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文79-平2井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南构造文79北块,是一口开发(水平)井。 钻探目的:开发文79北块沙二下4油层,提高储量动用程度。目的层位: 沙二下4。设计井深3116.9米(垂深),完钻井深3485米。最大井斜94.80度,水平位移665.10米。设计最高密度1.45g/cm3,实际最高密度1.70g/cm3。
1施工难点
沙一盐位于2643.9——2663.9米。沙二下4,设计地层压力系数1.30,靶心垂向上下移动小于0.5米,水平左右移动小于10米。沙一、沙二泥膏盐发育,有掉块。
主要技术难点:
a三开要打导眼,由于井眼轨迹和井身结构设计,二开中完2400米,技套下深浅,没封上沙一盐和沙二易塌段,使得井径扩大,给三开施工造成很大难度,不得不改变钻井液体系。
b钻井液污染严重。虽然在水平井眼施工前采用了氯化钾、氯化钠复合盐体系抑制分散,但在实际施工中仍然受膏泥岩污染严重,粘切难以维持。
c钻井液密度高、压差大。设计钻井液密度1.45g/cm3,而不能满足施工要求,钻井液密度提高至1.65 g/cm3。完井达到1.70g/cm3。由于压差大,易造成粘卡及漏失。
d水平段施工井眼净化困难,岩屑较难完全携带出来,易造成井下磨阻大、起下钻困难或井下复杂;钻具与井壁接触面积大,易粘卡。
2钻井液技术
1)钻井液体系选择
根据该区块地层特点,同时结合以往施工经验,确立了二开使用聚合物钻井液体系,三开使用NaCL-KCL复合盐水聚磺钻井液体系。
2)井眼稳定技术
沙一盐前对钻井液预处理,失水降至5ml以内、上调钻井液密度至1.44g/cm3 , 同时调整适当的粘切,保证沙一盐井段井眼稳定。钻进沙二易坍塌段前,提前将钻井液密度上调,密度控制在1.58g/cm3-1.60g/cm3;失水控制在4mL以内;添加适量的防塌处理剂;维持适当较高的粘切,减少对井壁的冲刷。
3)井眼净化
提高钻井液的悬浮和携砂能力是保证井下安全和井眼清洁的关键。随着井深的增加,应逐步上调动切力及粘度,Φ215.9mm井眼施工期间动切力应在10Pa以上,动塑比应大于0.3;三开斜井段控制动切力在12-20Pa,粘度控制在95-140s之间,能大大提高钻井液的悬浮携砂能力;水平段控制动切力在15-23Pa,粘度控制在120-160s之间,动塑比在0.4左右。
4)防卡
重点防沉砂卡钻和防粘卡。通过提高钻井液结构力,保持适当比较高的粘切,以提高泥浆的悬浮及携带能力;配合短起清砂、稠段塞推砂及减少停泵时钻具在井底停留时间等技术措施,可有效防止沉砂卡钻。通过改善泥饼质量、混油、钻井液净化及减少钻具在裸眼内静止时间等技术措施,可有效防止粘卡。
5)钻井液净化
四级固控设备保持正常运转,振动筛布目数达到180目,运转时效保持100%;除砂器、除泥器运转时效保持90%以上;离心机阶段性使用,即使在较高钻井液密度条件下也坚持使用,有效清除无用固相。
6)钻井液润滑
以混原油为主,三开井段混油量逐步达到15%以上。在井斜在60°以后根据井下需求适当加入无荧光的防塌润滑剂。通过混油和添加无荧光的防塌润滑剂可有效提高泥浆润滑性、降低井下磨阻。完井阶段为进一步提高钻井液润滑性,每次起钻前配封闭添加2%的液体润滑剂。
3现场施工
1)导眼(2400米 - 3323米)KCl聚磺泥浆
a三开前彻底清理循环系统,钻井液转化为KCL聚磺钻井液。配新浆120 m3。下至套管鞋混老浆60m3循环均匀后调整好性能为:r=1.26g/cm3;FV=60s;FL=3.0mL;混原油来提高泥浆的润滑性,钻开新地层后加入超细碳酸钙2t来改善泥饼质量。
b钻进过程中用PL、SMP-2、PMC来维护性能,并及时维持KCL的含量,同时固控设备的使用达到100﹪.振动筛布换至180目。
c钻沙一盐(2643.9-2663.9米)时的泥浆性能为r=1.40g/cm3;FV=66s; FL=3ml;
PH=10.钻穿沙一盐钻井液性能基本无变化.
d为了提高钻井液的润滑性,分别在井深2430米,2876米和3289米处混入原油。用PMC,SMP-2来维护钻井液滤失性能,用SMT和SM-952调整钻井液的粘切,同時固控设备的使用率达到100%,振动筛筛布180目,不间断使用离心机。认真观察振动筛的岩屑返出情况和钻开油气层后每次起下钻都认真测好后效,及时调整钻井液密度。施工证实完钻设计密度(1.45g/cm3)不符合井下需求,井下掉块严重,请示甲方后提高钻井液密度,完钻密度达1.62g/cm3。而且每钻进100米,及时搞好短起下淸砂工作。
e导眼完井作业
钻完进尺后,大排量循环两周,短起下拉井壁搞好清砂,下钻到底测好后效,循环好后起钻换牙轮钻头通井。用原油配制封闭液40m3封入井底后起钻测井。
2)导眼地质回填和水平井段开钻
a地质回填至2400米,原浆钻水泥塞。
b钻完水泥塞后,进行钻井液转化为NaCL-KCL复合盐水聚磺体系。转化前将地面的循环系统彻底清理干净,配新浆80m3,钻井液体系采用的是复合盐水聚磺钻井液,并且加入适量防塌剂,密度按照前两个导眼密度来选定,控制FL≤5ml,高温高压滤矢量≤15ml;保持KCL含量在5%,;粘切随着井深和井斜的增加逐步上调,以满足正常的悬浮携砂要求。
c井斜60°以前原油含量达15%,井斜在60°以后根据井下需求加入无荧光防塌润滑剂。
d维护以SMP-2、PMC、CAS复配胶液为主,通过调整胶液的浓度,维持钻井液性能稳定。做好液相分析,及时补充NaCl和KCL。
e钻至井深3335米时,造浆厉害,污染严重,粘切上升较快,维护困难,经取样分析,Ca2+含量高达1200mg/l;亚甲兰坂土含量为61g/l。采用NaCL、NaOH、Na2CO3、PMC、SMP-2、SMT配制新浆40m3经行置换部分老浆。并且混原油8.5t,来增加钻井液的液相和提高钻井液的润滑性。井深钻至3365米处,采用Φ213mm单扶+Φ215.9mm牙轮钻头通井一次,在后来的钻进作业时采用复合盐水三磺胶液维护,用SM-952来控制粘切。流变性差时,再配制新浆置换部分老浆,直至钻完进尺。
f完井作业。
采用Φ213mm单扶加Φ215.9mm牙轮钻头和Φ213mm双扶加Φ215.9mm牙轮钻头通井。在通井期间,采取来回多次短起下通井循环作业,最后决定换Φ213mm单扶加光钻杆模拟测井钻具下钻通井,配封闭液48m3封入井底起钻钻具输送测井,测井成功。测井完毕后下入Φ213mm双扶+Φ215.9mm牙轮钻头通井,下钻到底后循环将钻井液密度提至1.70g/cm3,配封闭液46m3封入井底,起钻下油层套管。
4总结
1、由于二开没有封沙一盐,井径容易扩大,钻井液性能变化大,对下部施工不利。因此导眼施工完成后提前转化钻井液体系为复合盐水聚磺体系,对稳定井壁,维护钻井液性能稳定至关重要。
2、下部施工,尤其水平段施工,钻井液密度要控制适当,根据压力梯度和后效合理调整,本井密度在1.65-1.70g/cm3较合适。
3、水平井段施工应保持相对较高的粘切,调整性能尤其是下调粘切应十分慎重;维护钻井液应保持性能稳定,避免性能有大的变化。粘度控制在90~120s之间、动切力保持18-20Pa较好;坂含控制在40~50g/l。
文79-平2井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南构造文79北块,是一口开发(水平)井。 钻探目的:开发文79北块沙二下4油层,提高储量动用程度。目的层位: 沙二下4。设计井深3116.9米(垂深),完钻井深3485米。最大井斜94.80度,水平位移665.10米。设计最高密度1.45g/cm3,实际最高密度1.70g/cm3。
1施工难点
沙一盐位于2643.9——2663.9米。沙二下4,设计地层压力系数1.30,靶心垂向上下移动小于0.5米,水平左右移动小于10米。沙一、沙二泥膏盐发育,有掉块。
主要技术难点:
a三开要打导眼,由于井眼轨迹和井身结构设计,二开中完2400米,技套下深浅,没封上沙一盐和沙二易塌段,使得井径扩大,给三开施工造成很大难度,不得不改变钻井液体系。
b钻井液污染严重。虽然在水平井眼施工前采用了氯化钾、氯化钠复合盐体系抑制分散,但在实际施工中仍然受膏泥岩污染严重,粘切难以维持。
c钻井液密度高、压差大。设计钻井液密度1.45g/cm3,而不能满足施工要求,钻井液密度提高至1.65 g/cm3。完井达到1.70g/cm3。由于压差大,易造成粘卡及漏失。
d水平段施工井眼净化困难,岩屑较难完全携带出来,易造成井下磨阻大、起下钻困难或井下复杂;钻具与井壁接触面积大,易粘卡。
2钻井液技术
1)钻井液体系选择
根据该区块地层特点,同时结合以往施工经验,确立了二开使用聚合物钻井液体系,三开使用NaCL-KCL复合盐水聚磺钻井液体系。
2)井眼稳定技术
沙一盐前对钻井液预处理,失水降至5ml以内、上调钻井液密度至1.44g/cm3 , 同时调整适当的粘切,保证沙一盐井段井眼稳定。钻进沙二易坍塌段前,提前将钻井液密度上调,密度控制在1.58g/cm3-1.60g/cm3;失水控制在4mL以内;添加适量的防塌处理剂;维持适当较高的粘切,减少对井壁的冲刷。
3)井眼净化
提高钻井液的悬浮和携砂能力是保证井下安全和井眼清洁的关键。随着井深的增加,应逐步上调动切力及粘度,Φ215.9mm井眼施工期间动切力应在10Pa以上,动塑比应大于0.3;三开斜井段控制动切力在12-20Pa,粘度控制在95-140s之间,能大大提高钻井液的悬浮携砂能力;水平段控制动切力在15-23Pa,粘度控制在120-160s之间,动塑比在0.4左右。
4)防卡
重点防沉砂卡钻和防粘卡。通过提高钻井液结构力,保持适当比较高的粘切,以提高泥浆的悬浮及携带能力;配合短起清砂、稠段塞推砂及减少停泵时钻具在井底停留时间等技术措施,可有效防止沉砂卡钻。通过改善泥饼质量、混油、钻井液净化及减少钻具在裸眼内静止时间等技术措施,可有效防止粘卡。
5)钻井液净化
四级固控设备保持正常运转,振动筛布目数达到180目,运转时效保持100%;除砂器、除泥器运转时效保持90%以上;离心机阶段性使用,即使在较高钻井液密度条件下也坚持使用,有效清除无用固相。
6)钻井液润滑
以混原油为主,三开井段混油量逐步达到15%以上。在井斜在60°以后根据井下需求适当加入无荧光的防塌润滑剂。通过混油和添加无荧光的防塌润滑剂可有效提高泥浆润滑性、降低井下磨阻。完井阶段为进一步提高钻井液润滑性,每次起钻前配封闭添加2%的液体润滑剂。
3现场施工
1)导眼(2400米 - 3323米)KCl聚磺泥浆
a三开前彻底清理循环系统,钻井液转化为KCL聚磺钻井液。配新浆120 m3。下至套管鞋混老浆60m3循环均匀后调整好性能为:r=1.26g/cm3;FV=60s;FL=3.0mL;混原油来提高泥浆的润滑性,钻开新地层后加入超细碳酸钙2t来改善泥饼质量。
b钻进过程中用PL、SMP-2、PMC来维护性能,并及时维持KCL的含量,同时固控设备的使用达到100﹪.振动筛布换至180目。
c钻沙一盐(2643.9-2663.9米)时的泥浆性能为r=1.40g/cm3;FV=66s; FL=3ml;
PH=10.钻穿沙一盐钻井液性能基本无变化.
d为了提高钻井液的润滑性,分别在井深2430米,2876米和3289米处混入原油。用PMC,SMP-2来维护钻井液滤失性能,用SMT和SM-952调整钻井液的粘切,同時固控设备的使用率达到100%,振动筛筛布180目,不间断使用离心机。认真观察振动筛的岩屑返出情况和钻开油气层后每次起下钻都认真测好后效,及时调整钻井液密度。施工证实完钻设计密度(1.45g/cm3)不符合井下需求,井下掉块严重,请示甲方后提高钻井液密度,完钻密度达1.62g/cm3。而且每钻进100米,及时搞好短起下淸砂工作。
e导眼完井作业
钻完进尺后,大排量循环两周,短起下拉井壁搞好清砂,下钻到底测好后效,循环好后起钻换牙轮钻头通井。用原油配制封闭液40m3封入井底后起钻测井。
2)导眼地质回填和水平井段开钻
a地质回填至2400米,原浆钻水泥塞。
b钻完水泥塞后,进行钻井液转化为NaCL-KCL复合盐水聚磺体系。转化前将地面的循环系统彻底清理干净,配新浆80m3,钻井液体系采用的是复合盐水聚磺钻井液,并且加入适量防塌剂,密度按照前两个导眼密度来选定,控制FL≤5ml,高温高压滤矢量≤15ml;保持KCL含量在5%,;粘切随着井深和井斜的增加逐步上调,以满足正常的悬浮携砂要求。
c井斜60°以前原油含量达15%,井斜在60°以后根据井下需求加入无荧光防塌润滑剂。
d维护以SMP-2、PMC、CAS复配胶液为主,通过调整胶液的浓度,维持钻井液性能稳定。做好液相分析,及时补充NaCl和KCL。
e钻至井深3335米时,造浆厉害,污染严重,粘切上升较快,维护困难,经取样分析,Ca2+含量高达1200mg/l;亚甲兰坂土含量为61g/l。采用NaCL、NaOH、Na2CO3、PMC、SMP-2、SMT配制新浆40m3经行置换部分老浆。并且混原油8.5t,来增加钻井液的液相和提高钻井液的润滑性。井深钻至3365米处,采用Φ213mm单扶+Φ215.9mm牙轮钻头通井一次,在后来的钻进作业时采用复合盐水三磺胶液维护,用SM-952来控制粘切。流变性差时,再配制新浆置换部分老浆,直至钻完进尺。
f完井作业。
采用Φ213mm单扶加Φ215.9mm牙轮钻头和Φ213mm双扶加Φ215.9mm牙轮钻头通井。在通井期间,采取来回多次短起下通井循环作业,最后决定换Φ213mm单扶加光钻杆模拟测井钻具下钻通井,配封闭液48m3封入井底起钻钻具输送测井,测井成功。测井完毕后下入Φ213mm双扶+Φ215.9mm牙轮钻头通井,下钻到底后循环将钻井液密度提至1.70g/cm3,配封闭液46m3封入井底,起钻下油层套管。
4总结
1、由于二开没有封沙一盐,井径容易扩大,钻井液性能变化大,对下部施工不利。因此导眼施工完成后提前转化钻井液体系为复合盐水聚磺体系,对稳定井壁,维护钻井液性能稳定至关重要。
2、下部施工,尤其水平段施工,钻井液密度要控制适当,根据压力梯度和后效合理调整,本井密度在1.65-1.70g/cm3较合适。
3、水平井段施工应保持相对较高的粘切,调整性能尤其是下调粘切应十分慎重;维护钻井液应保持性能稳定,避免性能有大的变化。粘度控制在90~120s之间、动切力保持18-20Pa较好;坂含控制在40~50g/l。