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核心理念指导下,怎样来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变革有效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如何有效地呈现课程资源、教学材料,高效率地达到预设目标,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值得每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深深地思考。
一、适应新课改形势,树立新课程理念
理念是指导教学的行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应该始终成为教育教学中的一根主线,成为课堂设计的核心理念。教师角色应该实现从中心(太阳)到边缘(平等中的首席)的改变,在“圆桌会议”上,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引领学生进行学习和讨论,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和帮助者。教师本身是课堂中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运用恰当的手段,组合各种教学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教学优化的目的。
二、创设系列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为什么要学,乐学,是源于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开始,教师能否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效的理想氛围。
创设整课问题情境与阶段问题情境。在每堂课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很好地把握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有利时机,把一节课的内容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提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新奇感,这种概要性的问题情境被称为整课问题情境。它的基本要求一般有:能反映本节课的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包含教材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有一定思维含量和引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迫切性。
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以后,教师要创设阶段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围绕每一个整课问题情境创设的一系列小问题。如围绕“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是什么?山脉和地震为什么大都分布板块交界地带?”设置了问题情境:①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是如何形成的?③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为什么多集中在板块交界处?④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雄伟的山脉,其形成的机制是什么?这些连续问题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2.创设梯度性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思维
(1)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阶梯式的问题情境。特点有:条理明晰,合乎逻辑,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相符合。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向本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特性。例如,在讲述“季风环流”一节内容时,创设了如下几个的问题:①什么是大气环流,季风是不是大气环流?②什么是季风,季风是如何形成的?③北半球夏季时,东亚和南亚分别吹什么风?有何特点?④北半球冬季时,东亚和南亚分别吹什么风?有何特点?⑤为什么季风在东亚最为典型?⑥形成季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由于这组问题逐个深入,体现出与学生认知规律的一致性,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处发展。
(2)创设辐射式问题情境,培养思维的发散性。辐射式问题情境是指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方向和途径去思考、发现和寻找与该知识点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知识点,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敏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学完有关“农业生产”的内容,围绕关心农民减负增收这一中心问题,可设置如下几个问题:①在加入WTO的前提下,当前应如何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②面对地球上温室效应日渐加剧,我们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如①题中,可让学生分小组(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从国家政策、经济政策,科技手段、市场行情多角度,从政治、地理、历史多学科多方面,畅所欲言,尽情表达。
3.创设研究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脑、实践能力,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积极开展研究性课题,仍是必不可少的。如研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的缺水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①搜集资料,了解南极冰山的基本情况;②了解沙特的淡水资源短缺现状;③分析运输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④根据洋流和风向设计将冰山运往沙特的最佳线路;⑤反思大规模利用南极冰山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依据学生气质差异、知识水平和活跃程度等进行分组,
教师组织学生查询资料,访谈专家,和学生一起探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方法指导,提供专业知识支持,指导学生完成调查报告。在此过程中,关键是指导学生掌握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以及了解研究过程,强调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生活,体验课程,接触社会,学以致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
一、适应新课改形势,树立新课程理念
理念是指导教学的行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应该始终成为教育教学中的一根主线,成为课堂设计的核心理念。教师角色应该实现从中心(太阳)到边缘(平等中的首席)的改变,在“圆桌会议”上,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引领学生进行学习和讨论,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和帮助者。教师本身是课堂中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运用恰当的手段,组合各种教学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教学优化的目的。
二、创设系列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为什么要学,乐学,是源于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开始,教师能否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效的理想氛围。
创设整课问题情境与阶段问题情境。在每堂课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很好地把握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有利时机,把一节课的内容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提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新奇感,这种概要性的问题情境被称为整课问题情境。它的基本要求一般有:能反映本节课的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包含教材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有一定思维含量和引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迫切性。
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以后,教师要创设阶段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围绕每一个整课问题情境创设的一系列小问题。如围绕“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是什么?山脉和地震为什么大都分布板块交界地带?”设置了问题情境:①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是如何形成的?③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为什么多集中在板块交界处?④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雄伟的山脉,其形成的机制是什么?这些连续问题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2.创设梯度性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思维
(1)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阶梯式的问题情境。特点有:条理明晰,合乎逻辑,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相符合。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向本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特性。例如,在讲述“季风环流”一节内容时,创设了如下几个的问题:①什么是大气环流,季风是不是大气环流?②什么是季风,季风是如何形成的?③北半球夏季时,东亚和南亚分别吹什么风?有何特点?④北半球冬季时,东亚和南亚分别吹什么风?有何特点?⑤为什么季风在东亚最为典型?⑥形成季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由于这组问题逐个深入,体现出与学生认知规律的一致性,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处发展。
(2)创设辐射式问题情境,培养思维的发散性。辐射式问题情境是指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方向和途径去思考、发现和寻找与该知识点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知识点,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敏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学完有关“农业生产”的内容,围绕关心农民减负增收这一中心问题,可设置如下几个问题:①在加入WTO的前提下,当前应如何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②面对地球上温室效应日渐加剧,我们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如①题中,可让学生分小组(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从国家政策、经济政策,科技手段、市场行情多角度,从政治、地理、历史多学科多方面,畅所欲言,尽情表达。
3.创设研究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脑、实践能力,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积极开展研究性课题,仍是必不可少的。如研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的缺水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①搜集资料,了解南极冰山的基本情况;②了解沙特的淡水资源短缺现状;③分析运输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④根据洋流和风向设计将冰山运往沙特的最佳线路;⑤反思大规模利用南极冰山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依据学生气质差异、知识水平和活跃程度等进行分组,
教师组织学生查询资料,访谈专家,和学生一起探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方法指导,提供专业知识支持,指导学生完成调查报告。在此过程中,关键是指导学生掌握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以及了解研究过程,强调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生活,体验课程,接触社会,学以致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