,显然没有与赛事的扩张同步。
在一些重大赛事中如果丁俊晖、特鲁姆普、希金斯等大牌在首轮出局,加之中国军团早早全军覆没,赛事的票房就会遭遇寒流。大部分比赛因为没有“明星”而观众寥寥,原价400元的门票甚至只卖到10元。从追星到懂球,从赔钱到盈利,中国斯诺克在文化和市场等多方面都有待拓展。
台球也要用脑子
曾经在报端有一个酸涩的例子。几年前,国内有一站斯诺克青少年比赛,一名10岁小选手有不俗的天赋,球打得很好。比赛休息时,有记者和这名小选手聊天时,建议他多学文化知识,多看书吸取知识的营养,这样才能开拓思维,对提升球技有很大帮助。语重心长说完一番话的人得到对方的回答,只有简短的三个字:看不懂。中国台球这些年轻选手只会打球,文化知识处于底层,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而几乎所有的教练认为学习台球的小球手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这样他的球技才能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台球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思维训练。随着撞击点不停地变换,击球杆法演化出推杆、定杆、拉杆等多种。而正是瞄准点位置的选择、不同杆法的搭配、出杆力度的混合,以及室温、湿度对台布与运球的影响,使得撞球过程融入了物理、几何学,可以说千变万化。所以必须要具备极强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而它们的关键就是球员对文化知识的积累。斯诺克讲究一个悟字,就像那名小球手,连基本文化知识都看不懂,让他怎么去领悟斯诺克的真谛,即使他有一定的运动天赋,但也难成大器。
然而,即便深知不学习文化知识迟早会成为小球员成长的桎梏,但依然会有很多孩子和家长愿意“赌”一把,这其中的隐情透着些许无奈。在国内,不要说斯诺克冠军,即便是奥运冠军,也很少有凭成绩考进大学的。按竞技体育的规律,运动员就要从青少年抓起,试想,一个好苗子从七八岁开始读书,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到了十六七岁才开始练项目,想要他在25岁出成绩、拿冠军,可能性能有多大呢?体育要全身心的投入可能是很多家长和球童无奈“义无反顾”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